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队vs巴西队历史战绩-秘鲁vs巴西首发
关于巴西和阿根廷问题
巴西与阿根廷之间的足球比赛包含着太多历史的恩怨、民族的偏见、种族的对立。如果需要用现实的例子阐述“足球是和平时代的战争”,巴西与阿根廷两队的较量则完全支持上述观点。身处不同阶级的两国球迷都能通过彼此之间的较量找到攻击对手的素材,两个国家也仿佛永远都是对立的......
巴西是一个混血人种居多的国家;而阿根廷则因为自己保持着欧洲白种人的血统而骄傲。
在经济上,在21世纪之前阿根廷曾被视为南美洲天堂,许多西班牙人为了更好的生活甚至拖家带口移民到阿根廷;然而在两次经济危机的打击下,阿根廷一度濒临破产,而此时的巴西则迎来了前所有物的繁荣时期,一举取代了昔日的宗主国葡萄牙成为了葡语系的领军国。在当今的经济体中他们与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金砖四国”。
而在球场上双方的对立更为明显,下面借助几个关键词回顾一下阿根廷vs.巴西在球场上的恩怨史。
势均力敌
从1914年双方进行了第一次正式比赛开始,巴西与阿根廷两队总共在国际赛场有过93次交战纪录。其中巴西队以36胜23平34负的成绩略微领先,然而双方足协对于这个统计数据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看法,阿根廷人声称许多有利于自己的历史比赛并没有被计算在内......
在最重要的世界杯决赛圈的比赛中,两国曾交手4次,巴西以2胜1平1负占据先手;但在美洲杯的比赛中,阿根廷的成绩却是15胜8平9负。
对于阿根廷而言,他们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发生在1940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以6-1狂胜巴西;反过来,巴西曾在1945年和1960年两次坐镇里约热内卢用6-2的悬殊比分羞辱了来访的阿根廷。双方的国家队最近一次狭路相逢发生在2008年的6月18日,在巴西的港口城市贝洛奥里藏特,两队苦战90分钟最终互交白卷。
猴子
上世纪初期的国际足坛并不像现在一般热闹,由于受到交通和地域的限制,国家队之间的足球比赛往往会相当难得。在1937年的南美杯(美洲杯的前身)决赛中,巴西与阿根廷两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狭路相逢。狂热的阿根廷球迷挤满了体育场,然而其中的大部分人都失去了理智,从比赛鸣哨开始就他们就毫无顾忌地肆意嘲笑、侮辱巴西的黑人球员。他们将巴西球员称为“猴子”,并极力模仿猴子的叫声来激怒对手。
阿根廷球迷的“努力”收到了成效,主队在比赛中打进了两球。但巴西人面对如此羞辱已经无力全身心投入比赛,在裁判鸣哨之前他们就纷纷离开了球场。仇恨的种子就此播下,回到国内巴西球员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而当地的媒体也将这场比赛称为“耻辱之战”。
黑哨
1939年在一项名为罗卡杯的主客场比赛中,阿根廷与巴西再次交手。在阿根廷的主场,主队以5-1取得了大捷;巴西人扬言要在一周之后的主场比赛中复仇......
然而第二回合的比赛过程却并没有巴西人预期得那样完美,顽强的阿根廷人在0-1落后的情况下硬是通过努力以2-1反超了比分。巴西队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比分追平为2-2,但对于他们而言这远远不够。要命的时刻,主裁判的一次有争议的吹罚改变了比赛的进程,迫于主场压力他勉强地判给了主队一记点球。
暴怒的阿根廷球员洛佩兹情急之下居然攻击了当值主裁判,不过他也在随后被场边的巴西警察在球场内制服并带到了警局。阿根廷球员和教练见此情景,如同2年前的巴西人一样提前离开了球场。有趣的是,巴西球员面对空旷的球场,还是坚持将点球踢进了空门,随后裁判鸣哨示意比赛结束,巴西3-2获胜!球场上欢腾声一片!
