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赛程预告

中国足球vs德国青年-中国足球vs德国青年队比赛

中国足球为什么这么弱?

中国足球vs德国青年-中国足球vs德国青年队比赛

国足弱的原因:

1、群众基础薄弱,教练员指导训练水平较差,大环境不适合足球发展是国足实力不行的首要原因。

2、群众基础薄弱虽然中国看球的人和喜欢足球的人很多,但是对于足球的认知普遍较差。

3、教练员指导训练水平较差中国的足球教练带队的能力在国际上处于较为低下的水平。

中国足球为什么总是那么让人揪心

原因:

1.足球的特点

足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力量、技术、体力、技巧、配合结合得完美无缺的运动。如果只拥有其中一方面的实力,是肯定不行的,因此,足球并不好搞上去。所以说,让足球变强是十分有难度的。而且,我们是亚洲人,根本不适合练足球。

举几个中国的传统强项你就明白了。

乒乓球、跳水:

完全的技术活。只要把那个项目的基础技术搞好了就行。根本不需要力量发面有很大的优势。

举重:

完全的力量活。与乒乓球相反。只要把力量方面搞好就行。说白了,这种项目,你找个搬运工训练10年,就是世界第一了。

篮球:

身高优势。其实,中国的篮球水平也不见得有多高,像姚明,10岁之前练球都没碰过。但他有身高优势,球队只管身高,不管技术。有了身高,技术再糙都可以连上去,篮球技术的话,只要有专人教练教,提高的很快的。

你看看这组数据就能明白:姚明:2.26米,NBA第一身高。

易建联:2.13米,跟魔兽霍华德差不多了。

孙悦:2.06米,和好多大前锋一样。

从这组数据不难发现:其实,篮球完全是靠身高。

110米栏:机遇。

不得不说,在黄种人中,刘翔绝对是百年难遇的旷世奇才。中国的确捡了个大便宜。

顺便要说一下:足球是11个人的运动,不能像乒乓球一样,是单打运动。必须要有团队配合,不能像乒乓球似的,一个球员好就行了。

2.百年阴影

也许大家你会问了:既然举重这些项目这么好练,为什么外国不发展呢?

因为外国根本不重视。

那中国为什么要重视呢?

说白了,就是永远抹不掉的百年阴影。

一百年前,我们被称为“东亚病夫”,经济实力底下,成为别人的殖民地,体育更是差、差、差。这段岁月,着实让中国人感到很没尊严。

但是,乒乓球这些项目容易发展,于是,在中国很快发展起来。

这些项目,又为中国在奥运会上夺金夺牌,这是中国人的自信就找回来了。

于是,中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这些冷门项目,因为这些项目可以为中国夺金。中国人认为成为一个真正的体育强国,只有在奥运会上夺金牌。而跳水这些项目,极容易,项目有很多,可以夺更多金牌。所以更加发展这些冷门项目,就逐渐把足球这个世界地运动忽视了。正是中国对体育带有这种功利色彩的情感,才导致无法夺得金牌的足球项目被忽视,跳水等可以得牌的项目越来越受欢迎,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说白了,政府只是把体育当成向外国炫耀,提高自己国际地位的工具罢了,根本没做到“群众体育”。

3.教育制度,教育思想。

足球其实要从娃娃抓起,在外国,从小就接触体育的孩子很多,然而在中国,家长们却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在他们看来,只有读书才是孩子未来的出路,没人敢冒险去练体育。其实在国外,孩子们都是一边学习一边读书的。但是中国父母认为,只有读好了才有好出路。于是,孩子们由此变为读书机器,根本难以得到素质教育,锻炼机会少之又少,足球人才大幅度扼杀。

在外国,一般来说4点钟就放学,然后就可以去踢足球了。然而在中国,高中的学生哪个不是上课上到9、10点钟?青少年资源如此枯涸,足球水平又怎么能够提高?

4.文化差异

在巴西,德国等地,足球文化是发展了很久了的,不像在中国,只发展了十几年。至于像冰壶等只发展了几年就成世界强队的问题,我在第一条中就已经说明了。

还有一点,就是中国人口的素质问题。其实,中国人口的素质根本提高得不多。比如中国国家队的球员,成天作风懒散,纪律不严。在他们心中,“为国效力”的思想根本没有,踢球为了什么?说白了,MONEY。

5.客观因素

因为足球场的确很大,很难有场地给孩子踢球。而乒乓球、篮球场地小,很方便。久而久之,对足球就有一种疏远感。

为什么中国足球那么差劲?

