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跑道多长-奥运会跑步赛道多少米
一般叫标准的跑道是有哪几部分组成
《国际田联手册》规定标准半圆式田径场跑道全长为400米,由两个直道和两个弯道组成。目前国际国内田径比赛通常使用以下规格的田径场。 (一)内突沿半径为36米的田径场 一分道计算半径为36.30米,一分道一个弯道计算线长114.04米,两个弯道计算线长为228.08米。一个直段长为85.96米,两个直段长为171.92米,一分道一圈计算线长度为400米。如北京工人体育场、辽宁鞍山市体育场、上海沪南体育场等。 (二)内突沿设计半径为37.898米的田径场 一分道计算半径为38.198米,一分道一个弯道计算线长为120米,两个弯道计算线长240米。一个直段为80米,两个直段长为160米,一分道一圈计算线长度为400米。如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田径场、沈阳市体育中心田径场、24届奥运会韩国汉城田径场等。 (三)内突沿设计半径为36.50米的田径场 一分道计算半径为36.80米,一分道一个弯道计算线长为115.61米,两个弯道计算线长231.22米。一个直段为84.39米,两个直段长为168.78米,一分道一圈计算线长度为400米。如大连市体育场、广州奥林匹克田径场、长沙市贺龙体育场、23届奥运会美国洛杉机田径场等。 (四)径赛跑道的宽度 径赛跑道宽9.76米至10.00米(八条分道)或7.32米至7.50米(六条分道),每条分道宽1.22~1.25米(包括右侧分道线),分道线宽5厘米,所有分道宽应相同。除草地跑道外,跑道内侧应用合适材料制成的突沿加以分界,突沿高约5厘米,最小宽度5厘米;如能排水,突沿最高可达6.5厘米,但不得超过;如无突沿,则需画5厘米宽的标志线。 (五)创纪录的跑道 规则规定,创纪录的跑道,其外道的半径不得超过50米。除非该场地曲段的两个半径中的大半径所构成的弧,在180°的弯道不超过60°。 (六)跑道的倾斜度 跑道的右左倾斜度最大不得超过百分之一(1:100),向跑进方向总的倾斜度不得超过千分之一(1:1000),新建跑道的侧向倾斜应向里倾斜(里低外高)。 (七)障碍赛跑道 障碍跑水池段在跑道内突沿内侧(半径36米、36.50米)或跑道外突沿外侧(半径37.898米、36.50米)均可,最好设在跑道外突沿外侧,但占地面积较大。 (八)田径场的纵轴线 田径场的纵轴线(即中线)应为南北方向,并避开主导风向,与子午线夹角不应大于5~10度,终点向前应有一定的缓冲区域。 二、田径运动场地的基本结构 一个标准的田径场一般由外场、中场及内场三部分组成。 外场:径赛跑道外侧余地所占有的空间。一个大型田径运动场地在此部分要建筑看台或其它有关设施,它的大小是根据空地面积与设计要求来决定的。如一个仅供教学和训练的田径场外场仅占几米,而标准田径场四周要留有几十米的空间。 中场:径赛跑道所占有的空间。一个标准田径场一般要设8~10条分道,每条分道宽1.22米~1.25米。 内场:供田赛或球类比赛使用的部分。一个标准的田径场内场,可修建一个标准的足球场。 标准半圆式400米田径场的跑道是有两个180°的半圆(弯道)和两个直段组成。现将半圆式田径场地有关名词说明如下: (一)总轴线 此线也称中线,它把场地等分为东西两部分,在绘图和修建场地时必须以这条线为基线。 (二)圆心 圆心在纵轴线上。南北两端的弯道各有一个圆心,它是弯道内、外突沿和各条分道的圆心。 (三)内突沿,外突沿 内突沿与外突沿是跑道的内边与外边。田径规则规定内、外突沿的宽度均为5厘米,它们的宽度都不计入跑道的宽度之内。 (四)直、曲段分界线 直、曲段分界线把跑道的直段与曲段(弯道)分开,这两条线与场地的纵轴线垂直,相交于圆心。通常把终点线处的直、曲段分界线叫第一直曲段分界线,或称第一分界线;其余的直、曲段分界线,按逆时针方向排列,依次为第二、第三和第四直曲段分界线。这四条分界线作为测量跑道的基准线,应在跑道上用明显的标记标出它们的位置。通常把第一直曲段分界线前面的弯道叫做第一弯道,第三直曲段分界线前面的弯道叫第二弯道。 (五)直段、直道 直段是第一、第二弯道之间的跑道,直道是直段和直段两端延长部分的总称。 (六)跑道宽、分道宽 跑道宽是指内突沿与外突沿之间的宽度,也称跑道总宽。分道宽是指各条分道的宽度。 (七)分道线 分道线宽5厘米,分别把跑道分为各条分道。分道线计算在内侧跑道的宽度之内,例如第一、二道的分道线包括在第一分道宽度内。 (八)计算线 计算线只供计算跑道周长之用故称计算线。画场地时不需画出计算线。田径竞赛规则规定,第一条分道的计算线距跑道内突沿的外沿0.30米,第二至第八道的计算线距内侧分道线外沿0.20米。由于赛跑时运动员一般在这条未画出的线上跑,所以计算线也称实跑线。 三、修建半圆式田径场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田径场的位置 不论建学校田径场还是公共体育场都有与其他建筑物配合的问题,从整个布局考虑建田径场应注意以下几点: 1、p地址要便于排水和供水。 2、p地点要适中,交通方便,便于人们使用和观看比赛。 3、p整体美观,地势开阔,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周围有足够的余地。 4、p主、副场安排合理,即准备活动场地离比赛地点近。 5、p能合理安排各类竞赛项目用地,避免使用时发生冲突。 (二)关于确定田径场的方向 用中线的方向来代表田径场的方向,田径项目的所有运动方向同中线的方向应是一致的,和中线的方向基本是平行的。原则上应以南北方向为好(考虑日照方向),因为运动一般多在早晨、上午、下午进行,以避免光线刺眼。如不设看台的场地,可在两侧种植高大的树木,这样可在上下午起到遮荫的作用,如果条件允许田径场最好设南北向。 确定方向的出发点: 1.设计上很大程度上是从经济上考虑。可根据地形因地制宜,以减少开支。国外这种利用较多。 2.适当地注意当地的气候,有必要时可适当掉转方向;考虑该地区是否经常出现超风速的可能(2米/秒)。 (三)关于跑道的宽度 跑道宽度一般应设8~10条。至少应有6条。标准宽度1.22~1.25米。 (四)直段长和弯道长的比例 弯道比直段长,大约是3:2的比例。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要维持这个比例。不具备时,应尽量把弯道的半径扩大。 (五)关于跑道倾斜度的设计 一般设计时不超过8/1000,留出2/1000的余量,因为施工是不能保证100/100,允许有误差。弯道弧的倾斜度,弧顶如果是8/1000,直弯道交界处最多不能超过5/1000,在弧顶的离心力尽量不超过11公斤,尽可能使坡度产生的离心力接近这个值。 (六)球场地面坡度的设计 它既是足球场的地面又是田径比赛中跳跃和投掷项目的比赛用地。整个足球场在中心处应向四周倾斜(以利排水),坡度设计应是5/1000~7/1000,一直倾斜到跑道内突沿的内沿。根据这一现象,田赛项目就会增加麻烦,标枪会由外向里投,整个助跑道成上坡,跳高助跑也会由外向里成上坡。如果助跑道延伸至弯道还会形成先跑下坡,然后跑上坡,影响比赛效果。补救办法:应在足球场端线后面的部分取突然向地面倾斜1/1000,使地面出现凹线型。这种办法是有矛盾的,一是助跑道上坡,二是投掷器械落点高,不在一个水平面上,最好的办法是田径场和足球场分建。
鸟巢里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
四百米!
田径场地设施标准手册规定标准的体育跑道内圈周长400米,其中弯道半径应为36.5米,直道要沿南北方向避免太阳位置低时的炫目影响。弯道应有8条跑道,每条跑道宽为1.22米,直道有10条跑道。跑道内侧安全区域不少于1米,外侧最好也有1米的安全区,起跑区最少3米,冲刺缓冲段至少17米。跑道左右倾斜度最大不得超过1:1000,跑的方向上的向下倾斜度不得超过1:1000。国家体育场(鸟巢)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工程总占地面积21公顷,场内观众坐席约为91000个。举行了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奥运会后成为北京市民参与体育活动及享受体育的大型专业场所,并成为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
2008奥运会资料?
