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球队专区

巴勒斯坦vs印度-巴勒斯vs叙利亚预测

犹太民族的发展历史

巴勒斯坦vs印度-巴勒斯vs叙利亚预测

犹太人是原指犹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犹大王国(以色列国分裂后与北方10支派所成立的以色列王国对立)的人民。全体犹太人本来统称希伯来人,自进占巴勒斯坦起至举族被掳往巴比伦为止,又称以色列人。经过流亡生活,只有原属犹大王国的人仍然保持民族特征,其他10个支派于公元前721年亚述灭亡北方王国后四散而同化于其他民族。因此,犹太人一词仅指原属犹大王国之人。

各派犹太人都承认由犹太妇女所生者即为犹太人,而改革派则认为,双亲中有一人是犹太人者即为犹太人。一般地讲,从纯粹宗教的角度看,世代生活在非犹太人环境中而保留犹太教许多基本教义的社团,作为整体被认为真正犹太人,但作为个人,这种人不能任意同犹太人结婚。

犹太人遍布全世界,美国有580万,以色列442万,法国60万,俄罗斯60万,乌克兰44.6万,加拿大36万,英国30万,阿根廷25万,南非11.4万,澳大利亚10万,巴西10万。

圣经时代 犹太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的头五百年,始祖是亚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孙雅各。一场遍及全国的饥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儿子们,即以色列十二个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里他们的后代沦为奴隶。几个世纪之后,摩西率众人出埃及,摆脱奴役,奔向自由,最终返回以色列故土。他们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里形成了一个民族,并接受了包括十诫在内的摩西律法,他们的始祖们所创立的一神教从此初具规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约书亚的指挥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并定居下来,但它们往往只是在受到外来威胁时,才在被称为“士师”的领袖的统领下联合起来。公元前1028年,扫罗建立了君主国;他的继承者大卫于公元前1000年统一了各部落并建都于耶路撒冷。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把王国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强国并在耶路撒冷兴建了以色列一神教圣殿。考古发掘证实,在所罗门统治时期,曾在一些设防城镇,如夏琐、美吉多和基色设立了重要的城市贸易中心。所罗门去逝后,国家分裂成两个王国:一个是以色列王国,首都设在撒马利亚;一个是犹太王国,首都设在耶路撒冷。两个王国并存两个世纪之久,由犹太诸王统治,并由先知告诫人们主持社会正义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遭亚述人侵占,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称“失掉的十个部落”)。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征服,入侵者捣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将大部分犹太人放逐到巴比伦。

犹太人自治时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帝国被波斯人征服,之后,许多犹太人返回犹大(以色列故土),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犹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复。此后四个世纪,犹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的统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由于叙利亚塞琉孤王朝强制实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导致爆发了公元前168年由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领导的起义,随后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犹太诸王统治、历时约80年的独立犹太王国。

异族统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从公元前60年起,国家因内乱而削弱,日益为罗马所控制。为了摆脱罗马统治,犹太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次爆发于公元66年。经过4年的战斗,罗马人于公元70年征服了犹地亚(犹大),焚毁丁第二圣殿,并将国内的众多犹太人放逐。犹太人对罗马进行的最后一次反抗是千余人固守在马撒达山顶城堡中。这次反抗于公元73年以守卫者而告终。它成为犹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争取自由的象征。

在罗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统治下,犹太人社会在故土上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纪,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犹太律法被编集成口传律法《密西拿经》,后于公元3-5世纪,又扩编成《塔木德经》。这些律法有些后来根据情况而变化作了修改,至今仍为恪守教规的犹太人所遵守。

犹太人重获国家主权的另一次尝试是公元132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其结果是在犹地亚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犹太飞地,以耶路撒冷为都城。但是,三年之后,罗马人打败了了巴尔·科赫巴,并且为了断绝犹太人与故土的联系,把耶路撒冷改名为埃利亚卡皮托利纳,把国家更名为巴勒斯梯那。

从公元7世纪始,国家先后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尔柱克人(1091—1099)、十字军(1099—1291)、马穆鲁克人(1291-1516)、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国人(1918—1948)所统治。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任意变动疆界,更改国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宫殿宇是他们统治这片故土的历史见证。