中国足球怎么就这么差劲呢,连朝鲜都不如呢,我们这么大的中国,怎么就找不出22个踢足球好的人才呢?

足球体制```中国的足球 如果不改变现在体制

中国足球的现状大家都是知道的``````改变是很难的````只有从最基本开始改变``````

中国足球的氛围到欧洲是很难的`````只有当足球成为中国的国球的时候````那时候才有可能的`````

只有达到那种程度 才能一步一步考虑去争夺世界杯的冠军````否则都是扯蛋``````

中国在国际的地位造成我们的球员很难出过门去踢比赛,很难有提高,不是来的外籍较量就能有提高,而是要自己的球员自己去提高的。

、漠视现实,自以为是

中超联赛各队,除了某只不计成本的国企球队,实际都在亏损。中国足协却出台什么中超准入标准。什么盈利3000万等等。我敢断言,中国球队没一只达到这些标准的。足协明知不可为,各队都是弄虚作假,偏偏定这么高的门槛。欧洲五大联赛的准入标准也没这么高,基本只有两条:1、成绩合格 2、债务不超标

2、足协的“赌”

中国足协自2000年后就酷爱豪赌,先是豪赌世界杯,结果世界杯倒是参与了一回,但中国足球却至少倒退了十年。2000年以前,好歹中国队还算是亚洲准强队,常年的亚洲老五。经此一赌,现在中国队充其量算亚洲2流,而且还是2流下游。连8强赛都混不进去了。现在又开始豪赌08了。不知南非世界杯时中国能不能赢香港。

3、鲁能的“嘴”

山东足球扰乱市场秩序,逆市而上,本无可厚非,谁叫人家是国企,不计成本呢。但鲁能从总经理到球迷都是能吹的了。动不动就中国最强队,中国皇马之类的言谈。今年四大皆空咱且不说,单说人皇马的荣誉是几十个联赛冠军,9个欧洲冠军拼出来的。虽然今年战绩不佳,但人家有那个资本,有那个资历。山东足球这些年仅拿过一个联赛冠军,有什么骄傲的。不要成绩不好,就说皇马成绩也不好的鬼话自欺欺人了。中国足球之所以不好,就是山东这样好大喜功,不愿自我反省的人太多了。

4、体育总局的“令”

中国足球区别于其他国家最大的特点,就是足协并不能领导中国足球,足协上面还有体育总局这位大爷,没事就发一个莫名其妙的大令,足协的下官们,就德不管对错的执行下去。

5、联赛的“系”

世界大牌球队都有自己的二线队在踢联赛,比如拜仁青年队 勒沃库森青年队 AC米兰青年队等都在各自国家的联赛踢球,但他们都不能与一队在同一级别联赛踢球。一旦升入顶级联赛就要将壳卖掉。中国的四川队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参照西方做法,足协令徐明卖掉壳,如其不卖,足协就可以将其降到下一级联赛。足协的不作为,也怪不得徐明。

6、青少年比赛高于成人比赛

世界各国公认的最高水平的比赛是世界杯,一个国家足球的最高任务是成年队。而中国确有自己的特色。奥运足球竟然高于世界杯且不说,连20岁以下青年比赛都成了举国关注的比赛了。真是天下奇闻。青少年足球运动是应重视,但那主要是提高青少年的技术水平,扩大参与规模,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要在世青赛上取得什么辉煌的成绩,在青少年就让队员打发成型。以损害未来的代价,在青少年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众所周知,成人队成绩才代表世界各国足球水平。并不是青少年成绩上去了,国家的足球水平就提高了。喀麦隆、尼日利亚都拿过奥运冠军,可以这些球员组成的国家队,现在连世界杯决赛圈都没进去。日本拿过世青赛亚军,可能说日本足球就是世界强队吗?德国、英格兰、法国、荷兰、捷克、意大利、西班牙等球队在奥运会和世青赛上的成绩甚至远不如中国,难道他们的足球水平就不如中国了。所以中国队在08奥运上成绩越好,我敢断定,再2010赛上摔的越惨。

7、政策的早令夕改

中国联赛的升降级改来改去就是明证。不知明年会不会再次宣布取消降级,可能性很大悠。以前联赛都快踢完了都敢改,何况明年联赛还没踢呢?

