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球队专区

中国足协u系列联赛历史-中国足协u13名单

中国国足怎么会那么差

中国足协u系列联赛历史-中国足协u13名单

多方面原因吧。

首先,我们没有近代足球的传统,别提蹴鞠,那不是足球。那是历史吹牛用的。

其次,球迷很多,踢球的少。在众多身为球迷的家长都在骂国足的时候,谁又肯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足球,放弃学业呢?体育这行,失败的例子多,成功的少,不成功就失业,国家福利保障制度又不完善,所以,弊大于利,不干!

再者,就是神马腐败啦,利益啦,假球啦,黑哨啦。选拔人才的种种弊端,种种腐朽。都没法下嘴说

日本足球进步的原因

日本足球先进的原因有几点。

日本足球在1976年开始试行针对青少年足球培养的“足球俱乐部训练中心制度”,1980年正式全面展开,到1995年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已经基本健全(日本足协基本不参与或干预J联赛的运营)。

从启动时间上看,他们的训练中心制要晚于我们“举国体制”下的体校制。

从管理模式上看,同样采取的是“四级输送制”,即日本的“训练中心制”从下至上分别为:地区训练中心(相当我国的城市)→都道府县训练中心(47个,相当我国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域训练中心(9个,相当我国的大区如华北、东北等)→国家训练中心。各级训练中心的资金由政府统一划拨,这与我们的体校制基本相符。

不同的是,他们的训练中心的具体工作由各级足协负责,隶属性很强,我们的体校则直接受各级体育局竞技体育处领导,足球不过是其中的一个项目班,而体校之外的社会足球学校,要么隶属于职业俱乐部,要么挂靠在教育系统,足协的作用只归结于名义上的业务指导。既便如此,由于我国实行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两条线并行体制,而挂“学校”之名必须经教育部门审核批准,因此名义上就要隶属于教育系统,继而造成体育系统面对社会足球学校而无所适从,以北京市为例,北京足协在管理体系上仅认可国安足球俱乐部足球学校。另外的不同是,日本足球的“四级输送制”包括地域训练中心(大区),我们没有这一级,却有体育传统校。如果将学校包括进来,他们的输送体系应该是“五级”。实际情况是日本职业俱乐部只常设一线队和预备队,预备队分为两档,其他梯队则均放在普通学校中,并有权在全国范围内选才,部分豪门俱乐部的梯队可达1000人以上。

同时还要知道,日本政府在二战后为了加强国民素质,曾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其中日本教育部门硬性规定,每一名学生必须至少参加一至两个业余体育俱乐部,费用已经包含在学费中,若参加更为专业的训练,才需要另外缴费,最新数据为330元人民币左右/月,相比日本人的家庭收入,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也就是说,大、中、小学校才是日本足球真正的梯队基础,而且真正堪称为群众基础。

从管理运行上看,日本足球要更一体化、规范化。在1995年之前,各级训练中心选拔运动员基本上是通过对抗赛的形式,这与我们的做法基本相符;从1996年开始,他们便建立起了国家训练情报信息机制;1997年建立了全国教练员研修会机制,共同确认下一阶段训练课题、传达国内外足球的最新情报,并派遣教练员赴海外学习青少年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1999年对所有足球教练员开放情报资料。以此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的足球训练教学大纲(每两年更新调整),不论是职业还是业余训练均以此大纲为准,其中最极端的是由上至下全面实行442阵型,最细致的是细化到运动员的腿的粗细程度,最科学的是依据各年龄段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甚至提取球员的人体组织标本确认生理生化指标,以指导制定出相应的训练要求和规划。

在这一方面,由足协协调教育、卫生等部门进行共同研商,想必会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绝对强于个体教练员的自学摸索。也就是说,日本足协极力推行的“一体制”,已然趋近或超越于我们目前的“举国体制”。

从具体操作上看,日本足协将青少年人才培养大致分为五期,即启蒙期(8—9岁)→基本技战术学习与实战过渡期(10—15岁)→实战期(16—17岁)→成熟期(18—21岁)→完成期(21岁以后)。由足协直接管辖的国家训练中心负责统筹指导U12、U14、U17的选拔和训练工作,每年安排一到两次集训,以组建相应年龄段的国家队。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我们也一样,区别在于是否能够明晰且严格地予以执行,是否有篡改年龄或拔苗助长的现象出现。

