哥伦比亚对战-哥伦比亚vs波兰前瞻
世界杯阿根廷vs墨西哥谁厉害能赢 墨西哥对阿根廷赛事前瞻分析
北京时间11月27日3点,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小组赛C组第2轮,阿根廷队将迎战墨西哥队,那么阿根廷vs墨西哥谁厉害能赢?下面我分享世界杯阿根廷对墨西哥的比赛结果分析。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阿根廷vs墨西哥谁厉害能赢
阿根廷队:世界排名:3,晋级世界杯次数:18,最好成绩:冠军(1978、1986年)
这一次,梅西不想留遗憾
2006年,年仅19岁的梅西上演了世界杯首秀。如今,16年时光匆匆走过,他已经35岁。在近期接受采访时,梅西表示这将是自己的最后一届世界杯。这一次,他不想留下遗憾。
在梅西的职业生涯中,他已经征战了4届世界杯,贡献了6个进球。客观地说,他在世界杯上的表现远没有在俱乐部中抢眼。
2004年,年仅17岁的梅西与巴萨签下职业合同,正式成为职业球员。在随后的18年间,梅西在俱乐部的舞台上大杀四方。他4次拿到欧冠冠军,10次拿到西甲冠军,他还拿到过西班牙国王杯、法甲、世俱杯在内的一系列冠军。在俱乐部的层面,梅西早已无需证明自己。在国家队的层面,梅西也并不缺荣誉,他拿到过世青赛冠军、奥运会冠军、美洲杯冠军。只不过,在他最渴望的世界杯层面,他始终无法了却心愿。
2014年,梅西曾无限接近圆梦世界杯。在巴西进行的世界杯上,梅西带领着潘帕斯雄鹰一路高歌猛进挺进决赛。只不过,面对格策的绝杀,梅西留下了孤独的背影,最终收获亚军。2018年,梅西随阿根廷队打满了4场世界杯,最终在1/8决赛中3比4不敌最终夺冠的法国队。
2021年,梅西转会法甲巴黎圣日耳曼队,他在俱乐部的表现依然出色。截至本周,他已经代表巴黎出场18次打进12球,送出14次助攻。与此同时,他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国家队的比赛中。2021美洲杯冠军是梅西职业生涯首次捧起成年国家队奖杯。而现在,他的目标是和阿根廷队一起冲击卡塔尔世界杯冠军。
目前,阿根廷队高居世界第三,这支曾在1978年、1986年拿到过世界杯冠军的队伍,现在的目标就是冲击卡塔尔世界杯冠军。尽管阿圭罗和伊瓜因都不会出现在世界杯的舞台上,但阵容趋于年轻化的阿根廷队,依然颇具竞争力。在阿根廷国家队,梅西通常在4231阵型中踢前腰位置,担任进攻发起点,为两侧的洛塞尔索、迪马利亚提供火力输送。若主帅斯卡洛尼变阵433,梅西就会回到曾经熟悉的右边锋位置,在边路进行单兵突破。总的来说,本届世界杯阿根廷队的阵容算不上豪华,但十分均衡,出色的稳定性让他们成为大力神杯有力的争夺者。按照计划,阿根廷队的世界杯最终名单将于11月14日宣布,16日全队飞往卡塔尔多哈集结。
墨西哥队:世界排名:13,晋级世界杯次数:17,最好成绩:八强(1970、1986年)
墨西哥队想要打破16强魔咒
说起墨西哥队,也是世界杯的老朋友了。他们曾2次举办世界杯,并17次打入决赛圈。自1994年世界杯以来,墨西哥队已经连续7届成功从小组赛出线,无愧为中北美洲的劲旅。但接着,伤心的事情来了。也是从1994年开始,他们每次都?准确?地在淘汰赛首轮输球,遗憾止步16强。这么多年来,他们在世界杯中的最佳战绩就是在1970年和1986年进过8强。
这次,来到卡塔尔,再次站到世界杯的舞台上,墨西哥队想打破困扰自己很久的16强魔咒。
在最新的国际足联球队排名中,墨西哥队高居第13位,他们的排名比乌拉圭、瑞士、哥伦比亚等实力不俗的队伍还高。如此排名足以显示墨西哥队的实力。在C组中,他们的世界排名只比阿根廷队低,远远高于波兰队和沙特队。力争和阿根廷争夺小组第一将是墨西哥队的目标。
阿根廷vs墨西哥赛事前瞻分析
一场让全球球迷津津乐道的超级冷门,将夺冠热门阿根廷队置于可能小组出局的险境。对于阿根廷队而言,此役已是生死之战,唯有取胜才有生机。
阿根廷与墨西哥之战和法国队与丹麦队之争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同一大洲的球队,知己知彼;作为相对较弱的一方,实力都不俗。目前墨西哥队的世界排名在第13位,且?草帽军团?还有两大?法宝?,一是他们已在连续7届杯赛均杀入16强;二是他们拥有传奇门神、37岁的老将奥乔亚。
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赛的一场小组赛中,奥乔亚一战封神。当时墨西哥队迎战东道主巴西队,奥乔亚扑住6个几乎必进之球,助墨西哥队与巴西队0:0战平。在本届杯赛中,奥乔亚宝刀不老,在与波兰队的首战中扑住莱万的点球,再次力保墨西哥队城门不失。
9月5日世界杯预选赛明确时间
01:00 世界杯预选赛 保加利亚 - 黑山 比分直播
01:00 世界杯预选赛 摩尔多瓦 - 卢森堡 比分直播
02:00 世界杯预选赛 丹麦 - 葡萄牙 CCTV5高清(CCTVReg) CCTV5(Sopcast) CCTV5(PPlive PPlive高清) CCTV5(TVU Tvants 无插件) 香港有线足球(PPlive) 香港有线足球(PPstream) 香港有线足球(Sopcast) 香港有线足球(UUSee) 比分直播
02:00 世界杯预选赛 格鲁吉亚 - 意大利 比分直播
02:00 世界杯预选赛 匈牙利 - 瑞典 比分直播
02:00 世界杯预选赛 土耳其 - 爱沙尼亚 比分直播
02:00 世界杯预选赛 以色列 - 拉脱维亚 比分直播
02:30 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 斯洛伐克 - 捷克 上海体育(Sopcast) 上海体育(PPstream) 上海体育(PPlive) 上海体育(UUsee Tvu Tvants 无插件) 比分直播
02:30 世界杯预选赛 波兰 - 北爱尔兰 比分直播
02:30 世界杯预选赛 奥地利 - 法罗群岛 比分直播
02:30 世界杯预选赛 瑞士 - 希腊 比分直播
02:30 世界杯预选赛 塞浦路斯 - 爱尔兰 比分直播
02:30 世界杯预选赛 克罗地亚 - 白俄罗斯 比分直播
02:45 足球热身赛 德国 - 南非 风云足球(CCTVReg高清) 风云足球(UUSee Tvants) 比分直播 前瞻主题帖 分析德国队大名单——拒绝玩帮派主义
02:45 世界杯预选赛 冰岛 - 挪威 比分直播
03:00 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 法国 - 罗马尼亚 香港有线体育(PPStream) 香港有线体育(UUSee) 香港有线体育(PPlive) 广东体育(PPlive) 广东体育(UUSee Tvants) 风云足球08:30延播(CCTVReg高清) 风云足球(UUSee Tvants) 比分直播
03:00 世界杯预选赛 巴林 - 沙特 比分直播
04:00 世界杯预选赛 西班牙 - 比利时 CCTV5高清(CCTVReg) CCTV5(Sopcast) CCTV5(PPlive PPlive高清) CCTV5(Tvants 无插件) 比分直播 前瞻主题帖
