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足球英国队-英国队北京奥运会兴奋
全世界对奥运的关注度到底如何?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奥运会意味着什么?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中国队能否在北京奥运会上问鼎金牌第一?……对于这些话题,我们不妨听一听“老外”们的看法——他们的不同视角,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鲜的启示。
2008年3月~4月,广州日报“进军全球奥运城”跨国访团,就上述问题对全球15个曾经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市民进行了一次大型问卷调查活动。问卷总计300份,分别被翻译成英语、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希腊语、日语和韩语。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柏林和慕尼黑,美国洛杉矶、亚特兰大和圣路易斯,加拿大蒙特利尔,澳大利亚悉尼和墨尔本,西班牙巴塞罗那,希腊雅典,俄罗斯莫斯科,日本东京,韩国首尔这15个城市里,本报特派记者对当地市民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最后回收有效问卷224份,本报特地请专业调研公司——“央视市场研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汇总。据悉,这是国内媒体首次就此专题展开的大型问卷调查。
第一部分:奥运关注度
英国人对奥运会最关心
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一步步临近,中国人的奥运热情正一步步升温,但外国人对奥运的热情有多高?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作为全世界最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在世界各国人们心目中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60.7%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关心”奥运会,27.7%的受访者表示“一般关心”奥运会,只有4.9%的受访者表示“不太关心”奥运会,另外还有6.3%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关心”奥运会,但“只有当它在我的国家举行时”。
在受访各国中,英国人对奥运会表现出的关注程度最为强烈,共有88.9%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关心”奥运,这大概与伦敦成功申办2012年奥运会有着很大的关系。相比而言,法国人和韩国人对奥运会显得多少有点冷淡,表示“非常关心”的法国人只有37.5%,韩国人只有25%。(表1)
一半“斗牛士”打算熬夜看比赛
看比赛,无疑是奥运期间大多数人最想干的事情。对于中国老百姓而言,国家队的表现如何,中国队的选手们能否给中国夺金争银,中国队在金牌榜上的位次,大概是最有“看点”的。那么,在这一点上,“老外”们如何看待?
问卷调查中,26.3%的受访者表示在奥运比赛期间会“尽可能多地收看比赛”,46.4%的受访者表示会“主要收看自己喜爱的比赛”,而13.4%的受访者则表示会“主要收看自己国家的比赛”。看来,在收看比赛这一点上,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喜爱”与否。
是否熬夜看比赛,是一个需要费些思量的选择。对于“当有一项您非常关心的比赛被安排在深夜,您是否打算熬夜收看”这一问题,32.1%的受访者表示“我会”,46.4%的受访者表示“看情况,偶尔会”,20.1%的人表示“从不会”。在“坚定”表示熬夜看比赛的人们中,西班牙“斗牛士”热情最高,选择“是的,我会”者达到了50%,43.8%的俄国人和40.9%的澳大利亚人也选择了熬夜。
看比赛与上班如果发生冲突,哪个更重要?老外们的回答是:上班相比而言还是更重要的。对于“当您非常关心的比赛被安排在您的工作时间,您是否打算收看”这一问题,50%的受访者选择了“不会,工作更重要”。让人意外的是,最富有职业精神的人竟是自由浪漫的法国人,他们有高达81.3%的人选择了“工作更重要”;最想“翘工”的则是希腊人,有高达42.1%的人企图“请”。
第二部分:奥运认知度
日本人、俄罗斯人看比赛更在乎“胜负”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格言。但究竟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大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受访者们也给出了他们各自的理解,总的来看, 42.4%的人认为“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是“和平,团结和友谊”,26.3%的人则选择了“公平竞争”,21.9%的人选择了“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16.1%的人选择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多的人把“和平,团结和友谊”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可以说寄托了他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不过,从竞技的角度看,“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仍为人们所推崇。在“观看比赛时,您觉得哪个方面更重要”这一问题上,49.6%的受访者认为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的力量”,其余则是“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高低”(24.6%)、“胜负”(13.4%)和“有自己喜爱的选手”(12.5%)。最看重“胜负”的人是日本人和俄罗斯人,他们都有37.5%的人认为“胜负”在比赛中最为重要。相对而言,对比赛结果最为“恬淡”的则是德国人(5.1%)和英国人(5.6%)。韩国人则更看重“偶像”,他们有55%的人选择了“是否有自己喜爱的选手”。(表2)
