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球队专区

新西兰中部联赛足球直播哪里看-新西兰中部联赛ds

有什么方法可以拿到新西兰身份

新西兰中部联赛足球直播哪里看-新西兰中部联赛ds

新西兰是一个移民国家,同其他的移民国一样,移民身份分为:居民与公民。

新西兰居民身份,是指在新西兰拥有长期或永久居住的权利,受新西兰的法律保护,并享有新西兰居民的权利与义务。

新西兰公民身份,已经加入新西兰国籍,持有新西兰护照,同样受新西兰的外交保护,并享有新西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在新西兰,一个完整的技术移民顺序通常为:EOI -> DS -> ITA -> SC -> SPC -> AIP -> Residence -> Permanet Residence->Citizen

1、EOI

EOI(Expression of Interest)是一个评估表格,申请者依据自身情况完成这个表格,并提交到移民局的EOI Pool里面,当然如果只是提交了表格,但没有按照移民局要求付费的话,移民局是不会对申请人的任何EOI进行处理的。

提交EOI表格有两张方式:纸质填写EOI邮寄移民局,费用$560NZD;通过移民局网站在线提交EOI表格,费用$440NZD。

2、DS

DS(Decision SUCcessful), 当EOI被选中后,为DS状态。

移民局每两周从候选池(EOI Pool)里面的按照设定的标准进行抽取来自全球的申请人提交的EOI,然后移民局按照申请人所在的地理位置安排相关Branch Office的EOI Officer进行评估和开展相关的调查,主要调查申请人相关情况的真实性等等。

如果EOIOfficer在基于对申请者的情况判断认为申请人有资格提交其移民申请后,会下邀请信ITA(Invitation to Apply) 给申请者,同时申请者EOI的状态会更新为DS。

3、ITA

ITA(Invitation to Apply),申请人在收到ITA后 (可能通过Email方式,也可能通过Post方式),按照ITA里面的具体要求尽可能的收集齐全提交正式的移民申请表格及相关的材料。所需要的材料根据个人情况来定。

一般来说,技术移民涉及到的材料有:

(1)无犯罪记录证明:所有曾经待过12个月以上的国家的无犯罪记录都需要提交,可到申请人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和海外国家相关机构办理;

(2)出生证明:可到申请人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

(3)工作经验证明:雇佣合同、工资条、work reference、年收入证明等;

(4)学历证明:如果是移民局网站上列出来的免NZQA认证直接认可的学历直接提交即可,否则就需要提交到NZQA机构去认证,然后提交认证报告给移民局。

做需要提交给NZQA的材料包含:

(a)学历、学位公证书;

(b)成绩单原件:如果不是英文版,需要找第三方翻译机构翻译后提交;

(c)职业技能相关的证书(CCIE,MCSE,OCP);

(d)培训机构的相关证书;

(5)Medical& X-Ray Report:需要到移民局认证的议员或是相关机构去做体检,体检做完后,报告都是密封好的,申请者不能拆开,如果带Partner的申请人,Partner也需要提交这些报告;

(6)英语能力:申请人需要提交雅思6.5的成绩或是其他的相关证明英语能力的材料,一般来说,如果获得了Level 7以上的学历文凭就不需要提供雅思成绩了,Level 7以下工作满一年也可不提供雅思成绩,但签证官仍保留要求雅思成绩的权利;

(7)申请费:可以通过Bank Draft或是提供Credit Card信息等方式来付费;

(8)主申请人和副申请人的关系证明材料:提供材料证明两人有至少12个月的稳定关系,证明材料来自:联名账户、家人支持信、联名存款、日常生活开支的、生活照片等一系列可以证明双方稳定关系的材料,结过婚的还要提交结婚证书,如果证书不是英文版的,请先翻译,公证后提交;

4、AR

AR(Application Received),移民局收到申请人提交的申请表和相关的材料,并扣除了申请费后(新西兰境内是$1550NZD,海外申请取决于各分支办公室),ITA的状态就会变成AR。

5、SC

SC(Security Check) ,这个新西兰移民局委托相关的机构对申请人的背景做调查,主要是看是否申请人的背景会危害国家安全,或是是否有犯罪史等等。

6、SPC

SPC(Second Person Check) ,一般是各申请人的Case Officer的Manager或是同事来做一些例行的复查工作等。

7、AIP

AIP(Approved In Principle),顾名思义就是移民局对申请人的Case做了原则性的批准。申请人会收到一封信,要求提交护照和付$310NZD的Migrant Levy Fee。

