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场外资讯

奥原希望比赛超清-奥原希望VS业余选手

为什么说羽毛球的反手后场球,尽量要用正手侧身来打?

奥原希望比赛超清-奥原希望VS业余选手

(观点仅供参考)

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有些人反手确实很好,但这个好指的是他的反手比别人的反手好(当然绝大多数的业余爱好者是完全不会反手的),不是他的反手比同级别的人(乃至自己)的正手更好,因为反手发力不如正手这件事究其根本是由人体结构的发力机制决定的(任何运动的所有标准动作的底层逻辑就是要符合人体结构的发力机制),比如双脚起跳杀球这个动作必然是正手去做,这是任你反手怎么练都是没法比的,因为它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这也就是为什么杀球速度记录里没有一个是反手杀球的原因;

我估计题主眼里的反手好大概就是反手能过渡直线,过渡对角,能反手高远,能反手杀球就是不得了了,反手过渡,就凭过渡两个字就知道它已经是权宜之计了;反手高远,这个技术我个人一直都觉得非常蠢,反手高远有什么用?被动状态的高远多半质量不高,出去了又怎么样,还不是被动,倒不如过渡一拍网前,一是容错高,二是只要这拍球有球速就基本还有救;主动状态下,压根就不该用反手;就算是到位的反手高远,它和正手高远的弧度也是有差距的,所以,如果你多留心一下羽毛球比赛的话,就会发现,反手高远出去被一拍杀死的几率非常高,而正手高远出去很少有运动员选择强杀,基本以对拉一拍高远或者滑板劈吊对角为主;

日本有两个矮个子女单的比赛你可以去刻意留意一下,一个叫奥原希望,一个叫山口茜,这两个人经常被人针对性压反手底线,但这两个一米五几的人宁可把腰拧断,弄的四仰八叉也都要用头顶位正手去接,这是因为她们反手不好吗?不是的,事实上这两个人反手技术都相当好,选择正手,是她们一路打到职业顶尖多年比赛中不断接受教训,不断试错后的最后选择,她们这种身材的选手尚且如此,身材高大的选手更没理由滥用反手了;

就这样

不太同意这个观点。首先我们说的回后场球基本都是被动回球。主动的谈了也没意义。我倒是觉得反手回后场更容易。因为正手回,基本就是一个甩腕加力动作。而反手正好还会多一个大拇指的加力。就我来说,反手回后场多一些。正手被动时我更多选择掉网或者斜抽打角度的方式。

羽毛球是一项基本技术复杂,技战术变化更加复杂的项目,过去专业领域强调后场反手区尽量要抢正手,目的是为了避免陷入被动,这种战术思想已经蕴含了一个预设: 就是反手比正手弱,事实上,随着羽毛球装备的进化,球员的技术演进,反手与正手相比,可能只在杀球上有比较大的差距(李梓嘉除外[笑哭]),尤其是顶尖选手,反手技术并不弱于正手,所以已不再拘泥于抢正手的窠臼。

正确说法是,男双不打反手高远球。

正确来讲应该了头顶球,为什么尽量侧身去打,是因为正手比反手力量更好掌握,然后视野更宽,出球更有威胁,所以头顶球还是要尽量用正手,当然专业球员处理头顶球的选择就更多了。

王适娴:颜值太高获誉“羽坛王祖贤”,曾是世界第一却与教练不和

甜美的笑容、精致的五官,搭配着一条不长不短的马尾,王适娴可能是近些年来中国羽毛球界,乃至中国 体育 界颜值最高的女运动员之一了。她也被称为“羽坛王祖贤”,身高1米68的她看起来十分轻盈。

赛场上她踩着精灵的舞步,闪转腾挪,拉吊突击的打法灵性十足。自信、灵动、张扬,她在中国女羽中就是不一样的存在,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可能。王适娴就是王适娴,她不是张宁,不是谢杏芳,王适娴和她们都不一样!

1990年出生在江苏苏州的她,20岁就拿下亚运会羽毛球女单冠军。人们对这个年轻漂亮的女孩有着不小的期待。从一帆风顺到冲突和挣扎,王适娴在教练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中寻找平衡,可张宁那种简单粗暴、男子化的打法还是让她失去了自我。

后来,李永波对王适娴说,已经看不到她过去在场上那种自信张扬和飘逸灵动了。王适娴和教练张宁的争论,现在可能已经有了答案。 王适娴成了矮版的张宁,没有了当初的锐气和灵性。现在看到同类型的日本选手奥原希望叱咤赛场,她心里难免有点感伤。 王适娴本来更好,羽毛球不是只能有一种打法,她本该能站到更高的位置。

看着赛场上这般娇小的王适娴, 观众或许很难想象,她小时候是个小胖妞,减肥成了她羽毛球生涯的起点。 王适娴8岁进入苏州市业余体校,练习羽毛球,两年后到江苏少体校试训,那时她的各方面能力都不是十分出众,特别是身体素质,试训后被拒之门外。

此后,王适娴到了上海体院附属竞技学校练习,在那里得到了快速的成长,江苏省运动会则是她羽毛球生涯的转折点。在江苏省运会羽毛球比赛中,王适娴拿下了乙组女单冠军,她的实力得到了成绩的检验,于是她得到了进入江苏省队的机会。王适娴有些迟疑,但最终她还是决定继续走羽毛球这条路。

