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比锡决战-菜比锡vs苏世黎
达妮埃拉·汉图楚娃的历年战绩
1998年—首次参加职业生涯的ITF巡回赛。
1999年—在首次参加巡回赛正赛,止步第一轮(作为外卡球员);一次折戟巡回赛资格赛;ITF巡回赛两个打冠军和一个双打冠军。
2000年—两次四分之一决赛斯特拉斯堡公开赛和卢森堡站(连续击败世界第七陶兹亚特,首次击败世界前十球员);折戟澳网 温网和美网资格赛,赢得一个ITF巡回赛单打冠军。
2001年—首次年终排名进入前一百,世界第三十八位;两次半决赛 俄克拉荷马公开赛(击败世界第十的科泽尔,第二次击败世界前十球员,负于卡普里亚蒂)和伯明翰站(负于奥雷曼斯);在巴塞尔 莱比锡 苏黎世公开赛进入四分之一决赛,首次参加四大满贯正赛,最好战绩是法网和温网第二轮;二月二十六日首次进入世界前一百(俄克拉荷马公开赛后,从108位上升至86位),八月二十号首次进入世界前五十(从54上升到50);温网上首次赢得混合双打冠军(和弗里德尔搭档)。
2003年—连续三次进入大满贯四分之一决赛在澳网负于大威廉姆斯;一月二十七号成为第一个排名世界第五的斯洛伐克女队员(从第八上升至第五);一次半决赛 安特卫普公开赛(负于大威廉姆斯);有一个六次四分之一决赛悉尼站 巴黎室内赛 查尔斯顿站 阿米莉亚岛站 柏林站 伊斯特本站;在其他三个大满贯赛事惨败 法网第二轮(第三盘1-5落后,反弹打到6-5但仍以6(2)7 64 79 负于哈克莱罗德)温网第二轮(第三盘5-2领先并握有三个赛点但以6-0 4-6 10 -12 负于浅越忍)和美网第三轮(负于塔娜苏干)。
2004年—赛季突出表现:伊斯特本站亚军(半决赛打败世界第四毛瑞斯莫 第九次击败世界前十,决赛负于库兹涅佐娃);赛季又三次硬的背靠背的比赛,泛太平洋赛四分之一决赛纽黑文站 法网第三轮(第三盘7-6领先并握有赛点负于施奈德);六月七号跌倒世界第四十五位(自2001年9月以来最低),年终上升到三十一位;代表斯洛伐克打进霍普曼杯决赛(搭档库赛拉);由于呼吸道感染退出巴黎室内赛和伯明翰站。
2005年—又一次年终排名前二十;一次亚军;洛杉矶站(负于克里斯特尔斯);三次半决赛多哈站(负于莎拉波娃) 辛辛那提大师赛(负于森上亚希子) 波斯奇网球大奖赛(负于达文波特);六次四分之一决赛泛太平洋赛 迪拜站 西部银行公开赛 纽黑文站 卢森堡站 林茨站;三次击败世界前十 迪拜站(世界第八莫里克) 洛杉矶站(世界第八德门蒂耶娃)波斯奇网球大奖赛(施奈德);8月29日重返世界前二十(纽黑文站后二十位上升至十九位,2004年1月以来首次首次进入前二十);法网(搭档山托罗)和美网(搭档布帕蒂)两个混双冠军;公开赛以来第二个(第一个纳夫拉蒂洛娃)和在网球历史上第四个(还有考特和金)夺得大满贯混双冠军的女选手;帮助斯洛伐克夺得霍夫曼杯赛冠军(搭档赫巴蒂)。
2006年—又一次年终排名前二十;一次亚军 苏黎世公开赛(决赛负于莎拉波娃);一次半决赛奥克兰公开赛(负于兹沃纳列娃);两次四分之一决赛 悉尼站和斯图加特站;四次打败世界前十球员悉尼站(世界第七施奈德)斯图加特站(世界第十萨芬娜)和苏黎世公开赛(世界第八施奈德,世界第四库兹涅佐娃);最好的大满贯成绩 澳网第四轮(战三盘打败小威廉姆斯,十二次对阵威廉姆斯姐妹的首胜,负于莎拉波娃);法网(负于克里斯特尔斯)和温网(负于海宁);6月12日重返职业生涯最高的双打世界第五(法网决赛(搭档杉山爱)后从十一位上升至第五位)。
2007年 —第二次年终排名前十;赛季突出表现:夺得巡回赛第二个和第三个单打冠军在印第安威尔斯大师赛(决赛击败库兹涅佐娃,2002年也是在这个赛事上夺得第一个单打冠军)和林茨站(决赛击败施奈德);两次亚军巴黎站(决赛负于达文波特)和卢森堡站(第一盘6-3获胜,第二盘3-0领先但以63 46 46 负于伊万诺维奇);五次半决赛 多哈站(负于查克维塔泽) 罗马站(负于库兹涅佐娃,在第三十四次职业生涯红土赛事首次进入半决赛)荷兰奥迪纳站(负于查克维塔泽)西部银行公开赛(负于查克维塔泽)迪拜站(负于毛瑞斯莫)阿米莉亚岛站(负于巴默尔)和伯明翰站(负于巴托丽)常规赛五次击败世界前十球员 多哈站(世界第六辛吉斯)安威尔斯大师赛(世界第六辛吉斯,世界第四库兹涅佐娃)第二次取得WTA年终总决赛参赛资格,折戟小组赛(小组赛一胜两负,击败世界第三库兹涅佐娃,赛季第六次击败世界前十球员,职业生涯第二十二次;首次击败一个世界前三球员,之前最好的战绩是三次击败世界前三球员);大满贯最好的战绩澳网第四轮(负于克里斯蒂斯)和温网第四轮(负于小小威廉姆斯);赛季获得超过五百万美元的奖金,第一个斯洛伐克女球员取得这样的成就。
2009年 – 另一个排名进入前30位的赛季;在华沙进入半决赛(负于多哥鲁);6次进入八强,分别在蓬特维达海滩,斯海尔托亨博斯,斯坦福,辛辛那提,首尔和卢森堡;3次进入第四轮(包括温网和美网),两次进入第三轮(包括澳网),九次进入第二轮;三次首轮失利(包括法网)。