俄罗斯人最在乎金牌榜
中国人看奥运,最关心的莫过于中国队拿了多少金牌、在金牌榜上名列第几。事实上,如何看待“金牌榜”,历来就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说,奥运重在参与,得失、名次并不重要,再说“金牌榜”也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那么,老外们是怎么看的呢?在“您是否关心自己国家队拿了多少金牌和奖牌”这一问题上,总共有22.3%的受访者选择了“非常关心”,42.9%的受访者选择了“比较关心”,选择“一般”和“不会”的人分别为25%和8.9%。看来,大多数人(65.2%)还是“非常关心”或“比较关心”自己国家在奥运会金牌榜上的成绩的。
从国家来看,最在乎“金牌榜”的是希腊人和俄罗斯人,分别有63.2%和62.5%的人选择了“非常关心”。如果合计“非常关心”和“比较关心”,那么俄罗斯人对“金牌榜”的“关心程度”最高,他们总共有93.8%的人选择了“关心”(62.5%的人选择“非常关心”,31.3%的人选择“比较关心”),选择“不会”关心的为0%;其后则依次是日本人(87.5%)、法国人(87.5%)、澳大利亚人(86.4%)、德国人(76.9%)、希腊人(73.7%)、西班牙人(61.1%)、英国人(61.1%)、北美人(39.6%)和韩国人(30%)。问卷显示,北美人和韩国人最不在乎“金牌榜”,分别有20.8%和20%的人表示“不会关心”,39.6%和50%的表示“一般”。
第三部分:奥运与你
亚洲人最看重奥运“知名度”
奥运会承办权一直都是世界各大城市角逐的目标。为什么这些城市会不惜成本竞相申奥?举办奥运会究竟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受访者们表达了他们自己的看法。有42%的受访者认为,“提高知名度,吸引世界关注”是很多城市竞相申办奥运会的最重要原因,选择“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只有10.7%。看来,相对于经济利益、促进城建等“物质”的因素,人们更看重的是举办奥运会对于一个城市知名度的提高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日本人和韩国人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分别有75%和60%的人选择了“提高知名度”。看来,对于亚洲国家的城市而言,借助奥运会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相对来说,美国人和加拿大人则较为看重“赚钱”,有39.6%的人支持这一观点;俄罗斯倾向于“赚钱”的人也相对较多,达到43.8%,但更多的人(62.5%)认为是为了“促进城市发展”。
2/3受访者支持再次申奥
那么,奥运会的举办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它所起到的积极影响到底是大是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于这一点,曾经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的市民们无疑最具有发言权。
问卷显示,37.9%的受访者认为举办奥运会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大”,28.1%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大改变了城市的发展”,认为“不大”的仅有5.8%。
问卷还显示,50.4%的受访者认为举办奥运会对于城市的影响主要是“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20.1%的受访者认为是“增加旅游收入”,18.3%的受访者认为是“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及增强体育水平”,9.4%的受访者认为是“促进就业”,9.4%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知名度提高而带来更多的机会”。(表3)
尝到奥运甜头的人们是否会支持他们的城市再次申办奥运?答案是肯定的。问卷显示,67.4%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支持”,仅有9.8%的人表示“反对”。支持率排序依次是韩国人(90%)、俄罗斯人(87.5%)、英国人(77.8%)、美国人和加拿大人(72.9%)、希腊人(63.2%)、澳大利亚人(63.6%)、希腊人(63.2%)、西班牙人(61.1%)、法国人(56.3%)、德国人(51.3%)、日本人(50%);反对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澳大利亚人(22.7%)、希腊人(21.1%)和西班牙人(16.7%)。另外,德国和法国都有相当比例的受访者对再次举办奥运表示“无所谓”,分别为41%和37.5%。
第四部分:北京奥运会
八成人认为中国金牌前三
奥运会是中国人今年的头等大事,可谓举国关注。对于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外国人关注程度如何?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外国人表示关注北京奥运会。对于北京奥运会,有26.3%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关注”,44.6%的人表示“关注”,22.8%的人表示“不太关注”,5.4%的人表示“不关注”。