从赛制上看,日本足球的全国性比赛共分为四级:一、无年龄,除J联赛、天皇杯、日本足球联赛外,还包括大学生足球锦标赛;二、18岁以下,包括青年足球锦标赛、高中生足球联赛、俱乐部青年足球联赛(U18);三、15岁以下,包括准青年足球锦标赛、中学生足球大会、俱乐部青年足球联赛(U15);四、12岁以下,包括少年足球大会等。相比日本的全国性赛事,我们由足协统辖的U系列赛制并不亚于他们,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超越。不同的是,中国足协一方面被职业联赛和上级指令搞得手忙脚乱,另一方面又统辖不了教育系统属下的足球体系,因此U系列的运行是否良性良好,看看国足和国奥的表现就一目了然了。另外,我们虽然也有大学生足球联赛和大学生运动会中的足球项目比赛,但是却没有固定的中学生联赛,保持延续性的只有中学生运动会中的足球项目比赛。在此,就不用说少儿年龄段的比赛了。而日本足球非常注重对青少年高中阶段的重视及赛制的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早在1980年1月,国家体委、团中央、教育部曾共同发出《关于在全国中小学生中积极开展足球运动的联合通知》,随后建立起全国青少年足球比赛的固定赛制,包括体育系统的青年足球联赛、业余体校少年足球赛和业余体校足球邀请赛,以及教育系统的12岁以下“萌芽杯”、14岁以下“幼苗杯”和16岁以下“希望杯”。可是,如今改的改、撤的撤,已经堪称面目皆非。

我们目前的U系列是在顺应国际潮流,不过,规模的大大缩减却已呈空中楼阁的态势了,特别是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下的足球体系已然日趋分道扬镳,或者说仅为藕断丝连,甚至体育系统下的体校体系和职业体系也在日趋被迫疏离,原本运行良好的“举国体制”继而令人极为堪忧了。

另外,近些年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们的举国体制被国外体育界推崇”的论调跃于报端,却忘了我们的“举国体制”是建立在行政运行的基础之上,而世界上绝大多数体育强国甚至根本就没有体育行政机构的存在。况且,至少在足球项目上我们的“举国体制”已然支离破碎,因此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在市场经济下予以改良,而不是陶醉于所谓的外国人的羡慕和推崇,毕竟他们有他们的国情,不会蠢到照搬照套的地步。当然,在现实情况下,我们对“举国体制”必须坚持。至于改良,上文曾提到日本足协推行的“一体制”,是否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最后从教练员机制上看,日本教练有C、B、A、S共4个等级,只有S级可以执教J联赛球队和国家队,其他等级的教练基本是从事青少年球员的培养工作。这也是国际惯例,我们也一样,不过是C、B、A共3个等级,只有A级能够职业联赛和国家队。不同的是,日本足协对教练员的晋级有一个硬性数据标准,即“教会一万个孩子踢球”,这也是每一名职业教练员的义务而被规定下来。而我们只有一次15—20天左右的培训考试,便可拿到等级证书。不过,我们裁判员的晋级反而有类似的数据要求,因此一旦周末有各级别较正规的业余比赛,基本上便会看到低级别主裁及无级别边裁的身影,因为他们要以此积累执裁数量和经验。这种硬性要求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在日本,即便是职业教练员,也得“被迫”定期深入到基层业余队进行具体的训练工作,而均不设梯队的职业俱乐部也很支持这种做法,因为这既能锻炼所辖教练员的能力,更能以此发现青少年足球人才,当然,庞大的足球人口也给了他们施展拳脚的余地。

在此需要补记的是,若想在欧洲拿到教练证书,即便是最低一级也需要1—2年,其中青少年教练证书的办理最为严格。曾任国家队助理教练、率上海申花队夺得联赛冠军的吴金贵,在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留学4年后,才成为“中国持有国际足球教练员证书的第一人”。另外,国外的每一级教练证书都要予以年检。以英国为例,教练员必须要进行再学习,在每年赛事间歇期有3至4次,英足总会派出讲师授课,包括对世界足球最新技战术及理念等方面的研讨,以达到统一共识。

回到日本足球,他们还特别强调青少年培养工作的无偿义务性和责任心(也取决于整体国民素质),并团结了一大批这样的人群,其中以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大学生足球运动员为主,以及社会各界热心足球的人士。履行社会义务,充分体现爱心,令这些教练员得到了社会尊重以及自豪感,进而更加尽心尽力,同时更会让更多喜爱足球的孩子可以无经济负担地先行踏入足球之门。必须说明的是,日本足协对U12的教练员要求非常严格,因为他们“把守着第一道关”。在这方面,我们似乎欠缺很多。

(转载自他处)