8、Residece

居留权,这还不是大家所说的绿卡,有效期是2年;

9、Permanent Residence

俗称绿卡,永久回头签证,新西兰目前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还有永久回头签的国家了,以前还有一个澳大利亚,但2007年初取消了;申请这个PR的要求是:从拿到居留权的那天开始,接下来两年,每年需要在新西兰境内待满184天,两年后符合以上条件的申请人可以面签拿到PR。

当然,拿到PR的方法还有其他的一些,由于不是很常见的方法,这个就不多说了,具体参照新西兰移民局官方网站。

10、CS

CS(Citizenship) 就是国籍的意思,想申请加入新西兰国籍的人,需要在拿到PR后,在新西兰连续待5年,每年至少240天,且五年总共要待满1350天,满足以上条件者就达到了申请加入新西兰国籍的基本条件。另外,申请新西兰的国籍,需脱离中国国籍。

IRRV(Indefinite Returning Resident Visa):永久居民,又称永久居民身份、永久绿卡、永居签证、永久回头签。只要是拿到PR随后的2年,每年住满184天即可以顺利申请到IRRV。(只要住满这个天数即可,无论是否为失业状态,也无论是在睡觉,吃饭,溜狗或发呆,只要混满这个日子就行)。拿到IRRV说明你现在可以无限期待在新西兰,并且无论中途离开新西兰多长时间,也永远拥有随时进入新西兰的权利,这个签证是永久有效的。IRRV是真正意义上的永久绿卡,只要不是出现重大犯罪,无论如何你的永久居民身份也不会取消。IRRV是新西兰在众多移民国家中的一大特色,全球只有新西兰一个国家提供此永久绿卡。IRRV身份的等同Citizen,已无任何限制。

Citizen(Citizenship):公民身份,持有新西兰护照,属新西兰国籍,除了肤色不同,你与新西兰本地洋人已无任何差异。申请Citizen的主要时间条件是,拿到新西兰的PR后,至申请Citizen之日起向前推算最近的5年,一共在在新西兰住满1350天;并且在这5年中每年至少在新西兰呆满240天。

新西兰眼镜度数换成中国眼镜度数?

新西兰和中国的眼镜度数标准可能略有不同,因此如果您在新西兰购买眼镜,需要先确认您的眼镜度数是否与您在中国所佩戴的相同。

一般来说,新西兰使用的是ASTM标准(美国光学工程师协会),而中国使用的是GB标准(国家标准)。这意味着新西兰的眼镜度数和中国的眼镜度数可能略有不同。

为了确保您在中国所佩戴的眼镜度数与您在新西兰所购买的一致,您可以在国内选择一家眼镜店或者眼科诊所,让他们帮助您将您的眼镜度数转换为中国标准。您可以提供您的新西兰眼镜度数给他们,他们会为您计算出相应的中国眼镜度数,并提供您所需的镜片和镜架。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眼镜店或诊所可能会有不同的转换方法和标准,因此在选择时最好选择信誉良好的店家或诊所。

学生新西兰pr申请

取得新西兰PR,首先要上大学,选择一个新西兰短缺的专业,比如计算机,医学等等。然后要好好念书,准时毕业。这对你找工作很有好处。毕业以后,必须找一份与你大学专业相关的工作。然后就可以申请移民了。

一般来说新西兰pr申请需要经过如下的步骤:

EOI->DS->ITA->AR->SC->SPC->AIP->Residence->PermanentResidence->Citizen

EOI:

(Expression of Interest) 是一个在线评估表格,申请者依据自身情况在线完成这个表格, 并提交到移民局的EOI Pool里面,当然如果只是提交了表格,但没有按照移民局要求付费的话,移民局是不会对申请人提交的任何EOI进行处理的,通过以下网址提交EOI.

s://.immigration.govt.nz/secure/default.htm

DS:

(Decision Successful)移民局每两周从EOI Pool里面的按照设定的标准进行抽取来自全球 的申请人提交的EOI,然后移民局按照申请人所在的地理位置安排相关Branch Office的 EOI Officer进行评估和开展相关的调查,主要调查申请人相关情况的真实性等等,如果EOI Officer在基于对申请者的情况判断认为申请人有资格提交其移民申请后,会下邀请信ITA (Invitation to Apply)给申请者,同时申请者EOI的状态会更新为DS.

