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球队专区

布加勒斯特星赛程雪缘-布加勒斯特星足球俱乐部

世界上最强的足球俱乐部

布加勒斯特星赛程雪缘-布加勒斯特星足球俱乐部

AC米兰

米兰足球俱乐部(Associazione Calcio Milan,普遍称为 AC Milan)是一家位于意大利米兰的足球俱乐部。为了和同在米兰的另一家足球俱乐部国际米兰区别,一般被称为AC米兰,或直接简称米兰。AC米兰的传统队服是红黑相间的间条衫,所以常被昵称为“Rossoneri”,或“红黑军团”。

AC米兰是现任欧洲冠军联赛冠军,他们在2007年5月23日的欧洲冠军联赛决赛中以2-1击败了利物浦[1]。在欧足联的俱乐部排名(2007年)中目前AC米兰以133.808分暂列首位[2]。

根据2002年L'espresso杂志的一项调查,AC米兰在意大利是第三受支持的足球俱乐部,仅次于尤文图斯和国际米兰[3]。而在2005年的另一次调查中AC米兰的球迷数量以7,400,000名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尤文图斯[4]。

AC米兰是最成功的意大利足球俱乐部之一,他们为获得主要国际俱乐部赛事冠军最多的球队,总共获得18次冠军,其中包括7次欧洲冠军杯/冠军联赛冠军、5次欧洲超级杯冠军、和4次洲际杯和世俱杯冠军。在意大利国内他们总共获得过17次联赛冠军,5次杯赛冠军和5次意大利超级杯。AC米兰是获得欧洲冠军杯/冠军联赛次数最多(7次)的意大利球队,在全欧洲也仅次于马德里(9次)。

创建(1899-1907)

AC米兰前身为1899年12月16日[5]由英国人阿尔弗雷德·爱德华兹与赫伯特·吉尔平创建的米兰板球与足球俱乐部(Milan Cricket and Football Club)。为纪念创立者,球会没有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意大利语的Milano,而是保留了其英语拼写方法。1901年,该俱乐部击败热那亚足球俱乐部,夺得球队史上第1个联赛冠军。从此米兰很快成为伦巴第地区最强大、最受欢迎的俱乐部队之一,但直到1906年他们才获得第二次全国冠军,并在翌年卫冕成功。

第一次低谷(1908-1949)

1908年,俱乐部的一部分球员从球队独立出去,建立了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从这年开始,虽然米兰在多数的赛季都排名前四,但他们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竟然未能获得一次联赛冠军。在此期间,俱乐部的名称经历了几次变动,最终改为现在的Associazione Calcio Milan(米兰足球俱乐部,或AC米兰)。

第一次复兴(1950-19)

1949年,天才球员冈纳·诺达尔(Gunnar Nordhal)的加盟标志着AC米兰开始走向复兴,他在1949-50赛季打入了35粒进球,成为当年的最佳射手,他的这项单赛季意甲进球纪录至今无人打破。第二年,AC米兰终于夺回了失落40多年的联赛冠军。此后AC米兰又多次获得联赛冠军。

1955-56赛季,他们第一次参加了欧洲冠军杯的比赛,但是在半决赛输给了最终的冠军马德里。1963年5月22日,AC米兰在伦敦温布利球场以2比1击败葡萄牙的本菲卡,首次夺得欧洲冠军杯。1969年,AC米兰在马德里4比1击败阿贾克斯,又一次夺欧洲冠军杯。

[编辑] 跌落乙级,第二次低谷(1980-1985)

八十年代前半期的AC米兰又一次陷入了低潮,他们于1980年涉嫌和操纵比赛而被降入乙级联赛,俱乐部菲利切·科隆波(Felice Colombo)被终身停职。次年虽然打回甲级,但是已经元气大伤,于1982年再次掉入乙级,这也是AC米兰历史上仅有的两次缺席意甲的经历。

[编辑] 贝鲁斯科尼时代(1986-)

1986年,传媒大亨贝鲁斯科尼收购球队和担任俱乐部后,决意要把AC米兰打造成一支世界上最强的俱乐部,结果AC米兰进入史上最辉煌的时期。1989年5月24日,AC米兰以以4:0击败布加勒斯特星,第3次夺得欧洲冠军杯。次年又以1:0战胜本菲卡,第4次夺此殊荣。当时AC米兰引进了多名荷兰人,包括被称为荷兰三剑客的古利特、马尔科·范巴斯滕和里杰卡尔德。同时AC米兰还招揽法比奥·卡佩罗(Fabio Capello)执掌AC米兰,奠定他以后作为意大利超级教头的地位。九十年代初的AC米兰继续保持顶级的成绩,在1991-92赛季AC米兰更在意甲保持不败。翌年赛季AC米兰前23轮保持不败,加上1990/91赛季最后1场,AC米兰创造了连续58轮不败的意甲纪录。1994年5月18日,AC米兰在雅典4比0大胜巴塞罗那,第5次举起欧洲冠军杯。

