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赛事赛况

多拉多斯vs亚特兰大-多拉多斯vs墨西哥美

世界杯从哪年开始?

多拉多斯vs亚特兰大-多拉多斯vs墨西哥美

第1届 1930年乌拉圭世界杯 本届杯赛没有预选赛,只有13支国家队报名参赛,两个南美国家乌拉圭和阿根廷携手进入决赛。乌拉圭国家足球队成为第一个世界杯冠军。 第一届世界杯足球赛为世界足球运动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第2届 1934年意大利世界杯 本届杯赛第一次进行了电台的实况转播。 意大利与捷克斯洛伐克争夺冠军,意大利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 第3届 1938年法国世界杯 这届杯赛上,上届冠军和东道主球队直接进入决赛阶段比赛。上届冠军在世界杯直接进入决赛阶段比赛的规定直到2002年韩日世界杯后才被取消。在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上,上届冠军巴西也参加了南美区预选赛。 最终决赛在意大利和匈牙利之间进行,意大利队以4比2的蝉联冠军。意大利队也成为世界杯历史上第一支蝉联冠军的球队。 第4届 1950年巴西世界杯 经过第一轮小组循环赛,巴西、乌拉圭、西班牙和瑞典进入四强,他们需要再次以循环赛的形式决出冠军。巴西队与乌拉圭队的比赛就是事实上的最后决战,这场比赛在马拉卡纳球场上演,老道的乌拉圭队顶住了场上和场外的压力,第二次获得世界杯冠军荣誉。 本届杯赛的观众人数首次突破100万,并创造了平均每场6万名观众的世界杯记录。巴西球员阿德米尔荣获最佳射手奖,在比赛中,他共攻入7球。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杯赛过程,没有一名队员被罚出场,大概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人们更加珍视和睦友善了。 第5届 1954年瑞士世界杯 本届杯赛在瑞士的五个城市进行, 26场比赛总共打进140个进球,令球迷大饱眼福。平均每场进5.38球的记录也是历届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最高的。本届杯赛,球员们首次穿上了印有号码的球衣。另外,电视首次运用于世界杯赛的转播。 联邦德国队逆转战胜了被誉为“无冕之王”的匈牙利队最后获得冠军,开始了他们在世界杯赛上的辉煌历程。 第6届 1958年瑞典世界杯 这届比赛的大明星是巴西队年仅17岁的天才球员贝利,他司职左边锋,与加林查、扎加洛、瓦瓦组成世界上最锋利的前锋线。另一位明星是法国队的方丹,他是第一位在世界杯决赛阶段每场比赛都有进球的球星,创造了至今无人打破的一届世界杯进13球的最高记录。 东道主瑞典队发挥出众,进入冠军决赛,与争夺冠军。但巴西艺术足球很快向世人证明了它的威力,巴西队第一次夺得世界杯冠军。 中国队首次参加了世界杯预选赛,但未能获得出线权。 第7届 1962年智利世界杯 这届杯赛被称为历史上最粗野的一次世界杯赛,几乎每场比赛都有球员被罚出场外。开赛三天,竟然有34名球员是被抬下场的。 巴西队战胜捷克斯洛伐克队成为第三个两次获得世界杯冠军的队伍,在世界掀起了猛烈的“**风浪”。 第8届 1966年英格兰世界杯 本届杯赛上的最大黑马属于朝鲜队,他是世界杯赛上首次进入复赛的亚洲球队。 在英格兰与联邦德国的冠军争夺战中,英格兰队的赫斯特成为了东道国的英雄,他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决赛中上演“ 帽子戏法 ”的球员,现代足球队发源国第一次登上了冠军奖台。英国人在本届比赛中创新使用了“442”阵型,这个经典的阵型到目前仍然被很多球队所用。英格兰与联邦德国的冠亚军决赛中的争议进球也成为世界杯历史上的悬案和经典。 第9届 10年墨西哥世界杯 随着各大洲足球运动的发展,国际足球联合会首次决定在欧洲和南美洲之外的地区举办世界杯赛,最后选中了墨西哥。 冠军争夺战中巴西最后以4比1战胜意大利队,取得划时代的胜利,成为世界杯历史上第一支三次夺冠的队伍,并永久占有了“雷米特杯”。 第10届 14年德国世界杯 这届杯赛正值世界足球技术革新的热潮,以荷兰人创造的“全攻全守”为代表,为足球带来了新的活力。 