尽管千百年来的异族统治使犹太人越来越少,但在这片故土上犹太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存在,而且随着散居各国的犹太人返回故乡,犹太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19世纪中叶,稀少的犹太人口出现了猛增的势头。

犹太复国主义 多少世纪以来,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锡安(锡安,传统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义词),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纪末,由于东欧的犹太人不断遭到压迫和迫害,而西欧的犹太人对既未结束种族歧视也未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家的社会融为一体的那种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灭,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解放运动而出现。18年,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会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一个正式的政治组织,它号召犹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园复兴犹太民族生活。

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开始返回故土,当时这片故土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人烟稀少,为世人所忽视。早期的开拓者在这里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在秃山上植树造林,兴办工业,建设城市和乡村。他们建立了社区机构和服务设施,并使长期以来仅用于礼拜仪式和文学的希伯来语在日常生活中恢复使用。

一块土地,两个民族 国际联盟基于承认“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着历史的联系”和“在那个国家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考虑,于1922年委托英国统治这片故土,并特别责成英国“为这个国家创造各种确保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政治、行政和经济环境。”

同年,英国在这块托管地境内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约旦酋长国(即今日的哈希姆约旦王国),只把约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发展犹太民族家园之用。阿拉伯极端***就连在这样小的区域建立犹太民族家园也要反对,他们煽动袭击犹太社区,甚至打击主张阿拉伯一犹太人共处的阿拉伯人。英国对犹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并没有使阿拉伯好战分子善罢甘休,暴力屡屡发生,持续不断,直到二次大战爆发为止。

二战期间,纳粹了约600万欧洲犹太人,其中包括150万儿童。战后,尽管迫切需要为在纳粹大中幸免于难的犹太人寻找避难所,但英国并未取消犹太移民的限额。为了邮票说明:安娜·富兰克及家人在这所房子里躲避纳粹迫害达两年之久对付英国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犹太社团与世界各地犹太人一起,动员一切人力物力,组织了一场“非法”移动先后把85,000难民从欧洲转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犹太人则坚持要求解除对犹太移民的限制,英国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遂将问题移交给联合国。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表决在约旦河以西地区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犹太人接受丁这个分治而阿拉伯人则予以拒绝。

国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结束,犹太人随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此后不到24小时,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入侵了这个新国家。这场以色列独立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于1949年7月以停火线为基础分别与接壤的阿拉伯国家签定了停战协议。

中东地区发生过哪些战争?

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

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 13年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

海湾战争 1990年

第二次海湾战争 2004年

历史背景

前3000年,犹太人的祖先定居于巴勒斯坦地区。1世纪后,罗马帝国侵入,犹太人向世界各地流散。此后巴勒斯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准备复国。1947年, 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国家。犹太人同意此决议,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未建立阿拉伯国。结果发生4次阿以战争。以色列先后占领了应属阿拉伯国的全部领土。

取自"://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4%B8%9C%E6%88%98%E4%BA%89"

++++++++++++++++++++++++++++++++++++++++++++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所谓“中 东战争”是指1948~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这是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 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 由来已久。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 河之间)建立过国家。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区定居。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 国。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主张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重返巴勒 斯坦,建立犹太人为主的国家。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当时这个地区阿拉伯人66万人, 犹太人仅9万人,但英美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和苏伊士河,竭力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 他们的策划下已经在世界各地定居的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从此,阿、以两个民族间的 矛盾日益加深,不断发生流血。1947年11月29日,在美英操纵下的联合国大会通过决 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由两国分治,阿拉伯世界广泛反 对这个决议,没有建立阿拉伯国家,也坚决反对犹太人建国。1949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 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就同以色列发生第一次中东战争,结 果阿拉伯国家失利,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先后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后,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这样,逐步引发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东战争。直到1989 年,才终于建立“巴勒斯坦国”,中东问题,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建国问题才告一段落。

第一次中东战争

亦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在美英 支持下,按照联合国决议建国,激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次日凌晨,埃及、约旦、黎 巴嫩和伊拉克5国即向以色列宣战。这场战争断断续续地打了9个多月,在联合国的调解下, 于1949年7月20日全面停战。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达2.07万 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决议规定的犹太人国家的面积还多6700平方公里,并驱逐了96万巴勒斯 坦人。战争遗留下“边界问题”和“难民问题”,为日后再次爆发战争埋下的祸根。