ITA:

申请人在收到ITA后,按照ITA里面的具体要求尽可能的收集齐全提交正式的移民申请表格及相关的材料.所需要的材料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定,case by case.

一般来说技术移民涉及到的材料一般都有:

(1) 无犯罪记录证明;所有曾经待过12个月以上的所有国家的无犯罪记录都需要提交,可到申请人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和海外国家相关机构办理.

(2)出生证明:可到申请人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

(3)工作经验证明:雇用合同,工资条,Work Reference,年收入证明等;

(4)学历证明:如果是移民局网站上列出来的免NZQA认证直接认可的学历直接提交即可,否则就需要提交到NZQA机构去认证,然后提交认证报告给移民局.

做需要提交给NZQA的材料包含:

a),学历,学位公证书;

b).成绩单原件.(如果不是英文版的, 需要找第三方翻译机构翻译后提交)

c).职业技能相关的证书(CCIE, MCSE, OCP);

d).培训机构的相关证书;

(5)Medical & X-Ray Report;需要到移民局认证的医院或是相关机构去做体检,体检做完后,报告都是密封好了的,申请者不能拆开看;如果带Partner的申请人,Partner也需要提交这些报告.

(6)英语能力, 申请人需要提交雅思6.5的成绩或是其他的相关证明英语能力的材料;一般来说如果获得了新西兰7级以上学历的文凭就不需要提供雅思成绩了。7级以下学历工作满一年也可不提供雅思成绩,但签证官仍保留要求雅思成绩的权利

(7)申请费:可以通过Bank Draft或是提供Credit Card信息等方式来付费.

(8)主申请人和副申请人的关系证明材料:提供材料证明两人有至少12个月的稳定关系,证明材料来自:联名账户,家人支持信,联名存款,日常生活开支的,生活照片等一系列可以证明双方稳定关系的材料,结过婚的人还要提交结婚证书,如果证书不是英文版的,请先翻译,公证后提交;

AR: (Application Received), 移民局收到申请人提交的申请表和相关的材料, 并扣除了申请费后 EOI 的状态就会变成AR;

SC: (Security Check) 这个新西兰移民局委托相关的机构对申请人的背景做调查, 主要是看是否 申请人的背景会危害国家安全, 或是是否有犯罪史等等.

SPC: (Second Person Check) 一般是各申请人的Case Officer的Manager或是同事来做一些例行的复查工作等;

AIP: (Approved In Principle), 顾名思义就是移民局对申请人的Case做了原则性的批准. 申请人会收到一封信,要求提交护照和Migrant Levy Fee;

Residence:居留权,这还不是大家所说的绿卡, 有效期是2年;

Permanent residence: 俗称绿卡,永久回头签证, 新西兰目前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还有永久回头签的国家了.以前还有一个澳大利亚,但是07年初取消了;申请这个PR 的要求是:从拿到PR的那天开始,接下来两年,每年需要在新西兰境内待满184天,两年后符合以上条件的申请人可以面签拿到PR.

CS: (Citizenship) 就是国籍的意思, 想申请加入新西兰国籍的人, 需要在拿到PR后,满足条件达到了申请加入新西兰国籍的基本条件

大学老师,电子专业,有希望移民新西兰吗

新西兰移民主要看你是否满足以下的条件

一、新西兰技术移民条件

1.年龄(Age):申请人年龄必须为56岁以下。

2.健康(Health):申请人需必须身体健康,您需要前往新西兰移民局指定的医院进行体检。

3.品行(Character):申请人必须拥有良好的品行,您必须提供一份无犯罪公证。

4.语言(English language ability):主申请人必须达到:IELTS平均6.5分(A类或G类均可)。

5.专业(Occupation):所从事的职业在新西兰技术移民的列表上。

注意:有些专业必须先行取得新西兰职业注册资格,才能申请。如医生、护士、律师等。

6. 学历(Qualification):认可的证书、大专、本科(学士)、研究生、硕士、博士等。有些文凭要经过新西兰教育部(NZQA)的评估。

7.工作经历(Skilled employment):从事与学历相关的工作可以得到加分。

二、新西兰技术移民申请流程

1) 自我评估

评估一下自己,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情况、年龄、家庭情况等,做一个自我评估,达到新西兰移民局规定的最低分数,才能继续。