8、球迷的利益永远是无关紧要的

每年足协的政策都是先维护自己的利益,然后是俱乐部的利益。每次到最后都是损害球迷的利益。难道足协就怕球迷太多。

9、好大喜功

一个东亚运冠军 一个东亚四强赛冠军和一次世青赛小组出现,三次鸡毛比赛(某记者说联欢会杯是鸡肋,那这三次比赛只能是鸡毛)就让我们的龙王乐的。

10、联赛永远是次要的

虽然我们年年喊联赛为本。但鬼都不信。

观念和体制问题。

这都不是理由,体制是可以练的,观念是可以改的

人不行,这么都人就找不到几个能踢足球的?

中国人不强壮 但很灵巧 还有一点中国人懒惰多

因为中国人不有外国人那么有激情 体力没他们好 没有他们团结

中国足协太无能,球员太软弱

体制也许是一个因素吧。

还有,就是太黑暗了。

球赛完全成了,庄家要谁赢谁就赢,要谁输谁就得输。

有志气的有能力的球员就会被埋没,当然,到其它国家去,肯定没人要。

这样,留下来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啦。

国足能好起来嘛。。忽忽~~~

足球队队员的态度以及观念,足协的政策以及体制问题!

中国足球,何日出头?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原地踏步的是“中国足球”,让人感到悲哀的还是“中国足球”!

中国足球每向前一步,都会引来不少的“看点”。看惯了中国足球的环境,已经能分析中国足球的未来发展趋势,就在现在的体制下我们能洞察关于它的本质是如此的容易。不懂足球的人,正在慢慢地懂得中国足球;不能理解中国足球的人,正在渐渐地明白:“足球不应该这么踢”。

长期以来,中国职业联赛的技战术水平和足球界的整体素质没有什么提高,可以说是原地踏步甚至还不如计划体制下的“赛会制”,于是为了刺激市场,投资人不择手段打假球,贿赂裁判,用“激素法”强心,用以维持逐渐没落的足球市场,在功利主义的摸爬滚打下忽略了青少年足球的建设,“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很多时候只是一句空谈,他们的功利思想,不会,也不可能为足球这个拖累企业的产业作长期的投资,青少年足球教练素质低下,任人唯亲,就更不要说他们更为孩子们灌输什么先进的足球意识和教导知识性极强的技战术理念了。一代又一代,不同的人重复走着前辈技术粗糙、能力底下、非合理身体接触对抗的老路,不论甲A还是中超,其联赛的含金量和欣赏性何从谈起?频繁的失误,缓慢的进攻,摔跤式的身体对抗,无聊的拖延比赛时间。。。这样的联赛水平,难道不是明日黄花蝶也愁?观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对于这种乏善可陈的联赛,没有必要耗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在上面不失为明智的选择。斫择欣赏价值更高的国外联赛更能让真正的球迷赏心悦目,何乐而不为?失去了球迷,等于失去了足球的市场,没有政府优惠政策的民营企业俱乐部,急于脱手这块烫手的山芋,足球明显成了“不良资产”,被更多不愿意再烧钱的老板们所遗弃。总而言之,造成不良的恶性循环的一切根源在于没有一个好的制度来限制资本利益下所衍生的假、恶、丑现象,既然没法根除而流之于皮毛的应付,对中国足协来说,他们的生存条件不已市场为基础,因为他们的体制是“应试”性质的,对于更多的足球领导,他们的任务是上级指派下来的诸如“08奥运”的任务,于是,在任务业绩与足球发展两相权衡下,他们更倾向于前者以此升官发财。但是他们不知道,没有良好的联赛作保证,中国足球就是“断了线的风筝”,会越行越远。他们不能做到真正已球迷利益为本,因为他们不是真正的投资人,专业体制下的主管部门怎么能够出来职业体系下的东西呢?所以,不可能,08奥运、10世界杯不是为中国足球的年轻人作出的牺牲,真正牺牲的,是中国足球的未来。制度,像一支无形的手支配着一切,甚至违背客观规律,颠倒是非黑白。

中国足球屡屡溃败的根源是什么?中国足球将向何处去?

