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vs中国台北录像-中国vs中国台北集锦
陶瓷之乡在什么城市
陶瓷之乡在德化县。
德化县(泉州府德化县)是隶属福建省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总面积2232.1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4.1万截至到2018年,德化县下辖10镇、8乡。县驻浔中镇凤池街10号。
1996年被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2003年又被称评为“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获“中国瓷都·德化”之称,2015年被联合国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首个“世界陶瓷之都”称号,为中国古代三大瓷都之一。
德化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产品80%以上外销,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福建省十大重点出口县(市)之一、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先后荣膺“世界陶瓷之都”、“中国陶瓷之乡”、“中国电子商务百佳县”、“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中国小水电之乡”、“中国瓷都·德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早熟梨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等称号。
扩展资料:
德化的瓷业,历代烧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确实壮观,从人口密集的城关到偏僻的山村,从田野到丛山密林,经常可以发现古瓷片和古瓷窑的遗址,白莹莹、花艳艳的瓷片,象颗颗星斗撒在人间,似片片白玉镶织大地,把青翠翠、绿葱葱的山乡点缀到更加美丽。
全县已发现的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窑址达238处,全县十八个乡镇都有古窑址分布,其中“屈斗宫德化窑址”(包括浔中、龙浔、三班、盖德,4个乡镇宋至明代的窑址)1988年被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后期即开始生产和使用陶瓷。至唐代后期,德化三班、泗滨一带制瓷业已开始发展。唐末五代出现陶瓷专著《陶瓷法》、《绘梅岭图》。
百度百科-德化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行书帖?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临本兰亭序,启功先生评为下真迹一等,现存故宫博物院。真迹随李世民入昭陵,郭沫若先生建国后曾建议开昭陵以观兰亭。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为唐颜鲁公为侄子颜季明所书祭文,全片真情流露。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天下第三行书:苏轼《寒食诗帖》。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想请大家推荐几本写关于中国古代服装的书籍
://.ming-yiguan/forumdisplay.php?fid=40
除了沈的还有很多……楼主要看要谨慎阅读……有的专家的观点不一定是对的……(高春明的书看时候要格外留意)
大明衣冠的观书坊里面有很多很多提供下载的古代服饰的书籍 以及书讯,楼主可以去看看(学术书都价格不菲啊= =||,对於我这样的学生来说……通常都是用下载电子书的方式)
入门的话黄能馥《中国服装史》可以选择
://bbs.gxsd.cn/forumdisplay.php?fid=48
这里的我貌似也下载过几个关於古代服饰的,楼主可以一页一页查查,或者直接用网页的右上角搜索一下
恩……就这两个地方……已经让我文件夹里挤了不少关於古代服饰研究的书了,虽然我很少看……=。=
**********************
然后……放上《明代社会生活史类目初稿》服饰衣冠类
服饰衣冠
〖专书〗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织染美术系,《永乐宫壁画服饰图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
王宇清,《中国服装史纲》,著者发行出版,一九八九年十月修订版。
王宇清,《中国服饰图录》,台北:世界地理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六月初版。
王宇清,《冕服服章之研究》,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一九六六年十月初版。
王 岩,《万历帝后的衣橱-明定陵丝织集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一九九五年三月初版。
王辅世,《中国民族服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
江 冰,《中华服饰文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一版。
安 旭,《藏族服饰艺术》,天津:南开大学,一九八八年。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三年台初版。
李应强,《中国服装色彩史论》,台北:南天书局,一九九三年九月一版一刷。
东北戏曲研究院研究室,《中国戏曲服装图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
林淑心,《衣锦行:中国服饰史相关之研究》,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一九九五年六月。
高春明,《中国古代平民服装》,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版一刷。
周 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大观》,四川:重庆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六月一版二刷。
周 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风俗》,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九月台初版。
周 汛、高春明,《中国服饰五千年》,台北:美工图书社,一九八七年十月版。
周 汛、高春明,《中国传统服饰形制史》,台北:南天书局,一九九八年初版。
周 汛、高春明,《中国历代服饰》,上海:学林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四月一版一刷。
周 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台北:南天书局,一九八八年七月台一版一刷。
周 锋,《中国古代服装参考资料》,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九月一版一刷。
袁杰英,《中国历史服饰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一版一刷。
黄能馥、陈娟娟,《中华服饰艺术源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七月一版一刷。
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五月一版二刷。
韦荣慧主编,《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北京:纺织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
华 梅,《中国服装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八月一版二刷。