奥林匹克运动 (Olympic Games)
ào lín pǐ kè yùn dònɡ
简介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领导的国际社会运动。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体育运动奥运会为主要活动内容,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一种融体育、教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持续性、世界性的活动。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
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它以坚实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基础为依托,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体育发展的潮流,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开始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其产生有以下的背景。
六大时代背景
1.三大思想文化运动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14-18世纪,欧洲大陆出现了3次大规模的思想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思想文化运动砸开了中世纪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枷锁,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主要思想障碍,迎来了思想解放、人才辈出和科学繁荣的时期。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和新的生产关系需要的新的思想文化和新的科学艺术纷纷产生,同时,新的体育思想一一近代体育思想也应运而生。
三大思想文化运动中产生的一大批伟大人物与欧洲中世纪黑暗的基督教禁欲主义针锋相对,他们痛斥禁欲主义违反人性,指出人的欲望是正当的人生目的,认为必须在灵魂和肉体之间建立和谐,主张重视身体和精神的统一,注重身体的均衡与协调发展,重视身体的健康和健美,使人们重新发现了体育的价值,认识到只有身体健康才能享受到人生的快乐。这种思想的兴起和确立,使传统的道德标准和美与丑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三大思想文化运动中,人文主义者发掘和整理了古代希腊体育的丰富遗产,如古代奥运会和其他祭礼竞技、古代雅典体育和斯巴达体育、古希腊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古希腊体育的多种运动手段和方式等。人文主义者认为古希腊体育符合"人性',重视个人幸福,因而大力宣传,并在近代体育思想和实践中,继承古希腊体育遗产,在很大程度上使近代体育在定期举办运动会、注重身体全面发展、运动项目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受到古希腊体育的影响。
2.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和资产阶级的教育方式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它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近代体育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促使体育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由于工业化社会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给人的生理、心理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促使人们努力寻求新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对身体活动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改善人的身体本身,体育因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需要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文艺复兴时代起,资产阶级的教育家就把体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加以大力提倡,不仅恢复了古希腊的体育制度,还进一步制定了锻炼身体的各种措施,积极研究各种运动方法,努力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发展,体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1423年,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托里诺创立了一所新式学校,仿效古希腊的体育馆,称之为"体育宫"。该校实行体育、德育和智育并重的方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资产阶级教育的代表。维托里诺的教育思想和体育实践,促使体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也使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项内容而开始在学校实施。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中对教育的探索更加确立了体育的地位。资产阶级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就主张体育应成为教育的一部分。捷克教育家考美纽斯按照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对学校体育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将体育以较成熟的形式引入到学校教育之中。他主张学校应设宽敞的运动场,应开展广泛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使身心健康发展。夸美纽斯为学校体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学校体育之父"。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其"绅士教育"体系中,明确地把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3部分,指出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使体育正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独立的组成部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尔》中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他要求教育与体育紧密结合,主张按自然法则进行体育教育,按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及儿童的兴趣和爱好组织体育活动,以培养"身心两健"的人才。