随着荷兰三剑客和卡佩罗的淡出,球队又青黄不接,加上俱乐部贝鲁斯科尼赴政坛发展,对俱乐部关心不够,1996-和19-98年球季AC米兰在联赛只得第十一名和第十名成绩。而球队买入的球员又多不合队伍打法,不太成功,如德国国家队守门员莱曼、后卫齐格等。1998-1999赛季球队虽然重获联赛冠军,但由于是仅以一分之优势获得,加上依旧青黄不接,之后成绩已无以为继。但此后AC米兰收购了乌克兰国脚舍甫琴科,并培养他成为家传户晓的足球巨星。然而成绩依然不能令人满意。

二十一世纪的头两年,AC米兰花大价钱带来了鲁伊·科斯塔、菲利波·因扎吉、内斯塔等球星,球队成绩也随之好转。2003-05年为AC米兰的中兴期,其间夺得一届冠军联赛冠军(2003年)和一届冠军联赛亚军,一届联赛冠军,以及一届意大利杯冠军。但随着主力阵容的老化和打法的一成不变,球队战绩于2006年开始下滑。

2006年末乃AC米兰之黑暗期,计有队中头号球星舍甫琴科转战英超,而2006-2007赛季又因球案被罚八分,对联赛影响很大。在冬季转会期间,AC米兰从拉齐奥签下了后卫奥多,从马德里俱乐部签下三届世界足球先生和世界杯决赛阶段进球记录保持者罗纳尔多,对球队的实力和人气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最终AC米兰取得联赛第四名。由于冬歇期球队进行了积极的调整,以及巴西球星卡卡的抢眼表现,AC米兰在该赛季的欧洲冠军杯的比赛中一直发挥稳健,并最终在5月23日希腊雅典举行的决赛中,依靠菲利波·因扎吉在上半场补时阶段和下半场尾段的各一个入球,以二比一击败来自英格兰的5届冠军利物浦,第七次赢得欧洲联赛冠军杯。

[编辑] 2008-2009赛季

目前俱乐部引进了弗拉米尼、赞布罗塔、博列洛、罗纳尔迪尼奥、舍甫琴科等球员,并收回了租借在外的安东尼尼和阿比亚蒂。

俱乐部荣誉

更新日期:2007年12月16日[11]

意甲冠军:17

1901, 1906, 1907, 1950-51, 1954-55, 1956-57, 1958-59, 1961-62, 1967-68, 18-79, 1987-88, 1991-92, 1992-93, 1993-94, 1995-96, 1998-99, 2003-2004

意乙冠军:2

1981-82, 1983-

意大利杯:5

1966-67, 11-72, 12-73, 16-77. 2002-03

意大利超级杯:5

1988, 1992, 1993, 1994,2005

欧洲足球联合会冠军杯/冠军联赛:7

1962-63, 1968-69, 1988-89, 1989-90, 1993-94, 2002-03, 2006-07

洲际杯/世俱杯:3

1969, 1989, 1990(因为而已改名为世界冠军俱乐部杯,所以2007不属洲际杯)

欧洲超级杯:5

1989, 1990, 1994,2003,2007

欧洲优胜者杯:2

1967-68, 12-73

拉丁杯:2

1951, 1956

米杜柏杯(Mitropa Cup):1

1981-82

世界冠军俱乐部杯:

2007

亚军

意甲联赛:14

1902, 1947-48, 1949-50, 1951-52, 1955-56, 1960-61, 1964-65, 1968-69, 10-71, 11-72, 12-73, 1989-90, 1990-91, 2004-05