具体而言,表示“非常关注”或“关注”的受访者依次是:日本人(87.5%)、澳大利亚人(86.4%)、法国人(81.3%)、德国人(79.5%)、英国人(77.7%)、希腊人(73.7%)、西班牙人(72.2%)、韩国人(60%)、美国人和加拿大人(58.3%)与俄罗斯人(50%)。
问卷还显示,38.8%的受访者表示会“尽可能收看”北京奥运会直播,47.3%的受访者表示会“根据情况收看”,只有12.9%的受访者表示“不会收看,了解一下大体情况就可以了”。
17.9%受访者:中国金牌第一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队夺得32枚金牌,超越俄罗斯,登上金牌榜第二把交椅。对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队更是被寄予了厚望,能否冲击金牌第一的位置成为人们猜测的一大话题。对此,外国人是怎么看的呢?
有17.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队在北京奥运会上会夺得金牌总数第一。而选择“第二”的受访者则占了多数,达到35.3%,选择“第三”的有27.2%,认为“第三以后”的有16.1%。也就是说,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3.2%)认为中国队在北京奥运会上会取得不差于雅典奥运会的成绩,有80.4%的人认为中国队会跻身金牌榜三甲行列。
具体而言,多数希腊人(63.2%)和日本人(50%)认为中国队会夺得金牌榜第一;多数韩国人(60%)、西班牙人(50%)和澳大利亚人(50%)认为中国队会夺得金牌榜第二;多数英国人(50%)认为中国会夺得金牌榜第三。
最不看好中国队的是俄罗斯人,有43.8%的人认为中国队会名落三甲之外。看来,俄罗斯人非常不甘心在雅典奥运会上被中国超越。另外,27.8%的英国人、22.2%的西班牙人、20.8%的美国人和加拿大人也持有相同观点。认为中国队会夺得金牌榜第二的德国人(30.8%)、法国人(31.3%)、美国人和加拿大人(35.4%),与认为中国队会夺得金牌榜第三的德国人(35.9%)、法国人(31.3%)、美国人和加拿大人(27.1%),在比例上差别不大。(表4)
同样,对于“您是否认为中国已经是一个体育强国”的问题,70.1%的受访者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回答“不是”的仅有27.7%。最肯定中国体育成绩的是法国人,他们全部认为中国已是体育强国。而最给中国体育泼冷水的则是俄罗斯人和韩国人,分别有高达62.5%和6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还不是体育强国。(来源:广州日报)
求奥运感人事迹
最感动的奥运瞬间
最心酸的瞬间
19日北京奥运会男子举重105公斤以上级的颁奖仪式上演了感人的一幕:该项目冠军、德国选手马·施泰纳把亡妻苏珊的照片和奥运金牌高高举起,让人们不仅看到一个强壮的大力士,还深深感受到他对妻子深深的爱。这位德国大力士在比赛最后阶段上演大逆转,用一枚沉甸甸的奥运金牌来祭奠亡故的妻子,此情此景令人不禁潸然泪下,成为北京奥运会上感人至深的一幕。去年7月的一起夺去了施泰纳妻子苏珊的生命,从此施泰纳就一直随身带着苏珊的照片,高强度的艰苦训练就成为施泰纳摆脱痛苦思念折磨的唯一途径。26岁的施泰纳在夺金后激动地表示,他的亡妻苏珊在比赛中一直陪伴着他,给予他夺金的勇气。他说:“我所有的期盼就是苏珊在今天可以看到我的成功。我不是一个迷信的人,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苏珊在注视着我,她在我的心里,给予我勇气和力量。这是一场献给苏珊的胜利。”马·施泰纳夺得的这枚奥运金牌不仅是德国16年来获得的第一枚奥运举重金牌,更证明了爱能创造奇迹。
最坚强的瞬间
她用一只手臂做到了常人用两只手都很难做到的事情。她的名字叫娜塔莉娅?帕蒂卡,一个天生右下臂残疾的坚强姑娘,一个被誉为为乒乓球而生的波兰“维纳斯”。13日是帕蒂卡在本届奥运会的首次高调“出镜”,她代表波兰队与中国香港队进行女团小组赛的第一轮比赛,虽然最终以微弱分差惜败。但比赛中,这位独臂女侠还是赢得了全场的尊敬和掌声。在波兰排名第三、世界排名第147位的帕蒂卡,从7岁起就迷上了乒乓球,11岁参加残奥会,15岁赢得2004年雅典残奥会乒乓球冠军。今年她还在世乒赛首轮小组赛中打败了世界排名第六的新加坡名将李佳薇,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虽然帕蒂卡最终没有取得本届奥运会女单的入场券,但她却得以代表波兰乒乓球女队参加女团比赛,同时也力求在残奥会上捍卫金牌。作为残疾运动员,帕蒂卡用别样的美丽诠释着体育运动的真谛,也感动着世人
最感慨的瞬间
伊拉克奥运代表团在奥运会开幕不到十天才得到参赛资格,他们的队员甚至连队服都没有。皮划艇上,其他国家的选手都穿着合适的队服,而伊拉克的选手则穿着已经起球的旧T恤,但他们仍然在顽强的比赛。 而由于资金匮乏,参加短跑比赛的伊拉克女选手达娜·侯赛因也只能穿着一双有些破损的“二手”跑鞋参加比赛。她的一句话曾让世界潸然泪下,她躲过了两次枪击后依然坚持训练,但是此前得知无法参加北京奥运会时,她一度崩溃了。教练安慰她,4年后可以参加伦敦奥运会,21岁的达娜脱口而出:“照伊拉克这个样子,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2012年……”中国网友得知这一消息无不为之动容,在开幕式伊拉克代表团入场时,全场中国观众给予了不亚于东道主代表团的礼遇,报以热烈的掌声。当他们离开时,中国网友特意将自己准备的球鞋、衣服、福娃以及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礼物送给伊拉克代表团,伊拉克队员收礼物收到手软。伊拉克队的教练非常感动地说:“虽然我们远离家乡,但我们在中国感受到了温暖。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到巴格达,让我们来回报你们。”
最欣慰的瞬间