断腿
在欧洲人民深受二战带来的痛苦之际,南美洲的足球赛事却依旧继续,巴西与阿根廷两队之间的仇恨有增无减。1946年的南美杯决赛依然是两队之间的碰撞,由于在去年的一场比赛中阿根廷球员巴塔格雷罗曾被巴西球员梅内塞斯踢断了腿,在两国媒体赛前极力的渲染下,双方的比赛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
比赛进行到第28分钟,巴西球员罗萨.平托在争夺一个机会均等的自由球时故意踢向了阿根廷队长萨罗曼的腓骨和胫骨,一声惨叫过后萨罗曼痛苦地球场上翻滚。事实上在本场比赛结束之后,萨罗曼就再也没有康复如初,而足球生涯也在这场事故之后划上了句号。愤怒的阿根廷球员失去了理智,开始与球场上所有巴西球员进行打斗。警方曾短暂控制了局势,然而退到更衣室的两队还是球场内部进行了“二番战”。
令人费解的是,比赛却并没有大规模的混乱而取消。双方在平复了情绪之后,居然完成了随后的比赛,阿根廷以2-0取得了胜利。
交易
1978年阿根廷在主场举办世界杯,两队在第二轮小组赛中戏剧性地被分在了一起。首轮阿根廷以2-0击败了波兰,而巴西同样以3-0轻取秘鲁。两队在罗萨里奥进行的直接碰面还算相安无事,0-0的结果也足以让双方接受。
由于当时FIFA赛程的不健全,小组赛最后一轮的争夺巴西 vs. 波兰,阿根廷 vs. 秘鲁的比赛居然被安排在一前一后进行。巴西人在3-1击败波兰后坐等阿根廷的比赛结果,而肯佩斯和梅诺蒂等人在赛前的更衣室也知晓他们必须要在随后的比赛中净胜4球才能力压巴西晋级决赛。而这对于此前从未赢得过世界杯的阿根廷又谈何容易?
然而最终的比赛结果却让巴西人和东道主以外的球迷瞠目结舌,阿根廷以6-0大获全胜。就这样巴西队在未输掉任何一场球的情况下,窝囊地被挡在了决赛的大门之外,而阿根廷则在主场再接再厉击败了荷兰,首次品尝到了世界杯冠军的滋味。
从种种迹象表明,这并不是一场干净的比赛......秘鲁门将基罗加恰恰就出生于阿根廷;有英国记者通过报道指出,阿根廷军政府为这场胜利付出了5000万美元的代价。
迭戈
马拉多纳在上世纪80-90年代是无可争议的球王,1986年世界杯是他的经典成名作。然而大家是否知道,1982年马拉多纳就曾代表阿根廷参加过西班牙世界杯,只不过当时身处巴西、阿根廷和意大利组成的“死亡之组”中,迭戈.马拉多纳却并没有展现出日后称为一代球王的潜质。相反在与巴西的比赛中,因为0-3落后,急躁的迭戈在一次拼抢中故意蹬踹对方后卫巴蒂斯塔而被直接红牌罚下。
在本届世界杯中,由苏格拉底和济科领军的巴西队踢出了让世界拍手称赞的桑巴足球,只可惜却在与意大利的比赛中大意输球让大部分中立球迷扼腕叹息。
1990年的意大利之夏,阿根廷因为马拉多纳的原因占据了“主场之利”。然而这位圣保罗球场的上帝却没有在锦标赛中找到了4年前的状态,阿根廷的晋级之路也显得磕磕绊绊。在这届世界杯赛中,马拉多纳只通过自己的天赋送出过一脚助攻,而受害者就是倒霉的巴西......