联邦德国队与荷兰队踢了一场永垂史册的决赛,在全场观众的欢呼声中,联邦德国队2-1获胜,第二次登上了冠军领奖台。 第11届 18年阿根廷世界杯 本届世界杯赛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突破,预选赛的参赛队伍第一次超过了100支。 阿根廷队与上届亚军荷兰队争夺桂冠。最后,阿根廷队以3比1的使荷兰队再次屈居“老二”。这也是世界杯历史上第五次由东道主夺魁。 第12届 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 本届杯赛扩军至24支球队。 意大利与西德进行冠军争霸战。意大利成为继巴西后,第二个获得三次世界杯冠军头衔的国家。罗西也以6球获得本届杯赛的最佳射手和最佳球员奖。 第13届 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 这届世界杯的主办国哥伦比亚因财政困难宣布放弃。墨西哥代替哥伦比亚承办世界杯比赛,并成为了第一个举办过两届世界杯赛的国家。在此世界杯举办前,曾经历过巨大地震。 阿根廷队与联邦德国队争夺冠军,巨星马拉多纳显示出他作为本届杯赛最佳球员的风,本届杯赛成了他表演的大舞台。阿根廷最后获得冠军。 第14届 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 本届杯赛的英雄人物当属老将米拉、最佳射手斯基拉奇和阿根廷门神戈耶切亚。冠军最后属于联邦德国队,联邦德国与意大利、巴西一样,成为三次获得世界杯冠军的国家。 本届杯赛吸引了近267亿次电视观众,门票收入达1.4亿美元。 第15届 1994年美国世界杯 本届世界杯决赛圈比赛充满了精彩刺激的场面和令人叫绝的进球。沙特阿拉伯队闯入了16强,为亚洲足球赢得了荣誉。本届杯赛上最大的悲剧是哥伦比亚球员埃斯科巴因将球打入自家球门,回国后惨遭。 最后的决赛的双方是巴西队和意大利队,两队都分别获得过三届世界杯冠军。比赛在120分钟内没有分出高低,点球决战,巴乔射失点球,巴西人再次捧杯,成为世界上第一支获得四届世界杯冠军的国家。 第16届 1998年法国世界杯 本届杯赛扩军到32支球队,最大的黑马是首次进入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的克罗地亚队,前南解体后首次参赛的他们最终获得第3名,队中球星苏克成为本届世界杯最佳射手。而英阿之战成为了经典,欧文横空出世。 7月12日成为了法国人的节日,在决赛中,中场大将齐达内在上半场两次头球破门,为法国队夺冠早早奠定了胜局。最终,法国队以3比0击败巴西夺魁。人们不解罗纳尔多在决赛中的低迷表现。 第17届 2002年韩日世界杯 世界杯历史上首次由两国合办。本届杯赛以弱胜强的冷门频出,数个夺标热门队伍止步于小组赛。 决赛在巴西和德国之间进行,巴西队第5次获得世界杯冠军。 东道国韩国队获得第4名,创造了亚洲球队在世界杯历史上的新纪录。 中国队首次进入世界杯决赛阶段的比赛,但小组赛三场未进球,以失9球、积0分的成绩无功而返。 第18届 2006年德国世界杯 德国、南非、英格兰、摩洛哥和巴西参与了2006年世界杯的申办,但是巴西在最后时刻退出。在最后的投票中,德国以12票比11票,以一票的优势战胜了南非,获得了2006年世界杯的举办权。这是德国第二次举办世界杯决赛阶段的比赛。德国上次举办世界杯是在14年。 齐达内复出后的法国队的发挥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当然由于他的影响也带来了一些巅峰不在的老将(巴特兹等);而更加超出人们预料的是意大利队,他们依靠强大的凝聚力以及链式防守出人意料的打进了决赛,并最终捧杯。 这届杯赛上,四强全为欧洲球队,亚非球队表现不佳,最终意大利以点球大战战胜法国,获得冠军。齐达内在加时赛下半场因为用头撞击意大利队后卫马特拉齐,被红牌罚下,震惊了世界。赛后舆论纷纷将矛头指向马特拉齐,但是真相也许要等待很久才能为世界球迷所知。 第19届 2010年南非世界杯 第19届世界杯将在南非举行,这是非洲国家第一次举办世界杯赛,预示着非洲足球事业逐步踏入颠峰。 第20届 2014年巴西世界杯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30日,国际足联在总部苏黎世宣布:巴西将承办2014年世界杯。