第二次中东战争

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7月26日,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从英、法殖民主义 者手中收归国有。同年11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侵入埃及西奈半岛。31日,英法 以“保卫运河通航自由和安全”为借口,向埃及发动进攻。在世界人民的声援和支持下,埃 及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对于这场战争,美国同英国、法国之间存在着矛盾。英、法军队 于12月22日撤出埃及领土,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才全部撤离埃及。这场战争以侵略者的 失败而告终。

第三次中东战争

亦称六.五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不甘心失败,念念不忘寻机报复。埃及总 统纳塞尔在胜利面前有些大意,再加上受苏联的蒙蔽,对以色列未能保持警惕。1967年6月5 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突然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袭 击。在以色列的空军的大规模的空袭中,埃及近300架作战飞机被毁于地面。埃及陆军在失 去空军的掩护下,遭以军重创。接着,叙利亚、约旦在以色列空军的突然袭击下,大量飞机 受损,陆军也先后失利。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受到严重挫折。6月7日和8日,联合国安 理会两次通过决议,埃及、叙利亚、约旦在丧失大片国土的情况下被迫接受无条件“停 火”。在6天的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的约旦管区、加沙地带、叙利 亚的戈兰高地和埃及的西奈半岛,迫使50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第四次中东战争

亦称“十月战争”或“斋月战争”、“赎罪日战争”。1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 为收复六.五战争中的失地,集中51万地面部队和海、空军主力分别向以色列军队占领的西 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发动突然进攻。埃军当天渡过苏伊士运河,8日摧毁以 军“巴列夫”防线,收复部队失地。叙军也一度打到太巴列湖。面对战争初期不利形势,以 色列迅速动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40万人。决心先以北线为重点,集中使用空军主力 对叙军阵地进行空袭,以3个师转入反攻。经激战,迅速击溃叙军。尔后于16日,集中兵力 转移西线,以军侦察突击队乔装埃军深入埃军后方,大肆破坏埃军萨姆—6防空导弹阵地, 为以空军开辟空中走廊,以军后续部队乘隙渡过运河,在西岸建立桥头堡,并攻入埃及腹 地,对埃军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态势,战局顿时逆转。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 要求双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于22日,叙利亚于24日同意停火。此后,先后签署了两个 在西奈脱离接触的协议。

 

第五次中东战争

亦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打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陆 地、空中和海上大举入侵黎巴嫩。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 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 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着,以色列调 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 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 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

海湾,即波斯湾简称,位于西亚中部。海湾周边国家是世界石油主产区,战略地位 突出。1990年8月,这一地区爆发了战后世界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这场 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技术条件下 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的。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科两 国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存有争端。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 解,伊、科争端又突出起来。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 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 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绝后,定下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决心。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三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与此同时,一支特种作战部队从海上对 科威特市实施直升机突击。拂晓时分,东西对进的两支部队开始攻打市内目标。科威特 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仓促中携部分王室成员逃到附近美国军舰上。埃米尔的胞弟法赫 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上午9时,伊军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 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反应最为强烈的当属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8月2日和3日,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 议,研究对策。会议最终决定,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 要时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地区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拟 定了“沙漠盾牌”行动。8月7日凌晨2时(美国东部时间),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 该。

“沙漠盾牌”行动拟分两个阶段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第一阶段用3至4个月时 间(17周)部署24万人的部队及其建制装备,以使该地区美军和其他出兵国家部队兵力 达到同伊军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阶段将视形势发展继续增兵,以使兵力达到足以将 伊军赶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阶段部署,又将根据伊军有可能在短期内向沙特发动进攻 的形势,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兰一线部署快速反应部队和空中打击力量,建立机 动防御,取“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挡住伊军可能的进攻,保证后续部队陆续抵达和 部署。

确定后,美军制定了具体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动了运输司令部所辖战略运输 工具,动员了后备和民用运输力量,同时,进行了后备役征召和编组。其他出兵国家也 展开了各自的部署行动。经过紧张行动,分别于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两个阶段的部 署。是时,美军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达到43万人,其中陆军26万人,海军5万人,空军4 万人,海军陆战队8万人。主要武器装备有:坦克1200辆,装甲车2000辆,作战飞机 1300架,直升机1500架,军舰100余艘。