2) 递交EOI

这里有一个专业词汇,经常会被用到,叫做EOI,它是一个简写,全文是Expression of Interest;实际上就是一个申请人需要填写的表格,然后交费并递交到新西兰移民局即可。

3)DS

EOI可能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因为每两周才会抽选一次(如果您的自我评估分数爆表,那么肯定会被抽中,据说爆表分是140);抽中后,您的申请状态就变为DS(Decision Successful),恭喜,成功入选,等着移民局为您发邀请信吧,但是从入选到您收到邀请信,中间或长或短还是要等.

4) ITA

邀请信是什么?它的名字叫ITA(Invitation to Apply),目前而言以电子邮件发送的形式居多,收到了它,代表您的新西兰技术移民之路已经胜利了一半啦(因为如果申请人的材料或者资格不达标,一定会被拒绝的,不会有ITA)

5) 递交相应的新西兰移民材料

拿到了ITA,忙起来吧,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递交正式的申请,材料有护照、技术移民申请表、体检报告、无犯罪证明、亲属关系公证、户口公证、出生公证、学历公证、雇主担保Job Offer、雇主支持信、英语能力证明、是否有配偶的证明(如果有还需要准备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各种证明材料);当然还有新西兰移民申请费。

6) AR

7) Full Assessment

这一步,英文叫做Full Assessment,它是移民官对于所有申请人进行全面评估的流程。如果您通过了这一步,恭喜,胜利在望!下一步就是CO将您的材料和他(她)本人的审核意见,递交给上级进行复核,这个工作速度通常较快,很少有意外,基本都是直接复核通过的。

8)AIP

申请人收到AIP后,按下激动的心情,先去缴费吧。这个费用是贴在护照上的新西兰绿卡的纸钱,巴掌大的一块纸,300多纽币,贵吧?但目前为止还没见过有人觉得这300多交的不值的。

9)贴纸

最后一步,拿到CO寄还的材料,找出自己的护照,然后去移民局的办公点,得到移民局正式贴纸,之后你就正式拥有了新西兰居民身份。小贴士,如果护照有效期快到了,还是先去换个护照吧,因为如果护照到期并更新后,再去移民局迁移绿卡到新护照上,还要100多纽币呢!

延伸阅读:

新西兰技术移民打分标准政策:

一、年龄:

未满20岁 (0分)

20~29岁 (30分)

30~39岁 (25分)

40~44岁 (20分)

45~49岁 (10分)

50~55岁 (5分)

二、学历:

新西兰本地学历属性:针对学历非本科学生

至少2年全日制学习获取的学士学位 (10分)

1年全日制学习获取的level 8~level 10 学历 (10分)

2年全日制学习获取的level 9~level 10 学历 (15分)

三、技能就业情况:

持有一份新西兰技能工作邀请函 或 目前正在新西兰从事技能工作但工作时间尚不足12个月 (50分)

目前正在新西兰从事技能工作且工作时间已满12个月以上 (60分)

以上均无 (0分)

四、工作经验(任何国家或地区):

无 (0分)

2年 (10分)

4年 (15分)

6年 (20分)

8年 (25分)

10年 (30分)

五、新西兰近亲情况:

无新西兰居民或公民身份的近亲 (0分)

有新西兰居民或公民身份的近亲 (10分)

新西兰技术移民额外加分(多选)

六、配偶情况:

无配偶或配偶无雅思6.5成绩单 有配偶且配偶有雅思6.5成绩单 Tip:配偶含未婚情侣关系及同性情侣关系

七、紧缺行业属性:

无绝对紧缺行业的工作经验 (0分)

拥有绝对紧缺行业的工作经验: 2年~5年 (10分)

拥有绝对紧缺行业的工作经验: 6年或以上 (15分)

拥有绝对紧缺行业的学历 (10分)

持有绝对紧缺行业的新西兰工作邀请函 或 正在新西兰从事紧缺行业工作 (10分)

来发展行业的工作经验: 6年或以上 (15分)