2010年 – 在过去九年中第八次排名进入前30位;获得蒙特雷站亚军(负于帕夫柳琴科娃);三次进入四强,分别在查尔斯顿(负于斯托瑟),圣地亚哥(负于A-拉德万斯卡)和巴厘(负于克里巴诺娃);两次进入八强,分别在布里斯班和林茨;两次进入第四轮(包括法网),三次进入第三轮(包括澳网和美网),七次进入第二轮(包括温网);六次首轮失利;在东京泛太平洋站因右肩受伤退赛 。
2011年 –另一个排名前30的赛季;在芭提雅赢得个人第四座单打冠军(击败埃拉尼);伯明翰亚军(负于利斯基);两次进入半决赛,分别是斯特拉斯堡(负于佩特科维奇)、伊斯特本(由于左腹拉伤负于科维托娃);六次打进8强,分别在多哈,卡尔斯巴德,辛辛那提,魁北克城,林茨和巴厘;一次第四轮(法网);四次第三轮(包括温网);六次进入第二轮;五次在第一轮输球(包括澳网和美网);赢得一个双打冠军(迈阿密)。
2012年 –接近排名前30的赛季(年终排名第32位);从一月份到三月份,取得18胜8负的成绩,在芭提雅成功卫冕冠军,拿下个人第五座单打冠军(击败基里连科);布里斯班站亚军(负于卡内皮);两次打进8强,分别实在悉尼和迪拜;在其他四项赛事中,两次打进第三轮(包括澳网),一次打进第二轮,一次止步首轮;由于左脚踝受伤,缺席整个红土赛季(退出斯图加特,马德里,罗马,布鲁塞尔和法网);从六月到赛季结束,取得7胜16负的成绩,最好成绩是在卢森堡打进半决赛(负于尼姑莱斯库);在其他13站比赛中,一次打进第三轮(奥运会),两次打进第二轮,十一次止步首轮(包括温网和美网);在索菲亚年终比赛小组赛中0胜3负。
2013年-以33名的年终排名结束2013赛季,赛季初布里斯班以46 61 75逆转艾拉尼,生涯第32战胜世界前十,并在这站比赛最终打进8强;澳网首轮负于詹咏然;随后持外卡欲卫冕芭提雅公开赛,无奈因各种场外因素于第二盘2-6 0-3退赛,即时排名跌出50位;并在北非赛首轮不敌普楚科娃后,职业排名跌至赛季新低的75名;随后马德里强制赛战胜斯蒂芬斯与科维托娃进入十六强,取得赛季红土首胜;法网不敌扬科维奇首轮游,但是在伯明翰站以非身份连胜6场取得职业生涯第6冠,也是草地首冠,并取得职业生涯500胜 ;温网不敌库卡洛娃再次首轮游;进入北美硬地赛季,在卡尔斯巴德首轮6-0 6-0战胜小主人帕斯泽克,送出职业生涯首次双蛋;并在北美赛季与辛吉斯合作搭档双打,一时风光无俩,无奈签运+实力有限,没有获得过于瞩目成绩,在美网双打首轮不敌头号埃拉尼文奇后,两人选择终止合作。进入美网,首轮7-5 6-2力克外卡选手玛利亚桑切斯,也终止了尴尬的大满贯6连败,次轮6-2 6-3淘汰首轮击败前冠军斯托瑟的资格赛选手杜瓦尔,第三轮挽救四个赛点以3-6 7-5 7-6逆转以色列资格赛选手格鲁什科,第四轮6-3 5-7 6-2力克外卡选手里斯克,时隔11年重新杀入美网八强 ,QF以2-6 3-6不敌最后亚军阿扎伦卡,结束美网神奇之旅,随后亚洲赛季,东京赛中网首轮分别不敌佩内塔李娜,双双一轮游;进入最后的欧洲室内赛季,林茨首轮不敌意大利怪球手科纳普;然后在收官战莫斯科站的比赛上, 闯入八强不敌帕夫柳琴科娃,结束2013赛季。
非常文艺的外国城市名
音乐之都一维也纳
冰雕城—日本札幌
鼓城—西班牙卡莱达
桥城—德国汉堡
玫瑰城—保加利亚加布罗沃
书城—德国莱比锡
**城—法国戛纳;美国好莱坞
科学城—日本筑波
花城—法国巴黎
无烟城、艺术城—冰岛首府雷克雅未克
狮城—新加坡的新加坡市
春城—中国昆明
邮票城、牙城—列支敦士登首都瓦杜兹
汽车城—美国底特律市
噪音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
绿化城—波兰首都华沙
铜城—赞比亚卢萨卡
椰城—海口
暖城—伊朗德黑兰
酒城—德国慕尼黑
鞋城—捷克哥德瓦尔多夫
表城—瑞士首都伯尔尼
塔城—缅甸文化古城蒲甘
—美国大西洋域
火柴城—瑞典延彻平市
雷城—印度尼西亚茂物
热城—苏丹首都喀土穆
旱城—秘鲁首都利马
水城—意大利
雨城—印度乞拉朋齐
冰城—俄罗斯雅库茨克
雪城—美国首都华盛顿
雾都—英国首都伦敦
日光城—中国拉萨
博物馆城—意大利首都罗马
大学城—英国牛津
古迹城—叙利亚大马士革
足球城—巴西里约热内卢
葡萄酒城—阿根廷门多萨
图书馆城—英国首都伦敦
画城—墨西哥的墨西哥市
不夜城—中国黑龙江漠河
城—德国的切布尔克
蛇城—意大利哥酋洛城
鸡蛋城—美国洛杉矶
动物城—埃及首都开罗
蝙蝠城—印度的瓦丹索朋镇
乌鸦城—尼泊尔加德满都
鸟城—印度新德里;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
风城—新西兰惠灵顿
壁画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市
茉莉花城—希腊雅典
圣城—巴勒斯坦耶路撒冷
狮城—新加坡首都新加坡市
巧克力城—美国赫尔希
金融城—英国伦敦
医学城—美国休斯顿
水城——苏州、意大利
甜城——内江
蓉城——成都
锡都——个旧
瓷都——景德镇