《哥斯拉》一共有几部

哥斯拉是东宝公司旗下的怪兽,从1954到2004版东宝最后一部哥斯拉一共有28部作品(不包含1998和2014的美版)。

昭和系列

总计 15 部作品:

《原子恐龙》别名《大恐龙》《哥斯拉之诞生》1954年

《ゴジラの逆袭》1955年

《金刚斗恐龙》别名《金刚决战哥斯拉》1962年

《魔斯拉斗恐龙》 别名《摩斯拉决战哥斯拉》1964年

《四大怪兽地球大决战》别名《战龙哥斯拉之三大怪兽》1964年

《太空大战争》1965年

《南海怪兽大决斗》1966年

《怪獣岛の决戦 ゴジラの息子》1967年

《战龙哥斯拉之怪兽总进击》1968年

《ゴジラ?ミニラ?ガバラ オール怪獣大进击》1969年

《ゴジラ対ヘドラ》11年

《战龙哥斯拉之决战宇宙魔龙》12年

《哥吉拉决战美甲龙》13年

《铁甲哥吉拉》14年

《铁甲哥吉拉的逆袭》15年

经典**哥斯拉剧照

平成系列

总计 7 部作品:

《战龙哥斯拉之怪兽王复活》年

《战龙哥斯拉之真对决》1989年

《战龙哥斯拉之魔龙复仇》1991年

《哥斯拉之龙战四海》1992年

《哥斯拉大战机械哥斯拉 世纪未霸王诞生》1993年

《哥斯拉决战太空哥斯拉》1994年

《哥斯拉之世纪必杀阵》1995年

千禧年系列

总计 6 部作品:

《哥斯拉2000》1999年

《哥斯拉大战超翔龙》2000年

《哥斯拉 大怪兽总攻击》2001年

《哥斯拉再战机械哥斯拉》2002年

《哥吉拉 东京SOS》2003年

《哥斯拉终极战》别名《哥吉拉 最后战役》2004年

非东宝作品

美版:

译名:《哥斯拉》(香港)、《酷斯拉》(台湾)1998年

扩展资料:

1954年的《哥斯拉》,将哥斯拉描述成身高50米、恐怖、巨大的破坏者,哥斯拉以其巨大身躯与热线,仿佛只是为破坏而破坏般的蹂躏船只与城市;再加上制作群刻意在**前半段不公开哥斯拉的真面目,

仅以脚印、叫声、脚部的特写与受害者的惨叫声营造其悬疑性与神秘感,以及与第五福龙丸,二战原爆与冷战核竞赛等时事及历史的切合,使《哥斯拉》得到极大的回响与票房成功、哥斯拉“人类之敌”的反派形象也就成为哥斯拉早期几部作品的主要基调。

这样的形象在哥斯拉问世十年左右时出现变化,作为系列性的**,本片无可避免的开始导入社会上的流行与话题物,进而改变了哥斯拉银幕上的性格与形象。

参考资料:

哥斯拉_百度百科

欧洲美术史

罗马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邦,逐渐发展成控制整个亚平宁半岛的罗马共和国,最后扩展为统治整个地中海地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罗马帝国。东起小亚细亚和叙利亚,西到西班牙和不列颠,北包括高卢,南至埃及和北非,罗马帝国一直延宕至公元15世纪,这期间,分化、整合;整合、分化,直到拜占庭王朝——东罗马帝国消亡,整整进行了一千余年。这样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帝国,又有着上千年的演化历史,反映在文化与艺术上,必然是多民族文化与艺术的融合。

古罗马文化是在伊达拉里亚人和希腊人的强烈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古罗马文化与艺术,主要繁荣于共和末期和帝国时期,古老的意大利土著文化,深受伊达拉里亚文化的影响。伊达拉里亚人早在公元前8—3世纪,就创造了拱券建筑和具有东方风格的装饰壁画,以及有力而写实的雕刻,这些对古罗马艺术具有强有力的影响。古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古希腊,但在文化上却被古希腊人征服。古罗马人是古希腊艺术的崇拜者和摹仿者。古希腊艺术对古罗马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民族特点,古罗马艺术也有其不同于古希腊艺术的独特之处。相比之下,罗马人的艺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在内容上多为享乐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在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古罗马文化与艺术的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筑、壁画、肖像雕刻方面。

一、罗马时期建筑风格特征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 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 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3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的建筑最辉煌、最有艺术价值的则是为经济服务或为人的生活(物质、精神)服务的建筑,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如广场、道路、桥梁、高架输水道、隧道、剧场、竞技场、浴场、住宅和别墅等等。这些建筑几乎全是直接为人的物质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务的。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们也追求和谐,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一种“神圣”的和谐、完美、崇高了,而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 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实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如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它那完美、和谐、崇高的造型,因与其功能性的悲剧意味相联系着,是沐浴着奴隶血泪的一种崇高,所以,使这种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让人赞叹、使人振奋,但难以产生像希腊神庙的那种“神圣”感。这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风格中的和谐、完美、崇高与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最大区别。至于另一些世俗的建筑,如卡拉卡拉浴场,它那和谐、完美而又雄伟的风格,也主要来自于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来自理想主义的神圣意识。

在具体建筑的造型风格方面,古罗马的建筑也是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风格,又革新、发展了它。如古罗马大斗兽场的外部立面,特别是高4层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腊柱式构图的复写,它的底层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层是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则是科林斯柱式,在顶层则围绕着壁柱。但是,古希腊的这种柱式,在古罗马的这座杰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腊建筑中那样起结构作用了,它已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部件是隐藏于墙壁之中的结构体。同时,在屋顶造型方面,古罗马人更是极大地革新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方式,将古希腊习用的梁柱结构,代之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这种拱券结构因经济、实用,且审美效果也很好,故不仅应用于神庙、宫殿等特殊建筑,而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如道路、桥梁、输水道、港口、剧场、住宅、仓库和下水道等。从而使许多雄伟建筑在表现和谐、完美、崇高的同时,具有了一种明显的“圆”味。但同时,古罗马的建筑又在造型方面有意识地借鉴和继承了古希腊建筑造型的一般特点,特别是柱廊的使用,常常鲜明地表现出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建筑的承继关系。例如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又称万神庙),它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带穹顶的巨大的混凝土圆桶,这种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而在它的大门入口处,又靠着一个典型的古希腊的柱廊,柱廊由八根科林斯柱式组成,它的上面则是一处三角形的山尖。整个建筑活脱脱地显示着古罗马建筑继承与创新的形象。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 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 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