在北京奥运会体子个人全能决赛中,出现了一张并不年轻的面容,其眼神透出坚定与温柔。她就是已经33岁的德国老将奥克萨娜·亚历山德罗芙娜·许索维蒂纳。为了给患白血病的儿子治病,她曾以26岁高龄复出参赛,此次是她第5次参加奥运会比赛,并获得女子跳马银牌,现场观众对她表达了敬佩之情。许索维蒂纳的大儿子阿廖沙2002年被诊断患上白血病,由于治疗需要高昂的费用,生活并不富裕的许索维蒂纳一家实在难以支付,于是她选择了复出参赛,因为“一枚世锦赛金牌等于3000欧元的奖金,这是我唯一的办法”许索维蒂纳说。为了能够尽可能多的参加比赛,争取获得奖金的机会,许索维蒂纳每次都会把体操的4个项目全部都报上名。为了儿子,从26岁开始,许索维蒂纳朝全能型发展。“母爱胜于天”,中国这句老话很适合许索维蒂纳,目前,儿子的病情已经好转,只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因此许索维蒂纳终于松了口气,她表示:“我参赛,不再是为了奖金,而是真的喜欢这项运动。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它更可爱的了。”
最留恋的瞬间
2004年,举重选手努尔詹·塔伊兰以总210.0公斤的总成绩夺得雅典奥运会女子48公斤级举重金牌,成为首名赢得奥运金牌的土耳其女运动员。她说:“这是土耳其妇女在奥运比赛中的第一个巨大胜利。我决心将这一胜利献给土耳其民族。”四年后的北京,她抓举开把的重量是84公斤,可惜三次试举均告失利,最终比赛无成绩。失利后,塔伊兰在下场前特意吻了一下杠铃,令人动容。她虽然失败了,但她对举重项目的热爱却在这一吻中完全倾注了,这是不舍,是留恋,是遗憾。
最真挚的瞬间
日前,三名外国人在开幕式上救助一名晕倒的中国女孩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各大网站论坛的热门话题。现在经过多方努力,这三位无名英雄的姓名终于被查实,他们分别是:波兰代表队首席医务官休伯特·克日什托菲亚克、队医马尔钦·克日什托杰克和23岁的波兰皮划艇女选手贝娅塔·米科瓦伊奇克。为此,他们错过了奥运会点火仪式。但有网友留言说:“这张照片完美地诠释了本届奥运会主题曲表达的情感:我们来自同一个世界,我们是一家人。奥运会将人们连在了一起,不论种族、文化和语言。”
最委屈的瞬间
北京奥运会男子10米气在北京射击馆进行,卫冕冠军朱启南在决赛中慢热,而宾德拉决赛中发挥出色,他后来居上以700.5环的成绩夺取金牌,朱启南依靠最后一枪逆转获得银牌。这是最近三届奥运会以来,中国首次丢失这枚金牌。在颁奖仪式上,出现了感人的一幕。亚军得主中国射击队员朱启南不禁失声痛哭,内心亦喜亦忧之情完全释放出来。
最深情的瞬间
马修·埃蒙斯把头深埋在妻子怀里,没有人看到这一刻他是否落泪。从雅典到北京,这一枪原本能击碎四年的噩梦,这一枪原本能成就一对奥运金牌夫妻,这一枪原本能写下一个童话般的结局。但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和四年前一样,卡捷琳娜坐在看台上给捷克电视台当解说嘉宾;马特站在男子50米三姿的决赛2号靶位上;4.4的数字出现在显示屏上,冰冻了卡捷琳娜的脸,她张着嘴巴,眼睛一眨不眨,愣了好几秒钟,然后冲下看台,把丈夫拥入怀里,在他耳边轻轻地说:“命中注定还不是时候。”
最执着的瞬间
8月18日,俄罗斯选手伊辛巴耶娃在北京奥运会女子撑杆跳高决赛中夺得金牌并创造新的世界纪录5.05米。这是这位跳高女王第24次改写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无疑是田径第四个比赛日最完美的“收官”。助跑、撑杆、跃身、过杆……伊辛巴耶娃翩然而起,一气呵成,5米04的前世界纪录顿时成为过眼云烟,全场呼声震天。“天空是我不断挑战的极限,我想我很快会向5米10发起冲击的。”这个距离天空最近的女人,无忧无虑地在属于她的高度自由飞翔。
最勇敢的瞬间
在男子10000米项目中,埃塞俄比亚选手内尼萨-贝克勒打破奥运会记录,以27分01秒17夺冠。但是从雅典奥运会冠军到北京奥运会冠军,贝克勒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伤痛。2005年,贝克勒在他未婚妻、年方18岁的阿莱姆陪同下进行训练,但她在开始跑步时突然倒地,贝克勒试图向别人求救,但只能把她带回镇里,她在途中停止了呼吸。贝克勒异常悲痛,想要退役,但是在2005年夏他又重新振作参加了世锦赛,并且赢得了冠军。他说:“我不能放弃,跑步是上天赐与我的礼物,是我的天赋所在,也是我的工作。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也许你做不到,但是我可以。我自己能够掌控好。”
最悲壮的瞬间
8月18日,刘翔在北京奥运会男子110米栏第一轮比赛中,因伤退出比赛,他失去了他的北京奥运会。无数关注刘翔的中国网民得知刘翔退赛的消息后,互联网上顿时沸腾了。短短一个小时,毫无思想准备的网民们从震惊、疑惑转为遗憾、理解。他们在为刘翔因伤退场感到惋惜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努力与伤病作斗争、坚持到最后一刻的精神表示钦佩和支持。在事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孙海平泪洒现场,让关心和支持这对师徒俩的网民们心酸不已。“刘翔挺住!国人不哭!”“刘翔,好好养伤!”“刘翔,依然是英雄!”这是中国人的心声。他曾经给国人带来了无数的感动,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再一次站上跑道,依然给中国人带来感动。
最温馨的瞬间
冼东妹赢了,以微弱优势战胜朝鲜选手,实现了自己在奥运会柔道52公斤级比赛中的卫冕。她成为中国奥运历史上第一个“冠军妈妈”,同时也是世界女子小级柔道界第一位在奥运会上实现卫冕的选手。夺冠后,冼冬妹挥舞着双手,任眼泪在空中挥洒飞。成功卫冕的东妹并没有想到自己的成就多么伟大,而是哽咽着向女儿保证:“妈妈一年多没在身边,以后会好好补偿你”。 在接受媒体访时,冼冬妹对着电视镜头说:“女儿,妈妈一年多不在身边,你还好吗?你想妈妈吗?”场面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最震撼的瞬间