19世纪以后,英国也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以阿诺尔德在拉格比公学的改革最为成功。他创立了"竞技运动自治"制度,充分发挥竞技运动的锻炼价值和教育功能。通过该项改革,拉格比公学的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运动场上,自己管理自己,不仅锻炼了强壮的体魄,而且培养了公平竞争、团结友爱、遵守规则、勇敢顽强的思想品德,使校风校纪大为改观。阿诺尔德的改革牢固地树立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确立了竞技运动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3.古代奥运会遗址的发掘唤起了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向往。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热烈歌颂了古希腊体育精神,使人们再度回想起泯灭久远的古希腊奥运会。古代奥运会的遗址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向往,英、法、德等国的学者都希望进入希腊寻找古代奥运会的遗迹,但由于土耳其人的封锁,这一愿望未能实现。
直到1766年,英国学者钱德勒才被允许进入希腊实地考察,他发现了古代奥运会的遗址。1828年支援希腊反抗土耳其侵略的法国兵团中的随军学者在奥林匹亚遗址进行发掘,随后将一批珍贵的文物运到法国卢浮宫展览。
1852年1月10日,德国柏林大学教授库尔提乌斯在遍访伯罗奔尼撒半岛回国后,发表了有关古代奥运会的长篇演说,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1871年,德国与希腊达成全面发掘古代奥运会遗址的条约。1875-1881年,由库尔提乌斯率领的德国学者对奥林匹亚进行了为期6年的发掘。1881年,古代奥运会遗址的主要设施终于重见天日。1887年,在柏林展出从奥林匹亚发掘出的大量文物,激起了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憧憬,人们期望奥运会尽快回到现实中来。
4.体育的国际化趋势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创造了条件。19世纪后半叶,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和世界市场得以形成,民族间的壁垒被打破,体育也超越国界,出现了国际间的体育交流和比赛,形成了体育国际化趋势。由于国际体育竞赛和相互交流的需要,一些国际性的单项体育组织相继诞生。1881年第一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际体操联合会成立,1892年国际赛艇联合会和滑冰联盟相继成立。国际体育组织的产生,使运动竞赛摆脱了原来的地方传统,具有了国际性。在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不断成立和国际单项体育竞赛蓬勃开展的基础上,人们又迫切要求组织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为现代奥运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国际体育交流的增多,一个协调各体育组织活动的国际体育组织的诞生就成了必然。
5.世界各地复兴奥运会的尝试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积累了经验。19世纪初期,欧美一些国家为复兴奥运会进行了各种尝试。19世纪30年代,瑞典伦德大学的斯卡图教授曾组办过两次被当地报纸称作"奥运会"的比赛活动。从1849年起,每年一届,英国布鲁克斯博士组办过长达几十年的"奥林匹克节"。
19世纪中叶以后,希腊人渴望借复兴古代奥运会来重振古希腊文明。在希腊国王奥托的支持下,一个名叫扎帕斯的希腊人于1859年10月1日在雅典组织召开了第1届泛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此后,在1870年、1875年、1887年和1889年,又先后举行了4次泛希腊奥运会。由于组织不善和仅限希腊人参加,泛希腊奥运会没能继续得到发展,但对欧洲各国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国家的报纸对这几次运动会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从而引起了远比希腊本士更大的反响,它从正反两方面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积累了经验。
6.战争的威胁和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19世纪末,世界上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一个新的、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威廉二世统治的德国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想通过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欧洲。
在此阶段,德国要求复兴奥运会的呼声很高,一些别有用心的德国人想通过发起奥运会,来扩大影响,为称霸世界服务。法国是德国的近邻,如果德国发动战争,战争的灾难首先就会落到法国人民身上。法国人民强烈反对战争,渴望保持世界和平,古代奥运会和平、友谊的精神,恰好符合法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复兴奥运会,不仅有利于国际体育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法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对德国称霸世界的斗争。复兴奥运会成了人们的迫切需要,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落在了法国人的肩上。
