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联赛盲目扩军-中国足球没戏
中国超级足球为何不扩军18支?
本人也强烈希望中超甚至应该有20支球队,那样才会显示出中国联赛的强大,甚至出现NBA的那样分区制,要是那样的话,中超应该有至少24支球队,采用双循环赛制,每区前四名进军季后赛(前八名),最后夺出总冠军,这样都省了足协杯、中超杯这样的赛事了,但是中国足协偏偏这时没钱,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每年国家队的任务都不清,为了留备战和比赛的时间,目前只能维持在16支球队,希望明年足协能改变现状,增加球队就是增加竞争力,显示出大联赛的本色,是中得更精彩
中超什么时候才将球队增加到20支
中超没有减少球队数量好不好,从建立之初只有12支后来取消升降级才慢慢逐年扩张到16个,亚足联规定了各种考核标准,如果中超想继续活动4个名额那么就必须增加比赛轮数和比赛成绩,所以足协当时就计划在3年内完成20支,安计划本来明年就该先增加两支的,不过经理了假赌黑时间,换了官员我想起码得后年去了
深度分析:祖上曾经高居世界第37位的国足是如何没落的?
中国男子足球对于广大中国球迷来说既爱又恨,爱的是足球运动所蕴含的无穷魅力让人欲罢不能,恨的是中国男子足球越来越不争气让人痛不欲生。
很久以前,中国男子足球也曾经强大过。在千禧年之前,国足是亚洲公认的一流强队,克伊朗胜沙特虐日子基本属于正常现象,泰国越南菲律宾只有送净胜球的份。那个时期,中国足球职业化尚不成熟,球员工资远远没有现在这么高,但是令人感慨的是,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球员们反而训练刻苦,比赛认真,哪怕实力不济输了球也绝不会输掉精气神。球员们是真正热爱这项运动,而不是仅仅把它当成挣钱的工具。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没有索尼PS,没有超级任天堂,没有FIFA系列 游戏 ,没有家长逼着孩子上各类补习班。孩子们的课余项目是找个水泥砌的洗衣台,在中间放几块砖头作网打乒乓球;或者找个小坝子,一边摆两个帆布书包做球门踢足球。孩子在运动中玩得不亦乐乎,那时的家长们也不会觉得运动是多么危险的 娱乐 项目,他们乐于看到孩子在奔跑中锻炼意志,茁壮成长。
这个时期中国男足是有群众基础的,随便组建一只国家队虽然不能保证世界杯出线,但是亚洲杯争个四强还是很有希望。
自1993年国际足联引入国家队世界排名以来,中国男足上世纪90年代基本在40至60位之间徘徊。其中戚务生带领的98届国家队虽然未能取得法国世界杯出线权,但该届国家队却在继任者霍顿的带领下创造了世界第37位的国足 历史 最高排名。
时间来到21世纪,中国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期,国内足球联赛职业化也日趋成熟。2004年,足协对运营了整整十载的甲A联赛进行扩军后升级为中超联赛,联赛实行政企分离,完全市场化。自此,职业球员工资一飞冲天。通过足球致富不再是梦想,一时间国内大大小小的足球学校应运而生。
而这个时候人们却悄然发现,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了,上网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家长们认为足球是一项危险性极高,只有野蛮人才会参与的运动。自此,支持孩子踢球的家长越来越少,而被送去补习班的孩子越来越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育理念慢慢在老师、家长与孩子们心目中扎根。
当然,还有那依稀有些变味的足球学校,它已经不再是发掘足球人才的场所,而变成少数人敛财的工具,天价的学费让大部分家庭望而却步。
也是从2004年开始,中国男足排名一路走低。到了2009年高洪波第一次接手国足时,排名已跌至谷底——世界第108位!
此后历经诸任土帅、洋帅的努力,国足排名有所上升,基本稳定在70至90位之间。心如刀绞的足协适时出台各种鼓励政策促进青少年足球发展,却总是收效甚微。中国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足球运动正从我们身边慢慢“死去”,中国足球的没落似乎变得不可逆转。2013年3月,卡马乔任上的中国男足世界排名已经跌到第109位。
此后的国足就像一位得了绝症的病人,纵如里皮一般的世界杯冠军教头也回天乏术,输泰国,输越南,平菲律宾也就顺理成章了。
最后总结一下国足没落的原因:也许正是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可供国家队选择的优秀球员自然越来越少。现在随便一个具备点三脚猫功夫的球员都能进国足,然而这群拿着千万年薪的球员也许因为成功来得太容易,已经失去了拼搏的源动力,比赛中总是显得萎靡不振,就像在走过场,胜负早已经与自己无关。
然而笔者也如同千千万万中国球迷一样,虽然对国足又气又骂,但仍舍不得死心,总是在痛苦煎熬中等待他有朝一日能够焕发新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