8月20日,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女子游泳10公里马拉松比赛中,来自南非的独腿女侠纳塔莉-杜托伊特没能获得奖牌,也没能跻身前十名,但是所有人都对她表示钦佩。在比赛中,一共有25名运动员参加,除了一名智利选手没能完成比赛之外,纳塔莉在24名运动员中以落后冠军、俄罗斯选手拉里莎-伊利琴科1分22秒2的成绩排名第16,领先第24名12分8秒2之多,让很多健全的运动员以及现场观众惊叹不已。更让大家惊奇的是,她在下水之前将肢去掉,几乎用一条右腿游完10公里。
最感人的瞬间
北京奥运会女子花剑个人1/32决赛在击剑馆进行,加拿大选手栾菊杰13比9战胜突尼斯选手伊娜·布贝克里,取得她在北京奥运会上的首场胜利。赛后,栾菊杰在场上高举起“祖国好”的布幅,向现场观众表达心迹。50岁的栾菊杰是北京奥运会参加击剑比赛的所有运动员中年龄最大的。更为特殊的是,栾菊杰是中国首枚奥运会击剑金牌获得者,年获得了洛杉矶奥运会女子花剑个人冠军。在她之后,中国击剑24年再没有人登上最高领奖台。退役20年后,已到半百之龄的栾菊杰复出了,虽然没能像24年前的洛杉矶一样所向披靡,半百老将复出挥剑征战奥运精神足以让世人敬佩,虽然24年后的体力已不足以支撑她在奥运赛场上披荆斩棘,然而,就像她说的,“能在北京参加奥运会是我的梦想,现在终于实现了,我今后不会再有什么遗憾”。
最激动的瞬间
12日上午,当小将邹凯结束单杠比赛稳稳落地,国家体育馆瞬间成为欢乐的海洋,中国男子体操队六名队员紧紧拥抱在一起,提前庆祝这一枚已经等待了四年之久的男团金牌。经历过“雅典之痛”的杨威、、黄旭在赛后第一时间相拥而泣。忆起四年前的惨痛经历,杨威十分感慨,更令他忍不住流下激动的“男儿泪”。从雅典到北京,从大悲到大喜,中国男子体操队终于凭借这一枚份量最重的金牌和超出第二名近八分的总分重回世界之巅。从雅典到北京,从大悲到大喜,中国男子体操队终于凭借这一枚份量最重的金牌和超出第二名近八分的总分重回世界之巅。也向世人骄傲的宣布“王者回来”,体操队的几个帅小伙子哭成一片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最百感交集的瞬间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北京奥运会射击项目女子50米三姿的决赛中,杜丽终于完美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最终她以690.3环、破奥运会纪录的总成绩勇夺金牌。北京奥运会,杜丽两次出战,两次落泪。短短五天,她尝尽了人间的痛苦与快乐,悲凉与温暖。在重压下憾失首金的杜丽,当天首枪失利的情况下,顶住压力,用一块金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领奖台上的她,百感交集笑中有泪,场面感人至深。
最想哭瞬间
“今天的这枚金牌,我想献给祖国和人民,同时献给我刚去世不久的母亲。”在夺得北京奥运会女举75公斤级金牌后,曹磊红着眼眶哽咽着说。昨天下午,曹磊在女子75公斤级比赛中以总成绩282公斤夺取冠军,这个成绩也刷新了奥运会纪录;这也是中国代表团本次奥运会获得的第23枚金牌,同时填补了中国女举在奥运 会各个级别冠军的最后空白。而此刻,离乡背井十余年的曹磊,只能用奥运金牌告慰去世不久的母亲。为了这枚奥运金牌,母亲的噩耗,曹磊的爸爸整整瞒了两个月。夺冠后曹磊哭了,这是长时间以来压抑的悲痛,也是对不久前去世的母亲的怀念。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她终于站上了世界最高荣誉殿堂,把这一块最宝贵的奥运金牌献给了已逝的母亲。
最动容瞬间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东道国最后一个出场是历届奥运会的惯例,8月8日的中国国家体育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出场使得全场观众欢声雷动,人们惊奇地发现,引领中国体育代表团进入鸟巢的并不是传说中的姚明一人,汶川映秀小学的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跟随在姚明身边,引领着中国代表团。中国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奥运梦可谓历尽艰辛,年初的雪灾、五月的地震,中国在大自然的磨砺中依然坚守着自己心中的奥运梦。小林浩的出现并不是牵强附会,他在灾难面前勇救两名同龄人,同样彰显着奥运所倡导的与自己竞争、与自然斗争的顽强精神。姚明与林浩,虽然身高相差巨大,但是他们的精神同样伟大,一位是在赛场上永不言弃的运动员楷模、一位是代表着中国人顽强团结、生生不息精神的小英雄,他们正是中国人最好的代表。他们的同时出场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最具风度瞬间
在8月18日进行的男子体操吊环决赛中,倒数第二个出场的中国选手陈一冰,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征服了裁判和现场观众,16.600的高分足以让陈一冰提前庆祝胜利。但是他在赛场上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让我们看到了金牌意外的可贵。 就在观众用排山倒海般地喝彩声为“吊环王”祝贺的时候,陈一冰却颇有大将风度的将手指放在嘴前,示意观众安静下来,因为后面还有一位选手即将登场比赛。此时的陈一冰,没有因激动而忘记运动员的职业素养,他的心里想着对手,这也许就是一位冠军的大度与坦然,陈一冰在尊重对手的同时,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荣誉有归属,运动无国界。在奥林匹克旗帜下,只有“我和你”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才能增进友谊、促进和谐,才能展现奥林匹克精神的魅力。因此,陈一冰的“涅氏风度”比金牌更有魅力,更值得每一个人学习。陈一冰好样的,你不仅是我们看到了金牌,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运动员的风度,看到了闪光的奥运精神。
看了这些故事我真的很感动,特别是第一个,我都流泪了。在奥运期间其实有很多的故事,基本每一个金牌都由眼泪和汗水换来的。也希望我们奥运健儿们继续加油。。
中国加油!!!!!!!!! 奥运加油!!!!!!!!!