拥有来发展行业的学历 (10分)

持有未来发展行业的新西兰工作邀请函 或 正在新西兰从事来发展行业工作 (10分)

九、新西兰本地工作经验属性:

无 (0分)

1年 (5分)

2年 (10分)

3年或以上 (15分)

十、新西兰本地就业地点属性:

当前的工作地点是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地区(0分)

当前的工作地点是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地区以外(30分)

新西兰创业移民打分标准

旧的政策下,创业移民如果选择奥克兰以外的地区开设公司进行运营的话,移民分数会比在奥克兰开公司多加20分,在新的鼓励里,移民分数会由原先的+20分提高到+40分。

商业经验加分(最多选择一个加分项目)

与商业一致的生意经验或

10年以上 (40分)

5年以上 (30分)

3年以上 (20分)

其他商业经验或

10年以上 (20分)

5年以上 (15分)

3年以上 (5分)

高级管理经验

10年以上 (10分)

5年以上 (5分)

额外加分(最多选择2个加分项目)

为新西兰公民或永久居民创造全职就业机会

10个以上新的全职工作职位 (80分)

5个以上新的全职工作职位 (50分)

3个以上新的全职工作职位 (30分)

2个以上新的全职工作职位 (20分)

1个以上新的全职工作职位 (10分)

批准的出口生意(以可行商业书为准)

年营业额$1,000,000以上 (80分)

年营业额$750,000以上 (60分)

年营业额$500,000以上 (40分)

年营业额$400,000以上 (30分)

年营业额$300,000以上 (20分)

年营业额$200,000以上 (10分)

在新西兰独创的新型产品或新型服务

在新西兰或者新西兰特定地区,没有任何其他公司能提供的新型产品或新型服务,并且提交可行的商业书 (30)

投资额加分(至少投资100,000纽币以上)

投资额

$1,000,000以上 (80分)

$750,000以上 (60分)

$500,000以上 (50分)

$400,000以上 (30分)

$300,000以上 (20分)

$200,000以上 (10分)

$200,000以下 (0)

年龄加分

年龄

24岁以下 (15分)

24_49岁 (20分)

50_59岁 (10分)

60岁以上 0

奖励加分(最多选择一个项目)

地区加分

投资奥克兰以外地区 (40分)

或市场调研加分:获得当地或者经济发展局的正式认可或者商业部的支持(仅限新生意)或者获得新西兰贸易与企业部或者商业、创新和就业部的认可 (20分)

日本中部房总半岛Shimosa群中上更新统浅海相沉积旋回和动物群旋回与轨道岁差或倾斜度的对应关系

Takanobu Kamataki

(Division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Graduate School of Sciences,Kyoto,Kyoto 606-01,Japan)

Yasuo Kondo

(Department of Geology,Faculty of Sciences,Kochi University,Kochi 780,Japan)

摘要 从分布在房总(Boso)半岛西海岸、东京海湾东边的Anesaki地区的Shimosa群中的非海相至浅海相旋回层序中,共识别出9个与20ka或40ka旋回相对应的沉积层序。一个典型的旋回包括淡水泥、浅海相砂(海侵体系域)和浅海相砂(高水位体系域)。对沉积层序中的软体动物化石组合分析表明,沉积环境和海洋气候在冷水、淡水或半咸水环境或潮上带与温水潮下带下部间摆动。大约50~60m规模的水深变化和紧密相关的气候变化有力地说明了它的成因是冰川海平面变化。基于已发表的裂变径迹年代测定数据,韵律层序间距的同位素标尺跨度可从5到11。根据米兰科维奇理论,每个旋回的定时被推断为与20ka或40ka旋回相对应,后者由轨道岁差和倾斜度的周期性变化所引起。