顾拜旦让奥林匹克运动变成了现实
法国教育家顾拜旦是公认的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他为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888年,顾拜旦就任法国学校教育、体育训练筹备委员会秘书长。1889年顾拜旦代表法国参加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国际体育训练大会,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体育的动态,他认为近代体育的发展正在走向国际化,应该借助古希腊体育的经验和传统影响来推进国际体育,于是产生了复兴奥运会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一想法,顾拜旦做了大量的工作。
1891年,顾拜旦创办《体育评论》杂志,以此为阵地热情宣传他的主张,对创办奥运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892年,顾拜旦遍访欧洲,宣传奥林匹克理想。同年11月25日在庆祝法国体育运动协会联合会成立5周年大会上,他发表了著名的演说,第一次公开和正式地提出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倡议。在演说中,顾拜旦阐明:现代奥运会应该像古代奥运会那样,以团结、和平和友谊为宗旨,但应该比古代奥运会有所发展和有所创新,它应该向一切国家、一切地区和一切民族开放,并在世界各地轮流举办。顾拜旦的倡议,使现代奥运会从一开始便冲破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具有鲜明的国际性。1893年,顾拜旦在巴黎召开一次国际性体育协调会议,团结国际体育人士,讨论创办奥运会的问题。翌年,他还将自己的倡议写成公开信, 寄给许多国家的体育俱乐部,得到不少体育俱乐部的支持。
在国际上各种因素的促进和顾拜旦的不懈努力下,创办奥运会的各种准备工作终告就绪。1894年6月16日—24日,根据顾拜旦的建议, 来自美国、英国、俄国、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希腊等12个国家的49个体育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在巴黎索邦神学院举行的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又先后有21个国家致函,向大会表示支持和祝贺。这次会议通过了成立国际奥委会的决议,并从79名正式代表中选出15人任第1届国际奥委会委员。大会还决定由奥运会举办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担任国际奥委会。由于首届奥运会定于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因此希腊委员维凯拉斯当选国际奥委会第一任,顾拜旦为秘书长。大会规定每4年举行一次奥运会,通过了遵循"业余运动"的决议。大会还规定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为田径、水上运动、游泳、赛艇、帆船、击剑、摔跤、拳击、马术、射击、体操、球类运动等。
1896年4月6日—15日,第1届现代奥运会终于如期在雅典举行。虽然组织很不完善,但它却是奥林匹克运动正式诞生的重要标志,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终于登上历史舞台, 揭开了人类文明史上又一页新的篇章。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庆典为主要活动内容,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运动。
奥林匹克运动包括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以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各国奥委会为骨干的组织体系和以奥运会为周期的活动体系。
1894年6月23日,当顾拜旦与12个国家的79名代表决定成立国际奥委会,开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时,这一壮举曾一度成为人们讽刺的对象。而在百余年后的今天,奥运会已成为普天同庆的节日, 奥林匹克运动也吸引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参与。
百年奥运, 跌右起伏, 大致经历了以下的发展过程:
奥运发展历史:艰难的探索(1894-1914)
遵循着一定的时间周期在世界各地举办大型综合性国际运动会,让体育运动服务于各国人民,服务于世界和平,这种做法在19世纪末遇到的困难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其时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全球的工业革命,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将激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思想方面,固于各自小天地的长期束缚,人们还难以理解奥林匹克思想,对接受奥运会这种国际性的文化还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
在体育方面,正在发育的现代竞技运动与体操运动尖锐对立,体育界四分五裂,门户之见根深蒂固,派别之争频频出现,举办世界性的大型综合运动会既无先例,也缺乏经验;尚不发达的交通、通讯条件远不能满足奥运会的需要。就奥林匹克运动本身而言,新生的国际奥委会本身还不成熟,除体操、滑冰和赛艇外,其他运动项目尚无国际组织,国家奥委会尚不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早期奥运会存在着诸多缺陷。首先,奥运会设项不稳,每届项目有所不同,主办者可临时增减项目(如首届奥运会的赛艇和帆船比赛,因天气不好而取消,临时增加了一项100米自由泳比赛),项目内容重复(第2届奥运会体操个人全能由双杠、单杠、吊环、鞍马、跳马、自由体操、跳远、跳高与跳远综合跳、撑竿跳、爬绳、50公斤举重等项目组成)。其次,运动场地缺乏统一标准,不仅跑道长度不同,有333.33米(1896年奥运会)、500米(1900年奥运会)、536.45米(1904年和1908年奥运会)、383米(1912年奥运会)几种,而且场地的设计也不统一, 如首届奥运会用"U"形跑道,第2届奥运会使用草地赛场。最初的游泳比赛在天然水域内进行。第三,比赛缺乏必要的规范,如马拉松比赛的距离每届都不相同,举重和摔跤无体重分级和时间限制,度量体系混乱,时而英制,时而公制;组织者可擅自临时改变比赛日程;裁判多由举办国人员担任,执法难以公正;各项目运动员参赛资格不一致,奥运村尚未建立,运动员住宿地分散而混乱。奥运会也没有固定期限,短则10天 , 长则五六个月。第四,经费紧缺。首届奥运会因为资金短缺,几至半途而废。紧接着连续3届奥运会因资金问题,不得不与商业博览会联合, 成为博览会的陪衬。