04:30 世界杯预选赛 秘鲁 - 乌拉圭 风云足球(CCTVReg高清) 风云足球(UUSee Tvants) 比分直播
04:30 世界杯预选赛 哥伦比亚 - 厄瓜多尔 CSPN新疆(UUsee) 湖北体育(Tvants 无插件) 江西体育(无插件) 广东体育(PPlive) 广东体育(UUSee Tvants) 香港有线足球(PPlive) 香港有线足球(PPstream) 香港有线足球(Sopcast) 香港有线足球(UUSee) 比分直播
06:30 世界杯预选赛 巴拉圭 - 玻利维亚 风云足球(CCTVReg高清) 风云足球(UUSee Tvants) 香港有线足球(PPlive) 香港有线足球(PPstream) 香港有线足球(Sopcast) 香港有线足球(UUSee) 比分直播
08:30 世界杯预选赛 阿根廷 - 巴西 CCTV5高清(CCTVReg) CCTV5(Sopcast) CCTV5(PPlive PPlive高清) CCTV5(TVU Tvants 无插件) 香港有线足球(PPlive) 香港有线足球(PPstream) 香港有线足球(Sopcast) 香港有线足球(UUSee
泥页岩气
泥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是常规油气能源的重要战略接替。近年来,美国泥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重要突破,产量快速增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2011年4月5日,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了其对全球泥页岩气资源的初步评估结果。结果显示,全球14个地理区域(美国除外)、48个泥页岩气盆地、70个泥页岩气储层、32个国家的泥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为163×1012m3,加上美国本土的24×1012m3,全球总的泥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升至187×1012m3。其中,中国的泥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为36×1012m3,排名世界第一(约占20%),其后依次是美国(约占13%)、阿根廷、墨西哥和南非(表1.1)。
表1.1 2011年EIA泥页岩气资源评估部分结果
续表
(1)美国
美国泥页岩气开发能够取得成功,与美国政府开展的前瞻性研究密不可分。1976年至1992年,美国能源部及其前身启动实施了“东部含气泥页岩项目”(Eastern Gas Shale Program(1976~1992)。该项目主要针对美国东部厚层泥盆纪黑色含气泥页岩进行。美国东部泥盆纪含气泥页岩广泛分布。在约160,000平方英里的西阿巴拉契亚盆地中,其中大约40%面积内的泥盆系泥页岩埋深小于4000英尺,46%面积内的泥盆系页岩埋深介于4000~8000英尺之间(1英尺=0.305m)。
自1800年以来就已经认识到阿巴拉契亚盆地泥页岩沉积,以及密歇根盆地和伊利诺伊盆地的部分泥页岩沉积具有产气能力。到1970年代,这几个盆地的浅层泥页岩已经生产了大约3Tcf天然气。然而,由于泥盆系泥页岩的气井产量低,与美国能源部在“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研究项目”中确定研究的其他类型非常规天然气一样,与产自高孔渗砂岩和灰岩的常规天然气相比,一直被认为无关紧要。
对泥盆系泥页岩原地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的认识差别很大,原地资源量从少于1000Tcf到300000Tcf,差300倍;可采资源量从25Tcf到285Tcf不等。这说明工业界对泥盆系泥页岩储层和生产特性了解较少。
1968年,美国国内天然气储量开始下降,美国采矿局(USBM)开始调查确定有哪些技术方法可以用来开采边际天然气资源。美国采矿局(USBM)之后成为了能源研究和发展委员会(ERDA)的一部分。
东部含气泥页岩工程(EGSP)于1976年在能源研究和发展委员会的摩根通能源研究中心(METC)正式启动,之后,该部门并入了新成立的美国能源部(DOE)。EGSP的资金投入持续到1992年。16年的总预算略高于9200万美元。第一个5年(1976~1981年)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东部页岩的地质、地化、地球物理和储层特征的描述,并指导与油气生产商成本共担的储层改造(水力压裂、化学爆炸压裂、定向钻井)试验。这项研究共获取了近38,000英尺岩心、出版了300多项相关研究技术成果。
80年代开始,研究重点转为储层性能的细节研究和裂缝性泥页岩储层数值模拟。1982~1983年,在俄亥俄州进行了相邻井试验。这个试验由小间距的3口井组成(<150英尺)并实施了一系列复杂的生产试验,包括压力脉冲干扰试验,来改变页岩基质和裂缝流体流动性状等。在这项工作基础上,开发了一个裂缝性页岩储层模拟器(SUGAR-MD),来定量模拟各项参数的相互作用。在东部含气页岩工程(EGSP)的后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验证定量模拟的可信性。验证工作主要集中在10口单井以及其中一口井开展的邻井多井试验装置。
另一个原创性进展是在泥页岩中钻探横穿裂缝的定向控制水平井,业已证明,水平井流量是标准直井的6~8倍。
在东部含气泥页岩工程实施期间,与大学和私人研发机构签了多个研究合同,重点研究吸附与解析、数据库开发、储层性能预测等。
在1976年东部含气泥页岩启动时,泥盆纪泥页岩气年产量65Bcf,几乎全部产于阿巴拉契亚盆地。到1992年东部含气泥页岩工程结束时,泥盆纪页岩气产量达到每年200Bcf,产量来自阿巴拉契亚盆地、密歇根盆地(Antrim页岩)、Fort Worth盆地(Barnnet页岩)以及其他含页岩盆地。
在美国国会1980年通过的《意外获利法》第二十九节(对非常规天然气给与税收优惠)的鼓励下;Antrim页岩的页岩气钻井自1978年到1992年点数达到了10700口,高峰期1992年一年新钻1709口。
1992年之后,泥页岩气产量持续增加,2004年,阿巴拉契亚盆地泥页岩气产量达到137Bcf,Antrim页岩气产量达到149Bcf,Barnnet页岩气产量达到379Bcf,新起步的Williston盆地Niobrara页岩、San Juan 盆地的Lewis页岩的页岩气也达到了23Bcf,全国产量达到了689Bcf,是东部含气页岩工程起步时的10倍。
2005年以来,理论和技术发展推动美国泥页岩气迅猛发展,泥页岩气探明储量和产量迅速增加。也是从2005年开始,泥页岩气发挥了革命性作用。美国泥页岩气的成功开发,大大提高了本国能源自给率,降低了能源对外依赖度。