意大利杯:7

1941-42, 1967-68, 10-71, 14-75, -85, 1989-90, 19-98

意大利超级杯:3

1996, 1999, 2003

欧洲冠军杯/欧洲冠军联赛:4

1957-1958,1992-1993,1994-1995,2004-2005

欧洲优胜者杯:1

13-14

洲际杯/丰田杯:4

1963,1993,1994,2003

欧洲超级杯:2

14,1993

拉丁杯:1

1953

[编辑] 联赛记录

更新日期:2008年5月15日

主场获胜最悬殊比赛:1950--51赛季对巴勒莫队,9比0。

客场获胜最悬殊比赛:1954--55赛季对热那亚队,8比0。

主场失利最悬殊比赛:1996--赛季对尤文图斯队,1比6。

客场失利最悬殊比赛:1935--36赛季对亚历桑德里亚队,1比6。

连续不败场次最多:1991--92赛季至92--93赛季第23轮,共58场。其中39胜19平

连胜场次最多:1950--51赛季第21--30轮,共10场。

客场连胜场次最多:1992--93赛季,共8场。

客场连续不败场次最多:1991--92赛季至93--94赛季第4轮,共38场。其中19胜19平

连续不胜场次最多:1929--30赛季第16--26轮、76--77赛季第18--28轮、83--84赛季第17--27轮,各11场。

连败场次最多的:13--74赛季第20--24轮,共5场。

获胜场次最多的赛季:1961--62赛季,共24场。

客场获胜场次最多的赛季:1963--64赛季,共11场。

获胜场次最少的赛季:1957--58赛季,只9场。

失利场次最少的赛季:1991--92和92--93赛季,全年不败。

进球最多的赛季:1958--59赛季,共84球。

进球最少的赛季:1966--67和93--94赛季,各36球。

失球最少的赛季:1993--94赛季,34场比赛只失15球。

失球最多的赛季:1932--33赛季,共62球。

连续不失球时间最长:塞巴斯蒂亚诺·罗西,1993--94赛季第15--25轮中,929分钟。

出场最多的球员:保罗·马尔蒂尼,716场。

联赛进球最多的球员:冈纳尔·诺达尔,257场联赛共进210 球。

参加国际比赛最多的球员:保罗·马尔蒂尼, 126场。

参加俱乐部欧洲赛事最多的球员:保罗·马尔蒂尼, 168场(截止06/07赛季结束)

[编辑] 58场不败的记录

1991 年05月27日 平 帕尔马队:0:0

1991 年09月01日 胜 阿斯科利队:1:0

1991 年09月08日 胜 卡利亚里队:1:0

1991 年09月15日 平 尤文图斯队:1:1

1991 年09月22日 平 佛罗伦萨队:1:1

1991 年10月05日 胜 亚特兰大队:2:0

1991 年10月20日 胜 帕尔马队:2:0

1991 年10月27日 胜 巴厘队:1:0

1991 年11月03日 胜 罗马队:4:1

1991 年11月17日 胜 桑普多利亚队:2:0

1991 年11月30日 平 热那亚队:1:1

1991 年11月24日 胜 克雷莫纳队:3:1

1991 年12月01日 平 国际米兰队:1:1

1991 年12月08日 胜 都灵队:2:0

1991 年12月15日 平 拉齐奥队:1:1

1992 年01月05日 胜 那不勒斯队:5:0

1992 年01月12日 胜 维罗纳队:1:0

1992 年01月19日 胜 福贾队:3:1

1992 年01月26日 胜 阿斯科利队:4:1

1992 年02月02日 胜 卡利亚里队:4:1

1992 年02月09日 平 尤文图斯队:1:1

1992 年02月16日 平 佛罗伦萨队0:0

1992 年02月23日 平 热那亚队:0:0

1992 年03月01日 胜 亚特兰大队:3:1

1992 年03月08日 胜 帕尔马队:3:1

1992 年03月15日 胜 巴厘队:2:0

1992 年03月29日 平 罗马队:1:1

1992 年04月05日 胜 桑普多利亚队:5:1

1992 年04月12日 平 克雷莫纳队:1:1

1992 年04月18日 胜 国际米兰队:1:0

1992 年04月26日 平 都灵队:2:2

1992 年05月06日 胜 拉齐奥队:2:0

1992 年05月10日 平 那不勒斯队:1:1

1992 年05月18日 胜 维罗纳队:4:0

1992 年05月24日 胜 福贾队:8:2

1992 年09月07日 胜 福贾队:1:0

1992 年09月14日 胜 佩斯卡拉队:5:4

1992 年09月21日 胜 亚特兰大队:2:0

1992 年09月28日 胜 桑普多利亚队:2:1

1992 年10月05日 胜 佛罗伦萨队:7:3

1992 年10月19日 胜 拉齐奥队:5:3

1992 年10月26日 胜 帕尔马队:2:0

1992 年11月02日 平 都灵队:0:0

1992 年11月09日 胜 那不勒斯队:5:1

1992 年11月22日 平 国际米兰队:1:1

1992 年11月30日 胜 尤文图斯队:1:0

1992 年12月07日 平 乌迪内斯队:1:1

1992 年12月14日 胜 安科那队:2:0

1993 年01月03日 胜 罗马队:1:0

1993 年01月11日 胜 卡利亚里队:1:0

1993 年01月18日 胜 布雷西亚队:1:0

1993 年01月25日 胜 热那亚队:1:0

1993 年02月01日 平 福贾队:2:2

1993 年02月08日 胜 佩斯卡拉队:4:0

1993 年02月15日 平 亚特兰大队:1:1

1993 年03月01日 胜 桑普多利亚队:4:0

1993 年03月08日 胜 佛罗伦萨队:2:0

1993 年03月15日 平 拉齐奥队:2:2

荷兰的队员名单

荷兰队23人名单

位 置 姓名 俱乐部 出生年月 身高(cm) 体重(kg)