1908年伦敦奥运会是奥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出现了脍炙人口、强调参与的奥林匹克名言:“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竞技运动组织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主办这届奥运会的英国奥林匹克理事会由国际奥委会的英国委员和英国各单项体育协会的代表组成。这种人员结构,为其他国家奥委会的构成提供了范例。这届奥运会各项比赛的技术性工作,从制定赛制、编排赛程,到选派裁判、组织比赛均由各单项体育协会负责,规范化程度大大提高。这为后来由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管理奥运会技术工作奠定了基础。至此 , 奥林匹克"三大支柱"的组织结构已现雏型, 各自职责相对明确, 从而确定了奥林匹克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这一阶段即将结束时,第5届奥运会于191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其参赛成员国的数量比第1届翻了一番,运动员人数增长了75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巩固了自己的阵地。
奥运发展历史:初具形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定于191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战争使国际局势动荡不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过21年,规模更大、更为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降临。奥林匹克运动抓住了两次大战之间相对和平的瞬间, 经过5届夏季奥运会和4届冬季奥运会,初步确立了奥运会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首先,由于冬季运动项目的加入和女子体育的发展,奥运会变得更为均衡和完整。冬季运动项目是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冰天雪地这种严酷的自然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 对青年人的锻炼和培养来说有着夏季运动项目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1924年冬季奥运会的出现,弥补了夏季奥运会的不足。1928年,女子田径项目被正式列入奥运会,在位居奥运会竞技之首的田径项目中占据一席之地,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项目重复问题在这一时期基本得到解决。
自1924年奥运会始,体操摆脱了内容混杂的状态,形成了现代竞技体操的基本项目。田径取消了立定跳远、壶铃掷高、掷远等内容,日趋标准化。1930年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与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代表理事会协商后决定,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为田径、体操、防御性项目(拳击、击剑、摔跤、射击)、水上运动(赛艇、游泳)、马术、全能(现代五项)、自行车、举重、帆船和艺术比赛(建筑、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组委会可选择的项目有草地网球、水球、冰球、手球、篮球、回力球。同年,国际奥委会将奥运会的举办期限定为16天,并规定除集体项目外,每个项目一个国家只能派3名运动员参赛。女子项目为体操、田径、游泳和击剑。对运动员参赛资格有了相对统一的界定,并对报名、比赛组织工作的许多具体问题作出了规定。
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首次使用400米跑道,4年后这种跑道被确定为奥运会标准跑道;1924年巴黎奥运会开始有了长50米的游泳池。奥运会场地设施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在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和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得到进一步改善。柏林奥运会还出现了可容纳11万观众的大型体育场。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些奥林匹克标志和仪式也在此时一一面世,如奥林匹克五环旗(1920年奥运会)、圣火传递(1936年奥运会)、开幕式放飞和平鸽(1920年奥运会)、运动员宣誓(1920年奥运会)。奥运会的颁奖仪式有了明确的规定,并自1932年始为一、二、三名设置高度不同的授奖台。专门接待运动员的奥运村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进行尝试之后,于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开始正式设立。
这一时期, 奥林匹克组织发展迅速,国家奥委会成员数量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9个增至60个, 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达到24个。1926年国际奥委会建立了由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代表组成的技术委员会。此后, 国际奥委会逐渐摆脱技术务,开始更多地关注领导、协调、决策等更高层次的工作。奥林匹克运动终于形成了三大支柱互相配合的组织体系。
1920年出现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是这一时期奥林匹克思想的重要进展, 它与"重在参与"相辅相成,鼓励人们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中来。
奥运会与科学技术的相互结合也取得重要进展,在工程建筑、电子设备和通讯中大量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如1932年用双镜头照相机进行终点摄影,第一次在奥运会上非正式使用电动计时和终点摄影仪,运动会场设置大屏幕记分牌,出现自动打印机网络等。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开始,组委会用**这一形式对奥运会进行完整的记录。首次奥运闭 路电视转播也在此时开始。