关键词 沉积旋回 软体动物化石 岁差 倾斜度 米兰科维奇理论 中上更新统 Shimosa群

1 引言

更新世期间由冰川性海平面升降引起的沉积旋回已从陆上的浅海相沉积层序中得到辨认,它包括新西兰旺阿努伊的Okehu群、Kai-iwi群和Shakespeare群[3,1],日本神奈川的Omma组[9~11]和房总半岛的Kazusa群和Shimosa群[2,24,12,25,6,4,13,18,14,5,7,8]。其中,房总半岛位于冷亲潮(Oyashio)和暖黑潮(Kuroshio)的混合水域附近(图1),这些沉积物中的软体动物组合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物。而且,显示古气候区系的软体动物组合可能是海平面的指示标志。因此,这些沉积旋回的成因已被解释为是冰川海平面升降的结果(如文献[25,12,13,8])。近来,Ito和O'Hara[7]声称他们通过对Jizodo组的层序地层分析,识别出了一个冰川海平面升降成因的沉积层序,对应于氧同位素地层的第12段至第10段。同样地,Yabu组相当于第10段至第8段,Kamiizumi组、Kiyokawa组和Yokata组相当于第8段至第6段[18,5,15]。然而,这些解释还未经富含在层序中的软体化石组合定量数据的检验。

我们对软体化石的定量分析表明,被认为对应于10万年旋回的Jizodo组和Yabu组可进一步分别划分为3个和2个不同的沉积层序。本文提出了穿过这些旋回的水深和气候变化的简况。

图1 研究区示意图

2 地质背景

中上更新统Shimosa群的旋回层序在日本中部房总半岛的北部有很好的露头(图1)。它沉积在一个称为古东京湾的浅海湾地区。以千叶县Anesaki区的沉积旋回层为基础,Shimosa群可划分为6个组,按层序向上依次为Jizodo组、Yabu组、Kamiizumi组、Kiyokawa组、Yokota组和Kioroshi组。这些沉积旋回为非海相泥岩和海相砂岩的交互沉积。

3 方法

在软体化石的定量分析中,每个点上集体积约为7dm3的85个大样。每个样品经过2mm筛网的筛选分离出化石和沉积物。我们用近代软体动物的水深分布和地理分布两方面的数据作为古气候的指示物[19,20,17]。Shimosa群中大部分软体化石都为现存的种类。Oya-ma[20]对其水深分布范围规定如下:N0——现生活在潮间带的种;N1——从低潮面至20~30m深;N2——从20~30m至50~60m深;N3——从50~60m至100~120m深;N4——从100~120m至200~250m深。O'Hara[17]使用了下列的地理分布;K-1——现生活在北纬35°以南地区的种;K-2——北纬39°以南地区;J——北纬35°以南至北纬39°以北地区;O-2——北纬35°以北地区;O-1——北纬39。以北地区。我们在分析化石组合中也使用了这些含义。

4 沉积相和软体化石

图2概述了Shimosa群旋回层序的古环境再造。Shimosa群中每个沉积层序包括2个体系域:海侵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图2)。TST表现为港湾泥岩、海侵滞后沉积和近海泥质砂岩。港湾泥岩相形成于海平面上升早期的海湾环境。海侵滞后相沉积于海平面上升早期的开阔海岸环境。TST和HST的分界面(下超面)在Shirnosa群中很容易辨认;TST的顶部具有弱胶结的化石密集层,形成一个凝缩段。HST表现为滨前和海滩砂。

图2 Shimosa群沉积期水深变化一览表

氧同位素记录为V28-239。Jz—Jizodo组;Yb—Yabu组;Km—Kamiizumi组;Ky—Kiyokawa组;Yk—Yokota组;DS—沉积层序;TST—海侵体系域;HST—高水位体系域

保存在Shimosa群中的软体化石是水深和海洋气候的有效指示物(图2)。从上潮下带冷水软体动物,经下潮下带暖水软体动物,再回到上潮下带冷水软体动物的旋回变化,出现在每一个沉积层序中。TST的底部包括浅海相软体化石,如在港湾泥岩中原地的Crassostreagigas和Potamocorbura amurensis,或砾状砂岩中外来的Glycymeris yessoensis和Dosiniatroscheli。下潮下带暖水软体化石的比例向TST的顶部方向增加。凝缩段包括下潮下带暖水软体动物,如Keenaea samarangae、Glycymeris rotunda、Glycymeris pilsbryi和Cryptopecten vesiculosus。在HST中,上潮下带冷水软体化石沿层序向上变得越来越丰富,如外来的Gly-cymeris yessoensis和Pseudocardium sachalinense;而下潮下带暖水软体化石不再出现。所以HST被解释为形成于气候变冷的条件下海平面下降的初期。这些动物群旋回反映了冰川海平面的升降。