偏重一线队员,缺乏梯队机制

在热热闹闹的中国足球国家队与俱乐部队的背后,是沉默的青少年足球。不少从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官员与教练预言:中国足球输球的日子还在后面!他们表示,中国足球队输球并不可怕,只不过是输掉了今天;可怕的是,基于中国青少年足球基础连年萎缩的惨痛现状,中国足球可能输掉明天。

“我国至今没有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大纲。”重庆力帆足球俱乐部常务副总经理陈宏说,“如果我们不建立新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机制,中国足球永远没有出路!”现在如果说中国足球这个项目“死定了”,当然是危言耸听,但是,中国足球未来的一段路将越来越难走,并非悲观的判断。

事实上,中国足球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足球只是在国家队或者俱乐部一线队层面上“流行”。“流行”意味着被关注,意味着巨额投入,意味着热闹与风光。可是,在二三线乃至基层足球因为被忽视而每况愈下的背景下,一线队的“流行”,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宫殿,投入再多,也难逃低水平循环的噩运。

人口基数虽大,足球人口匮乏

“十三亿人中间为什么就挑不出十一个踢球踢得好的?”每逢中国足球队战败之际,总有球迷发出这样的质问。但是,一些从事青少年足球训练工作的官员和教练表示,这种算法是不对的。应该问,十三亿中国人口中有多少足球人口?

据有关方面统计,1990年到1995年,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的六十五万人;2000年至2005年,则降至十八万人,而当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仅有五万多人。

相比之下,邻国日本人口仅有中国的十分之一,但有六十余万注册在案的青少年业余足球运动员。

2000年前后,足球学校如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如今,生源短缺已成了国内足球学校面临的最大难题。

曾在十年前担任重庆渝海足球俱乐部主教练的马渝昌回忆说:“当时暑假计划招三百人进行培训,结果一天之内就有五百多人报名。但是到2005年的时候,重庆市足协招夏训班,搞了三期,最多的一期二十多人,最少一期只有十来个人。”

完全走向市场,培训链条断裂

四年前,曾扬言要打造“百年俱乐部”的上海中远俱乐部与普陀区足协共建了一家青少年足球培训中心。四年后,中远俱乐部早已易主,而这家足球培训中心呢?“唉,这批孩子都‘失踪’了,他们都给浪费了……”普陀区足球学校校长隗礼让提起此事,满是遗憾。

在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下,青少年足球训练体制是一个线型培养和选拔体系。由国家拨款,确定编制,经过教练员首选,采用纯计划的组织形式进行。

推向市场后,这些都被打乱了。

中国不少足球俱乐部产权关系不明确,投资者频繁更换,他们多注重短期广告效益,较少注重俱乐部长远发展;足球产业开发不成熟,俱乐部收支失衡,拿不出资金投放到青少年梯队建设中。而一些俱乐部宁肯花重金去买“天价”球员,也舍不得在梯队建设方面投入。

选材质量有限,陷入恶性循环

国内不少足球学校仍然沿用脱离普通学校、集中训练的模式。陈宏认为,不少足球学校,其实是把家长管不住的孩子收进来,根本不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在足球职业化初期,是有一些家长去‘搏’的,花钱让孩子去踢球,希望培养出第二个范志毅。”沈雷说,“现在这样的家长越来越少了,尤其在大城市,没有几个家长愿意让孩子踢足球。”

“现在足球人才的选材质量大大下降,读书不好,放弃高考这条路,才去练足球。这样下去,中国足球会陷入恶性循环。”上海市普陀区体育局副局长杨建新说。

众多分管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官员与教练均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体教结合”是一条不错的路。重庆七中体卫艺处主任肖庆林强调:“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绝对不能是读不了书才去踢球的人!”