其他国家出动的总兵力达50万人。部分未出兵国家提供了武器装备、舰船、飞机和 医疗队。 随着各国部队的部署,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机构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经协商在多国部队最高层成立了协调性作战指挥机构。原则是,战区内所有部队均接受 沙特阿拉伯武装部队司令哈立德中将和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的统一指挥, 但各国部队又分别接受本国最高当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出兵行动,以及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伊拉克取了相应对 策。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拖延战争爆发,使海湾冲突长期化、复杂化,进而分化以美 国为首的军事阵营,打破对伊拉克的各项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时,做好军事上防御 作战的准备。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圣战”的旗号,并将撤军问题同以色列从阿拉 伯被占领土撤军联系在一起,以转移阿拉伯国家的矛头指向;在经济上取了内部紧缩, 对外寻求突破口的政策;在军事上则加紧了扩军备战,恢复和新建24个师,使军队总兵 力达到77个师、120万人。同时加强了科战区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线共部署43个师, 约54万人,坦克4280辆、火炮2800门、装甲输送车2800辆。

美军在开始执行“沙漠盾牌”时,即已估计到伊拉克拒不撤军的情况,拟定了 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行动。12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和参谋长联席 会议鲍威尔批准了这一。该的要点是,实施进攻作战,以达到:1.瘫痪 伊拉克国家指挥当局;2.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3.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4. 尽量摧毁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和核生化武器;5.帮助恢复科威特合法。

根据这一决心拟定了以下作战方案:实施协调一致的多国、多方向、空中、海上和 地面攻击,首先以空中战局摧毁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尔后逐步转移空中作战的重点, 在科威特战区实施地面作战,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用阿拉伯部队解放科威特市。整 个作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战略空袭; 2.夺取制空权;3.空袭地面部队;4.地面进攻作战。

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撤军的最 后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国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战前最后一 次会晤,但是,双方都认为没有妥协余地,会谈没有取得结果。1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 上午10时30分,布什总统签署了给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国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军向伊拉克开战。

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四个作 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 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 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 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 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

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这就是“沙漠军 刀”。该事实上是“沙漠风暴”的组成部分。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 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 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 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 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 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 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 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 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 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 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 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时停火的命令。整个地面进 攻历时100小时。

暂时停火以后,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国提出的停火条件和愿意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历次 通过的有关各项决议。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安理会于4月3自以12票赞成、1票反对、2票 弃权通过了海湾正式停火决议,即687号决议。海湾战争至此宣告结束。据战后统计, 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方面参战的43个师共有38个师被重创或歼灭,6.2万人被俘, 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输送车、2917门火炮被击毁或缴获。107架飞机被击落、击毁 或缴获。多国部队方面共有126人阵亡(其中美军74人),300余人受伤,12人失踪。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它体现了人 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主要是:武器装 备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之上;打击方式已不再以大规模毁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 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确性;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 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主要包括:空中作战已成为一种独立作战样式; 机动作战是进攻作战的基本方式;远程火力战是主要的交战手段;电子战是伴随 “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夜战是一种富有新内涵的战斗方式。

以色列建国及四次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

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 13年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

历史背景

前3000年,犹太人的祖先定居于巴勒斯坦地区。1世纪后,罗马帝国侵入,犹太人向世界各地流散。此后巴勒斯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准备复国。1947年, 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国家。犹太人同意此决议,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未建立阿拉伯国。结果发生4次阿以战争。以色列先后占领了应属阿拉伯国的全部领土。

取自"://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4%B8%9C%E6%88%98%E4%BA%89"

++++++++++++++++++++++++++++++++++++++++++++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所谓“中 东战争”是指1948~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这是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 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 由来已久。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 河之间)建立过国家。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区定居。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 国。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主张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重返巴勒 斯坦,建立犹太人为主的国家。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当时这个地区阿拉伯人66万人, 犹太人仅9万人,但英美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和苏伊士河,竭力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 他们的策划下已经在世界各地定居的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从此,阿、以两个民族间的 矛盾日益加深,不断发生流血。1947年11月29日,在美英操纵下的联合国大会通过决 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由两国分治,阿拉伯世界广泛反 对这个决议,没有建立阿拉伯国家,也坚决反对犹太人建国。1949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 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就同以色列发生第一次中东战争,结 果阿拉伯国家失利,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先后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后,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这样,逐步引发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东战争。直到1989 年,才终于建立“巴勒斯坦国”,中东问题,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建国问题才告一段落。