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公元2世纪上半叶建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是成熟的实例。

公元四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潮趋衰落。 十五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十九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20~30年代。

二、古罗马卓越的肖像雕刻和装饰艺术

罗马人在肖像雕刻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罗马人从很早期就有祖先崇拜的风俗,他们为死者作雕像,收藏在家里。在举行新的葬礼时,再把所有的祖先肖像搬出来参加仪式。所以罗马人早期的肖像雕刻以自然主义的逼真为特点,艺术水品不高。

共和国末期,罗马征服了希腊,希腊雕刻艺术对罗马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影响。罗马肖像开始走向形式的多样化、艺术性的概括和表情的生动。为数众多的《奥古斯都像》是受希腊理想化风格影响的典型例子。雕刻家把矮小跛脚、体弱多病的奥古斯都表现成高大健美的统帅,具有运动员一般的体期和英雄期概。他的脸庞也在形似的基础上理想化了,接近希腊雕刻一般的完美。几十座肖像都无一例外的美化,有的将他塑造成战神,有的将他塑造成英雄或美少年。

罗马帝国时期,肖像雕刻中写实风格流行,出现了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描写的肖像。《卡拉卡拉像》表现了一个凶狠紧张而又冷酷无情的暴君面孔,紧皱的眉头和空虚的眼神中流露出不安的心情,扭转的头部强调了紧张和暴戾的性格。《马可?奥勒留骑马像》是一个具有斯多噶哲学思想的君主肖像。他的脸部带有哲理性的思索,具有颓废、消极、静观的色彩。因为这一明显的特点符合基督教的学说,这座青铜像在中世纪得以保存下来。它对以后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帝国晚期,在极度的政治、经济矛盾不安中,肖像雕刻风格走向更为写实的道路,出现了大量各种不同的面孔:凶恶的、狡诈的、粗鲁的、惊惶不安的……体现出罗马人这时候的典型性格是:外表形象的粗鲁、内在精神的高度紧张。

罗马浮雕具有记事、写实的特征,其最突出的代表作是图拉真纪念柱浮雕。它详尽地叙述了图拉真皇帝亲自率军征服达契亚人的全过程。这些和情节是当作史实来记载的,不论是人物服装还是征服城市的过程都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在这两千多人物的长卷式浮雕中,艺术家用了散点手法,出色地处理了情节繁琐、层次复杂、人物众多的构图。

罗马的公室及富豪之家,拥有成百的艺术品及其他的装饰品。地板常常是杂色的大理石,家具都有非常优异的设计及工艺技巧,桌子、椅子、凳子都由耐久性的物质制成,装饰极为豪华。木料、象牙、大理石、银、铜及金等材料都经过非常细密的加工及磨制,铜制的火盆暖着屋子,青铜吊灯则照亮了房间,镜子也是铜的,浮雕或镌刻着花式或神话的图案,有时制成横或直的凹形或凸形,把反射出来的人形改变成可笑的瘦长或胖圆形。

银器用品在中层以上家庭中已经是很普遍了。1895年,考古学家在一座别墅的水池中发现了数量可观的银器收藏品,显然是有人在公元79年躲避维苏威(Vesuvius)火山爆发时把它们储藏在那里的。其中16只银杯中,有一只还看出一个几近完美的单叶(Simple foliage)图样,有两只表示着高浮雕的骨架,另1只上面的图画是奥古斯都在战神及爱神之间加冕登基,表示两者都是人类的敌神;最可笑的是斯多喝派的鼻祖芝诺,讥讽地指着伊壁鸠鲁,后者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在块蛋糕,同时有一只猪,前足立起,彬彬有礼地想讨取一份。

在那个时代,至少在一只手指上戴1枚戒指是社交所必需的,少数的花花公子每只手指都戴戒指,而不只戴一枚戒指,这些戒指都用从非洲及阿拉伯、印度输入的宝石雕刻而成的。罗马人用戒指做私人的印章,他们喜欢使印章有独特的设计,因此当时玉石的雕刻已达到一种难以企及的程度。

同时,各式各样的陶瓷艺术品也充斥意大利的家庭。这时制造艺术玻璃的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在庞贝遗址发现的"蓝玻璃花瓶",描绘出酒神在为葡萄成熟而开的庆祝宴会上的优美活动。提比略在位时,吹玻璃的艺术也传入了罗马,很快便制造出了杂色的小玻璃药瓶、杯子、碗及其他精美的制品,并使它们一度成为艺术收藏家及百万富翁们心爱的"猎物",尼禄在位时,曾付出6000银币买了2个小的吹玻璃杯。从亚洲及非洲输入的"萤石"花瓶的价格则更昂贵。奥古斯都虽然把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的金盘子熔化掉,但是却把她那萤石玻璃制成的杯子珍藏了起来。尼禄则为那样一个杯子付出了100万银币。总而言之,罗马人在制玻璃方面至今举世无双。