近年来,美国泥页岩气探明储量在不断增加,2007年美国本土48州的泥页岩气探明可采储量为6151×108m3,2008年为9290×108m3,增加了3139×108m3,增加51%。其中得克萨斯增加最多,由2007年的4623×108m3增加到6112×108m3;其次为俄克拉荷马州,由2007年的240×108m3增加到2008年的979×108m3,增加739×108m3;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的泥页岩气探明可采储量也有明显增加(表1.2)。探明可采储量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表1.2 2007~2008年美国本土泥页岩气探明可采储量对比表(据EIA) 单位:108m3
自2000年以来,美国泥页岩气开发进展加快,目前已完钻泥页岩气井约5万多口。泥页岩气产量在1998年占天然气年产量的1.6%;2004年产量227×108m3,占天然气年产的4.5%;2007年产量335×108m3,增至7.7%。2008年美国能源署(EIA)泥页岩气产量为572×108m3,增至10%左右。
对比2007和2008年各州产量,2007年美国本土48州的泥页岩气产量为335.07×108m3,2008年为572.23×108m3,增加237.15×108m3,增加71%。其中得克萨斯增加最多,由2007年的258.95×108m3增加到2008年的405.54×108m3;其次为阿肯色州,由2007年的26.32×108m3增加到2008年的78.96×108m3,增加52.64×108m3;俄克拉荷马州产量增加32.55×108m3(表1.3)。泥页岩气产量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表1.3 2007~2008年美国本土泥页岩气产量对比表(据EIA) 单位:108m3
2010年美国泥页岩气产量约占天然气总量的23%,2011年页岩气产量达到1700×108m3,超过我国天然气2011年总产量1011×108m3。预计2030年页岩气年产量将占其天然气总产量的49%。
目前,美国已经在20多个盆地开展了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并对其它盆地进行了资源前景调查,目前已经确定50多个盆地有页岩气资源前景,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Fort Worth盆地的Barett页岩,密歇根盆地的Antrim页岩、Arkoma盆地的Fayetteville页岩,伊利诺伊盆地的New Albany页岩、俄克拉荷马州中南部的Woodford,North Louisiana Salt盆地的Haynesville页岩,跨越美国东北六个州的Marcellus页岩,德克萨斯州南部的Eagle Ford页岩等(图1.1),但各套页岩地质勘探和开发参数差别较大(表1.4)。
图1.1 美国本土48州泥页岩气远景区分布
表1.4 美国主要产气泥页岩基本特点
美国泥页岩气主要产于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开发深度范围为152~4115m,其中,生物成因泥页岩气开发深度范围为152~671m,热成因泥页岩气开发深度范围为914~4115m。富有机质泥页岩净厚度范围为6~183m,多数在30~90m之间,成熟度为0.4%~4.0%。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0.45%~25.0%,其中低热演化泥页岩有机碳含量范围为0.5%~25.0%,中高演化泥页岩有机碳含量为0.45%~14.0%。低演化泥页岩孔隙度为9.0%~14.0%,高演化页岩孔隙度为1.0%~10.0%。泥页岩含气量变化范围为0.4~9.9m3/t,Barnett页岩含气量最高,在8.5~9.9m3/t之间,Lewis含气量最低,在0.4~1.3m3/t之间。在开发过程中,Antrim和New Albany两套低演化泥页岩产一定量的水,其余几套页岩不产水(表1.4)。
泥页岩气井生产周期长,一般30~50年,根据对Barnett的测算,泥页岩气开采周期最长可达到80~100年,且多数不产水,这与煤层气、致密气有显著区别。
泥页岩气的成功开发,也带来了页岩油产量的增长。2008年以来,美国陆续在多套泥页岩层系中产出了页岩油,例如 Monterey页岩、Bakken页岩、Barnett页岩、Woodford页岩、Eagle Ford页岩及Marcellus页岩等,相关理论研究正在展开。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美国已形成了先进有效的泥页岩气开发相关技术,包括水平井导向钻进、储层压裂改造、微地震监测、CO2驱气及节水减污等技术。在良好的市场和政策条件下,这些先进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降低了开发成本,大幅提高了产量。
在国家政策、天然气价格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推动下,泥页岩气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完成了大量区域性和基础性泥页岩气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研究工作,特别是对重点盆地和重点地区开展的泥页岩气资源评价,极大地促进了泥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目前,美国已经掌握了从地层评价、气藏分析、钻完井和生产的系统集成技术,也产生了一批国际领先的专业技术服务公司,如哈里伯顿、斯伦贝谢、贝克休斯等公司。围绕泥页岩气开采,美国已形成一个技术不断创新的新兴产业,并已开始向全球进行技术和装备输出。
近两年,由于美国泥页岩气产量的快速增长,其国内天然气价格并没有受到国际油价大幅度上升的影响,是世界三大天然气消费市场(北美、欧洲、亚太)中价格最低的地区。
(2)加拿大
加拿大是继美国之后,取得页岩气商业开发成功的第二个国家,2007年,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北部的区块已开始投入商业开发,其后加大了泥页岩气的研究投入和勘探开发力度。泥页岩气资源主要分布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艾塔省、萨斯喀彻温省、南安大略地区、魁北克低地以及滨海诸省,其中不列颠哥伦比亚西部地区的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和泥盆系的泥页岩气资源最为丰富。