在这场1/8决赛中,卡雷卡领军的巴西人几乎将阿根廷队困在了半场,要不是横空出世的替补门将戈耶切亚如有神助,阿根廷的球门肯定会被对手射穿。然而巴西人却始终没有迎来进球,最终在一次反击中被接到马拉多纳助攻传球的卡尼吉亚击败。
然而一次电视采访中,马拉多纳却亲口表示,阿根廷队医在球场上曾狡猾地将放在了水壶中,并设套让巴西中场核心布兰科喝下。使得布兰科在随后的比赛发挥失常......对此阿根廷足协和时任主教练比拉尔多矢口否认。
北京
谁能想到引发巴西与阿根廷两队最近一次争议的地点居然是北京的鸟巢,两支将夺冠视为唯一目标的球队在半决赛提早相遇。巴萨球星梅西与罗纳尔迪尼奥之间的碰撞让鸟巢坐满了可谓目睹巨星风采的中国球迷,然而比赛的过程却是一边倒,阿根廷最终以3-0取得了完胜。
巴西球员在最后时刻只能通过踢人和犯规来发泄愤怒,卢卡斯不顾俱乐部队友之情对马斯切拉诺犯规而被红牌罚下。这场比赛的失利,几乎让时任巴西队的主教练邓加下课走人,而巴西总统卢拉甚至都通过电视表达了自己对于巴西队表现的失望,并号召巴西球员向阿根廷学习......
转自百度百科
雄文,巴西为什么不能成为世界大国
雄文!巴西为什么不能成为世界大国?
格上理财2015-05-21 14:33:34阅读(381) 评论(0)
南美洲是一块地理位置不好的地方。大部分领土位于赤道带内,北部三分之二领土都位于热带。丛林地区是人类开展经济活动最困难的生态群落。只是清理土地就需耗费繁重代价。那里土地贫瘠,疾病肆虐。气候过于潮湿,谷物难以生长。即使是可通航的河流,河堤泞沼不宜建设,亚马孙河即如此。
由于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南美洲的经济政治历史一直是个棘手问题。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完全位于热带,正因如此,它们面临经济政治不稳定问题,虽然委内瑞拉发现石油改善了这个国家的经济方向。在整个热带地区,几乎所有人口都住在距海岸线几十公里的范围内,而大部分地区的海岸天然就不适合与外部世界产生互动。天然港口少之又少,且彼此距离远,大部分是深水区等。
不过,这块大陆上单一的热带环境中也有两个例外的地理特征。
第一个是安第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绵延于大陆西部边缘,因此一些滨海文化和山地文化得以产生,由于与大陆东部区块隔开,西部国家得以不受外来干涉自我发展。哥伦比亚共和国和厄瓜多尔的一部分位于热带,部分位于安第斯山,经济核心区域并不位于沿海,反而在安第斯山谷更凉爽干燥的环境发展出经济中心,某种程度上避免了热带气候的困难。往南是贫瘠的山地国家秘鲁和玻利维亚。某种程度上来说秘鲁的发展只勉力依靠首都,实际上是利马城邦,其他大部分领土除了开采资源,基本不用。相比而言,玻利维亚是内陆国家,常年受困于高原穷人与半月区(Media Luna)低地富庶农业区的争斗中。
山地与丛林极大地限制了该弧形地带国家之间——从东北的法属圭亚那到西南的玻利维亚以及他们与外界的整合程度。所有的基础交通都极端困难;热带疾病问题严峻;缺乏优良港口;与其他传统粮食生产区相比,该地区农业既属劳动密集型又属资本密集型;气候湿热阻碍了传统谷物生产;山地崎岖增加了所有事情的成本。
以往,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唯一方式是依靠其他国家(通常是本地区以外的国家)提供的投资。否则,这些国家连满足独特而庞大的基础设施需求的资金都没有。结果就是这个广阔的区域严重欠发达,大多数国家的居民都非常穷。不过有一些国家在环境的正确组合下达到了相对富裕,不过也没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地区大国——更别提世界大国了。