第一次中东战争

亦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在美英 支持下,按照联合国决议建国,激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次日凌晨,埃及、约旦、黎 巴嫩和伊拉克5国即向以色列宣战。这场战争断断续续地打了9个多月,在联合国的调解下, 于1949年7月20日全面停战。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达2.07万 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决议规定的犹太人国家的面积还多6700平方公里,并驱逐了96万巴勒斯 坦人。战争遗留下“边界问题”和“难民问题”,为日后再次爆发战争埋下的祸根。

第二次中东战争

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7月26日,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从英、法殖民主义 者手中收归国有。同年11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侵入埃及西奈半岛。31日,英法 以“保卫运河通航自由和安全”为借口,向埃及发动进攻。在世界人民的声援和支持下,埃 及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对于这场战争,美国同英国、法国之间存在着矛盾。英、法军队 于12月22日撤出埃及领土,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才全部撤离埃及。这场战争以侵略者的 失败而告终。

第三次中东战争

亦称六.五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不甘心失败,念念不忘寻机报复。埃及总 统纳塞尔在胜利面前有些大意,再加上受苏联的蒙蔽,对以色列未能保持警惕。1967年6月5 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突然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袭 击。在以色列的空军的大规模的空袭中,埃及近300架作战飞机被毁于地面。埃及陆军在失 去空军的掩护下,遭以军重创。接着,叙利亚、约旦在以色列空军的突然袭击下,大量飞机 受损,陆军也先后失利。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受到严重挫折。6月7日和8日,联合国安 理会两次通过决议,埃及、叙利亚、约旦在丧失大片国土的情况下被迫接受无条件“停 火”。在6天的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的约旦管区、加沙地带、叙利 亚的戈兰高地和埃及的西奈半岛,迫使50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第四次中东战争

亦称“十月战争”或“斋月战争”、“赎罪日战争”。1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 为收复六.五战争中的失地,集中51万地面部队和海、空军主力分别向以色列军队占领的西 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发动突然进攻。埃军当天渡过苏伊士运河,8日摧毁以 军“巴列夫”防线,收复部队失地。叙军也一度打到太巴列湖。面对战争初期不利形势,以 色列迅速动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40万人。决心先以北线为重点,集中使用空军主力 对叙军阵地进行空袭,以3个师转入反攻。经激战,迅速击溃叙军。尔后于16日,集中兵力 转移西线,以军侦察突击队乔装埃军深入埃军后方,大肆破坏埃军萨姆—6防空导弹阵地, 为以空军开辟空中走廊,以军后续部队乘隙渡过运河,在西岸建立桥头堡,并攻入埃及腹 地,对埃军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态势,战局顿时逆转。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 要求双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于22日,叙利亚于24日同意停火。此后,先后签署了两个 在西奈脱离接触的协议。

 

第五次中东战争

亦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打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陆 地、空中和海上大举入侵黎巴嫩。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 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 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着,以色列调 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 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 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

世界各国国庆日

世界各国的国庆与独立日

1 月

1日 古巴解放日-----Liberation Day (CUBA)

苏丹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SUDAN)

4日 缅甸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MYANMAR)

18日 突尼斯革命日-----Revolution Day (TUNIDIA)

26日 澳大利亚日-----Australia Day

印度共和国日-----Repubic Day (INDIA)

28日 卢旺达民主日-----Democracy Day (RWANDA)

2 月

4日 斯里兰卡国庆日-----National Day (SRILANKA)

5日 墨西哥宪法日-----Constitution Day (MEXICO)

6日 新西兰国庆日-----Waitangi Day (NEW ZEALAND)

7日 格林纳达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GRENADA)

11日 日本建国日-----National Founding Day (JAPAN)

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日-----Anniversay of the Victory of

the Islamic Revolution (IRAN)

16日 美国华盛顿诞辰-----Washington’s Birthday (USA)

18日 冈比亚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GAMBIA)

23日 文莱国庆日-----National Day (BRUNEI DARUSSALAM)

圭亚那共和国日-----Republic Day (GUIYANA)

25日 科威特国庆日-----National Day (KUWAIT)