5 讨论和总结

(1)Jizodo组包括3个沉积层序,Yabu组包括2个。所以,除位于Shimosa群最上部单元的Kioroshi组外,该群包括8个沉积层序,每个都对应于一个海侵-海退旋回(图2)。尽管在旋回中基本旋回结构相同,但每个沉积层序都有其特有的要素,如沉积相序和TST/HST的相对厚度等。例如,在最下部的Jizodo组中旋回结构是高度不对称的,TST不足3m,而HST厚得多,超过20m。在Kiyokawa组中,TST和HST具有大致相同的厚度。这些差异反映了沉积盆地内地理环境的不同。此外,从下部到上部,从不对称旋回到对称旋回的总趋势指示了盆地的逐渐变浅。另外,每个沉积层序在TST的底部内有不同类型的软体动物组合和沉积相,它们由海平面上升早期不同的沉积环境引起。例如,沉积层序1的底部(图2)包括泥质沉积内原地的港湾相软体动物,而沉积层序2的底部(图2)包括海侵滞后沉积内外来的浅海相软体化石。

(2)根据关键的火山碎屑的裂变径迹法(图2)和软体动物壳的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年结果(如文献[23,16]),Shimosa群的中下部的时限大约为0.4~0.2Ma。0.1Ma级别的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升降被认为在0.6Ma之后才占优势,它包括了Shimosa群的沉积期(如文献[26,21])。实际上,以0.1Ma为周期的冰川性海平面升降造成的沉积层序,在Kanto地区的更新世浅海相沉积中已有报道[4,14,18]。然而,Shimosa群中的每个沉积层序被认为是在以大约20ka或40ka为周期的冰川性海平面升降影响下形成的。据米兰科维奇理论,它对应于轨道岁差或倾斜度的周期。由每个沉积层序中的软体化石组合作出的水深曲线,对应于来自V28-239的氧同位素曲线[22]。在Shimosa群的中下部,每个旋回对应于氧同位素地层的第11、9和7段的8个旋回中的海侵和海退(图2)。

致谢 感谢大阪大学的Fujio Masuda教授和京都大学的Kiyotaka Chinzei教授对这项研究提出有益的见解。

(余青译,聂浩刚校)

参考文献

[1]S.T.Abbott and R.M.Carter.The sequence architecture of mid-Pleistocene(c.1.1—0.4Ma)cyclothems from New Zealand:facies development during a period of orbital control on sea-level cyclicity.Spec.Publs.Int.Ass.Sediment.,1994,19,367~394.

[2]N.Aoki and K.Baba.Pleistocene molluscan assemblages of the Boso Peninsula,Central Japan.Sci.Rep.,Inst.Geosci.,Tsukuba Univ.,(Sec.B),1980,1,107~148.

[3]R.M.Carter.S.T.Abbott.C.S.Fulthorpe,D.W.Haywick and R.A.Henderson.Application of global sea-level and sequence-stratigraphic models in Southern Hemisphere Neogene strata from New Zealand.Spec.Publs.Int.Ass.Sediment.,1991,12,41~65.

[4]M.Ito.High-frequency depositional sequences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Kazusa Group,a middle Pleistocene forearc basin fill in Boso Peninsula,Japan.Sediment.Geol.,1992,76,155~175.

[5]M.Ito.Stratigraphic records of glacio-eustasy in the Shimosa Group,a middle to late Pleistocene sedimentary fill in Paleo-Tokyo Bay,Japan.J.Coll.Arts and Sci.Chiba Univ.,1993,B-26,31~40.

[6]M.Ito and S.O'Hara.Depositional sequences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Shimosa Group in Kimitsu and Futtsu Cities,Boso Peninsula,Japan.Rep.Environ.Res.Organization Chiba Univ.,1990,16,1~8(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7]M.Ito and S.O'Hara.Diachronous evolution of systems tracts in a depositional sequence from the middle Pleistocene palaeo-Tokyo Bay,Japan.Sedimentology,1994,41,677~6.