门将 斯特克伦伯格 阿贾克斯 1982-09-22 194 84

门将 沃姆 乌德勒支 1983-10-20 183 84

门将 博施克 特温特 10-10-20 1 84

后卫 范德维尔 阿贾克斯 1988-02-03 182 69

后卫 海廷加 埃弗顿 1983-11-15 180 75

后卫 马泰森 汉堡 1980-04-05 181 74

后卫 范布隆克霍斯特 费耶诺德 15-02-05 178 75

后卫 布拉鲁兹 斯图加特 1981-12-28 179 77

后卫 奥耶 埃因霍温 14-07-11 184 80

后卫 布拉夫海德 凯尔特人 1983-04-08 176 73

中场 范博梅尔 拜仁慕尼黑 17-04-22 187 84

中场 德容 曼城 -11-30 174 72

中场 斯内德 国际米兰 -06-09 170 64

前锋 罗本 拜仁慕尼黑 -01-23 181 75

中场 德泽乌 阿贾克斯 1983-5-26 174 60

中场 斯哈斯 阿尔克马尔 -01-11 177 70

中场 阿弗莱 埃因霍温 1986-04-02 183 68

中场 范德法特 马德里 1983-02-11 175 74

前锋 库伊特 利物浦 1980-07-22 185 77

前锋 范佩西 阿森纳 1983-08-06 183 71

前锋 埃利亚 汉堡 1987-2-13 176 70

前锋 巴贝尔 利物浦 1986-12-19 186 78

前锋 亨特拉尔 AC米兰 1983-08-23 186 80

预计首发阵容

阵型4231

守门员斯特克伦伯格

中后卫海廷加 马泰森

左后卫队长范布隆克霍斯特

右后卫范德维尔

双后腰德容 范博梅尔

左前卫库伊特 右前卫罗本 前腰斯内德

前锋范佩西

中国乒乓球发展史

中国乒乓球发展史:1904年12月乒乓球运动从日本传入中国。开始是由上海四马路一家文具店的老板王道平从日本购回10套乒乓球器材,并在店内作表演,于是买乒乓球、打乒乓球的人逐渐增多,各大城市也先后推广了这项活动。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内震荡不定,乒乓球的发展停滞不前。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把乒乓球确定为国球之后,发展迅速。先后涌现出了如孔令辉、刘国梁、邓亚萍、马琳、张怡宁等众多世界冠军。

这段时间内,中国的乒乓球手们专心研究出了适合自己的打法,适合自己的战术。

扩展资料:

中国战绩

世锦赛冠军

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中国在乒乓球历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选手取得世界乒乓球比赛的大部分冠军,甚至多次包揽整个赛事的所有冠军。

容国团,中国第一位乒乓球世界冠军。

邓亚萍,国际奥委会亲自为她颁发金牌,中国队在历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得的冠军。

上世纪60年代苏联对华政策

中苏论战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研究综述

李明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际政治中的重大,它导致了中苏关系走向对抗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分裂。中苏大论战中,双方论战的文字汗牛弃栋,而由于种种原因,对这场大论战的研究却近乎空白。20世纪80年代之后,特别是苏联解体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破裂的原因进行过一些研究,并提出过不少有益的见解。不过,由于这一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情况十分复杂,加之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不仅学者们众说纷纭,而且很多研究并不十分客观。如有些国内外论著把中苏论战的原因单纯归结为文化差异、国际共运中的权利之争、地缘政治冲突、种族不和、体制缺陷及双方***个人性格与行为因素,等等,这些都是不准确、不全面的。现对上述研究进行综述,以促进对中苏论战问题研究的深化和扩展。

一、有多少因素引起中苏论战

从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看,对中苏论战的研究大多是对历史过程的叙述或对论战原因的分析。关于中苏论战的原因,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其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主要的原因有国家利益的矛盾和意识形态分歧。意识形态分歧始于苏共二十大,主要是对斯大林的评价和“三和”路线问题上的分歧。中苏关系的恶化是1958年苏共提出建立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开始的,认为苏联想控制中国,伤害了中国的民族感情。在之后的一系列中,如台湾海峡危机,苏联撕毁《国防新技术协定》,中印冲突,苏美缓和战略等,双方发生了争论和争吵,增加了不信任,矛盾逐步加深。

关于到底有哪些原因引起中苏论战并使论战逐步升级,学者们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叶书宗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引爆中苏大论战。斯大林确立的斯大林模式,到50年代其狭窄的框架就已经容纳不下发展着的、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容。时代在呼唤改革,理论需要发展。斯大林逝世后,客观上对社会主义各国特别是苏联的体制改革变得非常有利。1953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立即在中央全会上提出忧患意识,着手改革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首先在农村和农业生产领域取了几项重大举措,包括大规模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取消集体农庄和集体农民的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改革农副产品的收购制度,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等等。赫鲁晓夫在政治上的重大举措是从平反昭雪入手,反对个人崇拜,重树集体领导原则,强调恢复社会主义法制。在世界总体战略方面,赫鲁晓夫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不符合当今现实,因而要调整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即改变把20世纪看做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世纪的时代估价,改变以暴力革命为手段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决策,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等三个理论问题,并希图缓和与美国“冷战”对峙的严重局势。总之,赫鲁晓夫致力于改革斯大林体制,是要寻找苏联社会主义继续前进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6年2月,苏共举行第20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在《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中,推出了他的改革思想。尽管在新中国建立后就很快感觉到不能照搬苏联的做法,并努力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是,对苏共提出的“和平过渡”和反对个人崇拜问题,就首先表示不同意见。在1956年4月和12月,《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文,揭开了中苏大论战的序幕。