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运动员业余身所引起的冲突,许多运动员因此而受到处罚,如曾3次参加奥运会、获得9枚奖牌、被记者称为“超人”的著名芬兰长跑选手努尔米因接受补贴,被视为“职业运动员”,无缘参加1932年的奥运会。此外,随着奥运会影响的扩大,一些政治势力试图将其作为政治工具的意图日益暴露,这在1936年由统治下的纳粹德国所举办的冬、夏两届奥运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奥运发展历史:发展与危机(1945-198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全世界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逾20亿的人口先后卷入。1940和1944年两届奥运会被迫取消。二战之后出现了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如两大阵营的对抗、冷战格局的形成、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等。世界的新格局既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给它设置了重重障碍。
战后,奥林匹克运动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奥运会规模扩大,项目剧增。战争结束后的1948年奥运会有来自59个国家奥委会的4062名运动员参加136个项目的比赛,12年时则有121个国家奥委会派出7121名运动员,参加195个项目的比赛。冬季奥运会参赛运动员数目也由1948年的28成员国的369人增加到12年的35成员国1006人。在奥运会规模扩大的同时,竞技运动的水平快速提高,出现了体操运动员科马内奇、田径运动员摩西、比蒙等一批超级明星和8.90米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跳远纪录。1960年埃塞俄比亚的阿贝贝赤足获得马拉松比赛冠军,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开始在奥运体坛显示力量。奥运会举办地也不再局限于欧洲和美洲。
1956年和1964年分别在大洋洲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和亚洲日本的东京举办了第16和第18届奥运会。
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是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本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合法席位,这不仅为中国体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国际舞台,促进了中国体育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奥林匹克运动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奥林匹克运动的迅速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主要是:1.政治格局的变化对奥运会的影响。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以来,政治对奥运会的影响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政治体系的冲突、种族主义与反种族主义的斗争、各种意识形态的对立等,都对奥运会产生深刻影响。与此同时,恐怖主义分子出于政治目的,开始将奥运会作为自己的攻击目标,12年慕尼黑奥运会即为一例。出于政治原因而对奥运会实行的抵制连续不断,规模越来越大。2.竞技运动商业化和运动员职业化的进程开始加快。60年代中期以来,奥运会作为一种文化商品的趋势已露端倪,国际奥委会的"业余"禁条屡被触动,奥运会与经济相结合的势头强劲,防不胜防。奥运会比赛中欺骗行为有所抬头。首先,违禁药品的滥用日益严重,1960年罗马奥运会出现奥运史上第一例运动员因服用而丧生的事故,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其次,在女子项目的比赛中出现了有男性特征的运动员,运动员的性别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3.奥运会出现经济危机。随着奥运会的膨胀,举办奥运需要的人、财、物等各种的投入急剧增加, 而旧有的筹资方式远不能满足举办奥运会的需要,再加上举办奥运会对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一些居民反对在自己的城市举办奥运会, 如美国的丹佛市就因此而不得不将已经得到的12年冬季奥运会举办权交回,由国际奥委会另选城市。16年蒙特利尔因举办奥运会而债台高筑。到70年代后期, 愿意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只剩下洛杉矶一个。当时的国际奥委会对二战后社会的深刻变化和60年代以来奥运会社会化、大型化、综合化的新趋势缺乏认识,坚持多年来形成的封闭格局, 拒绝与其他国际组织和机构打交道,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坚拒商业于奥运之外, 以保持奥运的"纯洁',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严重脱离社会。国际奥委会的保守与僵化加剧了它与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国家奥委会的矛盾, 为了集聚各自的力量 , 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于1967年成立了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 各个国家的国家奥委会也于19年成立了国家奥委会协会。
奥林匹克三大支柱的合作关系出现了危险的裂痕,它们共议大事、互相沟通的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也已自1930年起就处于休眠状态。此外,尽管二战后大批新获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奥林匹克运动,但在布伦戴奇任国际奥委会的20年间仅增加了6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受到忽视。于是,自6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奥委会内外交困,风雨飘摇,其全部资产到12年只剩下区区200万美元。奥林匹克运动积蓄已久的各种矛盾发展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旧的模式已无能为力,而新的模式、新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12年,爱尔兰人基拉宁接替布伦戴奇,出任国际奥委会第六任,拉开了改革的序幕。