目前,加拿大天然气供应量已占据了北美市场近50%的份额,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北部地区是其天然气主要产区。过去10年中,该省天然气产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非常规天然气,即泥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2011年,加拿大国家能源局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能源和矿业厅联合发表的一份报告表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北部的霍恩河盆地可能成为北美第三大泥页岩气产区,仅次于美国的Marcellus和Haynesville页岩气藏。虽然霍恩河盆地页岩气资源非常丰富,但加拿大国家能源局局长戴维森表示,目前还不确定现有的经济状况能否允许全面开发,而且也不能确定什么样的开采方式是可以采用的。这也就意味着这里的泥页岩气开发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3)欧洲
“欧洲泥页岩气研究计划”(GASH)于2009年在德国国家地学研究中心(GFZ)启动。此项计划由政府地质调查部门、咨询机构、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家组成工作团队,拟通过6年时间共同推动完成。工作目标是通过收集欧洲各个地区的泥页岩样品、测井试井和地震资料数据,建立欧洲的泥页岩数据库,与美国的含气泥页岩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寻找和发现泥页岩气以满足当地和区域的需求。计划的资助方包括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e)、法国天然气苏伊士集团(GDF Suez)、道达尔(Total)、斯伦贝谢(Schlumberger)、Wintershall、Vermillion、Marathon Oil、Repsol和Bayemgas等10家大型油气公司。参与机构主要有德国国家地学研究中心(GFZ)、法国石油研究院(IFP)、荷兰应用科学研究组织(TNO)等3家大型研究机构,英国、德国、荷兰的多所高等院校,以及超过20个国家和地方地质调查局。
欧洲的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波兰、奥地利、瑞典、德国和英国。据预测,欧洲的非常规天然气产量2030年最高可达600×108m3/a,其中波兰的产量最高,其他的则来自瑞典、德国、法国、奥地利和英国等国家。目前,波兰已钻11口泥页岩气探井,预计2014年实现商业化开采,并逐步实现燃气自给,随着技术的进步,开发成本有望大幅度降低。
(4)其他国家和地区
印度主要评估了坎贝、克里希纳戈达瓦里、高韦里和达莫德尔等盆地的泥页岩气资源量,并在西孟加拉邦东部达莫德尔盆地实施了一口泥页岩气探井,在1700m左右地层中发现了泥页岩气,初步估算泥页岩气的分布范围超过12000km2。
澳大利亚泥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约11×1012m3,主要分布在中南部、西部和东部的Cooper,Perth,Amadeus,Georgina和Canning等盆地中,其中在Perth,Cooper,Canning盆地泥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阿根廷积极开展泥页岩气勘探开发。美国能源信息署的一份报告显示,阿根廷泥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约为21.9×1012m3,居世界第三位,占拉丁美洲泥页岩气储量的1/3。阿根廷在Neuquen地区泥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进展,该区页岩气可采资源量约为7×1012m3。
南非泥页岩气资源主要分布在Karoo盆地南部,目前已开展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该地区二叠系的Whitehill地层是泥页岩气有利目地层,Shell公司正在该区进行页岩气勘探开发。
其他国家,如墨西哥、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家了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泥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
图像学的内容简介
《图像学:视觉艺术的意义与解释》共分九章。第一章是导论。第二章是对图像意义研究历史的引介与相关课题的陈述。第三章介绍图像学的成立根据,说明早期图像学实践者如何一步步的建立起图像的象征关系。第四章是对传统图像学的核心问题:“象征”意义与“拟人图像”的厘清。第五章开始讨论现代图像学,先以帕诺夫斯基的艺术学为论述主轴。交代了帕诺夫斯基的康德学立场,以及他的艺术学观点和图像学方法。第六章说明他影响深远的图像学阐释方法,第七章讨论当代图像学的发展和图像转向后的各种艺术议题。第八章浅谈新艺术史与图像转向后的艺术史书写与诠释问题,对图像学、图像科学和视觉文化的基本动向提出原则性的区分。第九章当赛伦停止歌唱——图像诠释的起源,企图通过两篇相当经典的卡夫卡笔记,并且随顺着柏拉图、笛卡尔、卡尔维诺到海德格尔的一系列发问,说明图像对当代诠释者所可能产生的挑战 。 现代图像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阔 ,重要的3个方面是:①解释作品的本质内容,即帕诺夫斯基所说象征意义。②考察西方美术中的古典传统,古典母题在艺术发展中的延续和变化。③考察一个母题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变化。现代图像学涉及的学科也非常众多,如形式分析、社会学、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与它们的交叉也是现代图像学的一个特点。常雷
摘要:“图像学”是现代视觉艺术研究、实践探索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理论学科,它起源于十九世纪兴起于西方的传统图像志研究,二十世纪前半叶迅速发展为国际艺术史研究中具有统治地位的学科之一,已衍生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史和艺术学的研究方法。随着数码图像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进步,视觉艺术创作形态正发生着又一场巨大而广泛的变革,令图像艺术与现代图像学在当代的境遇异常勃兴,传统分科方式的视觉艺术形式已无法与之比拟。本文就这一历史进程做了初步的记叙和论述,旨在介绍图像学对于现代视觉艺术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并表明作者对艺术理论构架的一种全新见解。 “图像”一词主要来自西方艺术史译著,通常指image,icon,picture和它们的衍生词。