李捷认为,民族传统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分歧和战略利益的冲突是中苏论战的主要原因。其中,就民族传统来看,两国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苏联的前身俄罗斯,是一个领土扩张野心很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它是主要的获利国之一。中国则深受其害,中国人民心灵上的创伤是深刻的。在苏联时期,从斯大林开始,苏共长期把苏联的国家利益置于各国***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之上,并要求各社会主义国家都要维护苏联的国家利益。谁要是过分强调本民族的特殊性,强调本国的国家利益,就是对苏联权威的“大不敬”,就是民族主义。而的革命和建设理论,恰好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本国国情和民族传统的道路基础之上的。这种基于民族传统和革命道路的巨大差异,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不同理解。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在斯大林时期还没有表面化,到了赫鲁晓夫执政以后,就逐渐暴露出来。1958年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是中苏关系的转折点,从此,两党两国在战略利益和内外政策上的分歧日益发展,展开了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这是导致中苏关系迅速恶化的根本原因。

左凤荣、潘正祥认为,中苏论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意识形态的因素,更有国家利益的冲突,还有***之间的好恶,其中也夹杂着历史的积怨。赫鲁晓夫执政之初,中苏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但同时,赫鲁晓夫也像对待东欧“卫星国”那样,欲把中国纳入苏联的整个战略之中,被一一拒绝,使得中国的国家利益与赫鲁晓夫加强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控制以增强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砝码这一战略意图之间存在矛盾。另外,与赫鲁晓夫两人之间也未能建立起良好的私人关系,两个人的文化素质、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别。作为新独立国家的***,把中国的独立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作为大俄罗斯民族的一员,赫鲁晓夫潜意识中的大国主义不断显露,而他自己却浑然不觉。这种差异不能不影响到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两国的关系。

曲星认为,从20世纪50~6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的复杂纷繁的种种现象中,可以理出三条相互作用的线索,即中苏之间关于国际战略的分歧,中苏两党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的争论和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新中国成立之初,中苏之间的结盟关系有着强烈的利益互求因素,即当时中苏都面临美国严重威胁的战略格局,中国需要与苏联结盟来巩固新生的人民,而苏联也需要在自己的周边建立一个隔离西方威胁的安全区域。但5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有所缓和之后,苏联面临的战略任务与中国面临的战略任务发生了明显差距,原来被共同战略利益掩盖的双边关系和民族利益中的矛盾开始显露出来。由于各自战略需求及斗争策略的不同,双方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若干理论问题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这些分歧不可能在论战中弥合,反而越来越大。两个执政党之间关系的恶化,不可避免地对国家之间的关系产生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影响。中苏从盟友演变为潜在敌人,正是这种利益冲突与理论分歧恶性互动的结果。

亚利桑那大学政治学教授艾伦·S.惠廷认为,有多种因素促使莫斯科与北京分离。第一,从个人方面说,赫鲁晓夫和的个性,就和一般同盟所需要的磋商、妥协与合作格格不入。这两位独断独行者特有的对人的态度,也把正常的分歧变成了相互的敌视。第二,中苏两国之间在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存在分歧。依靠自己取得了革命胜利的中国***,在斯大林去世之后与其他***领袖相比有如鹤立鸡群,有利于莫斯科的力量对比至少在政治上被有利于北京的威望对比所抵销,出现力量与地位上的不相称。贸易和援助条款以及没有明言的中国在核时代对苏联的军事依赖,对双方来说都引起了实际的与心理上的问题,这在50年代后半期愈来愈明显。中国经济与军事发展的巨大需求,加重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和战后东欧卫星国的需求而造成的苏联紧张,北京对莫斯科在轻重缓急上的考虑有不同看法是可想而知的。第三,中苏之间在与第三国关系上存在不协调。中国同美国之间缺乏外交承认,而苏联却强调与美国的和平共处并默认美国对台湾的防卫义务;中国与印度发生武装冲突时,苏联却向印度求爱。在对第三世界新独立国家的影响上,甚至在对东欧国家的关系上,中苏之间也有矛盾。第四,在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革命道路上,中苏两个***巨人之间意见也不同,其背后是权力和影响的竞争,并最终恶化两国关系。

二、中苏论战最主要的原因

导致中苏论战和中苏关系破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学者们争论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两党在对斯大林体制认识上的分歧是中苏论战最主要的原因