雨都、雨港——基隆
雪城——美国华盛顿
陶都——宜兴
石堡城——西宁
盐城——自贡
足球城——大连
羊城——广州
钟城——瑞士伯尔尼
酒城——德国慕尼黑
塔城——缅甸蒲甘
旱城——智利伊基克市(沙漠)
洁城——伦敦、波恩
狗便之都——马德里
泉城——济南
冰城——哈尔滨、俄罗斯雅库茨克
江城——武汉
林城——伊春
青城——呼和浩特
煤城——抚顺、铜川
文化城——桂林
雾都、山城——重庆
千古诗城——重庆奉节
花城——广州花都、法国巴黎
鞋城——捷克哥特瓦尔德夫
桥城——德国汉堡
热城——苏丹喀士穆
笑城——保加利亚卡尔洛沃市
脏都——马德里、雅典
低地、堤坝、青鱼、风车、花卉之国——荷兰
石头城——南京
榕城——福州
水都--
沙漠古都--开罗
立体都市--东京
七丘之城--罗马
机形新都--巴西利亚
绿色首都--莫斯科
圣城--耶路撒冷
世界佛教之都--曼谷
东方--苏州
北方--斯德哥尔摩
博览会之城--莱比锡
禁酒城—瑞典斯德哥尔摩
浴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书城—德国莱比锡
网球女选手汉图楚娃的各大满贯最佳成绩是什么?包括单打、女双和混双,望详解,谢谢
1998年—首次参加职业生涯的ITF巡回赛。 1999年—在首次参加巡回赛正赛,止步第一轮(作为外卡球员);一次折戟巡回赛资格赛;ITF巡回赛两个打冠军和一个双打冠军。 2000年—两次四分之一决赛 斯特拉斯堡公开赛和卢森堡站(连续击败世界第七陶兹亚特,首次击败世界前十球员);折戟澳网 温网和美网资格赛,赢得一个ITF巡回赛单打冠军。 2001年—首次年终排名进入前一百,世界第三十八位;两次半决赛 俄克拉荷马公开赛(击败世界第十的科泽尔,第二次击败世界前十球员,负于卡普里亚蒂)和伯明翰站(负于奥雷曼斯);在巴塞尔 莱比锡 苏黎世公开赛进入四分之一决赛;首次参加四大满贯正赛,最好战绩是法网和温网第二轮;二月二十六日首次进入世界前一百(俄克拉荷马公开赛后,从108位上升至86位),八月二十号首次进入世界前五十(从54上升到50);温网上首次赢得混合双打冠军(和弗里德尔搭档)。 2002年—首次年终排名进入前十,赛季突出表现:在印第安威尔斯大师赛上首次获得巡回赛单打世界冠军(决赛击败辛吉斯);三月十八号之后首次进入世界前二十(从二十六位上升至十七位);波斯奇网球大奖赛亚军(负于克里斯特尔斯);十月十四日后首次进入世界前十(从十一位上升至第九位);四次半决赛伊斯特本站(负于米斯金娜) 蒙特利尔大师赛(负于毛瑞斯莫),纽黑文站(负于大威廉姆斯),林茨站(负于史堤夫文森);四次四分之一决赛 最著名的是温网和美网四分之一决赛(都负于小威廉姆斯)汉堡站柏林站 莱比锡 苏黎世公开赛 ;本赛季击败六个世界前十球员 印第安威尔斯大师赛(世界第七的海宁,世界第四的辛吉斯) 柏林站(世界第九的多克奇) 温网(世界第七的多克奇)联合会杯(世界第十的毛瑞斯莫) 美网(世界第六的海宁);进入职业生涯最高的第八名;澳网第三轮(负于大威廉姆斯) 法网第四轮(负于塞莱斯);联合会杯斯洛伐克国家队夺冠成员(决赛3-1战胜西班牙时取得两胜零负,包括历时三小时二十一分钟战胜马丁内斯的单打胜利);赢得两个巡回赛双打冠军;获得WTA年终总决赛 单打(第一轮负于马莉娃)和双打(和桑切斯·维卡里奥搭档,由于桑切斯·维卡里奥右大腿肌肉拉伤而退出比赛);八月二十六号取得职业生涯最高的双打排名世界第五;在澳网赢得第二个大满贯混合双打冠军(和搭档乌里耶特)。 2003年—连续三次进入大满贯四分之一决赛在澳网负于大威廉姆斯;一月二十七号成为第一个排名世界第五的斯洛伐克女队员(从第八上升至第五);一次半决赛 安特卫普公开赛(负于大威廉姆斯);有一个六次四分之一决赛悉尼站 巴黎室内赛 查尔斯顿站 阿米莉亚岛站 柏林站 伊斯特本站;在其他三个大满贯赛事惨败 法网第二轮(第三盘1-5落后,反弹打到6-5但仍以6(2)7 64 79 负于哈克莱罗德)温网第二轮(第三盘5-2领先并握有三个赛点但以6-0 4-6 10 -12 负于浅越忍)和美网第三轮(负于塔娜苏干)。 2004年—赛季突出表现:伊斯特本站亚军(半决赛打败世界第四毛瑞斯莫 第九次击败世界前十,决赛负于库兹涅佐娃);本赛季又三次硬的背靠背的比赛,泛太平洋赛四分之一决赛纽黑文站 法网第三轮(第三盘7-6领先并握有赛点负于施奈德);六月七号跌倒世界第四十五位(自2001年9月以来最低),年终上升到三十一位;代表斯洛伐克打进霍普曼杯决赛(搭档库赛拉);由于呼吸道感染退出巴黎室内赛和伯明翰站。 2005年—又一次年终排名前二十;一次亚军;洛杉矶站(负于克里斯特尔斯);三次半决赛多哈站(负于莎拉波娃) 辛辛那提大师赛(负于森上亚希子) 波斯奇网球大奖赛(负于达文波特);六次四分之一决赛泛太平洋赛 迪拜站 西部银行公开赛 纽黑文站 卢森堡站 林茨站;三次击败世界前十 迪拜站(世界第八莫里克) 洛杉矶站(世界第八德门蒂耶娃)波斯奇网球大奖赛(施奈德);8月29日重返世界前二十(纽黑文站后二十位上升至十九位,2004年1月以来首次首次进入前二十);法网(搭档山托罗)和美网(搭档布帕蒂)两个混双冠军;公开赛以来第二个(第一个纳夫拉蒂洛娃)和在网球历史上第四个(还有考特和金)夺得大满贯混双冠军的女选手;帮助斯洛伐克夺得霍夫曼杯赛冠军(搭档赫巴蒂)。 