北京奥运会趣闻
奥运会趣闻
5. 经过54年才跑到终点
1912年在瑞典举行的第5届奥运会马拉松赛,遇上一个大热天。日本运动员金栗志藏跑到中途,突然看见路旁有一个瑞典观众在喝桔子汁,他本能地朝那个观众走去,很快就得到了桔子汁,还得到了一个住处,痛快地睡了个大觉。等他醒来时,比赛早已结束了。当挪威人奥尔森作为最后一名到了终点后,唯独日本选手无影无踪,却不知道这位日本选手正在酣睡在一个老百姓家里。直到第2天,他才回到日本队住处。1965年,76岁高龄的金栗志藏到瑞典旧地重游,他从1912放弃比赛的地方向马拉松比赛的终点——斯德哥尔摩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址跑去,并达到终点。
6. 河水不犯井水
上世纪20年代奥运会的100米比赛中,每道竟然拉起长绳子,由起点至终点连续不断,此设备的原意是为了防止运动员作出越线犯规的行为,使让运动员比赛时非要步步为营不可,否则因一时大意而超越界线便会被那个绳子绊个正着,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原来这种使运动员步步为营的危险设计受到非议而被废除。
7. 半金半银的奖牌
在1932年第10届奥运会上,美国女选手希莉获得了跳高了金牌,然而她十分感激另一位美国女选手迪特里卡逊。迪特里卡逊是该届奥运会跳高银牌的获得者。她们两人在为体育事业奋斗的征途中互相勉励,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确实比亲姐妹还亲,她俩一起登上奖台时,又是欢呼,又是拥抱,共同沉浸在胜利的欢乐中,奥运会结束后,她俩把各自的奖牌,各留一块作为两人的友谊的永恒纪念。
8. 到手金牌又易手
第十四届奥运会的马术比赛,瑞典队本以1366分的最好成绩获得团体比赛的冠军,但后来被取消了资格,原来是因为瑞典队的佩松不符合当时运动员必须是军官这一规则。本来佩松只是一名下士,为了参加奥运会,临时被提升为军官,可是瑞典军方竟忘记了给佩松更换军帽,结果佩松戴着下士的军帽参加比赛,被裁判发现,露了马脚,本该到手的金牌丢掉了。
9. 马让奥运分家
毫无疑问,马是马术比赛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医学不甚发达的过去,各国对动物进口的检疫工作非常重视。澳大利亚法律就明文规定,牲口入境后必须经过6个月的隔离检疫。
1956年,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获得了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奥运会第一次在欧洲和美洲以外的地区举办。但由于澳大利亚关于牲口入境的检疫限制,使得该届奥运会的马术比赛成为了一个难题,后经多方协商,国际奥委会决定将马术比赛改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进行,使得第十六届奥运会成为历史上惟一一个分在两洲举办的奥运会。(作者:南山)
10. 乐极生悲失金牌
在第16届奥运会上,苏联18岁划艇选手伊万诺夫夺得金牌后,异常兴奋,在比赛场地将金牌抛向天空,引起观众的阵阵欢呼。不料,金牌落入他手中后又掉进了湖里。他立即钻入水中,企图寻回失落的金牌。最后双手空空地回到水面。国际奥运会不忍看到伊万诺夫伤心回国,补发给他一枚代替品——仿制金牌。在第17、18两届奥运会中伊万诺夫又获该项比赛金牌。他吸取了前次教训,再也不敢乱抛奖牌了。
11. 救命的金牌
在1960年第17届奥运会上,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的卫士贝基拉光着脚参加马拉松比赛,并以2小时15分16秒2的成绩打破奥运会记录而夺得金牌,为埃塞俄比亚建立了奇功,成为民族的英雄。后来,贝基拉参加了埃塞俄比亚卫队发动的一次。失败后,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念在贝基拉得过奥运会冠军份上,决定不再追究他,这样,一枚奥运会金牌救了贝基拉的命。在1964年第18届奥运会上贝基拉再接再厉,以2小时12分11秒2的优异成绩再次夺得了马拉松冠军,成为奥运史上第1个蝉联马拉松金牌的人。
金牌食谱
在1956年奥运会前夕,美国的举重大力士保罗安德逊因为过于放纵饮食而被认为极度超重。为了参加墨尔本的奥运会举重项目,安德逊厉行一个节食,在六星期内,减轻了60磅。在重量级举重决赛之中,安德逊与阿根廷的堪宝徒施维地同举了1102磅的总重量,但在比赛后,施维地的重量是316.5磅,而安德逊的重量则只有314磅。因此,安德逊便获得了这项奥运举重的金牌。安德逊节食的食谱可算是一个金牌食谱了!
虔诫教徒失金牌
苏格兰运动员列杰尔,在1924年奥运会的田径比赛上,一人获得男子200米、400米冠军。本来他还可能拿到100米金牌,但由于比赛安排在星期天进行,他还是个神学院的学生,要做礼拜,所以,他放弃了一百米比赛,一心一意做礼拜去了。
五十四年马拉松
1912年奥运会上,爱尔兰出身的南非运动员K·麦克阿瑟以2小时36分54秒8获得了马拉松冠军,挪威运动员O·奥尔森慢了一个小时,以3小时36分35秒2获第34名。五十四年之后,人们才知道这次比赛的最后一名(即第35名)是日本运动员金栗志藏。原来这里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第五届奥运会的马拉松赛跑遇上了一个大热天。日本运动员金栗志藏跑在队伍的后三分之一之中。他在途中突然发现路旁有一个瑞典观众在喝桔子汁。骄阳似火,他又渴又累,很想歇一会儿。这时,他就放弃了比赛,本能地朝那个喝桔汁的观众走去。尽管语言不通,金栗很快就得到了那个瑞典人给他的桔汁,还得到了一个住处。他痛快地睡了一个大觉。这时,斯德哥尔摩奥林匹克运动场内的比赛早已结束了。
1966年,76岁高龄的金栗志藏到瑞典旧地重游。他从他1912年放弃比赛的那个地方向马拉松比赛的终点——斯德哥尔摩奥林匹克运动场走去,终于到达了想象中的终点。从他当年与另外的一名选手出发算起,过了54年8个月6天8小时32分20秒3这么漫长的时间。瑞典体育记者纷纷向他祝贺,说他创造了一个非凡的“马拉松纪录”。金栗说:“这确是一次漫长的比赛,却是一次值得的比赛。在54年多的人生途中我找到了我的妻子,现在我有六个孩子,十个孙儿。这难道不需要时间吗?不管时间长短,每个人都会达到他的目标,跑到终点的。”
照葫芦画瓢的冠军
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加勒特,从来都没有掷过铁饼,但却地获得了冠军。