张欣认为,中苏论战的产生有着错综复杂的背景,除了国家利益的矛盾外,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两党在对斯大林体制认识上的分歧。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都出现改革的新迹象。特别是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揭露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错误及其造成的严重危害,对传统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新的认识。尽管“报告”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与批判存在着过于草率的问题,但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从战后苏联社会发展来看,特定时期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苏联体制的所有弊端,几乎都与斯大林所搞的个人崇拜有关,不反对个人崇拜,任何社会改革都难以设想;从战后国际共运发展来看,“报告”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冲破了斯大林时代形成的国际共运史上“斯大林体制”的禁锢,使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可以从理论上,而且也可以从实践中开始独立地探索不同的建设模式成为可能。

2.两国关系上的不平等是中苏论战的根本原因

薛钰认为,不应把中苏论战的根源仅归于意识形态、理论观点上的分歧。薛钰指出,正如新中国诞生前夕,制订对苏“一边倒”政策并不简单地是因为与苏联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而主要地是基于国家安全、外交、经济等现实利益而做出的理智选择一样,意识形态也并不是导致中苏对抗的根本原因。苏共二十大至1959年苏美戴维营会谈前,对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及批评斯大林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还抱赞成态度,只是当两国利益冲突激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才逐步升级,使中苏分歧呈现为意识领域的大论战。薛钰同意对中苏论战的总体评价,即所谓中苏论战,并“不是指意识形态争论的那些问题,这方面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正是国家利益的根本冲突、苏联大国主义政策与中国独立自主方针的严重对抗,导致了双方在现实国际政治方面重大方针政策的分歧,这是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是中苏矛盾发生发展并最终导致论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3.国内建设道路的不同是中苏冲突的根本原因

当年直接参与中苏最高层会晤的当事人,现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资深汉学家列·别·杰留辛著文对苏中冲突的起因做了若干分析,认为苏中冲突首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生危机,由此也推动了苏中***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在探索中,苏中两国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苏联走了一条右倾保守的道路,在中国,“左”倾情绪则占了上风。还指出,从客观的观点看,两党之间,确切一点说,两国***之间的争论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当年直接参与中苏最高层会晤的另外一位当事人,曾长期担任苏共中央国际部中国处处长,现任俄国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库里克认为,如果我们是去寻找真正的深层的原因,而不是表面上的原因的话,那么,有很多问题,应该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当然,两国***的个性,还有一些其他原因都曾经起过作用,而且在一定的时期还可能成为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他认为,如果要寻找真正的深层原因,那么,就需要了解一个非常简单的真理。这就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是取决于它的对内政策的。根据这个真理,两国之间的关系恶化、争论的原因,应当从中国的内政和苏联的内政中去寻找。那么,这个时期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呢?他指出,恰恰是在50年代,在两国发生争论的这个时期,两个国家的内政越来越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了。

4.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刘克明认为,中苏关系恶化直至分裂,可以从各方面去探寻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赫鲁晓夫执政初期,由于有其政治需要,对中国党还能平等对待,在“反党集团”被贬黜,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后,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我为主、发号施令那一套,越来越明显暴露出来。除了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外,还有几件事是赫鲁晓夫对中国推行大国主义、大党主义。第一,在对美国的政策上,苏共只考虑苏联一方的利益,而置中国利益于不顾。1959年9月中苏会谈时,赫鲁晓夫要求中国党在台湾问题上,同苏联制定共同路线,答应对台湾不使用武力,为我拒绝。第二,1960年在布加勒斯特各党会议上,中苏发生争论,苏联不仅在会上组织围攻,而且在会后从中国撤回专家,撕毁合同,停止供应设备,对中国施加政治经济压力,迫使中国听从其指挥。第三,1963年中苏两党会谈期间,苏方发表告全体党员的公开信,全面对我攻击,而且同美、英签订部分核禁试条约,妄图伙同美国垄断核武器,束缚中国手脚。第四,1964年2月,苏斯洛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报告,说要对中国党取集体措施。随后赫鲁晓夫根本不同中国党商量,宣布召开由26国党代表组成的起草委员会,筹备所谓国际会议,实际上是作为对中国党取集体措施的组织手段。阎明复也持这一观点,认为中苏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赫鲁晓夫奉行的大国沙文主义,它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民族利益。1958年以后,赫鲁晓夫一次又一次地对我国取施加压力的步骤,最终导致论战升级和关系恶化。

5.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导致中苏关系破裂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

孙其明认为,意识形态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都对中苏关系的恶化和破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相比之下,国家利益的冲突所起的作用更重要,更带有根本的性质。不过,国家利益的冲突之所以如此,也和它同意识形态的分歧、争论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有关。

斯大林去世后,尤其是苏共二十大开始批判斯大林的错误以后,中苏两党在涉及斯大林的评价、和平过渡等理论和政策问题时,看法有了不同,双方出现了分歧。但双方在处理这些分歧时,都比较注意不把与国家利益无关的意识形态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而是就事论事。所以,分歧并没有影响国家利益和国家关系,反而在1957年达到顶峰。然而,从1958年春夏开始,上述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两年两国间涉及国家利益的矛盾和争执与此前的七八年相比,不仅数量大增,而且性质也严重得多了,矛盾和争执已发展为严重的冲突,内部的争论已演变成公开的争吵而且逐渐演变为严重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促使意识形态分歧的扩大和升级,而且与意识形态分歧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为因果,造成了双方的严重对立,致使冲突不仅不可能得到解决,甚至连缓和一下也难以实现,从而最终导致中苏关系的破裂。