后期图像学论著中表述“图像”的常用词是image,image的几种主要词意可借以理解图像学对“图像”概念的设定:①心像、印象,指图形在观看者心中构成形象认知的心理过程。②塑像、肖像、圣像,也包含有图形程式的意义,与icon同。③映像或翻版、复制、相似的形象,表明图像的传播性能。④在心里对形象的描绘。image的衍生词用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一层地理解“图像学”的概念:imaginable指可想象到的;imaginary指假想的;imaginative指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早期“图像”的常用词是icon,iconography为图像志;iconology为图像学。icon的原意指希腊正教的圣像,所以作“图像”用的主体含义为图形程式,故多译为“谱像”,并将iconology译作“谱像学”1。picture的名词原意为图画、照片、**、映像等,指图像的具体物质性存在,如picture book为图画书;picture tube指显像管;picture window指看得见风景的窗子。Picture的用法比较丰富,也有心像、形象、描写、叙述及相似形象的词意,因此常与image混用,但picture的使用常常指称具体的实际形象,停留在视觉图形的表象,而image的用法要更抽象些,多用于探索图像心理范畴的论述,而不仅仅指视觉的。
其它一些词在相关使用中也可以统统译为图像,如tableau,representation,view,figure。tableau的原意是如画般动人的场面,延伸意即虚拟图像;representation的原意是象征、表示,指被图像表征的内涵意义;view指图景;figure的原意是数字、计算,因此它指的是图形的性质及符号特征,如三角形triangie figure;圆形cirole figure。
中国古人的治学方法是“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像于图、索理于书”2,故“图像”一词在传统文化中亦颇有渊源。“图”指图形,“像”指图形中的含义,是以“图”为媒体的形而上的文化概念。如从太极图哲学义理的认知过程中,我们可以归纳“索像于图”的递进层次:①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一幅黑白对比的阴阳鱼组合图形,矛盾色交合对比的图案印象即图形存在picture;②它的基本形为圆,以S形曲线分割,这种图形判断结论即图形特征figure;③圆形、曲线均说明图形的基本象征意义为永恒的运动,这是图形的象征意义representation;④“天圆地方”的文化符号学基础使观者联想图形所代表的是“天圆”?宇宙与自然的图像比拟,即图形景象联想view或tableau;⑤太极图引发我们对传统“对立统一”哲学思想的认知和思辩过程就是image,即古人从图形中索得之“像”;⑥这个图形一旦由历史沿传构成一种程式化的图形符号,再经我们理解和熟知后,在我们的头脑中就构成了一个icon,这时无论如何复制、改写、或随意地变形表现,这个icon已不因外在形式的变动而改变了。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像”和“理”的区别,即“像”的意义是视觉性的,具有不可言说的特点,有它区别于文字理论的独立价值。
二
图像学源于19世纪在欧洲美术史研究领域里发展起来的图像志研究3,当时图像志是艺术史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它所关心的是艺术客体的主题内容以及题材背后延伸的深层喻意,从而自然减少了对艺术作品的形式和表现风格的关注,在这一点上同传统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背道而驰。早期的图像志研究基本都是宗教内容的,进入20世纪后图像志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日益密切,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蓄势取代传统艺术史研究方法的新方法:图像学。
1912年,德国的艺术史大师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1866~1929)在第10届国际艺术史大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弗拉拉的无忧宫意大利艺术与国际占星术》,在这篇论文中他使用了新词汇“图像逻辑的”[德语ikonologisch]来昭示他准备倡导的一种新生的艺术研究方法?一种脱胎于传统图像志研究的研究艺术史、艺术学的新理论模式4。瓦尔堡的新方法关注的是艺术研究过程里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他的目的是引导学者们吸收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使艺术史得以纳入文化史的整体当中。图像学创始人的最初动机是通过这种新方法突破传统美术史研究中各种学科的界限,瓦尔堡的老师历史学家卡尔·兰普雷希特就是一个在史学研究中倡导“大文化史”的特立独行者,他主张把历史看作是一种社会心理科学,政治、经济、法律、艺术、宗教等学科应该视同一体。这种思想上的变革一开始被喻为“侵入者”,它总是在扮演对艺术形式主义批判者角色的同时打破了各个学科之间的封锁壁垒。
二十世纪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才华的图像学研究者,如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弗里兹·扎克斯尔[Fritz Saxl]、鲁道夫·维特科夫尔[Rudolf Wittkower]、埃德加·温德[Edgar Wind]等,这些赫赫有名的艺术史家用大量勤奋而实际的研究工作为图像学的性质做了系统的设定:即对艺术品母题的象征意义进行全面的、文化的和科学的解释。他们都曾集中在创立于汉堡的瓦尔堡研究院工作(起初为瓦尔堡图书馆),成为以图像学研究闻名于世界的“瓦尔堡学派”的核心力量5,这所研究院可以视为全球第一个图像学的科研机构(虽然它不只是一个艺术史的研究机构),并对当代艺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二战中研究院迁至伦敦,几乎同时也是为了躲避纳粹迫害的年轻的恩斯特·贡布里希[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从他的故乡维也纳应聘而来,负责整理瓦尔堡遗稿的工作。贡布里希已成为一位身负盛誉的艺术史与艺术理论大师,他对图像学发展的突出贡献是特别努力于图像学阐释方式标准的建立,认为图像学的中心任务应该是重建艺术家本来的创作方案,以此寻至作品的本义。为了科学地解释作品的“本义”,贡布里希主张要充分研究作品主题的初始背景、环境资料、传统惯例以及作者的真实意图,这种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对已是广为流行的图像学在技术因素上提出了修正和革新的方案。