古罗马的装饰与雕刻的美学追求在于求真美,这同古希腊的宁静、理想化的完美迥然不同,这种特征趋向于个人意志的创造,表现出敢于参与世事争胜的气概。

三、古罗马的壁画艺术风格特征

罗马时期的绘画主要包括镶嵌画和壁画。早期绘画多记载具体历史,用来装饰公共场所和住宅,这种叙事性绘画保存下来的很少。公元79年,由于维苏威火山爆发,火山灰埋没了庞贝等三个意大利城市。18世纪庞贝城被发掘出来,其中保留了大量壁画,根据这些壁画,罗马壁画被划分为第一、二、三、四庞贝风格。第一风格即用色彩涂绘建筑细部;第二风格是直接在墙上描绘建筑细节,用造成更宽敞的空间幻觉,并穿插以情节性绘画,《密祭》就属于这一风格;第三风格强调墙的平面性,并绘以精致的静物;第四风格将效果。

古代的游客在罗马的寺院、住宅、回廊及剧场中,发现的绘画甚至比雕塑更为普遍。当然,这时的绘画艺术只局限在壁画等方面。由于维苏威火山的喷发,才为我们在庞贝留下了大约3500幅壁画。有一幅壁画,画着狄奥尼修斯突然袭击安睡中的阿里娅德涅(Ariadne);另一幅画着赫尔墨斯安静地望着火神被绑在苦刑轮子上;还有一连串的幽默壁画,画着无忧无虑的丘比特,滑稽地模仿着庞贝的工业。这些人形画得栩栩如生,人体的色彩至善至美。

艺术鉴定家如果要了解古代意大利绘画艺术的性质,划分它的时期与风格,都要去参考庞贝时期的绘画。

有一个时期,罗马的壁画是模拟一栋建筑,或者画它的正面,或者画它的柱子,人们看见的柱子仿佛是从里面向外看的,空旷的乡野被画在柱子与柱子之间。用这种方法,艺术家使人有置身于一个没有窗子的房间的感觉,室外是凉爽的树木与花卉、原野与溪流、驯良的动物。居民只要在屋里对着墙看,便可想像到身处于一处花园之中,可以垂钓、泛舟、或养鸟,乐在其中,而不受季节的限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罗马绘画艺术的水平。

例如古罗马:庞贝壁画风情款款,古罗马庞贝城的建筑墙面,在各个时期使用的是不同的材料。多数建筑物是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时期内建造的。其时,在墙上制作壁画前,须涂刷多层灰泥。涂灰泥是一道重要工序,一般在豪富宅第,墙上的灰泥有十层之多,灰泥中还掺有捣碎的砖末。

我们可以从一些庞贝壁画上看到这种建筑工匠在墙上涂灰泥的情景:工匠们先在灰泥上勾出轮廓(出土的几幅壁画,有的仅打出轮廓,未来得及上画稿),然后上色。所用的颜料大多用意大利本土的矿物质,如朱砂、赭石、锡埃纳土黄、碎淳岩等,用生石灰作粘合剂(生石灰易溶于水,从空气中吸收碳酸气,变成不溶解的碳酸钙,使颜料成分得以粘固)。学者们还发现壁画家常用有机物作颜料,如蛋黄、蛋白、乳浆等(乳浆可用于粘合庞贝蓝或称玻璃蓝、深黑等色)。

这里的一幅《珀耳修斯与安德洛墨达》,所用的颜色就十分鲜艳,它出土于庞贝城,据考证,发现是从公元前4世纪尼基壁画复制下来的,故属于公元1世纪。现归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博物馆收藏。

《珀耳修斯与安德洛墨达》这一题材也出自希腊神话:埃塞俄比亚国王的女儿安德洛墨达,被吃人的海怪挟持,并说这是执行神的指示。英雄珀耳修斯在归途中经过巨岩上空,发现巨岩上锁着安德洛墨达,便下去杀死了海怪,救出了美人,并娶安德洛墨达为妻。壁画描写的正是英雄救出美人的时刻。珀耳修斯一手提着海怪的首级,一手扶起美人要离开巨岩。

当年与庞贝城同时毁灭的另一古城赫库兰尼姆,经发掘也藏有许多精湛的壁画。这些壁画都以希腊神话为题材。尽管还带有一定程度的摹仿希腊绘画的特色,但从人物的造型与衣服的褶纹表现看,这位画家有着娴熟的绘画技巧,明暗浓淡与色泽的变化,在庞贝的壁画遗迹中是属于高明的。有的学者说它是希腊壁画的摹制品,可能是指形象的特征。我们觉得如此流畅的艺术表现,应该说,摹制者至少在艺术修养上不比古希腊壁画家差,相反,倒是比前者更懂得画理一些。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象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摩西`,拉斐尔的`圣母子`,这都是历史上不朽的绘画及雕塑作品,这三位大侠也被后人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