不择手段,起点缺乏诚信

肖庆林有三十多年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经历,耳闻目睹了很多“怪事”:“中青队应该是1991年龄段,但是有一个绝对主力,现在已经二十一二岁了。”沈雷说:“假冒年龄已经成了我国青少年足球比赛的一个‘毒瘤’,要割除这个‘毒瘤’,难度很大。”

隗礼让说:“现在青少年足球训练、比赛非常急功近利,因为好的成绩决定了教练的工资、职称、奖金、位置……”锦标主义,以及锦标背后牵涉的巨大利益,导致不择手段,使少年足球原本的纯真与简单染上了不应有的虚假与污浊。

上海市足球协会青少年部主任玄刚说:“其实中国足协对青少年足球比赛中假冒年龄这一顽症,也是深恶痛绝的,但想不出特别有效的管理办法。现在普遍采用的是用测骨龄的方法来‘打假’,但测骨龄是一个选材的手段,而不是衡量年龄的办法,误差很大。”

金字塔塔基不牢,女足状况同忧

中国青少年足球告急!中国青少年女足更是岌岌可危!这是记者在调查中获得的一些令人心情沉重的数字:中国足球学校女生数量从最多时的一百五十人,降至五十人;有“足球之乡”美誉的上海市杨浦区,白洋淀足球场每年只能招到几个青少年女足选手。上海普陀区足球学校女足教练钱惠说:“现在要动员一个女孩子踢球太难了。泱泱大国,踢足球的女性才两千多人,而美国有上百万人。”

“下一个孙雯在哪里?”这是一个沉重得让人无法回答的问题,包括孙雯本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国内女足选手很多,全国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有女足队,下面还有梯队。”孙雯说。正是那个年代的良好基础,中国收获了女足的“黄金一代”。

2000年以后,中国女足跟男足一样,屡屡让国人失望。不同的是,男足让球迷愤懑,而女足留下的更多是一种心酸。

缺乏“精神”是现在中国女足输球的一个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国女足金字塔的塔基不牢。中国女足重振辉煌的关键,在于中国足协要去精心播种,毕竟,“铿锵玫瑰”重新花开终需时日。

中国足球为何难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一)外部环境

亚洲球队在德国世界杯上被修理得灰头土脸,对于中国足球可不是好消息。个大洲球队在本届世界杯上的表现,会影响到国际足联下届世界杯的名额分配,“亚洲四强”齐刷刷地在打完小组赛后回家,基本决定了下届亚洲(包括澳大利亚)的出线名额将维持在4.5个。看到这个数字,朱家军就已经失败了大半。“亚洲四强”打世界杯不行,但在亚洲的世界杯预选赛中,却有绝对实力镇压可能的犯上作乱者。从心理上,中国也属于四强的挑战者,但中国队把出线的希望寄托在没见过大世面的国产教练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而更大的错误在于,以为一次次的撞大运,总有被垂着的一天。而事实上,如果不发挥“后发优势”,中国队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充当世界杯的看客。

(二)“中庸之道”

中国队上一任主教练阿里·汉凭自己在中国生活了两年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说出的“不高不低,不上不下”的感觉,恰恰折射出就是中国人日常为人处世中所体现的“中庸”哲学。中国的足球运动员是中国人,一个中国的“社会人”生活在中国这个社会大环境中,而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因而,他们踢球时,潜意识里总会体现出中国人的诸多特征,这恰恰就是中国足球的定位,为什么只能走“中国之路”的原因。由此,也就可以理解历史上为什么只要打平就可以出线,最终却无缘出线的情况了。关键时刻“豁不出去,想守又守不住”这恰恰是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在足球场上的具体表现,也正是“足球民族性”在中国足球上的最好表现,但是足球比赛关键时刻,就必须分出胜负,没有什么中间之路可以选择,“中庸之道”在足球上没有市场,这也许就是中国人踢不好足球的症结所在。在球队受到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影响的同时,作为足球管理者,更无法摆脱这种“中庸”之道,因而像中国足协当初作出的诸如“每家俱乐部拥有国脚人数不能超过4人”等一系列决定,何尝又不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中庸”,所以要搞平均主义,谁也不得罪。

(三)自大与自卑

多少年以来,单就中国足球的理论体系和训练模式而言,我们一直在沿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东欧等国引进的那一整套体系,虽然这些理论体系在俄罗斯以及其他东欧国家早已被淘汰,但中国足球却依然未能更新。即便是职业化,十多年来,中国足坛请来了那么多的外籍教练,也依然未能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适合自己的和适合新形势下提高与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国作为一个地理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历史大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中国人骨子里一方面比较自卑,另一方面又比较自大,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外国的月亮要比中国的圆”,但同时又始终强调“中国人的事情最终要靠中国人自己去解决”,而且最难以容忍的就是别人说自己不行,或者受挫心理极强。

(四)没有团队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个人思维方式而不是团队思维方式。站在中国媒体的角度,报道的恰恰是最典型的个人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一场比赛取胜之后,我们总是把进球者描述成一个英雄,一旦失利,总要找一个“替罪羊”。球迷在这种思维导向下,怎么可能有团队思维方式?