潘诺夫斯基的研究成果标志着图像学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他将图像学从一种辅助性的研究手段擢升为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术部门,不仅在实践上做出了大量的成绩,而且从理论上对图像学作了相当完备的阐述” 6。他也因为战争的原因从30年代开始移居美国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的艺术教学工作与研究,后来长期执教于纽约大学,把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带到了美国。随着潘诺夫斯基在汉堡的许多学生移居美国后,德国传统的图像学在美国的影响日益增广,美国本土的学者在经过潘诺夫斯基的教导或与他合作后,开始致力于将潘诺夫斯基的观点、方法与其它的观点、方法加以同化和融汇的工作,向着一个更加宽广、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7。比如维尔那·霍夫曼[Werner Hofmann]在60年代的研究中开始参照文学、哲学以及课题当时的艺术批评来证实他的阐释,并且开始试图揭示作品中富有象征意义的形式8。
潘诺夫斯基及其以前的图像学研究仍然以传统图像志研究为基础,因此它仍然是一项艺术史或文化史的专门学科,其课题内容也多数局限于传统艺术品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个案。在潘诺夫斯基以后的时期,发轫于传统图像学研究方法的先天缺陷开始日益凸显,其一是它对艺术创作中形式与风格问题的漠视;其二是它对现代艺术创作即艺术学、艺术理论方面现实意义的疏离。后期图像志、图像学的研究者在身份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已不再以专门的传统图像志或图像学家的身份出现,而是挟着图像学方法的启示走向更为综合的现代艺术学研究,如潘诺夫斯基在美国训练出的学生米勒德·迈斯[Millard meiss]、弗雷德里克·哈特[Frederick Hartt]、迈耶·夏皮罗[Meyer Schapiro]。夏皮罗在哥伦比亚大学与学生们一起研究艺术问题时启用了来自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更为广泛的学科术语和概念,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开始更多地指向现代艺术9。
这种转折的发生集中于六、七十年代,显然与当时西方现代艺术的突变性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波兰杰出的艺术史家扬·比亚洛斯托基[Jan Bialostock]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常涉及哲学、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多方面问题,他在1960年出版的论文集《风格与图像志、艺术学研究》中富有创造性地将哲学方法运用于图像学研究,并且开始关注图像与风格的问题。而贡布里希的触觉敏锐度是超凡的,他在完成了《艺术与错觉》、《秩序感》这两部深入研究绘画和装饰设计艺术的宏篇力著后,在80年代又出版了《图像与眼睛》,在这部书中他的研究课题已经扩展到了摄影、制图与广告制作等图像的全部领域。通过贡布里希的著作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艺术学术研究系统始终是开放的,可以说从很早开始他的研究就已经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脱离了艺术史这个魔圈”10,进入了更富科学哲学精神的艺术学领域。
当代,图像学已构成西方艺术史研究领域中具有统治地位的一个分支11,其理论模式从艺术史研究转向至艺术理论、艺术实践等更为全方位的艺术学领域,从而形成一个以全新视角、全新方法科学审视当代艺术学术的新学科?“现代图像学”。贡布里希在《象征的图像》12这篇论文里已经展示了他超越艺术史和传统图像学的学术抱负,首次将图像与语言相比拟,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图像象征符号作为人类思想传播工具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创举,可以看作是现代图像学的发端:经过一个多世纪图像志、图像学研究的盛况,几代杰出学者的开拓与积累,人类开始认知到了视觉图像对于人类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价值。而这个认知形成的前提是,必须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跨越一切形式与风格的障碍,使我们得以通览全部视觉艺术与文化的含义。也唯如此,我们才不致沉迷于形式主义13为我们提供的一个个琐碎的历史片断中,而遗忘了视觉图像被制作的最原初的目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威廉·米歇尔[W·J·T·Michel]是当今比较活跃的现代图像学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八十年代开始出版的几部著作《图像学:图像、文本、意识形态》、《重塑的眼光:后摄影时代的视觉真相》、《图像理论》都是当代非常重要的视觉文化和现代图像学论著文献。米歇尔的学术观点可以说是后现代时期视觉图像文化的典型代表,他所关心的论题早已超越了一般性的艺术现象,而开始更为深刻和具体地讨论图像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了。