2006年—又一次年终排名前二十;一次亚军 苏黎世公开赛(决赛负于莎拉波娃);一次半决赛奥克兰公开赛(负于兹沃纳列娃);两次四分之一决赛 悉尼站和斯图加特站;四次打败世界前十球员悉尼站(世界第七施奈德)斯图加特站(世界第十萨芬娜)和苏黎世公开赛(世界第八施奈德,世界第四库兹涅佐娃);最好的大满贯成绩 澳网第四轮(战三盘打败小威廉姆斯,十二次对阵威廉姆斯姐妹的首胜,负于莎拉波娃);法网(负于克里斯特尔斯)和温网(负于海宁);6月12日重返职业生涯最高的双打世界第五(法网决赛(搭档杉山爱)后从十一位上升至第五位)。 2007年 —第二次年终排名前十;赛季突出表现:夺得巡回赛第二个和第三个单打冠军在印第安威尔斯大师赛(决赛击败库兹涅佐娃,五年前也是在这个赛事上夺得第一个单打冠军)和林茨站(决赛击败施奈德);两次亚军巴黎站(决赛负于达文波特)和卢森堡站(第一盘6-3获胜,第二盘3-0领先但以63 46 46 负于伊万诺维奇);五次半决赛 多哈站(负于查克维塔泽) 罗马站(负于库兹涅佐娃,在第三十四次职业生涯红土赛事首次进入半决赛)荷兰奥迪纳站(负于查克维塔泽)西部银行公开赛(负于查克维塔泽)迪拜站(负于毛瑞斯莫)阿米莉亚岛站(负于巴默尔)和伯明翰站(负于巴托丽)常规赛五次击败世界前十球员 多哈站(世界第六辛吉斯)安威尔斯大师赛(世界第六辛吉斯,世界第四库兹涅佐娃)第二次取得WTA年终总决赛参赛资格,折戟小组赛(小组赛一胜两负,击败世界第三库兹涅佐娃,本赛季第六次击败世界前十球员,职业生涯第二十二次;首次击败一个世界前三球员,之前最好的战绩是三次击败世界前三球员);大满贯最好的战绩澳网第四轮(负于克里斯蒂斯)和温网第四轮(负于小小威廉姆斯);本赛季获得超过五百万美元的奖金,第一个斯洛伐克女球员取得这样的成就。 2008年 —赛季初表现强势,赛季中由于伤病退赛 导致自2004年首次无缘世界前二十;开局十二胜七负 进一步表现在澳网首次打入大满贯半决赛(作为九号,四分之一决赛击败二十九号A.阿德万斯卡,之前的大满贯四分之一决赛零胜三负;第一盘6-0获胜第二盘2-0领先情况下以60 36 46 负于四号扬科维奇)和三个四分之一决赛 巴黎室内赛(作为二号,第一盘4-1领先以6(4) 7 16负于七号斯扎维)安特卫普公开赛(作为三号,对阵资格赛选手巴辛斯基由于呼吸系统疾病退出比赛,也导致缺席接下来的多哈站和迪拜站)和印第安威尔斯大师赛(作为五号,第一盘5-2领先,在5-4是握有盘点但以6(2)7 16负于四号莎拉波娃);之前的连续三个四分之一决赛失利是悉尼站(作为六号,第二轮负于瓦伊迪索娃)、迈阿密大师赛(作为七号;在第一盘6-4失利第二盘2-5落后情况下反弹在抢七中破发,第三盘4-2情况下别杉山爱逆转,为467(8)6 57)和阿米莉亚岛站(作为三号,轮空进入第二轮,战三盘负于资格斯普瑞姆赛选手);由于右脚跟骨折错过部分红土赛事和早些的草地比赛(退出柏林站、罗马站、伊斯坦布尔杯、法网和荷兰奥迪纳站);之后取得十胜十三负,延续突出表现:巴黎站半决赛(作为头号,战三盘负于帕斯泽克)和三个四分之一决赛 纽黑文站(作为二号,战三盘负于七号科内特) 北京站(作为七号,在第一盘5-4时握有两个盘点以16 57负于头号把那个获得冠军的扬科维奇)和卢森堡站(作为三号,曾以5-2领先在6-5时握有盘点以6(2)7 26 负于八号克里斯蒂)这下来九次折戟第一轮和第二轮,包括温网(受伤后重返赛场作为十号,第二轮战三盘负于克莱班诺娃)奥运会(作为十号,第二轮负于沃兹尼亚基)和美网(作为十号,第一轮负于资格赛选手格罗连菲德);6月16-22日职业生涯世界排名前十第九十周之后下滑了(从2002年11月14日至2003年9月7日连续的47周排名世界前十,从2007年6月18日至2008年6月22日的43周排名世界前十是非连续性的);在2008后半段迭出世界前十排在世界第十一与第十九之间后 11月10日的年终排名下降到第二十一位(两年多首次迭出前二十—)。 2009年 – 另一个排名进入前30位的赛季;在华沙进入半决赛(负于多哥鲁);6次进入八强,分别在蓬特维达海滩,斯海尔托亨博斯,斯坦福,辛辛那提,首尔和卢森堡;3次进入第四轮(包括温网和美网),两次进入第三轮(包括澳网),九次进入第二轮;三次首轮失利(包括法网)。 2010年 – 在过去九年中第八次排名进入前30位;获得蒙特雷站亚军(负于帕夫柳琴科娃);三次进入四强,分别在查尔斯顿(负于斯托瑟),圣地亚哥(负于A-拉德万斯卡)和巴厘(负于克里巴诺娃);两次进入八强,分别在布里斯班和林茨;两次进入第四轮(包括法网),三次进入第三轮(包括澳网和美网),七次进入第二轮(包括温网);六次首轮失利;在东京泛太平洋站因右肩受伤退赛。 望纳!!!
求救~~火速!!!!!!!!