南美洲热带气候的第二个例外是南锥体国家的温带地理特征。在这里,夏季足够干燥,传统谷物能够成熟,而清凉的时候——尤其是冬季昆虫死亡限制了疫病的影响。与安第斯山地人口分散的情况不同,南锥体地区绵延着平坦、水量适中的土地。这块土地分布于阿根廷,还有一小部分分布于乌拉圭、巴拉圭和巴西。这块大陆上还剩下一块位于温带南锥体与安第斯山地交会的地方:智利,它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孤立的国家之一。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飞到秘鲁首都利马的时间比从伦敦飞到莫斯科的时间还要长,从圣地亚哥航行前往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时间比从纽约航行至伦敦的时间还要长。所以智利对南锥体的政治活动较少参与。
山地和丛林占据着南美洲的绝大部分土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南锥体的平原是这块大陆上最肥沃的土地。它平坦的天然大草原降低了建设成本,温带气候造就了富饶的农业区。但真正优势在于该地区的河道结构。巴拉那河、乌拉圭河、巴拉圭河与拉普拉塔河——形成巨大河口,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得维的亚(乌拉圭首都)间注入大西洋——大部分河段都可通航。
与卡车运货相比,水运成本要节省10到30倍。因此,这些水运体系与陆运体系相比很容易就产生了大量财富。这个水系合起来覆盖了这块农业平原,即拉普拉塔河流域。
拉普拉塔河等河流的存在对农业区意义非凡。像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单位体积价值低——远途运输耗资巨大。水运能降低运费,不仅能将粮食作物便捷运送到下游,还能通过海洋运送到世界其它地方。与拉普拉塔河流域相比,俄罗斯的情况就截然相反。俄罗斯发生饥荒主要原因在于无法将粮食作物高效运至城市,因为俄罗斯通航河流所处位置不当——意味着粮食作物只能通过卡车或火车运送。
南美大陆最重要的地理情况是拉普拉塔河流域的河流都是通航河流,而且通过运河和水闸可连成体系。只有北美的大密西西比河网可与此相媲美,大密西西比河网流域更广,互相连通,可通海洋。互相连通的河网能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创造出更多的资本,养活更多的人口,极大地增强了建立单一的可能性。与此相反,北欧平原河流互不相通,因而形成多个互相敌视的民族。阿根廷控制着拉普拉塔河口和大部分通航河段。因此处于该地区的乌拉圭、巴拉圭和巴西处于不利地位。(总体上巴西实力超过阿根廷,但并非在资本创造能力绝佳的拉普拉塔河流域取胜。)
巴西地理
巴西大部分领土不位于南锥体地区。相反,巴西850万平方公里面积中大致有三分之一是大面积的丛林,其中最棘手的部分位于亚马孙河流域。尽管那里有许多开采矿产的机会,但由于基建代价高昂让人望而却步。
亚马孙流域南部有一个独特地区叫塞拉多(cerrado),这是一片广阔的热带稀树草原地区,土壤酸性很高。不过,与丛林地区相比,这里的湿热程度有所缓解,所以塞拉多能够通过强权发展经济。然而,代价巨大。除了要克服大量的基建困难——塞拉多缺少通航河流——这片土地还必须经过完全改造才能使用:清理、平整、变肥沃,付出大量劳力才将其改造得适宜种植传统农作物。还有就是距离问题。塞拉多地处内陆,所以往这运送任何补给或往外运送农产品都运费高昂。巴西过去三代人基本都在参与这种宏伟工程。
幸运的是,并非所有的巴西领土都如此难以开发。巴西大约有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传统意义的可耕地。尽管这只占巴西领土的7%,但这片可耕地面积却相当于得克萨斯州或法国的面积。这部分土地都位于巴西南部。但是大部分都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巴西的核心区只占了这片可耕地的四分之一,相当于突尼斯的大小,位于热带地区边缘,一直绵延至温带南锥体地区。这部分地区在早期殖民时代就是巴西的传统定居点,也是巴西存在三百多年来人口集中所在地。正因为如此,此处地形几乎对巴西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理解该地地形及其演化有利于理解未来几年巴西发展成大国的动力是什么——阻碍是什么。