他们的辉煌成就,不仅对欧洲而且对全世界后来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就在文艺复兴期间,为了区分中世纪时期(5-15世纪)的艺术风格,歌特(gotic)出现了,

15世纪中意大利人有了振兴古罗马文化的念头因而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意大利人对於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忘怀,

因此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分,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为歌特(gothic)

对他们而言即意味着野蛮。虽然歌特(gothic)这个词中带有贬义,但在中世纪(歌特)时期,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在这个时**育出的

这点似乎15世纪的意大利人也是不能否认的。其中最有名的当算是法国巴黎的圣母院大教堂(Notre Dame)。

当然,哥特式风格也不仅止於建,诸如雕刻、玻璃制品、装饰品和彩缯图稿等等,都深受影响,

这类艺术创作从12世纪中到16世纪初一直绵延不断。同样宗教在哥特艺术上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

不论是画家或雕刻家,在他们的作品上都喜爱以宗教为题,对於写实的题材则不甚感兴趣。

从字面上理解歌特基本上有三种意义,

其一表示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

其二,在文学上哥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之冒险故事;

其三,哥特也代表一种字体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格。

哥特文化作为一场现代文化运动,开始于七十年代末期朋克(PUNK)摇滚的音乐浪潮,

当后者渐渐退去的时候,哥特文化作为一种边缘的亚文化幸存了下来。

哥特文化是作为一种独特的中世纪复古风格的音乐、艺术和文学的文化范畴

在音乐上它承袭了七十年代欧美朋克(PUNK)摇滚的音乐风格

在艺术上表现为一种对十二到十六世纪西欧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强烈复古倾向

在文学上演变为那种隐郁和怪诞的神秘黑暗文学

哥特文化实际上倾向于那种非暴力的、和平主义的、被动的、宽忍的生活态度。

但在许多媒体中却将它错误地理解为那种极端暴力的,仇视少数民族的和白人至上主义的边缘文化。

哥特文化总是表现出一种孤僻疏离的,阴沉的精神气质,它总是去探讨那些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种族歧视、战争、以及仇恨。

精神上对死亡的迷恋,驱使哥特文化不停地试图去找寻对生活、痛苦和死亡的另外一种思考。

90年代的动画片都有什么啊?

《灌篮高手》、《美少女战士》、《蜡笔小新》、《葫芦兄弟》、《四驱兄弟》等。

1、《灌篮高手》

电视动画《灌篮高手》改编自日本家井上雄彦创作的同名作品,由东映动画制作,于1993年10月16日至1996年3月23日在朝日电视台首播,全101话。

故事讲述为了讨好同级暗恋对象赤木晴子的欢心,原来毫无篮球基础的樱木花道未及细想就参加了篮球队,而晴子却喜欢从初中开始就一直是明星球员的流川枫。

天生的潜质加上不服输的精神,使樱木飞速的进步,渐渐成为湘北篮球队不可缺的主力球员。同时,樱木花道所加入的湘北高中篮球队,在赤木刚宪等人的带领之下,自地区选拔赛开始,勇闯全国高中篮球联赛。

2、《美少女战士》

《美少女战士》是一部由东映动画制作的魔法少女变身类动画片,该片由佐藤顺一、几原邦彦等导演,富田佑弘、榎户洋司等编剧,该剧集于1992年3月7日在日本首播,由东映动画制作发行。

故事讲述美丽可爱的月野兔是一名就读初中的普通女孩,可学业平平、任性娇弱的她在遇到了一只会说话的小猫露娜之后,她的人生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来,月野兔的真实身份是拥有神奇能力的水手月亮。为了保卫地球、挫败黑暗势力的野心,月野兔和水野亚美、火野丽、木野真琴、爱野美奈子等人变身成为水手服美少女战士,与入侵地球的邪恶敌人展开了连番激战

3、《蜡笔小新》

《蜡笔小新》是一部于1992年出品的日本家庭搞笑动画片,该片主要由本乡满、原惠一、武藤裕治导演,日本朝日电视台于1992年4月13日播映了第一集。至今仍在播出。

故事讲述野原新之助是一个年仅5岁,正在幼儿园上学的小男孩。他家住在春日部的市郊,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一条名叫小白的小狗,随后又加入了新的成员妹妹野原葵。作者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叙述了野原新之助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野原新之助是一个有点调皮的小孩,他喜欢别出心裁、富于幻想。

4、《葫芦娃》

《葫芦兄弟》(又名:葫芦娃),是上海美术**制片厂于1986年原创出品的13集系列剪纸动画片,是中国动画第二个繁荣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至今已经成为中国动画经典。

故事讲述传说葫芦山里关着蝎子精和蛇精。一只穿山甲不小心打穿了山洞,两个妖精逃了出来,从此百姓遭难。穿山甲急忙去告诉一个老汉,只有种出七色葫芦,才能消灭这两个妖精。老汉种 出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大葫芦,却被妖精从如意镜中窥见 。