在《图像转向》这篇论文中米歇尔已经把“图像”的地位抬升至文化上的至高点,他紧紧抓住理查·罗蒂关于哲学史所发生的一系列转向的理论,在“17~19世纪的哲学转向关注观念;启蒙的当代转向关注词语”14之后,接续为后现代的当代转向为“图像”,论述当代思想正在朝着“可视的意识形态”状态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米歇尔观点的时代背景是当代社会文化已经一致认同了“图像时代”的来临、人类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图像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媒体方式已从“语言文字的”转型为“图像的”。1972年出版的英国学者约翰·伯杰[John B]等五人15合著的《观看的方式》中开篇就谈到了“观看先于语言”这一观点16。他们认为在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中,“图像”读取的要优先于“语言文字”的方式。米歇尔更为超越式地谈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更重要的现实资料是“图像表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为高深精微的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17,而且他认为观看不仅仅是一般性的优于阅读,语言文字实际上无法充分阐释视觉经验,即二者在根本能力上的不平等。因此他指出,图像学重建中的关键举措应是设法超越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使图像学“进入人类立体的基本构建之中”,而他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复兴图像学,他认为必须使“图像的理论同意识形态话语批判地相遇”18。
早期传统图像学研究者对艺术形式的忽视遭受到相当范围的批评和非议,批判图像学性质的维护形式主义的批评仍然时有发言,但由于“图像时代”切实逼近的来临,“图像”已经转型为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主要媒体形式,与之相比那些声音显得淹没无息了。现代图像学的发展,其生命力完全在于它彻底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即无所不破、无所不合,“图像”是被创造出来的一种可以“任意”冲破传统学科界限并重新组构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秘钥,其学术内核,正是最具前瞻性和创造性的现代文化科学。正因为出发点是为了突破艺术形式桎梏、研究与艺术形式相对的其它问题,所以图像学者在最初使用“图像”这个词时,对图像的基本概念就是超越一般形式差异的可视作品。即它包括绘画、摄影、影视、装饰设计、建筑园林甚至行为装置等一切可视的艺术作品所表征的视觉内涵。而当代学者在使用“图像”一词时,已经更多地开始指称利用新型科技完成的影像作品,因为这些影像作品比之传统的视觉艺术品,其复制和传播的效率远超千里之距。
国内的图像学研究与图像艺术的实践探索发展状况极不平衡,图像学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译论、试论过程,主要通过有限的几位研究西方美术史的学者来完成,如范景中先生19;或引用图像学的成果辅助其它学科的一些课题研究20,可以说尚未构成专门的、系统的、具备适当规模的研究体系。而图像艺术实践由于图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图像产品市场的形成,图像艺术人才已经结成了一支可谓庞大的团队。八十年代著名摄影学家龙熹祖先生率先意识到现代图像学与图像艺术在中国推广的意义,在中央民族大学最先创办了图像学的专门科研机构和图像艺术的教育基地?中央民族大学图像研究所。龙先生所推广的“图像”,虽然立足摄影技艺、平面编辑与数字图像后期,但决不自拘一格,强调学生要掌握的是一种超越一般形式差异的图像意识,而不仅仅是一两项专业技术。
三
现代图像学研究的美学价值在于“图像逻辑”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各个围绕人类视觉文化的人文学科开始进行整合一体的完整性研究工作,它使艺术家开始摆脱此前那种只关注风格的孤立、狭隘的自我发展空间,有机会从更完整的文化语境条件下来关照创作行为本身。因此,“图像”这个词汇的提出本身就很有意义:与“美术”相对比,它意味着作品的要素首要是“图像的”而非“技术的”或“形式的”。图像学批判的是“形式主义”而不是“艺术形式”,因为图像学认为艺术作品的文本价值与艺术家进行创作(包括一段时期艺术流派群体的创作行为)时的真实意图是统一而密切的,那么创作本身也就不能只关注形式语言风格而忽略作品图像的审美核心。对“图像”一词概念的理解,离不开各个历史阶段对图像学的认知和运用,早期的图像指的是各类图形的传统喻意,即“谱像”;接着是贡布里希为图像增加的新观念,他认为对图像内容的研究也应包括图像作者的实际意图,当然这就不可避免地对部分艺术形式的问题也产生了兴趣;“现代图像学”的突破力度达到了一个高峰,“图像”由“艺术”转型为“文化”,这种发展植根于现代科技的发达,因此现代图像学已不再像传统图像学那样去简单地批判艺术的形式主义了。
艺术理论在最初是人们从艺术史的回顾过程中把问题秩序化、理性化的一种结果,人们怎样看待艺术史线索即“艺术史观的建设”,决定着人们将如何确定艺术理论和如何发展艺术和文化。在艺术史的整体进程中,近代以前几乎一直处在技艺决定作品优劣的时代,也就是说谁掌握制作技术,谁就获得“图像产品”市场的主动权,这是由历史上复制与传播技术长期滞后造成的。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心目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艺术品的原创技艺,而艺术家和大多数理论家最热衷于讨论的也是关于技艺的话题。人文主义文化的兴起促使艺术审美思想的多元化大发展,而初期多不能脱离具体的技艺和形式而建构,所以传统的艺术史研究思路也往往令派生的美学思想不能脱离艺术形式的约束。以中国美术的发展为例:自六朝至宋元,绘画的艺术行为主流发生了从宫廷贵族到文人的转换,但无论是贵族还是文人,其创作主体的阶级烙印都是很明显的,艺术史的发展始终都控制在对制作技艺具有垄断地位的社会群体手中,所谓“院体画”、“文人画”都是技术传播垄断的结果。而这种垄断的形成,主要原因还是复制与传播技术的滞后:粗陋与原始的复制不能完整再现艺术品的原貌;概念化的课徒套路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大师的艺术精髓。因此在那些时代艺术技术的接代延续只能局限于一定的小范围内,师徒门户成为艺术生命延续的主要形式。在复制与传播技术滞后的时代,从艺术家、收藏家到普通大众所能看到的视觉艺术品都普遍具有特征鲜明的“形式差异”,现代图像学的成功之处就是跨越了一般历史的局限,研究者所关心的审美含义是超越于艺术形式差异的美。根基于“图像”的美学思想,可以看到那些在传统艺术学术研究中所看不到的东西?许多艺术品在技艺和形式上迥异却具备着更多相同的审美因素。传统的艺术史研究也是建立在早期学院派艺术教育的需求上,研究者往往以形式差异作为研究的主线,故我们看到的传统艺术史著作往往是风格流派的演变史或艺术家的传记、编年史。而图像学关注的是艺术品所传达的完整的文化信息,即首先研究的是艺术家在当时当地的审美创作过程中的真实心理、实际目的等,因此对图像作品的复制和传播方式更感兴趣,渴望了解艺术作品的真正用途和社会意义,摸索到艺术史发展的脉络本体,并以复制、传播形态的变化作为艺术史划时代的工具。