基拉宁任职的8年是奥林匹克运动变封闭为开放的过渡阶段,国际奥委会开始重新审视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的关系。19世纪形成的业余原则和奥林匹克运动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观点对人们思想所形成的禁锢开始松动。尽管这8年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进程是缓慢的,却为下一阶段萨马兰奇大刀阔斧的改革做了必要的准备。
奥运发展历史:改革与创新(1980-2000)
1980年西班牙人萨马兰奇接替基拉宁,出任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审时度势,开始了全面的改革。这场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变封闭为开放,使奥林匹克运动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国际奥委会一反过去视商业化为洪水猛兽的陈腐观点,充分肯定它对体育运动的积极作用,大胆引进市场经济的机制,积极而有控制地对奥运会进行多种商业开发,给奥林匹克运动建立了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
年洛杉矶奥运会的组委会对举办奥运会的经济运作机制进行了大胆改革,变沉重的包袱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国际奥委会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的重大意义,对洛杉矶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设计出一整套规范而有效的经营奥运会的做法,如"奥林匹克"(TOP)等,从而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92年国际奥委会已拥;资产125亿美元,1993-1996年整个奥林匹克运动从商业开发中获得23-25亿美元的总收入。国际奥运会本着取之于奥运,用之于奥运的原则,通过奥林匹克团结基金组织,对整个奥林匹克运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奥林匹克运动给以积极的援助。
肯定商业化的积极意义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废除了参赛者业余身份的限制。业余原则从一开始就有其不可操作性,它不仅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相矛盾,而且也不符合现代竞技运动发展的现实。由于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运动员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中,纯粹的业余运动员不复存在。各国或明或暗给奥运
标准田径场尺寸
标准田径场为半圆式400m跑道。内弯道半径为36m时,两弯道长228.08m,两直道长171.92m、内海道半径为37.898m时,两弯道长240m,两直道长160m。跑道内侧边缘筑"突沿",宽度不小于5cm,高度5.0一6.5cm,若不筑突沿,则应画5cm宽的标志线。
用于田径运动教学、训练,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竞赛。分标准田径场和非标准田径场两类。内设由两弯道和两直道组成的环形径赛跑道及各项田赛区。分道宽l.22m(或1.25m),含5cm宽的分道线。
扩展资料:
非标准田径场通常为半圆式300m、250m、200m跑道,也有周长为400m非半圆式的。半圆式300m跑道:内弯道半径为26.76m时,两弯道长170m,两直道长130m;内弯道半径为28.35m时,两弯道长180m,两直道长120m。半圆式250m跑道:内弯道半径为21.98m时,两弯道长140m,两直道长110m;内弯道半径为25.16m时,两弯道长160m,两直道长90m。半圆式200m跑道:内弯道半径18.799m,两弯道长120m,两直道长80m。第一分道长度计算,以内突沿外缘外延30cm为准。
跑道和助跑道的斜度:沿跑进方向不超过1:1000;左右方向不超过1:100。跳高起跳区向横杆中心的倾斜度不超过1:250。标准田径场第二弯道的内侧(或外侧)修筑障碍水池。场地中央设置足球场。除跑道之外的场地设跳高、撑竿跳高、跳远、跳远场地,以及各投掷项目场地。田赛场地亦可设在田径场以外的空地。
参考资料:
鸟巢的跑道有好长,好宽,面积好多?
鸟巢体育场
场馆名称:国家体育场
地点:奥林匹克公园
场地类型:新建比赛场馆
奥运会期间的用途:开闭幕式、田径、男子足球
残奥会期间的用途:开闭幕式、田径
建筑面积(万M?0?5):25.8
固定座位数:80000个
临时座位数:11000个
建设开工时间:2003年12月24日
完工时间:2008年3月
赛后功能:将用于国际国内体育比赛和文化、活动
国家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体育场。工程总占地面积21公顷,建筑面积258,000M?0?5。场内观众坐席约为91000个,其中临时坐席约11000个。将举行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奥运会后将成为北京市民广泛参与体育活动及享受体育的大型专业场所,并成为具有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
国家体育场工程为特级体育建筑,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耐火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烈度8度,地下工程防水等级1级。工程主体建筑呈空间马鞍椭圆形,南北长333米、东西宽294米,高69米。主体钢结构形成整体的巨型空间马鞍形钢桁架编织式“鸟巢”结构,钢结构总用钢量为4.2万吨,混凝土看台分为上、中、下三层,看台混凝土结构为地下1层,地上7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钢结构与混凝土看台上部完全脱开,互不相连,形式上呈相互围合,基础则坐在一个相连的基础底板上。国家体育场屋顶钢结构上覆盖了双层膜结构,即固定于钢结构上弦之间的透明的上层ETFE膜和固定于钢结构下弦之下及内环侧壁的半透明的下层PTFE声学吊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