这块巴西核心区有两大明显特点。首先,气候是亚热带气候,所以该地发展遇到的困难小于前面提到的热带区。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巴西内部是个隆升高原——叫巴西地盾——紧邻大西洋海岸,几乎巴西的全部东南陆地边界。从地盾到大西洋地势骤降,从大西洋远看,好像铜墙铁壁屹立在海岸——形成巴西沿海城市引人注目的背景。这堵铜墙铁壁被称作大峭壁(Grand Escarpment),巴西核心区的大多数城市——里约热内卢、维多利亚、桑托斯和阿雷格里港——都位于大峭壁与海洋之间的孤立、平坦的小块地带。
这种孤立地形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建成“规模经济”。标准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城市围绕某种核心经济优势建立,典型情况是河流通航终点(一定吨位货轮能最远到达的内陆地点),或是一个港口,又或是一个其它运输交叉点。随后城市可以以此扩展,主要是沿着运输通道发展,因为运输通道通往何方,意味着那里存在更大的经济机会和低廉的经济成本。只要沿线土地还算平坦,城市就能一直以较低成本延展下去。附近城市会逐渐合并,相互间共享劳动力、资本、基础设施和服务。由于协同效应,规模经济激增,这种大都市会逐渐创造更多资本和技术工人。
大都市——诸如纽约、洛杉矶、伦敦、巴黎、东京、布宜诺斯艾利斯、伊斯坦布尔和上海——构成了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这种“标准”发展模式在全世界被复制。最初的美国模式是美国东海岸从华盛顿到波士顿的巨大城市带,主要有巴尔的摩、费城、纽约、哈特福德和普罗维登斯。欧洲的类似城市群囊括了德国莱茵河谷的许多城市。这两个例子中,大小城市组合为城市/郊区群,共享资源互相支持。所有案例共同特点是城市扩展依靠的土地。
这种土地恰好是巴西核心区所缺乏的。在整个巴西南海岸,大峭壁直插入海洋。所以巴西城市被迫建立在大峭壁没有延伸至海洋的相对平坦的几个小块孤地上。缺乏海岸平原意味着主要城市间无法形成小城市。一个城市无法分享另一城市的基础设施成果,若想连通这些城市需要先爬上峭壁登上地盾,然后穿越地盾,再爬下峭壁到达另一城市,这种方式极端困难,并且糜费时间和工程。巴西没有能直接到达拉普拉塔河的通航河流,所以不得不四处筹资用于建设这个资本密集型工程。土地的根本局限性也拉高了成本,一开始就要注入巨资,增加了开发成本。孤立地形并不是能“逐渐摆脱”或“改变”的东西。地形是恒定的,这些城市就是不能互相整合——现代的、低成本城市无法建在悬崖边上。而且,由于巴西与外界沟通的主要城市都位于孤地上,所以这对巴西的发展能力造成了永恒限制。
迄今为止,巴西的主要公路和铁路也寥寥无几,即使地形允许,比南部国家更平坦地区相比建设起来造价更高。由于峭壁太陡,距海岸太近,巴西缺少一条主要的沿海道路系统。观察巴西海岸线就能明白,为什么巴西的沿海道路基本只是双车道,而沿海城市极小,勉强把能用的小块土地都凑上。巴西大部分地区仍没有铁路,巴西以出口大豆、玉米和大米而闻名,而这些货物是通过卡车运至港口,这种方式是散装货物运输造价最高的方式。
在巴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大峭壁都是直接伸入海岸。这个生动说明为什么大峭壁残酷地限制了里约热内卢的发展。由于缺少世界其它主要城市的那种传统海岸,巴西南部沿海城市的发展遵循相似模式。