2005年进入国家青年队,2006年升上国家二队,2007年在亚青赛上完成了国际赛场处子秀,王适娴稳扎稳打,一年一个台阶。不过由于没有足够好的成绩支撑,此后两年她只能一直在二队打拼。经过两年的历练,王适娴的打球风格逐渐成型。

2009年她开始真正崭露头角,获得了马来西亚公开赛和中国公开赛的女单冠军,又在全运会上获得女团冠军,女单比赛也进入了决赛。 2010年,王适娴在世锦赛进入四强,而让她真正“一夜成名”的则是亚运会,亚运会后她有了一个新的标签—— 历史 上最年轻的羽毛球女单冠军!年仅20岁。

这段时间,王适娴连续七次晋级女单决赛,并拿下了其中的四次冠军,包括亚运会和全英公开赛两个分量很重的金牌。王适娴2011年参加苏迪曼杯比赛,在半决赛一锤定音战胜裴延姝,帮助中国队3-1战胜韩国队进入决赛,并顺利拿下冠军。

世界排名飙升到第一位的王适娴,对国羽女单一姐的地位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问题也在顺利中逐渐酝酿,王适娴和教练张宁的分歧越来越大,两方的意见很难达到平衡。 王适娴就此进入挣扎期,而她最终也没完全挣脱出来……

张宁是中国羽坛的人物,大器晚成,连续夺得两届奥运会女单冠军,无人能出其右。退役后她进入国家队担任教练,想要造就更多的“张宁”,但事实是世界上只能有一个张宁,可羽毛球却不只有一种打法。

张宁的打法偏向于男子化,重力量、体能,拼消耗,这是和当时国家队挑选苗子大多偏向于高大、力量型选手相适应的。王适娴和张宁完全是两种打法, 王适娴偏灵活,中场上的调动、拉吊结合,以脚步、技术取胜,更像是今天的奥原希望, 但是王适娴比奥原希望具备更好的条件。

王适娴对张宁的要求非常不理解,2011年亚锦赛失利,王适娴亚运会后首次在参加的比赛中没有进入决赛。 胜败乃兵家常事,而且这只是一个比较鸡肋的比赛,但是王适娴却哭得格外伤心。在央视的镜头里我们找到了她伤心的答案——王适娴说和教练的想法不太一样,自己不能理解教练,教练也不能理解自己。

王适娴个性自信张扬,她觉得要求不合理的时候会明确地说“不”。她曾经在比赛中两次拒绝国家队队友的换球要求,这次和教练的矛盾也是如此,甚至进入了公众讨论的范围,这在国家队里面是很少有的。集体生活有时会磨掉人的一些锐气,王适娴开始更多地接受张宁的意见,她开始失去部分的自己,她不再完整,成为了“矮版张宁”。

2011年下半年开始,王适娴连续输掉了八次外战,无缘伦敦奥运会,就此进入了漫长的调整期。岁月蹉跎, 直到2013年10月才再次拿到超级赛女单冠军,这距她上一次夺冠已经21个月过去了。 这21个月太漫长了,基本抹杀了王适娴往更高处走的可能性。

2014年,王适娴再次获得全英公开赛女单冠军,没人想到这会是她的最后一个重要荣誉。 里约奥运会后,年仅26岁的王适娴退出了国家队,并在2017年全运会后,彻底结束了运动员生涯。 谁能想到她分量最重的单打冠军,竟是20岁的亚运会冠军?命运太会抓弄人了,又或许,这是一个注定的悲剧。

王适娴和谌龙被称为羽坛神雕侠侣, 2016年里约奥运会,观众席上的王适娴甚至比赛场上的谌龙更加紧张。 谌龙夺冠后,王适娴哭得像个孩子,这大概就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吧!2017年王适娴退役后,谌龙向她求婚成功,相恋9年的两人终于步入婚姻殿堂。2019年王适娴生下“小咖啡”,组成了幸福的三口之家,她还曾自曝孕期胖了30多斤。

退役之后,王适娴也没有闲着,她在北京 体育 大学攻读了研究生。王适娴的成功从来都不是身体素质、力量以及高强度对抗的胜利,是灵活的打法造就了她。现在奥原希望用这种灵活的打法给中国女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奥原希望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获得铜牌,2017年获得世锦赛冠军。而在中国,奥原希望1米55的身高可能根本就进不了国家队……

奥原希望现在的成功、王适娴曾经的成功,都代表了男子化的打法并不是女子羽坛打法的唯一方向。张宁、陈金这些世界冠军无疑都是羽坛 历史 上成功运动员的代表,却不意味着他们的经验都能完美匹配到年轻选手的需求上。 因材施教才是正确的方向,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打法。

把训练量加大到运动员没有办法承受的程度,坚持僵化的男子化打法,中国羽毛球队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很多优秀的羽毛球选手因此也增加了很多伤病,甚至影响到她们的职业发展。其实不是她们不够好,只是方法不对。王适娴是一个天才式的羽毛球运动员,只不过不是张宁式的天赋罢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