加勒特酷爱艺术,也喜欢体育,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不朽作品——《掷铁饼者》钦佩得五体投地。当他得知将在雅典举行奥运会,就很想去参加比赛。朋友说他臂力过人,可以参加铁饼比赛。但是,美国当时还没有开展这个项目,加勒特连铁饼是什么形状都不知道,对于掷法更是一无所知。于是他就按照米隆的雕塑人体与铁饼的比例自己制作了一个铁饼,并模拟《掷铁饼者》的姿势,在家中随便摆弄了几下,就仓促来到雅典。到比赛时他才发现,铁饼是那么的轻(古代铁饼远没有现在的重),它既轻巧又方便,因此他没费劲就投掷了59.15米,轻松地赢得了冠军。赛场上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目瞪口呆,对这位选手的惊人表现深表不解,而观众却为这位初学乍练的美国选手欢呼鼓掌。后来他又在铅球比赛中夺得第一名。
奇怪的起跑姿势
径赛场上,尘土飞扬,笑声阵阵,在稍有斜坡的跑道上,正在举行100米比赛,在5个决赛者中有一位来自美国的运动员托·伯克,他穿着与众不同的背心和裤衩,与其他穿着过膝短裤的运动员相比,伯克的装束引来了观众席上的阵阵嘲笑声,观众中的女性甚至掩脸不敢正视。在决赛时,运动员有的几乎是直挺挺地站着,有的弯腰,唯有伯克取了近似蹲踞式的起跑姿势,这又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和哄笑。然而,伯克对此听若无闻,以12秒整的时间夺得了现代奥运会100米的第一个冠军。伯克还以54秒2的成绩夺得了400米跑的桂冠,观众们这才惊呼:“飞毛腿,第一位飞毛腿”。
游客冠军
网球比赛在第一届奥运会就已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可是当时的网球运动并不十分普及,专业选手水平不是很高。首届奥运会网球比赛在雅典丘比特神庙的柱子附近举行。英国牛津大学的学生博兰正好在雅典旅游,他是位网球爱好者,外出施行总是随身携带球拍,赛事进行得十分火热,原来并没有打算参加的他也想一试身手,遂现场报名,挥拍上阵,结果竟然打遍全场无敌手,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网球单打冠军。
德国德累斯顿高等工业学校学生特劳恩原是田径选手,也是一位网球爱好者,他参加田径比赛。在预赛中就已被淘汰,在雅典偶然结识博兰。博兰邀他结对参加双打。结果俩人获双打冠军。他们在旅游中的意外收获,真是令人羡慕不已。
人小“鬼”大
首届奥运会摔跤比赛的冠军是德国的小个运动员舒曼,在雅典潘纳德奈运动场的一个沙场上,他把来自4个国家的5名选手都打下了“擂台”。当时比赛不分体重级别,类似中国的“打擂台”。
舒曼虽然身小体轻,但那些超过他几十磅的运动员也不是他的对手,一个个被他摔倒在地,结果他荣获古典式摔跤冠军。然而他的才华还不止于此,在体操比赛中,他又获得了跳马冠军;在单杠、双杠团体比赛中为德国队获冠军立下了汗马功劳。舒曼是首届奥运会上获冠军最多的运动员。真是人小“鬼”大。
会址的争执
赛事告终,却出现了另一个激烈争执的场面。希腊国王提出,奥运会是希腊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希腊不可分割的,雅典应成为永久性的会址,否则就是“对伟大的、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公开的掠夺。”而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主张应轮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举行,打破一国“垄断”的局限性,这样才能体现奥运会的国际性,才能使奥运会更富有生命力。由于得到多数国家奥委会委员的支持,顾拜旦的意见终于被确定下来。奥运会得以轮流在世界各国举办而风各异。
希腊人的第一个冠军
参加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13个国家285名运动员中,东道主希腊就占了1名,但是到比赛快结束时,希腊选手竟连一个冠军也未得到。剩下的唯一希望在最后的马拉松比赛上了。
马拉松比赛共有25名运动中参加,雅典居民几乎倾城夹道观看,热闹非凡。希腊为了表示隆重,特派骑兵队在前导引,结果马队经过的地方,尘土飞扬。运动员们呼吸都感到困难,好多人中途就退出了比赛。
比赛起点是在一名叫马拉松镇的桥上,全程约40公里,这是世界上首次最长距离跑的正式比赛,选手们跑至一个叫比卡尼的小村时,法国选手领先一大截,少数人跑不动了,被搀扶着下去。
到半程时,是美国人布莱克领先,在他之后是法国和澳大利亚选手。到卡瓦蒂村时,那是上坡地段。领先的几名选手都力不从心了,有的甚至是以步行代替跑了。这时希腊选手斯皮里敦·鲁易斯悄悄地从后面赶了上来。到30公里处,原来领先的法国选手退出了比赛,鲁易斯却越跑越有劲,澳大利亚选手保持在他后面25米的距离紧跟着。但是没过多久,澳大利亚选手也不行了,又退出了比赛,看来没有人能和鲁易斯竞争了。
比赛经历了将近三个小时,希腊国王在运动场的包厢内等得十分焦急,这时报信人跑来报告一个喜讯:希腊选手斯皮里敦·鲁易斯已经接近体育场。当他第一个跑进场内的时候,全场观众沸腾了,群情激昂,国王乔治一世也坐不住了,站起来观看。鲁易斯已经跑得筋疲力尽了,但在自己同胞的热情鼓舞下,仍然保持着坚定的步伐。在最后几米时王储康斯坦丁和王子乔治激动地一左一右陪他跑到终点。鲁易斯冲过终点线后,向国王鞠躬致敬,国王也走下观礼台,迎接这位凯旋的英雄。人们欢呼呐喊,涌进场内把鲁易斯抬起来。感谢他为希腊夺得这个项目的冠军。因为马拉松比赛是为了纪念古希腊英雄菲力兹迪斯从马拉松镇跑到雅典报捷这个故事设立的。在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希腊人夺得这个项目的冠军意义异常重大。
王公显贵逞英雄
参加奥运会的第一位国王是马其顿国王菲力浦二世,公无前356年,这位国王在奥运会马车赛中遥遥领先,获得了两枚纪念币,这也是现存的最早的奥运纪念币。在罗马统治了希腊之后,大涅隆皇帝参加奥运会心切,把奥运会的举办日期提前了一年,在公元67年举办了奥运会,并亲自参加了马车赛。其他参赛者听说涅隆也要来与他们同场竞技,纷纷退避三舍,涅隆皇帝单车独马,成为继菲力浦二世之后夺冠的又一位车王。
有着良好的体育传统的斯巴达也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人物库尼卡公主,她蔑视当时妇女不得参赛的禁令,勇敢地参加了奥运会的比赛,并成为古奥运会的第一个女冠军。
现代奥运会上首次获取殊荣的显贵是挪威奥拉夫王子。1928年他在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帆船比赛中夺魁。1957年继位为挪威国王。
为夺冠军 宁失学籍