他们摧毁不了这七个葫芦,就把老汉和穿山甲抓去。七个葫芦成熟了, 相继落地变成七个光着脚的小男孩,穿着七种颜 色的服装。他们为了消灭妖精,救出老汉和穿山甲,一个接一个去与妖精搏斗

5、《四驱兄弟》

原名《爆走兄弟Let's&Go!!》,1996年1月8日~12月30日播出,共51话。本篇由于没有副标题,通称“无印篇”,也有因主题是JGC大赛而称为“JGC篇”。

内容是星马烈和星马豪兄弟俩从迷你四驱研究者土屋博士手中得到了赛车Saber,对赛车进行改造令其不断成长,在比赛中与许多迷你四驱车手竞争的故事。“烈”和“豪”这两个名字是和标题对应的,烈的日语发音为"Retsu",豪的日语发音为"go",连在一起读正是Let's Go。

关于二战军舰造价

塞德利茨级226万英镑

虎级259.3万英镑

拜恩级258万英镑

伊丽莎白女王级250万英镑

凯撒级240万英镑

铁公爵189.1万英镑

大和1.079亿日元

翔鹤8449万日元

伊-15 1553万日元 岁月轮回,斗转星移。几十年的世事沧桑,往日的敌人成了朋友,昔日"一个战壕的战友"又成了敌人,令人大有"30年河东,40年河西"之感。

历史就是这样翻开了一页又一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红军中的一批英美等国的坦克,成了历史的见证。

历史不会忘记这一页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苏联,用列宁同志的话说,是"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法西斯轴心国的崛起,使苏联和英国、美国等国家变成了同盟国,成了"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根据二战期间的战时租借法,苏联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中,得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笔者在这里,较全面地介绍一下二战期间西方援苏坦克的史实。尽管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过半个多世纪,留下来的、珍贵的历史照片已经泛黄。但是,在战胜德国法西斯57周年的今天,回顾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还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根据史料记载,二战期间,美、英、加拿大等国向苏联提供了22800辆坦克和装甲车辆,其中的1981辆在海运途中损失掉,美英的运输舰也为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付出了装备和人员的代价。这就是战争!运抵苏联的20000多辆外国坦克装甲车辆,占到二战中红军坦克装甲车辆总数的20%。

1941年,英美启运了第一批援苏坦克,包括:487辆"范伦泰"、"提特拉奇"等英国坦克以及182辆M3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和M3"李"中型坦克等美国坦克。这批坦克参加了1941年12月至1942年对德军的作战。要知道,当时是苏联最困难的时期。在"巴巴罗萨"作战中,苏军损失了18000辆坦克。这批援苏坦克,数量虽然不多,但确是"雪中送炭"之举。

1942年,海运的数量更大,包括2487辆英国坦克和3023辆美国坦克。虽然当时有一部分单独用军援坦克编成的坦克部队,但是多数军援坦克是和苏制坦克混合编成的。例如,1942年,苏军第38坦克旅中,有30辆"马蒂尔达"坦克和16辆苏制T-60轻型坦克。1943年,苏联红军的坦克旅中,完全装备苏制坦克的占61%~68%,混合装备的占19%~22%,单独装备英美坦克的占10%~17%。1944年~1945年中,援苏坦克中主要是美国的M4A2"谢尔曼"中型坦克。

二战期间,援苏的卡车和军用汽车等,数量更为巨大。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嘎斯"等军用汽车343624辆。上了年纪的中国人都知道,解放初期街上跑的苏制"嘎斯"51汽车,用的全是木质蒙皮,钢材等作战物质的匮乏可见一斑。而美国援苏的军用汽车和卡车就有501660辆。其中包括:772辆吉普车,151053辆一吨半军用卡车,200662辆两吨半军用卡车。在二战后期,这些军援卡车在运送作战物质和兵员方面,比苏制卡车发挥的作用更大。

在如何看待军援坦克发挥的作用上,苏联学者和英美学者有着微妙的差别,当然是在战后。苏联的史学家认为,英美援助苏联的坦克和装甲车辆"数量上有限",质量上也不如苏联的T-34坦克。而英国的史学家则认为,由于援苏,英国军队得不到更多的坦克,况且英国的"范伦泰"和"马蒂尔达"坦克不仅远远优于大量装备的苏制T-60坦克,也比得上1942年以后装备的T-70轻型坦克。苏联学者还认为,美国的M3中型坦克"不怎么样";而美国的学者则认为,M3中型坦克在北非"干得很出色",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也比T-60和T-70轻型坦克要强得多。美国的学者更认为,M4"谢尔曼"中型坦克在性能上和T-34中型坦克不相上下,而在耐久性和可靠性上却要强于T-34中型坦克。看来各家都说"自己的西瓜最甜"。我们不想评论这一场"唇枪舌剑"的是非曲直,历史自有它公正的评价。尽管不能说援苏的外国坦克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几万辆坦克和几十万辆卡车,决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些装备在关系到苏联生死存亡的战争中,同样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历史将记住这一页。