圣保罗州是例外,中心是圣保罗市。只有圣保罗有足够的平坦土地,按标准模式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圣保罗也是巴西唯一代表着现代的、基础设施整合式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地区。所以这一地区贡献了巴西GDP的三分之一以上也就不足为奇了,尽管该地人口只占全国五分之一。就在不远的1950年,圣保罗州的经济产出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不幸的是圣保罗并非沿海城市。圣保罗的峭壁太陡,沿海孤地——桑托斯港——太小,无法充分发掘圣保罗的潜能。圣保罗坐落在巴西地盾顶部,海拔800米,距海岸70千米。(而美国密西西比河通航终点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尽管距海岸3000千米,但海拔不到200米。)巨大海拔差缓和了沿海地区亚热带气候的影响,但却极大增加了连通沿海城市和州的高成本和工程量。所以尽管圣保罗确实是个主要经济中心,但却无法与巴西沿海城市以及世界紧密相联。
缺乏规模经济、地区基础设施整合困难造成了发展瓶颈。尤其是限制了沿海孤地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在巴西港口——于是这成了巴西经济突破面临的最重大的限制因素。巴西是许多原材料的主要出口国,但由于地理条件限制运输,城市难以整合,港口发展遭到彻底限制。巴西七大港口吞吐量总和不及美国第一大港新奥尔良,所有巴西港口吞吐量总和远远不及美国两大港新奥尔良和休斯敦总和。
巴西无法通过沿海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为那里没有足够土地,带动整个国家的发展。而爬上大峭壁发展内陆也面临新的问题。
大峭壁顶部的沿海山脉把河流切割开来。距东南沿海的几十千米的范围内,南美河流向西流,而非向东,最终注入拉普拉塔河网。早期巴西城市尝试发展内陆腹地,而最终却发现这些腹地向南与阿根廷和巴拉圭地区联系更划算,而不是与东部本国其它地区。对内陆许多地方来说,沿河顺流直下,将货物运至布宜诺斯艾利斯这种大港口更便宜、便捷,而拖着这些货物攀上并翻越巴西沿海山脉、再爬下大峭壁到达不连贯的二流巴西港口并非明智之选。同样,沿着大西洋海岸南下,顺着拉普拉塔河上溯,进入巴拉那河,比糜费巨资建立陆地基础设施更容易。巴西早期在内陆尝试整合,而结果却削弱了巴西内部联系,加强了对南边邻国的经济依赖。
这些南方邻国利用了巴西这一弱点,使巴西勉力控制国家完整。美国独立的情况是,所有殖民地都受同一行政机构管理,一起作战反对殖民地领主。而南美与此经历不同,南美是不同实体之间的松散拼凑,在历史上的那15年里,为各自的独立而战。巴拉圭1811年获得独立,阿根廷1818年独立,巴西1823年独立。一旦独立,这个地区的新国家立刻开始了争夺水路控制权的斗争,水路控制权是在南锥体地区成为主导的、综合的经济大国的关键。由于巴西是该地区最后脱离宗主国控制的国家,所以它在独立后没有充分时间巩固自身,准备独立后的战争,与其它南锥体国家相比,它的天然孤地特点让这种巩固整合难上加难。所以巴西在后来发生的战争中表现不佳。
这些早期战争造成的结果是,乌拉圭从巴西分裂出去,巴西失去了所有拉普拉塔河流域河流通航终点的控制权。所有河流的通航河段现在都被阿根廷、巴拉圭和乌拉圭控制着,而缺乏资金的巴西只能退居在高原亚热带地区。阿根廷和巴拉圭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增长,而巴西只靠种植园农业默默无闻超过一个世纪。
之后两代人的地区竞争集中于阿根廷与巴拉圭之间,两国争夺拉普拉塔河海运系统。1864至1870年的三国同盟战争是竞争的白热化阶段,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最终残忍地打败巴拉圭。至少90%巴拉圭男性死于这场战争,巴拉圭国基本被消灭,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口还没有恢复平衡。巴西折翼,几乎所有称得上是对手的国家都被毁了,阿根廷把巴拉圭和乌拉圭改造成经济附庸国,利用这个地区的河流体系发展成一个世界经济大国。1929年,阿根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四。而巴西之后数十年仍深陷贫困和相对孤立。
巴西也不统一。受到阿根廷及其河流的经济吸引,以及沿海孤地不连通的影响,地方主义成为巴西政治的一个主要特征。巴西内部不同地区之间联系困难,而与外界联系却相对容易,这让巴西的政治经济文化整合变得非常困难。