海森堡
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年-16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立人。他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量子力学,可用于研究电子、质子、中子以及原子和分子内部的其它粒子的运动,从而引发了物理界的巨大变化,开辟了20世纪物理时代的新纪元。为此,1932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成为继爱因斯坦和波尔之后的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
海森堡出生于德国的维尔茨堡,在慕尼黑长大,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希腊语教师。早在中学时海森堡就已展现出了他的天赋,老师曾评价说:他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仅仅拘泥于表象和细节。后来,海森堡成为慕尼黑的马克斯米里扬天才基金会成员。“世界只在两件事情上还会想到我:一是我于1941年到哥本哈根拜访过尼尔斯·玻尔,二是我的则不准原理”。这是海森堡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的确,由海森堡创立的理论奠定了现代量子物理的基础,它可通过数学计算将每个物理问题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可以测量的量;它阐明了由量子力学解释的理论局限性;它指出某些成双的物理变量如位置和动量永远是相互影响的,虽可测量,但其有效性不可能同时测出精确值等。他的主要贡献,是帮助科学家更深入地了解世界。
海森堡曾在自传中说,1925年5月,他在哥廷根给马克斯伯尔恩当助手时,开始酝酿他的理论。当时,这位23岁的年轻科学家正患枯草热,医生建议他到赫尔戈兰岛休息两周,他就是利用这段时间完成了自己的事业。他说,那时他根本就不想睡觉,每天用1/3的时间来计算量子力学、1/3的时间攀岩,余下的时间背诵近东国家的诗集。他当时的想法,就是要让旧理论完全让位于新理论。除散步外,他一直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数学方式,几天后他终于搞明白,在物理中所观察到的量应当起作用,它可取代传统理论中的量子条件。
海森堡的理论公布之后,曾遭到纳粹的猛烈批判。当时的德国结束了其科学黄金时代,最为惨烈的是大批犹太科学家被迫害,致使德国的科学和文化从一流下降到了五流水平,因此海森堡的理论也不断遭到攻击。纳粹把犹太人赶出德国还不算,还要对付“白色犹太人”,即“精神犹太”和同情犹太人的人,即像海森堡之流的名人。正如他的一名同事所说的,只要是他们不懂的东西都是犹太的东西。“很遗憾,当时正是物理将要取得重大突破的大好时机,可惜被政治断送了”。海森堡对此感到痛心。发动波兰战争时,命令海森堡来柏林,并要他写出核裂变可利用报告。他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写了出来,但是,他本人虽然不公开反纳粹,却反对使用原子武器。二战结束后,他积极促进和平利用核能。1957年,他和其他科学家一道极力反对德国装备核武器,受到了德国人的爱戴。
海森堡不仅对量子力学感兴趣,对艺术和音乐也十分在行。他的研究风格与达·芬奇作画时尽量利用素描、色彩和光线的明暗等手段相似,力求达到客观与主观的协调一致。海森堡对音乐的解释是,音乐如同语言,极具个性化;而物理研究也如同作曲,古典物理犹如巴赫的交响曲。
海森堡把物理当成了作曲。不同的时,作曲家使用的是音符,海森堡则使用数学符号。他了解的是物理的自然法则,在其理论的声音里没有游离“音”,在他的证明空间里发出的“音调”是原子法则,其目的是为了完善原子理论
详细介绍:
一. 海森堡的青少年时代 (1901–1924年)
W.K.海森堡1901年12月5日出生于巴伐利亚州小城乌尔兹堡。1910年海森堡一家迁居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他的父亲A.海森堡在慕尼黑大学担任中世纪及现代希腊语言学终身教授。
1911年海森堡进入久负盛名的慕尼黑马克希米廉斯中学,并获得巴伐利亚州马克希米廉斯基金会颁发的奖学金。他的外祖父曾任该校校长。海森堡的中学时代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至1919年间他作为志愿者服务于战争后方从事救助工作。1920年海森堡以优异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转入路易.马克希米廉斯大学(即慕尼黑大学)开始学习物理,数学,化学和天文学。
在大学第一学期海森堡想加入数学家F.林德曼的研讨班,却被拒绝了。他转而选择物理学家A.索末菲作为导师。索末菲教授精通原子理论,引导海森堡进入了新兴的量子论最前沿领域。1922年冬季索末菲带领海森堡来到哥廷根大学聆听物理学大师N.玻尔关于原子结构的系列讲座。年轻的海森堡给玻尔留下了深刻印象,两人的师生友谊也从此开始。
索末菲为海森堡选定的博士学位研究课题是一个经典难题—湍流。经过深入研究,海森堡提出了一种巧妙独到的解决湍流问题的方案。索末菲对海森堡的才能青睐有加,曾写信给他的父亲A.海森堡称赞道,“你的家庭出了一位物理学与数学奇才”。尽管受到实验物理学家W.韦恩的刁难,海森堡还是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于1923年夏天毕业。
获得博士学位后,海森堡受聘于哥廷根大学,担任物理学家M.玻恩的助手。 这时他的主要研究兴趣转到了量子理论。经过一年的努力,海森堡在哥廷根顺利通过了申请终身教授职位的资格考试。1924年9月海森堡离开哥廷根,以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的身份奔赴他向往已久的理论物理学圣地—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 量子力学的诞生 (1924 – 1927年)
在哥本哈根访问工作数月后,海森堡于1925年5月返回德国,暂时任教于哥廷根大学。
1926年5月他再次访问哥本哈根大学,担任理论物理学讲师和玻尔的主要研究助手。作为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1924至1927年是年轻的海森堡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颠峰期。
玻尔与索末菲的半经典原子理论设电子在围绕原子核的固定轨道上转动。这一理论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在解释几个关键实验结果(如光谱的反常拉曼效应和辐射性质)时却彻底失败了。为了克服玻尔-索末菲模型的缺陷,玻恩、海森堡和W.泡利在德国以及玻尔等在丹麦分别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1925年6月在海格兰岛养病期间,海森堡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从而导致了全新自洽的原子理论—量子力学的诞生。之后不久,玻恩、P.约丹和海森堡在哥廷根大学建立了量子力学的完备数学体系,称为矩阵力学。
当时量子力学有五种不同的数学体系:(1)矩阵力学,由玻恩、约丹和海森堡在哥廷根建立;(2)Q-代数,由P.狄拉克在剑桥建立;(3)积分方程理论,由K.兰酋斯在法兰克福建立;(4)算符力学,由玻恩和N.维也纳合作完成;(5)波动力学,由苏黎世大学的E.薛定谔于1926年根据L.德布勒意在1923年提出的物质波思想推导建立。在这五种不同表述中,薛定谔的波动力学最为实用,因为它的数学形式直观简洁,可以计算当时所有的原子问题。
如何诠释量子力学波函数的概念是1926年理论物理学界的一大焦点。经过一番辩论,薛定谔的“连续诠释”观点被玻恩的“统计诠释”观点和狄拉克-约丹的“统计变换理论”驳倒了。1927年海森堡首次提出并证明了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紧接着玻尔发展了“互补性原理”。至此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得到了完备自洽的物理解释。
三. 莱比锡—原子理论的新中心 (1927 – 1933年)