孙其明还指出,由于两国在国家利益方面的争执造成了彼此间的不满和恶感,加剧了彼此间的不信任,各方均开始怀疑对方的动机和目的,甚至认为对方居心叵测。尤其是中苏双方都是注重意识形态的国家,当问题越来越多时,各方都必然要从意识形态上寻找原因,从理论、路线和政策上挖根子。正因为上述争执的出现,和中央便把它和意识形态分歧放在一起考虑,开始怀疑苏共中央和赫鲁晓夫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否符合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分析以后,等人又进而做出判断,认为赫鲁晓夫等人显然已走上了修正主义和半修正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的苏联也已发生了变化。在等人看来,如果不是在理论、路线上出了问题,赫鲁晓夫等人怎么会干出那么多损害社会主义中国的事情呢?在苏联方面,赫鲁晓夫和苏共中央实际上也在运用同样的逻辑推理,认为和中央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违背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犯了民族主义、教条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等等。于是,中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大大升级了,从某一具体问题的观点之争发展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修正主义或教条主义之间的根本原则之争,根本路线之争。双方都认为自己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对方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都认为真理在自己一方。在双方的争执中,尤其是涉及国家利益的争执中,确实存在着“是非”,存在着正确与不正确的问题,但是,双方都把争执上纲上线,使分歧升级,显然是夸大其辞了,结果反而掩盖了具体问题上的“是”和“非”,不仅分不清是非,反而徒增恶感。

6.中苏论战是中苏国家利益(包括主权)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及领导者个人之间的矛盾三种主要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骆晓会认为中苏论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无外乎是中苏国家利益(包括主权)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及领导者个人之间的矛盾三种主要因素造成。但骆晓会不同意中苏关系恶化之首要因素为国家利益的说法。认为斯大林时期比赫鲁晓夫时期对中国国家利益损害更大,但中苏关系的恶化却发生在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在国家利益问题上争执的结果是因小失大,特别是是以虚幻的主权损害替代了实在的国家利益损失;1969年以前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方针和原则,往往未真正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国际主义高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重于国家利益。因此中苏关系恶化的首要因素为国家利益之说不能成立。他认为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的恶化,是许多因素累积并相互促进、交互影响下造成的。如果非要从这些矛盾中找出一种首要的或根本的、关键的因素,那么也不应是两国包括主权问题在内的国家利益的冲突,导致了中苏关系由盟友走向了敌对,由兄弟变成了仇人,也不会是意识形态分歧将中苏关系引向了绝境。

从以上引述、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对中苏论战的原因争论较多,但是,国家关系的不平等、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苏共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对外战略的不同等,都可以归结为国家利益的冲突。所以,中苏论战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四个主要方面,即历史积怨,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和***个人因素。

马尔蒂尼绰号(外号)

米兰旗帜、马队

姓名:马尔蒂尼(Paolo Maldini)

国籍:意大利

场上位置:后卫

生日:1968年6月26日

身高:187Ccm

体重:85kg

辉煌战绩

保罗-马尔蒂尼,是前意大利主帅老马尔蒂尼的儿子,在1988年的欧洲锦标赛上崭露头角,是目前意大利代表国家队出场最多的球员。曾在1994年被英国《世界足球》评为年度世界最佳球员。马尔蒂尼是米兰的旗手,凭借上赛季冠军联赛中的出色表现和在AC米兰近20年的忠心耿耿,他成为了获得欧足联终身成就奖的第一人。

1985年1月20日代表AC米兰队客场1:1平乌迪内斯队的比赛中首次出场意甲联赛;1985年9月8日代表AC米兰队客场1:3负法国欧塞尔队的比赛中首次出场欧洲赛事(欧洲联盟杯);1988年3月31日代表意大利队客场1:1平南斯拉夫队的比赛中首次出场国际比赛。

主要荣誉:

6次意大利甲级联赛冠军:1987-1988,1991-1992,1992-1993,1993-1994,1995-1996,1998-1999

4次欧洲冠军杯冠军: 1988-89, 1989-90, 1993-94,2002-2003

3次欧洲超级杯冠军: 1989, 1990, 1994, 2003

2丰田杯冠军: 1989, 1990

1次世界足球先生: 1994

保罗·马尔蒂尼

保罗·马尔蒂尼是世界上的最佳后卫之一。他风度翩翩,有“AC米兰王子”和“白马王子”之称。

保罗·马尔蒂尼1968年6月26日出生在意大利米兰。父亲塞萨里·马尔蒂尼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AC米兰队和国家队的主力后卫,谙熟锁链式防守的真谛。1955年在AC米兰队首次获得意大利甲级联赛冠军,此后又相继在1957、1959和1962年3次夺冠。1963年作为AC米兰队的队长率队以2∶1战胜葡萄牙本菲卡队获得AC米兰历史上的第一个欧洲冠军杯。他是第一个举起这个奖杯的意大利人,创造了AC米兰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年代。老马尔蒂尼1967年5月28日打完最后一场甲级联赛后正式结束了自己的球员生涯。第二年他的宝贝儿子保罗·马尔蒂尼出生。