援苏坦克一瞥

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下援苏的英美坦克的有关情况。

"范伦泰"步兵坦克

它是英国援苏数量最多的一种坦克。其中,英国援苏的"范伦泰"坦克为2394辆,作为英联邦成员国的加拿大援苏的"范伦泰"坦克为1388辆。也就是说,英国生产的"范伦泰"坦克的29%援助了苏联,加拿大生产的"范伦泰"坦克几乎全部用于援苏。苏联红军往往把"范伦泰"坦克上的2磅或6磅火炮换装为76.2mm火炮,以增强火力。但是,由于"范伦泰"坦克的炮塔较小,装上76.2mm火炮后,炮塔内显得十分拥挤,这项改装不算很成功。

"马蒂尔达"步兵坦克

在援苏的英国坦克中,"马蒂尔达"仅次于"范伦泰"坦克,达1084辆。不过,"马蒂尔达"坦克的机动性较差,尤其是在冬季。红军的坦克兵不太喜欢它,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

"丘吉尔"步兵坦克

英国从1942年起,援助苏联"丘吉尔"步兵坦克,总数共301辆。"丘吉尔"坦克的性能比"范伦泰"和"马蒂尔达"坦克要强得多,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有35辆"丘吉尔"坦克参加了战斗。

"提特拉奇"空降坦克

1941年,英国经伊朗向苏联提供了20辆"提特拉奇"空降坦克。由于其数量有限,仅起到宣传作用而已。

通用装甲输送车

援苏的通用装甲输送车共2656辆。其中,英国提供的1212辆,加拿大提供的1348辆,美国提供的96辆。由于它的履带中心距较窄,雪地行驶的性能较差,它发挥的作用不如美国军援的半履带式装甲车,一般用于输送人员和物资、侦察及战场联络。

M3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美国从1941年起向苏联红军提供了1676辆M3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红军的坦克兵不喜欢它的"高大的外形轮廓"和"不便使用的前机枪",但北非的英国坦克兵却视它为"沙漠情人"。它的总体性能要优于T-60/T-70轻型坦克。

M3"李"中型坦克

美国军援总数为1386辆,为M3A3型。另有以M3中型坦克为底盘的M31坦克抢救车115辆。苏联的坦克兵不喜欢它那高大的外形轮廓,常常谑称为"6个坦克兵的活棺材"。

M4A2"谢尔曼"中型坦克

它是美国援苏数量最多的坦克,总数达4252辆,包括装75mm火炮和装76mm火炮两种类型以及少量以M4中型坦克为底盘的自行炮架、坦克歼击车等。应当说,在二战的最后阶段,苏军的"谢尔曼"坦克和T-34坦克一道,在向德国老巢的进军中,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半履带式输送车

美国援苏的半履带式输送车包括M2/M3/M5/M9装甲输送车和M15A1、M17多管迫击炮车,共2278辆。由于半履带式装甲车的越野性能和通行性能远优于轮式车辆,这些半履带式装甲车在苏德战场上获得广泛应用。苏联人还将M3半履带式装甲车加上Su-57火炮,改装成T-48坦克歼击车,用来对付德军的轻型装甲车辆。

M3A1侦察车

这是一种4×4的小型侦察车。美国援苏的M3A1侦察车共3340辆。作为侦察、警戒、指挥和通信联络用的小型侦察车辆,它是苏制BA-64装甲车的重要补充。

回眸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援苏坦克,易北河会师,雅尔塔会议、波斯坦公告......,这一桩桩、一件件事情,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海贼王所有的招式名

橡胶枪、橡胶手、橡胶弹跳、橡胶鞭、扫把脚、橡胶螺旋摔、橡胶气、

球肚、橡胶镰刀、橡胶龙卷风、橡胶、强力橡胶腿、铁头钟、橡胶气球、橡胶弹射、橡胶大刀劈、橡胶火箭炮、橡胶战斧、橡胶枪。

橡胶百烈拳、橡胶鎚、橡胶无敌拳、橡胶风车、橡胶钟摆、橡胶乱打、橡胶盾牌、橡胶鱼网、橡胶火山、橡胶插花、橡胶冲天炮、

橡胶铁头钟、橡胶火箭冲、橡胶不行、橡胶网、橡胶大口吞、橡胶丸锯、橡胶、水水枪、橡胶暴风雨、橡胶花火、橡胶我踢、橡胶矛。

扩展资料

三刀流剑技——牛针

像牛一样猛冲。当冲向对手擦身而过的同时使出无数连续刺击。在封住对手的同时,将对手捅成马蜂窝

二刀流剑技——蟹螯

双手反握两把刀,上下交叉与对手头部,两把刀瞬间错开。宛如螃蟹的铁钳般,顷刻斩下对手的首级。

一刀流居合——狮子挽歌

佐罗引以为奥的绝技之一。集中全身的力气,感知对手的呼吸,瞬间杀敌,其速度之快是人肉眼所不能极的,其力度足可以斩断钢铁!!

二刀流剑技——鹰波

利用高速拔刀而产生的气流,可以把远距离的敌人打倒。波状的冲击波会在扩阔范围袭击敌人,不过威力稍差,仅作用于一般的喽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