早在1926年春天海森堡就收到邀请,莱比锡大学有意提供给他一个特聘教授职位。但是他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赴哥本哈根访问并同玻尔一起工作。莱比锡大学的教授职位后来给了索末菲的另一个得意门生G.温奇尔。1927年年关前后,莱比锡大学的两位物理学终身教授T.德司考蒂意斯和O.维也纳相继去世。他们空出的实验物理学教授职位由索末菲的第一个博士生P.德拜填补上,而理论物理学教授职位则给了海森堡。
海森堡于1927年10月到莱比锡任职后,立即吸引了许多天才后生前来求学。海森堡带领学生们开始了凝聚态量子力学的研究工作,并同其它原子理论研究中心(比如哥本哈根,哥廷根,慕尼黑和苏黎世)一直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他与苏黎世的关系尤其特殊,因为他的密友泡利在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工作。泡利于1928年获得了理论物理学终身教授职位。
当1928年夏天温奇尔离开莱比锡去苏黎世大学接替薛定谔时(后者已于早些时候赴柏林大学就任以量子论的创始人M.普朗克命名的终身教授职位),罗斯道克大学的F.洪特加盟海森堡的研究所并担任数学物理终身教授。洪特与海森堡早在哥廷根就是好朋友,两人在为人与教学等方面相得益彰,吸引了大批年轻学生和著名学者从世界各地前来莱比锡参加他们的讲座与研讨会。此外,与数学家们的密切合作使海森堡进一步巩固了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
名噪一时的“莱比锡大学周”是由德拜组织的。这一活动促进了现代物理和化学的理论与实验方法的广泛交流。在第一次大学周活动中,狄拉克做了关于相对论电子的全新量子理论的讲演。
四. 周游世界及荣获诺贝尔奖 (1929 – 1933年)
1929年3月初海森堡完成了一篇重要的研究手稿,概括了他两年来推导相对论性量子场论的尝试和结果。之后他开始访问美国,首先到达东海岸的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和哥伦比亚大学(纽约),接着来到芝加哥大学并做了题为“量子理论的物理原理”的系列讲座。
当时海森堡的朋友狄拉克正在威斯康星大学访问工作。两人相约一道去了美国西部,游览了著名的黄石国家公园和加州大学。后来他们经由夏威夷访问日本。海森堡和狄拉克向
汤川秀树等日本同行介绍了他们各自在量子力学方面的最新研究工作。最后海森堡取道中国和印度返回了莱比锡,而狄拉克则穿越了苏联经由莫斯科回到剑桥。
这趟世界之旅大大提高了海森堡本人和量子力学的知名度。1932年他再次应邀访问美国。许多美国和日本学生及学者频繁来莱比锡求学或讲学。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大会(如1930年和1933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索尔维会议和1931年在罗马召开的核物理大会)也纷纷邀请海森堡参加并做报告。这些国际大会以及玻尔研究所举办的精英荟萃的小型研讨会激发了海森堡的物理思想也同时传播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关于原子核结构的理论和关于宇宙线中的高能基本粒子过程的理论。
1933年底海森堡名至实归,荣获1932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该奖项肯定了他对量子力学理论及其应用的创造性贡献。与此同时,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将1933年度的物理学奖颁发给狄拉克和薛定谔,以表彰他们对新的原子理论的杰出贡献。
五.“犹太物理学”与“德意志家庭”(1933 – 1939年)
1933年初由新纳粹蓄意煽动的第一波种族歧视浪潮对德国各大学造成严重冲击。海森堡在哥廷根的老师玻恩和J.弗兰克不得不移居国外,他的助手F.布劳赫离开了莱比锡,原先的学生如R.佩尔斯和E.泰勒以及原来的助手G.贝克等都无法在德国的大学保留原职。1933年11月,首次针对海森堡的人身攻击开始了,原因是他拒绝在一篇向A.献媚的致词中签名。然而海森堡依旧公开反对强行解雇更多的犹太同事,尽管他和他的朋友们的这种努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徒劳的。
在犹太学者被驱逐出德国各大学和研究所之后,科学界的纳粹帮凶们加强了他们反对普朗克、M.冯劳厄和索末菲的活动。更有甚者,他们把矛头指向年轻的海森堡,因为在这些人眼中海森堡是“犹太物理学”(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海森堡成功地抵制了用心险恶的诽谤,但最终他没有被当局允许去接任他的导师索末菲在慕尼黑大学的终身教授职位。此后,现代物理学的研究环境在德国急剧恶化,而美国则在许多方面取代德国处于领先地位。
许多莱比锡的同事在这段困难时期给予了海森堡巨大帮助和安慰。1937年4月,海森堡与E.苏玛赫结婚,组成了一个典型的“德意志家庭”。两人共生育了七个孩子。有限的国外旅行以及那仍旧具有国际水准的莱比锡理论物理研讨会使得海森堡能够和世界范围的量子物理学家们保持一定程度的联系和交流。尽管战争的阴云笼罩欧洲,尽管收到名声卓著的美国大学的高薪聘请,海森堡经过一个夏天在巴伐利亚的阿尔卑斯山避难之后依然于1939年8月返回莱比锡。
六. 从和平到战争:核物理与核能源 (1935 – 1945年)
在三十年代海森堡继续探索一个能够满足相对论的量子场理论。他为此与泡利和其他苏黎世的同行开展了合作研究。海森堡和他的学生在高能宇宙线和介子理论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并和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就有关问题通过书信进行探讨。他成功地创立了莱比锡理论核物理讲习班, 在国际上久负盛誉。这个讲习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才被迫停办。
1938年12月O.哈恩和F.思特拉斯曼发现了铀裂变。这一发现使得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可能。1939年9月战争在欧洲爆发,德国军械局把利用铀裂变制造核武器的研究立项,并招海森堡来领导这个项目。海森堡首先在理论上分析了“铀裂变机器”的工作原理,然后和他的莱比锡同事进行了实验研究。1942年春天他们相当肯定地得出结论, 建立以天然铀为燃料和以重水为缓冲剂的核反应堆是现实可行的。
到了1942年年中,纳粹军械局将上述铀裂变项目转交民用部门负责。海森堡被任命为凯萨-威海姆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在柏林进行核武器的具体研制和大规模实验。由于战争条件的限制,该直到1945年初才在德国南部小城海格劳赫实施并近乎取得成功。
尽管海森堡肩负战时秘密使命,他仍被允许数次出访国外,其中包括1941年9月的哥本哈根之行。海森堡是否在哥本哈根将德国的核武器泄露给了玻尔已成为一个历史谜团。就海森堡本人而言,他希望访问交流能使自己与丹麦、荷兰、匈牙利以及瑞士的同事和朋友保持学术联系。
在欧洲战事即将结束时,一个美国特别分队逮捕了海森堡和其他九位德国原子物理学家。他们被拘留在英国将近一年,接受盟军的秘密审讯。在拘留所里,海森堡等人获悉了日本广岛和长琦被美军摧毁的消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和毁灭性使用后果而告终。
七. 重建德国和欧洲的物理事业 (1945 – 1957年)
1945年10月,和海森堡一同被拘留在英国的德国物理学家哈恩荣获1944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该奖项肯定了他率先发现铀裂变的科学意义。在这之前,英国物理学家及科学顾问P.布拉克特已经同哈恩,海森堡和冯劳厄讨论了重建德国科学事业的可能性。
重建工作是在盟军的严格监督和限制下展开的。由于饱受战火的摧残,德国当时一片废墟。几个前凯撒-威海姆学属的研究所迁到英美控制区,由马克思-普朗克学会统一领导。这样海森堡将他的物理研究所从柏林迁至哥廷根,并增加了基本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等新学科。不久以后海森堡与英国、意大利、瑞士和西班牙的同行恢复了密切的学术交流。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慢慢冲淡了盟军原定的对德国科学家从事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研究的种种限制。