1985年1月,年仅16岁的马尔蒂尼开始了意甲联赛的第一步。当时,具有色彩的教练尼尔斯·林德霍尔姆对他说:“出去踢,那只是场比赛。“马尔蒂尼说:“在多年的足球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在意甲效力。我非常一开始便参加了水平极高的比赛,并且逐渐成长起来。和弗兰科·巴雷西在一起,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不仅有足球技术,而且学习他的领袖气质。可不是每一个优秀球员都能那么幸福地加盟一支优秀球队,还能不断取得各种荣誉。”

小马尔蒂尼充满而又不失成熟的表现,使他很快就赢得了AC米兰队的一个主力位置,并在1987~1988赛季随队一起夺得了意甲联赛冠军。当第一块金灿灿的奖牌挂在脖子上的时候,他才19岁,比他父亲当年获得第一块金牌早了3年。

马尔蒂尼每时每刻都精力充沛,无论赛场上发生怎样的情况,他都会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而不会轻易冲动,防守对方时准确而又干净。他左脚的技术日臻完美。如果空间允许,他为了躲开对手,会先将球踢出3米以上,然后再人球分过,屡试不爽。

在1988~1989赛季,马尔蒂尼获得了平生第一个欧洲冠军杯。在决赛中他和巴雷西等队友密不透风的后卫线让布加勒斯特星队无功而返。在稳固防守的同时,他频频插上助攻,结果全队以4∶0战胜了布加勒斯特星队。

第二年马尔蒂尼和队友们又以1∶0将本菲卡队打败,再获欧洲冠军杯。1989年和1990年他们分别以1∶0和3∶0战胜哥伦比亚的麦德林民族队,巴拉圭的奥林匹亚队。他迎来了父亲退役之后AC米兰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1990年在意大利本土举办的第十四届世界杯赛上,马尔蒂尼和他的队友们没能进入决赛,失去了一次在家门口夺冠的机会。

在1994年的欧洲冠军杯赛中,由于巴雷西无法参加对巴塞罗那的决赛,卡佩罗教练将马尔蒂尼调入中路,他以开阔的视野和气质不凡的大将风度让人们领教了他的本领。其实他可以踢好几乎每一个位置。这场比赛,拥有罗马里奥和斯托伊奇科夫等超级球星的巴塞罗那队以0∶4败北。

也许命中注定与世界杯奖杯无缘,马尔蒂尼在1994年的美国世界杯赛上再次冲击失利。由于巴雷西因伤退出比赛,他站在了巴雷西习惯的位置上,并担任场上队长。十年磨一剑,马尔蒂尼不仅技术成熟了,他的作风也成熟了,他的为人得到了教练和队友的一致肯定,他是场上无可争议的灵魂。在决赛中,他们在点球比赛中输给了巴西队。意大利队再次输在了点球上,命运就是这样作弄人。

公道自在人心。在这届世界杯赛上,马尔蒂尼的表现值得称道。他是这届杯赛上上场时间最多的队员,高达690分钟。国际足联的技术小组、德国《踢球者》、法国《十一人》均将他选为世界杯最佳阵容。这一年他第四次夺得欧洲冠军杯冠军。1994年底英国《世界足球》评选他为"世界足球先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后卫。

人们称赞马尔蒂尼是这个星球上最好的后卫。他的动作有效但不粗野,是个中规中矩的球员。虽然偶尔也有犯规动作,但由于他在裁判心中的印象不错,所以经常能够侥幸地逃过处罚,一个赛季下来几十场比赛,他累计黄牌不超过四张,从未得过红牌。这应该得益于其父老马尔蒂尼的真传。用脑子踢球而不是去踢伤对手是父亲给他的忠告。

马尔蒂尼留给足坛的是一流的防守技术和忠诚。巴雷西退役后,他自然而然地代替了巴雷西的位置。他坚决执行新教练扎切罗尼的“三后位”打法,说服队友一起服从教练的战术,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奉献,AC米兰队才在1999年再次夺冠,取得了短暂的辉煌。

作为世界第一左后卫,在比赛当中,再优秀的前锋都不愿意闯马尔蒂尼这道关。他的最大特点是紧逼盯人和卡位相结合,头脑清醒,判断力强,卡球不卡人,不侵人犯规。他在绿茵场上拼搏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哪一位前锋被他踢伤过。他也不与裁判争执,对队友如同兄弟,他是队里的绝对精神领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