[8]T.Kamataki and Y.Kondo.under review(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9]A.Kitamura and Y.Kondo.Cyclic changes of sediments and molluscan fossil associations caused by glacio-eustatic sea-level changes during the early Pleistocene——a case study of the middle part of the Omma Formation at the type locality.J.Geol.Soc.Jap.,1990,96,19~36(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0]A.Kitamura,H.Sakai and M.Horii.Sedimentary cycles caused by glacio-eustacy with the 41000-year orbital obliquity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Omma Formation(1.3—0.9Ma).J.Sediment.Soc.Jap.,1993,38,67~72(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1]A.Kitamura,Y.Kondo,H.Sakai and M.Horii.Cyclic changes in lithofacies and molluscan content in the early Pleistocene Omma Formation,Central Japan related to the 41000-year orbital obliquity.Palaeogeogr.,Palaeoclimatol.,Palaeoecol.,1994,112,345~361.

[12]Y.Kondo.Faunal condensation in early phases of glacio-eustatic sea-level rise,found in the middle to late Pleistocene Shimosa Group,Boso Peninsula,central Japan.In:Sedimentary facies in the active plate margin.A.Taira and F.Masuda(Eds.).TERRAPUB,Tokyo,1989,1~212.

[13]Y.Kondo,S.Matsui and K.Chinzei.Taphonomy and paleoecology of the Pleistocene molluscs in the Boso Peninsula.In:Island Arcs: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tectonics of Japan.H.Kato and H.Noro(Eds.).Guide Book vol.2 of 29th IGC Field Trip B22,1992,99~108.

[14]N.Murakoshi and F.Masuda.Estuarine,barrier-island to strand-plain sequence and related rinement surface developed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in the Paleo-Tokyo Bay,Japan.Sediment.Geol.,1992,80,167~184.

[15]H.Nakazato.Stratigraph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iyokawa and Kamiiwahashi Formations of the Middle-upper Pleistocene Shimosa Group,Chiba Prefecture,Central Japan.J.Nat.Hist.Mus.Chiba,1993,2,115~124(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6]H.Nakazato,K.Shimokawa and N.Imai.ESR age dating of the middle to upper Pleistocene Kazusa and Shimosa Groups.Earth Manthly(Gekkan Chikyu),1990,12,37~42(in Japanese).

[17]S.O'Hara.Molluscan fossils from the Higashiyatsu formation.Rep.Environ.Res.Organization Chiba Univ.,13,B-6,67~83(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8]H.Okazaki.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Shimosa Group.In:A Plio-Pleistocene fore-arc basin-fill in the Boso Peninsula,central Japan.Y.Makino,F.Masuda et al.(Eds.).Guide Book of 29th IGC Field Trip A10,1992,52~60.

[19]K.Oyama.C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marine mollusca.Venus(Japan.J.Malacol.),1952,17,27~35(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0]K.Oyama.Revision of Matajiro Yokoyama's Type Mollusca from the Tertiary and Quaternary of the Kanto Area.Palaeont.Soc.Japan.Spec.Pap.,13,17,148.

[21]W.F.Ruddiman,M.E.Raymo,D.G.Martinson,B.M.Clement and J.Backman.Pleistocene evolution:Northern hemisphere ice sheets and North Atlantic Ocean.Paleoceanography,1989,4,353~412.

[22]N.J.Shackleton and N.D.Opdyke.Oxygen-isotope and paleomagnetic stratigraphy of Pacific core V28-239:Late Pliocene to Latest Pleistocene.In:Investigations of Late Quaternary Paleoceanography and Paleoclimatology.R.M.Cline and J.D.Hays(Eds.).Geol.Soc.Am.Mem.,16,145,449~464.

[23]M.Suzuki and S.Sugihara.Flssion-track age constraints on the Plio-Pleistocene boundary in the Kazusa Group.Abs.Ann.Meeting.Japan Assoc.Quat.Res.,1983,13,69~70(in Japanese).

[24]S.Tokuhashiand H.Endo.Geology of the Anesaki District.Quadrangle Series,scale1∶50000.Geological Survey of Japan,(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5]S.Tokuhashi and Y.Kondo.Sedimentary cycles and environments in the middle-late Pleistocene Shimosa Group,Boso Peninsula,central Japan.J.Geol.Soc.Jap.,1989,95,933~951(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6]D.G.Williams,R.C.Thunell,E.Ta.D.Rio and I.Raffl.Chronology of the Pleistocene oxygen isotope record:0—1.88 m.y.B.P..Palaeogeog.,Palaeoclimatol.,Palaeoecol.,1988,64,221~240.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