在重振西德的科学事业过程中,海森堡和时任马普学会的哈恩起了关键作用。1949至1951年间,海森堡担任德意志研究院院长。他同时是西德处理核问题的科学顾问。到了五十年代中期,西德也参加了一些开发利用核能的项目。然而海森堡、哈恩、冯魏茨塞克和其他科学家坚决反对生产制造任何核武器。他们为此于1957年4月发表了著名的哥廷根限制核武器宣言。
1952年6月,由海森堡等人倡议的西欧核子研究中心(CERN)在日内瓦正式创建。这是一个以研究基本粒子和原子核的性质与相互作用为目标的国际物理中心,海森堡是该中心的首任科学政策委员会。德国的许多科研机构(如海森堡任所长的哥廷根物理研究所)都参加了西欧核子中心的合作项目。
1953年海森堡担任战后重建的A.冯洪堡基金会,邀请世界各国的优秀青年学者到西德的大学和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和交流。他担当这一职务达二十七年之久,直到去世。如今冯洪堡基金会名声显赫,受它资助过的学者遍布全世界。
八. 科学、政治、哲学和艺术 (1955 – 16年)
通过战后的各种活动,海森堡逐步规划和重组了德国的基础科学研究。特别是在马普学会内部和涉及所谓“大规模科学研究”方面,海森堡起的作用影响深远。1958年9月海森堡回到慕尼黑,将他原先的研究所扩展为国际著名的马克思-普朗克物理和天体物理研究所,并与L.比尔曼共同担任所长。以此为模式,海森堡又在慕尼黑附近的伽兴市推动成立了马普等离子体研究所和马普大气物理所,在斯坦堡市推动成立了马普生态环境研究所。
对于海森堡来说,一个关于物质的最基本组份的理论应该基于对称性、简单性和完整性。这不仅反映了他作为物理学家的深邃洞察力,也是他的世界观的思想基础。他认为对称性、简单性和完整性是概括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的出发点,可以从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延伸到人类意识、社会秩序、宗教行为和艺术活动的各个方面。
海森堡晚年致力于建立一个描述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统一量子场论。他的研究工作最初得到了泡利的支持,但是后来泡利开始怀疑海森堡的物理想法并最终退出了合作。海森堡的有关研究结果虽然在1959年后陆续发表,却没有被物理学界广泛接受。这种情况是他以往不曾遇到的,也很令他失望。尽管如此,海森堡的所谓非线性旋量场理论包含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物理思想,启发后人最终成功地建立了电磁和弱相互作用的统一量子理论。
虽然战后德国分裂成东西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这并没有影响海森堡偶尔从西德造访属于东德的莱比锡。他于1958年在莱比锡物理研究所和1967年在萨克逊科学院的讲演吸引了大批听众,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16年2月1日,一代物理学宗师海森堡在慕尼黑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量子史话(24)什么是哥本哈根学派?什么是哥本哈根诠释?
1927年,量子力学的基本形式已经确立,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这两种力学体系,为量子世界从根基上提供了理论支撑。
这两种力学的重要性,就跟牛顿力学在经典物理学中的地位一样。而且人们也发现,牛顿力学只不过是矩阵力学的一种特殊形式,矩阵力学囊括了牛顿力学。
同时新力学也对物理现实做出了新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波恩的对波函数的概率解释,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以及玻尔的互补原理。
这三点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哥本哈根诠释,是目前公认的量子力学对世界本质的正统解释,那根本哈根诠释现在也成为了量子力学的同义词,哥本哈根诠释就等于量子力学。
那么哥本哈根诠释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其实在1955年,海森堡第一次使用这个名词以前,还没有这样的称呼。在这之后,这个词就迅速地流传,慢慢地就成为了量子力学的同义词。
那为什么叫哥本哈根诠释?而不叫哥廷根诠释?慕尼黑诠释?
原因就是玻尔和他在哥本哈根建立起来的研究所,这里吸引了大批为量子力学做出贡献的青年才俊,培养了很多年轻的科学家。
当然就有海森堡和泡利,他俩最后也成为了莱比锡大学,苏黎世理工学院的物理系主任,包括哥廷根大学的波恩,他们都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一致。
玻尔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中,一直扮演者教父的角色,当时在所有年轻的研究生中就流传着这样一段话,条条大路通“漂普塘路17号”,这是玻尔研究所的地址。
因此就有了哥本哈根诠释,当然我们也会将这些持有哥本哈根诠释的人,称为哥本哈根学派。
下面我们说下,什么是哥本哈根诠释?下面的内容非常重要,这是你理解量子力学非常重要的一课。
概率解释和测不准原理,它俩直接击碎了经典物理学的决定性和因果性,测不准原理和互补原理,击碎了经典世界的客观现实性。
概率解释说,我们只能对量子客体的力学量做出统计学上的描述,比方说,我们无法说准确地说出在哪个位置一定可以找到电子,只能说,在某个地方电子出现的概率是多少。
而且电子出现在某个地方,没有任何的因果关系,一切都是随机的,这不仅否定了现实的决定性,还否定了因果性。
再比方说,单个放射性原子衰变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我们无法准确地说出单个原子衰变的时间,只能在统计学上给出,大量的原子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而且单个原子在某个时刻衰变,是没有任何原因的。这又否定了决定性和因果性。
再比方说,激发态的电子往回跃迁的时间,也没有确定性,你无法说出这个电子会在哪个时刻往回跃迁,只能给出概率,而且电子在某个时刻跃迁,也是没有原因的。
等等,在微观世界这样的例子非常多,都不满足宏观世界的决定性和因果性。
不确定性原理说,不仅量子客体的力学量要用概率描述,而且我们从一开始就不能准确地同时测量出量子客体的位置和动量信息。
你决定论不是说,只要我们能测量出宇宙中每一个粒子此刻的运动状态,根据它们所经历的相互作用,只要算力足够大,就能算出过去,现在和未来。
现在你连粒子的初始状态都无法准确测量了,谈何决定性。所以说不确定性原理,从根本上否定了决定论。
不确定性原理还说,既然我们无法同时准确的测量出量子客体的动量和位置信息,那么我们就认为测不到就是没有,比方说,我们不能同时准确的测量出电子的位置和动量,那就说明,电子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没有同时确定的动量和位置信息。
这种说法直接否定了独立于观测者的客观现实性,把客观现实性和观测者联系在了一起,只有我们能够测量到的量,才会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
玻尔的互补原理更绝,他说,客观现实性不能独立与观测者,也就是在没有观测之前,没有客观现实性。
比如在没有观察电子的时候,它什么也不是,我们不能对它现在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描述,甚至你可以认为电子不存在,只有我们用实验手段观测了电子以后,我们才能说它是粒子,或者是波。
因为在没有观测之前,微观粒子会存在叠加态当中,没有确定的本征值,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在没有观测电子之前,它没有位置信息,没有速度信息,只有观察了以后,我们才能说电子存在,才能说它现在是波还是粒子,才能认为电子其他的力学量是客观存在的。
这种说法简直匪夷所思,其实爱因斯坦最接受不了的,就是哥本哈根否定客观现实性的存在。像否定决定性和因果性,爱因斯坦虽然也无法接受,他也说了“上帝不骰骰子”,但还不至于让爱因斯坦血压飙升。毕竟,早在1916年,爱因斯坦就已经发现了量子论中违反因果性和决定性的现象。
但否定客观现实性,爱因斯坦是真的万万没想到, 所以爱因斯坦气地说,难道我没有看月亮,月亮就不存在吗?爱因斯坦认为,客观现实性独立于观测者。难道没有人类,地球就不是真实存在的?