同时日本人还根据自己身体、体能的特点,在适当学习他人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属于自己的技战术,并且坚持了下来,真正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东西,使日本足球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足球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什么反赌扫黑,对于中国足球其实治标不治本,中国足球的根本问题在于“职业道德”问题。别说不同文化圈的外教了,就算本土的名帅又能怎么样?中国足球的管理者应该在每年对球员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等培训,至少对年轻球员更应该这样,不要沾染歪风邪气。什么时候,中国球员有道德了,球自然就踢好了。

1、中国足球最大的问题不是现在年轻球员上不了场,而是足球人口和足球基数太少的问题。导致足球人口少是因为足协瞎折腾,假赌黑导致联赛萧条,青训足校倒闭,中国父母对足球失望而造成了。

2、而精彩的联赛,高水平的比赛和大牌外援是吸引观众的基础,是提高足球关注度非常重要的平台和途径。关注度高了足球人口也相应提高。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把青少年能力不行和联赛和外援对立起来,把他们当作矛盾体。联赛水平和外援和国内球员是相互作用,为什么球员要去五大联赛,就因为他们有高水平的外援下的高水平比赛,只有在高水平比赛里才能更好锻炼自己。

3、现在中国父母要求儿女从事什么职业,看中两点。一个稳定性一个是收入。足协朝令夕改的政策无疑打击中国足球人口的增加,不确定太大了。本来这几年球员收入增加引起足球热潮,足协在不适当的时候总是做昏庸的事情,财政公平,东颦西仿。也不看看自己自己的实际情况。

4、有人说因为联赛年轻人缺少机会和外援0排挤导致被废了。我想说你看看U系列的比赛,越南都敢输,真的是联赛问题吗?如果是联赛问题国青国少的成绩不应该这么差,所以把锅甩给联赛和外援是一个极度无耻的借口。你青训水平底下说联赛问题,本末倒置。

5、中国足球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基数和缺少锻炼。而这里的锻炼不是职业联赛,而是青少年联赛。中国青训联赛全国只有10只球队,如此的数量想出人才,痴人梦想。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缺少足够的锻炼和科学指导,错过最好的成长时间,所以到了联赛普遍能力底下。回想欧洲17岁可以打上主力,因为他们职业联赛之前有足够的锻炼和能力,而中国足球比如张OK,上场手忙脚乱。人家同样17岁,同样第一次上场就是进球和帮助球队反超。

所以,中国足球最大核心问题是人口基数少,高水平联赛和外援是提高足球人口吸引观众的重要平台。而球员不能上位是能力问题。能力底下因为青少年缺少青少年联赛锻炼,同样是过去十年假赌黑青训低潮导致的,不是现在的联赛和外援导致。很多说什么24岁球员提前退休根本不是核心问题,最核心问题是这里说的。

中国国家少年男子足球队的球队历史

在亚洲少年足球锦标赛历史上中国国少队曾两夺冠军三夺亚军,并6次参加世少赛,分别在1985和2005年两次打进8强。

由于国少队各个年龄段(奇数年)和奥运年龄段(双数年)存在差异,即要么大一岁无缘奥运会,要么小一岁在国奥球员选拔中处于劣势,因此国少年龄段球员的培养方面在地方上也很不受重视,2000年以来,每届国少队组建可供挑选的适龄球员往往不过百余人甚至出现过不到百人的情况,急便如此在艰难的环境下86国少和88国少依然获得了世少赛的参赛权,但是此后中国国少队成绩逐渐下滑,90国少止步八强,而92国少和94国少甚至连小组赛都没能出线。

另外为了参加亚足联和东亚足联的U13 和U14足球节,中国足协还会组建U13和U14国少队,但这些球队都是由地方足协或足校负责临时组建的。

2015年1月,有网友通过微博上传了国少训练场地的照片,从照片上反映出的情况看,国少队的训练场地条件可以用极差来形容,场地草皮基本处于半裸状态,经过雨水的侵袭后,场内淤泥很多,显得泥泞不堪。

显示,国少队所用的训练场基本上看不到专业的草皮,大面积的黄土上,是经过雨水侵袭后的一片泥泞,从照片上看,国少球员的球衣、球袜、球鞋已经在奔跑的过程中全部沾满泥土,再加上场地排水不畅留下的积水,整个训练环境可以用极其恶劣,甚至惨不忍睹来形容。

中国足协u15精英选拔队为什么没有绿城球员

相同位置有更好的人。绿城队是指北京国安队,由于该队的队服是全身都是绿色,因此被称为绿城对,由于全国u15青少年选拔中每个位置都有比绿城队更加优秀的,因此该队的人应该都没有选上,中国足球协会简称中国足协成立于1955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