3 月

3日 摩洛哥登基日-----Enthronement Day (MOROCCO)

6日 加纳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CHANA)

12日 毛里求斯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MAURITHUS)

17日 爱尔兰国庆日-----National Day (IRELAND)

23日 巴基斯坦日-----Pakistan Day

25日 希腊国庆日-----National Day (GREECE)

26日 孟加拉独立及国庆日-----Independence & National Day (BANGLADESH)

31日 马耳他国庆日-----National Day (MALTA)

4 月

4日 匈牙利国庆日-----Liberation Day (HUNGARY)

塞内加尔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SENEGAL)

11日 乌干达解放日-----Liberation Day (UGANDA)

16日 丹麦女王日-----Birthday of Her majesty Queen MargretheⅡ (DENMARK)

17日 叙利亚国庆日-----National Day (SYRIA)

18日 津巴布韦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ZIMBABWE)

19日 委内瑞拉独立节-----Independence Day (Venezuela)

26日 塞拉里昂共和国日-----Republic Day (SIFRRA LEONE)

坦桑尼亚联合日-----Union Day (TANZANIA)

27日 多哥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TOGO)

29日 日本天皇诞辰-----Birthday of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JAPAN)

30日 荷兰女王日-----Queen’s Day (THE NETHERLANDS)

5 月

9日 捷克与斯洛伐克国庆日-----National Day (CZECH & SLOYAKIA)

17日 挪威宪法日-----Constitution Day (NORWAY)

20日 喀麦隆国庆日-----National Day (CAMEROON)

25日 阿根廷5月革命纪念日-----May 25,1810 Revolution Day (ARGENTINA)

约旦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JORDAN)

6 月

1日 突尼斯胜利日-----Victory Day (TUNISIA)

西萨摩亚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WESTERN SAMOA)

2日 意大利共和国日-----Foundation of Republic (ITALY)

5日 丹麦宪法日-----Constitution Day (DEMARK)

塞舌尔解放日-----Liberation Day (SEYCHELLES)

6日 瑞典国庆日-----National Day (SWEDEN)

7日 乍得国庆日-----National Day (CHAD)

10日 葡萄牙国庆日-----National/Portugal Day (PORTUGAL)

12日 菲律宾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THE PHILIPPINES)

14日 英国女王官方生日-----Official Birthday of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Ⅱ (UK)

17日 冰岛共和国日-----Anniversary of the Proclamation of the Republic (ICELAND)

23日 卢森堡国庆日-----National Day (LUXEMBOURG)

24日 西班牙国王陛下日-----His Majesty the King’s Day (SPAIN)

26日 马达加斯加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MADASCAR)

27日 吉布提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DJIBOUTI)

7 月

1日 布隆迪国庆日-----National Day (BURUNDI)

加拿大日-----Canada Day

卢望达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RWANDA)

4日 美国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USA)

5日 佛得角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CAPE VERDE)

委内瑞纳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VENEZUELA)

6日 科摩罗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COMOROS)

11日 蒙古人民革命纪念日-----Anniversary of the People’s Revolution (MONGOLIA)

14日 法国国庆日-----National/Bastille Day (FRANCE)

17日 伊拉克国庆日-----National Day (IRAQ)

20日 哥伦比亚国庆日-----National Day (COLOMBIA)

21日 比利时国庆日-----National Day (BELGIUM)

22日 法兰国家复兴节-----Rebirth of Poland

23日 埃及国庆日-----National Day (EGYPT)

26日 利比利亚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LIBERIA)

马尔代夫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MALDIVES)

28日 秘鲁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PERU)

30日 瓦努阿图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VANUATU)

8 月

1日 瑞士联邦成立日-----Foundation of the Confederation TZERLAND)

4日 布基纳法索国庆日-----National Day (BURKINA-FASO)

5日 牙买加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JAMAICA)

6日 玻利维亚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BOLIVIA)

10日 厄瓜多尔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EQUADOR)

15日 刚国国庆日-----National Day (THE GONGO)

17日 加蓬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GABON)

19日 阿富汗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AFCHANISTAN)

23日 罗马尼亚国庆日-----National Day (ROMANIA)

31日 马来西亚国庆日-----National Day (MALAYSIA)

9月

1日 利比亚九月革命节-----The Great 1st of September Revolution (LIBYA)