难道没有人类,宇宙就不存在了?相信你听了,哥本哈根对世界本质的解释以后,也觉得难以接受,但是哥本哈根诠释就是这样,它现在依旧是量子力学对世界主流的解释,目前还没有发现有违背实验的情况。
所以,我们现在有两条路可以走,无条件地接受哥本哈根诠释,另外一个就是像爱因斯坦一样,站起来反击哥本哈根诠释。
那我也就完成了,科普量子力学的任务。剩下的内容其实你也不必往下继续看了。
但是我们相信,绝大部分的人跟爱因斯坦一样,无法接受哥本哈根诠释,更不愿意抛弃客观现实性,那我们就继续寻求对现实本质的其他解释,跟随爱因斯坦的脚步决战量子之巅。
不必往下继续看了。
但是我们相信,绝大部分的人跟爱因斯坦一样,无法接受哥本哈根诠释,更不愿意抛弃客观现实性,那我们就继续寻求对现实本质的其他解释,跟随爱因斯坦的脚步决战量子之巅。
欧洲都有哪些城市名
欧洲主要城市名(中英文)有:
英国:伦敦、爱丁堡、贝尔法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牛津,剑桥、曼彻斯特,普利茅斯?
London, Edinburgh, Belfast, Birmingham, Liverpool, Oxford, Cambridge, Manchester, Plymouth
法国:戛纳、马赛、里昂、波尔多、普罗旺斯、尼斯?
Cannes, Marseille, Lyon, Bordeaux, Provence, Nice?
西班牙:巴塞罗那、马德里、格拉纳达、塞维利亚、瓦伦西亚?
Barcelona, Madrid, Granada, Seville, Valencia?
意大利:罗马、、米兰、佛罗伦萨、那不勒斯?
Rome, Venice, Milan, Florence, Naples?
德国:慕尼黑、法兰克福、斯图加特、海德堡、科隆、杜塞尔多夫?
Munich, Frankfurt, Stuttgart, Heidelberg, Cologne, Düsseldorf?
荷兰: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
Amsterdam, The Hague, Rotterdam?
丹麦:哥本哈根、奥胡斯?
Copenhagen, Aarhus?
奥地利:维也纳、萨尔斯堡、因斯布鲁克、克拉根福?
Vienna, Salzburg, Innsbruck, Klagenfurt?
瑞士:苏黎世、日内瓦、洛桑、琉森?
Zurich, Geneva, Lausanne, Lucerne
欧洲主要城市简介:
1.伦敦(英国)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欧洲最大的城市。是世界上著名的金融中心。
伦敦同时也是多元化的大都市,使用的语言超过300多种。
伦敦是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构成的。
伦敦也是纯正英语的核心区。
伦敦的经济相当发达。在世界上与美国纽约并列为两个国际化大都会。
主要景点: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
2.巴黎(法国)
巴黎是法国的首都。法国最大的城市。欧洲第二大城市。
巴黎又被称为“浪漫之都”。是时尚奢侈浪漫的代名词。
巴黎的美在于其众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西式风格的美食。
来过巴黎的人都会为这样的城市感到自豪。因为它太具有浪漫和艺术色彩了。
主要景点:埃菲尔铁塔,凯旋门
3.莫斯科(俄罗斯)
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
莫斯科的政治地位,世界闻名。由于莫斯科的安全保障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很多富豪首选的城市。
而且莫斯科的绿化非常好。环境优美,故有“森林中的首都”之美誉。
主要景点:克里姆林宫,圣瓦西里大教堂
莫斯科
4.罗马(意大利)
罗马是意大利首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罗马在历史上也是古罗马的发祥地。
罗马也是世界天主教会的中心。有700多座教堂与修道院。
罗马是一个旅游胜地。
主要景点:罗马斗兽场,万神庙
5.马德里(西班牙)
马德里是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又被称作“欧洲之门”。
著名球队,马德里就位于马德里
马德里也是南欧地区的旅游,文化中心。历史文化遗迹丰富,服务业发达。
主要景点:普拉多博物馆,马约尔广场
6.柏林(德国)
柏林是德国首都及最大城市。
柏林的**和音乐闻名世界。
特别是柏林在二战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像“攻破柏林”等战役。
柏林的国会大厦闻名世界。柏林是一座世界级城市。
主要景点:国会大厦,勃兰登堡门
7.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第一大城市。
伊斯坦布尔也是一座历史名城。以前叫作“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
伊斯坦布尔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伊斯坦布尔人口在欧洲排第2。仅次于俄罗斯的莫斯科。
伊斯坦布尔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主要景点:圣索菲亚大教堂,苏莱曼清真寺。
8.汉堡(德国)
汉堡是德国第二大城市。有着“世界侨城”的美称。
汉堡是欧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也是德国的新闻传媒与工业制造业中心。
汉堡是世界第二大飞机制造区。工业非常发达。
主要景点:圣米歇尔里斯教堂,人民公园球场
9.维也纳(奥地利)
维也纳是奥地利首都,被誉为“世界音乐之都”。
维也纳是神圣罗马帝国 ,奥匈帝国,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也是欧洲主要文化中心。
维也纳也是联合国的四个官方驻地之一。
著名音乐家莫扎特的塑像就位于维也纳。
主要景点:美泉宫,金色大厅
10.米兰(意大利)
米兰是意大利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潮流之都。
米兰的时装,艺术都是世界顶级的。
米兰都会区是欧洲人口最密集与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欧洲四大经济中心之一。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城市。
米兰时装周是世界时装界的“晴雨表”。
主要景点:天主教大教堂,斯卡拉大剧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