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湖北:新华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张惠兰、叶丽云,《中国服饰的传统、现在与未来》,新竹:清华大学艺术研究中心,一九九三年版。
赵 超,《华夏衣冠五千年》,台北:中华书局,一九九三年五月初版。
刘永华,《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版。
骆 新,《衣冠沧桑:中国服装的文化观》,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
戴钦祥等著,《中国古代服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四年四月初版。
戴 争,《中国古代服饰简史》,台北:南天书局,一九九二年五月初版。
魏萍,《吴地服饰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版。
龙田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台北:龙田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
〖学位论文〗
何兆华,《中国传统丝织品上龙纹之设计与象徵意义研究初探》,台北.辅仁大学织品服装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四年。
金 成,《试论中韩古代服饰文化之关系:以冠帽的形制演变为例,兼谈两地出土之纺轮》,台北.台湾大学考古人类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二年。
高辅霖,《明代百官服饰制度及其僭越与滥赏研究》,台北.辅仁大学织品服装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五年。
〖一般论文〗
王宇清,〈中国历代妇女服装之演变〉,《中央月刊》,八卷四期,一九七六年二月。
王宇清,〈弁服与深衣〉,《华冈博物馆馆刊》,四期,一九七七年三月。
王宇清,〈儒家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服饰制度的重大影响〉,《美育》,四五期,一九九四年三月。
王宇清,〈龙袍的历史渊源及其衍变〉,《东方杂志》,九卷一二期,一九七六年六月。
中 仙,〈中国服装探源〉,《文物杂志》,二期,一九九二年八月。
玉 仙,〈绚烂多姿的苗族服饰〉,《文物杂志》,九期,一九九三年四月。
江 冰,〈垂衣裳而天下治—帝王服饰的确立与演变〉,《学刊》,七卷一期,一九九六年一月。
沈从文,〈中国服装图案〉,《艺术家》,七九期,一九八一年十二月。
林淑心,〈从天水冰山录看明代染织业的发展〉,《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二卷十期,一九九一年三月。
林淑心,〈综论满族服饰特色〉,《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五卷一期,一九九五年四月。
林维民,〈论中华服饰的重带传统〉,《中国文化》,八期,一九九三年六月。
周绍泉,〈明代服饰探源〉,《史学月刊》,六期,一九九○年。
庄 申,〈女饰的装扮与服饰〉,《雄狮美术》,一三四期,一九八二年四月。
庄吉发,〈百官服饰〉,《故宫文物月刊》,三卷四期,一九八五年七月。
洪光明,〈刺绣精妙、色彩瑰丽的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典藏艺术》,一三期,一九九三年一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一):蒙古族〉,《今日生活》,一八八期,一九八二年五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二):藏族〉,《今日生活》,一八九期,一九八二年六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三):东干族〉,《今日生活》,一九○期,一九八二年七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四):苗族、傜族、畲族〉,《今日生活》,一九一期,一九八二年八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五):摆夷族、仲家族、黎族〉,《今日生活》,一九三期,一九八二年十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六):僮族、洞族、仡老族〉,《今日生活》,一九六期,一九八三年五一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七):满族、锡伯族、达呼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今日生活》,二○○期,一九八三年五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八):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柯尔克孜族〉,《今日生活》,一九七期,一九八三年二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九):维吾尔族〉,《今日生活》,一九○期,一九八九年九月。
唐叔芬,〈客家传统服饰初探〉,《史联杂志》,一八期,一九九一年六月。
翁文纬,〈略谈中国服装上的花边图案(一)〉,《畅流》,四三卷二期,一九七一年三月。
翁文纬,〈略谈中国服装上的花边图案(二)〉,《畅流》,四三卷四期,一九七一年四月。
翁文纬,〈略谈中国服装上的花边图案(三)〉,《畅流》,四三卷五期,一九七一年四月。
叶立诚,〈中国传统服饰装饰图案之探讨〉,《实践学报》,二三期,一九九二年六月。
陈景林,〈光彩熠熠、千姿百态:西南归来谈苗族妇女服饰工艺〉,《今日生活》,○期,一九九○年一月。
陈景林,〈苗族服饰考察记〉,《现代美术》,四七期,一九九三年四月。
陈景林,〈贵州苗族服饰分析〉,《艺术家》,三三卷二期,一九九一年八月。
冯尔康,〈中国古代衣冠制度与习俗〉,《历史月刊》,七四期,一九九四年。
张知新,〈中国古代妇女服饰初探〉,《家政教育》,九卷五期,一九八五年一月。
张柏如,〈侗族服饰艺术探秘—服饰篇〉,《汉声》,七○期,一九九二年一月。
谢彬如,〈贵州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民俗曲艺》,一○四期,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苏莹辉,〈见於莫高、榆林二窟的少数民族服饰简介〉,《美育》,五五期,一九九五年一月。
形容文化的古诗词
1、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北宋文学家苏轼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白话译文
其一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2、与诸子登岘山
唐代诗人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白话译文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代词人辛弃疾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白话译文
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真是说不清,也道不完,有如这浩渺江水无穷无尽,奔流不还。
4、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白话译文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5、赠程处士
唐代诗人王绩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白话译文
一百年来长久地混乱纷争,千万种事物全都并举杂陈。阳光随着心意洒落,河水听任感情流淌。礼乐拘禁住了姬旦,诗书束缚住了孔丘,不如枕在高高的枕头上,时时求得长醉以消除愁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