2日 越南国庆日-----National Day (VIET NAM)

3日 圣马力诺国庆日-----National Day (SAN MARINO)

7日 巴西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BRAZIL)

9日 朝鲜共和国日-----Day of the Founding of DPPK

12日 佛得角国庆日-----National Day (CAPE VERDE)

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日-----The people’s Revolution Day (ETHIOPIA)

16日 墨西哥独立节-----Independence Day (Mexico)

18日 智利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CHILE)

22日 马里宣布独立日-----Proclamation of Independence (MALI)

30日 博茨瓦纳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BOTSWANA)

10月

1日 塞浦路斯国庆日-----National Day (CYPRUS)

尼日利亚国庆日-----National Day (NIGERIA)

2日 几内亚宣布独立日-----Prodclamation of the Republic (GUINEA)

9日 乌干达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UGANDA)

10日 斐济国庆日-----National Day (FIJI)

12日 西班牙国庆日-----National Day (SPAIN)

赤道几内牙国庆节-----National Day (Equatorial Guinea)

21日 索马里十月革命节-----21st October Revolution (SOMALIA)

24日 联合国日-----UN Day

赞比来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ZAMBIA)

26日 奥地利国庆日-----National Day (AUSTRIA)

28日 希腊国庆节-----National Day (Greece)

29日 土耳其共和国日-----Prodclamation of the Republic (TURKEY)

11 月

1日 阿尔及里亚11月革命节-----The Revolution Day of 1st November, 1954 (ALGERIA)

11日 安哥拉独立节-----Independence Day (Angola)

15日 比利时国王日-----King’s Day (BELGIUM)

18日 阿曼国庆日-----National Day (OMAN)

19日 摩纳哥国庆节-----National Day (Monaco)

22日 黎巴嫩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LEBANON)

24日 扎伊尔第二共和国日-----Anniversary of the Second Republic (ZAIRE)

28日 毛里塔尼亚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MARITANIA)

29日 南斯拉夫共和国日-----Republic Day (YUGOSLAVIA)

12 月

1日 中非国庆日-----National Day (CENTRAL AFRICA)

2日 老挝国庆日-----National Day (LAOS)

阿拉伯酋长国国庆日-----National Day (UAE)

5日 泰国国王日-----Birthday Anniversary of His Majesty King Adolyadej (THAILAND)

6日 芬兰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FINLAND)

7日 象牙海岸国庆日-----National Day (IVORY COAST)

12日 肯尼亚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KENYA)

17日 不丹国庆节-----National Day (Bhutan)

18日 尼日尔国庆日-----National Day (NIGER)

28日 尼泊尔国王生日-----Birthday of H.M. King Birendara

犹太人起源于哪个国家?

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

犹太人又称犹太民族,闪米特人的一支,和阿拉伯人同源,人种为欧罗巴人种闪米特-含米特亚种,根据犹太教(Judaism)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民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

中文中的“犹太人”,起源于希伯来语中的“”,英语中的“Jew”一词起源于中古英语的“Gyw, Iewe”,后者来自古法语中的“giu”以及更早的“juieu”,最初则可以追溯至拉丁语的“Iudaeum”。

其他语言中,犹太人分别表示为:“juif”(法语)、“j?de”(丹麦语)、“judío”(西班牙语),有些语言中也以“希伯来”的音译来指称犹太人,如“Ebreo”(意大利语)和“俄语:Еврей”(俄语)。

扩展资料:

犹太人种族特点

1、肤色

犹太人主要以白色人种为主,兼有因通婚的少量有肤色人口。

2、象征颜色

蓝色和白色是象征犹太人的颜色。

3、割礼盟约

犹太教主条目:割礼的盟约

割礼(割去男婴的包皮)为犹太人盛行的传统宗教仪式,希伯来文称此仪式为“盟约”(brit)或“割礼的盟约”(brit milah)。穆汉(mohel)为割礼执行人。男婴如没有生病或有其他健康问题等延期理由,穆汉就会为出生后第八天的男婴举行割礼。

割礼进行期间,穆汉会致祝词并宣告男婴已实践律法,接着男婴的父母会致祝词以表明自己的儿子已被纳入上帝与犹太人之间的契约,正式给男婴起名。

百度百科—犹太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