由于各州之间、州与联邦政府之间竞争激烈,地区主义一直是巴西政治的一个主要问题。在20世纪初期,大部分权力掌握在富裕州手中,即米纳斯吉拉斯州和圣保罗州。中央政府的控制权在这两个州中交替。这让其它州受到政治孤立,刺激他们从国外寻求经济机遇,倾向于地方认同。在大半个世纪里,“巴西”更像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民族国家概念。比如,里约热内卢州和南里奥格兰德州开始在许多方面如独立国般行事。这种事态直到最近才发生变化。
巴西的通胀陷阱
巴西最大的问题是——从殖民地据点建立起直至今天——无法保证可持续的稳定增长。世界其它地方发展经济也是有通胀倾向的:对耕地、劳动力、交通、资金和资源的需求会导致所有这些投入的价格上涨。在大多数地方,这种增长能一直持续到通胀压力出现并最终超过增长带来的任何好处。到那时,由于成本高昂增长难以为继,经济开始不景气。而巴西要承受的压力是土地、劳动力、交通基建和资本都处于极端匮乏的状态,以至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立刻会转化成通货膨胀。耕地、交通基建和资金情况已经在研究中,而劳动力问题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尤其要考虑巴西目前1亿9千4百万的人口。
劳动力问题是巴西寡头经济制度造成的,而寡头经济制度也有地缘政治原因。巴西的问题在于资本投入高和资本产出低——这与世界多数经济中心情况相反。在那些地方,资本分布相对均匀,因此保证了经济强国的民主化。
美国当时的情况是,任何人都可以离开城市前往大密西西比河流域闯荡,不出一两年就能向美国和欧洲城市输出农产品。而巴西明显不同,单是在大峭壁上修路都需要大量资金。一个普通市民在那种环境下企图自己谋条经济出路显然不现实,只有带着存款进入巴西的人才有能力“建设”巴西。所以那时的美国——后来出现了工业化——是由欧洲乡下穷人移民过去塑造的,而巴西则是由那些带着钱的富裕葡萄牙人塑造的。
秘鲁队与秘鲁队有哪些历史对战?
1、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1970年6月15日凌晨02:00,秘鲁队与此后获得本届杯赛冠军的巴西队相遇,最终秘鲁队2比4不敌对手,昂首结束了这届梦幻般的世界杯之旅。
2、2004年秘鲁美洲杯,第四十一届美洲杯于北京时间2004年7月6日至7月25日在秘鲁举行,秘鲁国家队一路杀进四分之一决赛,但遗憾被阿根廷阻击,本届杯赛的冠军是巴西队,他们在决赛中利用点球大战4比2战胜阿根廷队。
3、2007年委内瑞拉美洲杯,第四十二届美洲杯,秘鲁国家队与乌拉圭,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队同分在A组,首轮小组赛秘鲁队3比0完胜乌拉圭,此轮0比2不敌东道主委内瑞拉,最后一轮2比2与玻利维亚握手言和,在四分之一决赛里0比4惨败给阿根廷队。
扩展资料:
1、秘鲁国家男子足球队是秘鲁的国家足球代表队,由秘鲁足球协会管理,现时属于国际足联及南美洲足球协会成员国。
2、秘鲁曾经是一个足球强国,20世纪70年代其实力在南美洲仅次于巴西和阿根廷。秘鲁队曾两次夺得美洲杯足球赛冠军,4次进入世界杯决赛圈,两次参加奥运会。
3、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6日,2018年世界杯预选赛进行了全球范围内的最后一场比赛,最终秘鲁时隔秘鲁足协成立于1912年2月15日,1914年7
4、秘鲁足协成立于1912年2月15日,1914年7月28日秘鲁足球联赛成立,利马板球足球俱乐部是秘鲁联赛的第一家俱乐部,随后马豪尔赫-查韦斯1号,何塞-加尔维斯,米拉弗洛雷斯联,阿里安沙体育和秘鲁独立体育队相继加入联赛,当时联赛里不包括劲旅卡亚俄队,秘鲁联赛花了十年左右时间才逐渐成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秘鲁国家男子足球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