中田英寿作为近年来日本足坛崛起的标志性人物,在日本球迷心目中有很高的声望和人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些年来,中田英寿代表日本国家队出场次数并不多,这其中必然有在海外效力的缘故,但两任日本主教练特鲁西埃和济科都曾公开批评过中田英寿,批评他在场上太“独”,不注重与队友配合,而且不少队友也抱怨中田英寿在场上的表现,也正因为此,特鲁西埃和济科在指挥球队参加比赛时,经常弃用中田英寿,但日本媒体和球迷很少出现类似我国的情况(在我国,不让大牌上,教练就下课!),这或许就是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吧。

(五)没有层次感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中国当今社会上的种种恶习,脏、乱、差始终是我们想要解决但未能做到的。从整个社会来看,走后门和找熟人等一系列情况更是司空见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吃亏的往往是那些守规矩的人。反映在足球场上,作为社会人的足球运动员,又怎能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呢?中国球员没有层次感,位置感。从我们自身来看,是我们从小的基础训练有问题,教练教的不好,但是又何尝不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没有规矩的具体体现呢?

(六)不敢负责

责任两字好沉重,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教会了中国人如何人去回避这个问题。作为中国人,我们平时最顾忌或者最害怕的就是承担责任,每每遇到争议时,我们常常会听到或者自己常常也说的一句话是:“到时候出了问题谁负责?”最终的情况往往是无人负责,因此就产生了“替罪羊”。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否则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推行“问责制”。

在中国,有个普遍现象,年龄小的队员在一起踢球时,他们很大胆,敢于作动作,也敢于在比赛中尽情发挥,即使是丢了球之后也愿意积极回抢。可当他们回到国家队后就不敢再像青年队训练和比赛时一样了,他们在比赛中总有些担心,究其原因,就是队员因为害怕在场上承担责任,拿球后总想尽快处理掉。而这个所谓处理掉,常常是漫无目的,恐怕球员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七)要面子

人们常用“死要面子活受罪”来形容有些中国人。

足球圈这么大,不管是哪个教练或者哪位运动员,绝对不能承认自己不如对手,否则就要面子全无。因此,当球队输球的时候,队员会找出一大堆理由,教练更是有诸多的说法,但绝对不会承认对方教练员的水平比自己高。

外籍教练到中国执教的有很多,不管是听老外讲课亦或是在场上直接教授,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老外说的那些东西我们全懂,没什么新鲜的。”因此“老外”在中国足坛永远都是不过尔尔。深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一个面子问题。

(八)太在意外界说法

中国球员对球场内的事情考虑的不多,而更乐意谈论场外的事情,就像2004年11月7日中港之战中,中国队究竟要打进香港多少个球才能获得出线权?不少球员连这个最起码的情况都不是很清楚,如何能在比赛中去主动争取呢?

多少年来,中国人活着其实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更多是为别人而活着,因而活得特别累。尽管嘴上可以经常挂着“无所谓”但内心深处却是甚为看重。因为太在乎外界的说法,常常无法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外人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队员也一样,根本就无法去改变它。但是,队员们却可以在场上改变形势,而且有这样的可能。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尝试着去努力把握住场上的形势,争取赢球呢?

(九)不敢说话

沈祥福曾这样说过:“我从组建国青队开始就一直在告诫队员,到了球场上,大家一定要叫喊出来,只有这样,大家的行动才能统一。可等到这支队伍解散了,队员在场上依然不会叫喊。”在2000年初组建国青队时,沈祥福曾安排后来淡出球队的梁明和杜威一起担任中后卫,但两人在训练和比赛中居然撞到了一起,而且还是多次出现。训练中尚且如此,一旦在比赛中出现这一情况就将是致命的。

显然,队员在场上不会叫喊或者说是不敢叫喊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这个问题恐怕还是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中国传统文化里一再强调“明哲保身”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不再提“与世无争”了,但“多听少”仍是当今这个社会的生存之道,所谓“言多必失”嘛,而且还要学会“察言观色”。

当然,中国球足在场上不会说话、不敢说话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论资排辈问题,这是东方文化中的传统。国家队中,老国脚可以“数落”年轻国脚,而年轻国脚甚至不敢吭气。在赛场上,年纪小的球员如何敢叫喊“老大哥”?