假如将传统建立于形式差异原则的视觉艺术史重新按照“图像逻辑”来编排一部《图像艺术史》,那么它的本质将是一部视觉艺术的“传播”发展史,它的历史时期划分应以复制技术、艺术品的交流与传播形态发展为主体依据。例如宗教的传教体制在中古时期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扮演着视觉艺术传媒的重要角色;而中国明清以降书籍版画的兴旺发展,也正是在城市经济繁荣的促动下市民阶层对文化消费传播需求的市场所造就的。与此同时,版画的兴起导致白描艺术获得了发展的机遇,像陈老莲、任渭长这样的白描大师的作品也能随之被大量的复制,并广泛地传播到社会各阶层。这样,图像艺术史看起来倒更像是一部视觉传播领域里的文化史,它划时代的历史分野正是人类视觉传播方式的五次重大变革:①原始时期?图像程式icon的摹仿式复制、改制 例如岩画、陶器、陶俑等形制规范的仿制行为,图像在此实际已成为部落间、人群间政治、宗教、生活信息的传达工具,同时使部落政治构成了一种具体的富于感染力的形象。②陵墓艺术时期?图像架构、象征意义representation规范的集体认同与建立 这个时期(其时相当于古埃及与中国的三代至秦汉之间)并非只有陵墓丧葬艺术,而是我们只得到了陵墓艺术史的文本,因此用“陵墓艺术”来命名这个时期非常恰当。这时出现了阶级分化,有了奴隶主和奴隶、贵族和平民的区分,而所谓的艺术家在这时基本上都是奴隶。陵墓图像在这时很明显是当时当地人类群体神灵观念、生死观和生活习俗的体现,它所演绎的是墓主人死后的灵界生活,因此图像架构的规范性被严格化了。因为图像在这一时期是阶级身份的象征,于是“符号”的社会意义凸显了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种规制的埃及墓室壁画风格可以沿传达一千多年而不变的原因。③宗教时期?图像呈现为某种特定的文化基因形态 图像在宗教传教的程序中作为一种重要的宣传工具而传播至更广阔的地区,并与异类文化基因相融合。例如印度佛教美术对中国六朝隋唐时期美术发展的巨大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爆发了中古时期人类文化史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21,这些具体事件的形成与宗教的媒介性至关重要。④城市经济发展早期?图像产品的市场开始形成 宗教时期的图像复制、传播主要仍是图像程式的摹写、或原图夹带等,并没有做到“机械复制”的完全还原,而当印刷术发明以后,图像作品开始被大规模地原版复制,其传播质量与效率发生了根本性的突进。⑤数字与信息时代?图像成为经济交流过程中的主要信息媒介 随着技术的发展,图像信息可以被完全复制,人类也掌握了在技术层面上最能再现真实的图像技术?摄影、摄像。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图像由原来的“消费性产品”转化为“视觉信息产业”的角色,图像成为一种产业、一种资本,在社会经济流通中它的价值越来越趋向信息化,图像的直接利润(如古代绘画作品的买卖)相对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完成信息传播工作后的间接商业利润。这一转化是随着艺术形态的类似转化同时发生的,艺术作品在数字化复制时代被高效、高质、低成本的无限推广,数字技术的出现令图像制作、复制与传播走上了系统产业化的道路。
四
图像的文化内涵显然也超越了传统概念中关于审美和艺术问题的界定,当然这种超越是以对一般形式美思想突破为前提的。正因为如此,图像和图像学方法已经作为全方面的文化和科学的研究解释工具而流行于当代学术界,如哲学、心理学、占星学、神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及民族学等。在当代美术史的研究中,图像一词已经被广泛采用,大有流行之势。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的贺西林在研究汉代墓室壁画时,大量运用“图像架构”、“图像风格”等词汇。图像架构和图像风格的使用一方面是指艺术形式方面的问题如构成等,同时更注重对题材内容与形式合而一体的思想、审美意识及传统文化形态的标志。例如,一幅汉代墓室壁画的构成格局和造型手段都具备着很强的时代、地域特征,其构成方式的确立和沿传并不是因为它的审美特征(形式上的),而往往是当时当地人们对灵魂、神仙的信仰观念以及完成这些壁画的一些实际目的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形式特征并不是“纯形式”的,而是与一定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
可能有许多人认为没有必要新建“图像学”这样一个学科,或者不必花这么大的力气去推崇它在现代艺术学术中的价值与地位,原因是他们认为图像学的立论主体不过是美学、艺术理论中内容与形式关系的一个翻版。在对某些艺术问题的讨论时,图像学者确实会遇到上述这种窘境。但传统的艺术史和艺术学研究太过注重艺术的形式差异研究,尤其是学院艺术教育形成以来,艺术家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研究兴趣远远超过了对新图像作品的创造。正如贡布里希的主张,我们应该了解艺术创作的全部真相,以此作为艺术学的立论基础,而艺术创作亦决不是孤立于社会文化之外的独行者。因此,图像学正是这样一项融合艺术创作与整体社会文化于一体、并力图寻求创作全部真相的工作。不可回避的是,“图像时代”已经很真实地到来了,进入现代人头脑中的图像信息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前辈,其传播工具变革发展的速度是传统思维方式所无法想象得到的。面对这样一个巨变正在进行的时代,相信每个人都在期待着社会文化即将发生的一场天翻地覆的大变革,我们相信,文化巨变的结果意味着更多人将面临更加平等的机遇以及更富有吸引力的挑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