首届现代奥运会于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美国哈佛大学古代语言专业学生康诺利获得这消息后,跃跃欲试,但校方认为他去参加比赛会打破学籍管理制度,反对他去参赛,他没有听从学校的劝告,毅然前往雅典。
奥运会首先进行的是跳远比赛,有5个国家7名运动员参加角逐,康诺利以13.71米的成绩成为现代奥运史上的第一个冠军。当他载誉回国后,哈佛大学却以破坏校规为名开除了他的学籍。康诺利并未因此放弃从事体育训练,并通过努力成为一个颇有名气的记者和作家,并与他的校友、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结为挚友。1949年哈佛大学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授予80岁的康诺利名誉博士学位,以表彰他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作的贡献。
漂浮南瓜隔泳道 冰冷海水争第一
首届现代奥运会举办时还没有游泳池,游泳比赛的场地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为此争论不休。最后决定在皮莱乌斯附近的齐亚湾的冰冷海水里进行。
“游泳池”的泳道堪称一绝,用水面上飘浮着的南瓜作为泳道标记。泳距也未经丈量,凭感觉进行估计。报名参加1200米的9人,游到终点时一查发现只有5人坚持下来。比赛的方法更令人惊叹,先用小轮般把运动员载离海岸,发令员看看距离差不多了,便发令让选手们游回岸边,不求泳姿,自由发挥,按到达岸边的先后排定名次。
助人第一 冠军第二
首届奥运会的100公里自行车比赛是在运动场上而不是马路上进行的。运动员要在场内绕上300圈。出发后法国选手弗拉明一直领先,把对手拉下好几圈,拿冠军似乎没有太大的问题。突然,他发现希腊人科列蒂斯停下来,原来是赛车坏了。当时不准更换赛车,修不好就只能退出比赛。弗拉明立即停下来帮助希腊选手修好赛车,再重登行程。最后他还是以3小时8分19秒2的成绩摘取挂冠!
其他
://.lsysh/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46&Page=7
://wenxue.yeewe/shehui2/11145381722_2.html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比较,哪个更精彩,更好看?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气势宏大磅礴,无与伦比,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则便成为一个能参与的欢乐盛会。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恢弘盛大,一气呵成,整体上来可以说是一件几乎没有任何瑕疵的艺术精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沉淀下来的精髓,让人油然而生敬意以及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论大场面场景的驾驭,张艺谋信手拈来,驾轻就熟。
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则诙谐幽默而又不失严肃,尤其是工业革命那一幕演出立意高远,发人深省。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在展现英国文明辉煌的同时,也没有回避那些他们历史上的那些败笔,并让世人反思: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便利之时,该如何避免重蹈当年类似于伦敦大雾的覆辙。
北京奥运开幕式充分展示了华夏历史文明,现代进步。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更像是一部精浓缩版版英国文明史,现代工业革命史,对整个世界都有启发意义。历届奥运会开幕式各有千秋。由于设计者思维、角度以及表达的艺术手法不同,因此也难具备全面比较的基础和标准。
综合来说,视角各有不同,观点自然各有不同,这种比较很难给出统一结论,但是无论如何,两届奥运开幕式都是精彩纷呈,给人们留下难以忘却的纪念。
奥运会英国足球队的队员包括威尔士、苏格兰、北爱的球员吗?
本土的其他代表队(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及北爱尔兰)则分别代表所属地区角逐其余国际比赛,包括世界杯及欧洲足球锦标赛。2005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公开支持建立联合王国国家足球队,用以参加2012年在伦敦举行的奥运会。其实,在很早以前,联合王国国家足球队曾经代表英国参加过1908及1912年的奥运会足球比赛,并且两届都夺得了冠军。联合王国国家足球队代表英国参加奥运会足球比赛的时候,由于英国以“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的名义”参加比赛,因此球队就被称为“大不列颠国家足球队”。1908年,大不列颠国家足球队分别击败瑞典、荷兰及丹麦后夺冠。这支球队主要由英格兰业余队的球员组成,由英格兰足总主办,其余本土的足协协办。但自从12年在奥运会预选赛上被保加利亚队淘汰后,联合王国再也没有派队参加奥运足球比赛。最后一次晋级奥运足球决赛周已是1960年。14年,英格兰足总取消职业球员和业余球员之间身份的区别后,因当时奥运会规定只有业余运动员可以参加比赛,联合王国国家足球队不合参赛资格,从此便退出了奥运足球的舞台。随着潮流的改变,奥运会已可放宽参赛资格,容许职业运动员参加比赛,但联合王国也没有再组队参加奥运会的足球比赛。但由于伦敦成功申办2012年奥运会,英国便酝酿重组一支大不列颠国家足球队参加2012年奥运会的足球比赛,而女子队则会在更早一届的2008北京奥运会上亮相。英格兰足总及北爱尔兰足总对重组联合王国国家足球队的建议热烈支持,但苏格兰与威尔士足总却强烈反对。虽然本土足总中有两个持反对态度,公众对派遣一队统一的联合王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12年奥运则普遍支持,最近一个对苏格兰球迷的调查反映有三分之二人支持成立一支足球队参加奥运会。然而,全部四支本土球队的球迷组织一致持反对统一的立场,最近更联成一线对抗统一的建议。他们认为,在奥运足球获得良好成绩的球队,最终世界杯上往往拿不到好成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