(十)中国足球看热闹的多

一个中国就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而且有13亿人口。仅在荷兰1500万人口中踢球的就有12万人,在德国8000万人口中有61万人踢球。中国相当于多少个荷兰,多少个德国?在欧洲任何一个地方,你很容易就能见到一个足球场,而且相隔不远,很快就能见到第二个球场。不管到哪里,随处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在一起踢球。中国这么大,有那么多人,我始终想不明白,那么多小孩子究竟在干什么?那么多城市为什么连一块像样的足球场都找不出来?可在中国就很少能见到的场景。

迄今为止,13亿中国人中,真正从事足球运动的人有多少呢?根据《1996年全国足球工作会议文件》透露的数字,1996年在中国足协注册的足球运动员人数仅为7675人,其中职业、半职业球员有1037人,占注册球员的13.75%,也就是说,每8名球员中就要产生一名职业球员!而到2003年,在中国足协注册的足球运动员人数也只有13000多人。

欧洲足球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足球水平的高低与人口多寡无关,决定一个国家足球水平高低的是“足球人口”的多少,而不仅是总人口。足球人口(即从事足球运动的人数)所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越高,表明这个国家的足球开展基础越广泛,这也就为职业足球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因为足球人口多,无疑会为选拔人才和人才流动等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便于展开竞争。

但遗憾的是,中国足球却是旁观者,看热闹的人居多,真正踢球的人很少。于是,由于踢球者少,真正理解足球,从足球内涵出发去谈论足球的人就很少。虽然没有“足球思想”,缺少“足球文化”,但起哄者却是络绎不绝,中国的足球水平提高又从何谈起呢?

(十一)拜金主义

中国足球步入职业化之后,以苏永舜等为代表的众多老教练均发出过这样的感叹:现在的运动员钱多了,腰包鼓起来了,但吃苦精神太差了,无论是训练还是自我约束力,根本无法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那些运动员相比,他们甚至在报纸上公开呼吁“不要惯坏了足球运动员”。众多在中国执教过的外籍教练在离开时均忠告说“如果中国足球运动员的职业素质不提高,光想着钱,中国足球水平永远上不去!更有人数年前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一天,连钱都不管用了,中国足球还怎么踢?”而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在反思沈祥福率领的国奥无缘雅典奥运会,总结中国足球陷入低谷的原因时,就提出了“拜金足球”的问题。

但是,“拜金”问题似乎并不仅仅是足球界内的问题,恐怕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更多时候,要求中国球员像生活在“真空”里那样不考虑收入问题,恐怕是不现实的,更何况足球运动员是吃“青春饭”的,比起许多歪门邪道的挣钱法,中国球员还是干净的。但是像“”之类的“黑色收入”确实可以彻底毁了中国足球。

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能崛起

一、粗略的说,中国足球内部管理混乱,领导换了一个又一个,结果都是外行领导内行。

二、中国足球需要一个健康的青少年培养梯队。任何国家的体育项目都是从通过培养年轻人,从娃娃抓起,而最终提高自己国家这项运动的水平。这个过程往往是很漫长的,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提高国家的一项体育运动的水平。

还有要说的是:中国人对足球的认知度太低。记得著名足球评论员张路在上海东方卫视的一个栏目里说过这样的话:“中国人对足球的认知度太低,直接导致国内很少有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从事这项运动。中国上亿的孩子里,有的是贝利,有的是马拉多纳,可这些孩子还小,不知道他们有这样的足球天赋,因为他们对足球的接触和了解都很少。这些孩子的家长由于对足球认知度太低,根本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从事这项运动,自然更不会知道自己的孩子能为中国足球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现在中国足球就是这么一个境遇。

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中国足球发展到现在的这种地步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需要培养年轻人的足球技战术素养,更重要的是加强他们的意志品质。现在国足在大赛上不但输球,关键是他们不能在球场上展现我们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打不出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来,这就不只是技不如人那么简单了。难道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缺少拼搏的精神吗当然不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现在的国足球员这种面貌呢可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