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场外资讯

德国Vs瑞士阵容-德国vs瑞士阵容最新

二战时瑞士手中掌握大量财富,为何德国没有攻占它?

德国Vs瑞士阵容-德国vs瑞士阵容最新

因为瑞士的实力很强大,所以德国不敢轻易进攻它,瑞士的兵力十分的猛悍,尤其是瑞士的步兵。即使在二战的时候,瑞士身为中立国,却还努力练兵打仗,并且瑞士说过,谁敢侵犯瑞士的领土,瑞士就会与他斗争到底。

瑞士常年不打仗,而且作战人数并没有很多,却还能压制住德国,说明瑞士的综合国力还是很强的。德波战争的时候,瑞士迅速的开启了全国战争,可以看到它的兵力强劲。曾经德国与法国发起战争,德国空军想要去轰炸法国,但是却没有成功,这得益于瑞士的有效拦截。

而且瑞士的土地是一块宝地,因为地形比较复杂,又多山地,德国很难在与瑞士交战的时候找到合适的地理位置发起进攻,不光是路上作战,就连空中作战,德国也很难打进瑞士。根据瑞士作战的态度来看,德国如果攻占瑞士,必然要吃一些苦头的,而德国却没有想要一定吃这些苦头,所以德国迟迟不肯动身。

在二战的时候,瑞士是保持中立国的态度的,德国没有发动这场战争的理由。德国又觊觎着瑞士的产业,所以自然要保护好瑞士,慢慢的从他手中夺过他的产业。德国如果想要瑞士的加工业,依靠战争是不可以的,开启两国的合作才是王道。

瑞士加工业制造出来的军工用品,广泛的用于战争中,都是精美的制造。德国和瑞士合作之后,瑞士给了德国很多的好处,各种军工制品,武器等,都为德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使德国在战争上更加的有优势。

为什么瑞士从不打仗?而且从没有国家去侵犯它?

瑞士从不打仗,而且从没有国家去侵犯它的原因如下:

1、地理位置

瑞士处于德国和意大利的交界处,作为中立国,并未阻止任何德意之间的经济活动,而且地处欧洲大陆腹地,并不处于兵家必争之地,作为想称霸世界的德国来说,暂时是顾不上考虑的。

2、全民皆兵

瑞士当时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策略。因此在战略上德国必须要重视这个国家的战斗力

3、历史渊源

瑞士从一战开始就是中立国,二战的时候依然是中立态度,因此,德国大部人是不仇恨瑞士人的,而对于一战中战胜德国,使德国背上巨额债务的那些国家,德国人则是相当的不满。另外,瑞士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也是有很多德国人生活在那里。

4、世界闻名的银行保管行业

瑞士作为世界闻名的银行保管行业,替当时的德国保管了大量的非法所得,有着非常实用的存在价值。

二战期间,德国为什么不打邻国瑞士?

德国军队之所以不打瑞士主要是三个原因。瑞士当时综合国力也比较强并且当时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立国。在不影响德国利益的前提之下,如果德国在攻打瑞士的话纯粹是为自己增添麻烦。第1个原因就是瑞士是中立国,德国没有必要为自己增加敌人。瑞士在独立之前,其实是罗马帝国的一个部分。当时德国也是罗马帝国的一个部分,所以瑞士跟德国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再加上瑞士人都是比较老实的,没有什么野心。在1815年的时候,维也纳会议恢复了瑞士的独立同时这些欧洲国家也承认了瑞士其实是一个中立国。当时瑞士其实并没有阻碍到德国获取利益,所以德国也不想为自己再次树立一个敌人。第2个原因就是瑞士的军事实力要比荷兰等其他欧洲国家强。其实在第2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本来德国也是想要攻打瑞士的,但是由于东线战场的战局发生了变化,所以德国并没有攻打瑞士的最好时机。瑞士在战争爆发的前夕,早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由于本身瑞士的军事实力就比较强,所以德国如果想要打瑞士的话,那么一定要付出一些代价。在1940年的时候,瑞士军队就曾击落十几家德国的战斗机。当时瑞士军队的这个举动无疑是在向德国军队示威。第3个原因就是瑞士是真正的独立,它从不帮助当时的盟国军队。要知道在第2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瑞士曾击落了德国的战斗机的同时,也打下过100多架盟军的战斗机。所以当德国知道瑞士不但攻打自己还攻打他的盟友的时候也彻底对瑞士放了心,因为瑞士当时做到了真正的中立。

德国为什么不打瑞士?

为什么不打“永久中立国”瑞士?原因就是因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国”,这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远联邦建立开始,瑞士在欧洲历史上就一直扮演着中立国的角色,似乎从来没有过军事征服其他地区的行为。但是另外一个原因却是瑞士在二战时期对德国取了妥协屈服的态度,使得德国最终没有下定决心吞并瑞士。

至于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列强为了重新划分拿破仑战败之后混乱的欧洲版图,对瑞士中立国的身份的确立只是一个不很起眼的小协定。虽然维也纳会议是通过压制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主张在欧洲重新建立一套保守系统而遭到了历史学家的谴责,但是在一战之前,这次会议达成的协议为欧洲维持了将近一百年的和平。

重新回到二战时期瑞士的中立国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瑞士在二战时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完全和平美好的中立地区。事实上,瑞士在二战中并不是完全中立的,虽然有资料说瑞士曾组织军队反抗德国,但是更多资料显示瑞士在二战期间其实是“助纣为虐”,不止在经济上对德国进行帮助,对犹太民族难民的间接迫害更是为后人所不齿。

下面是相关资料

瑞士是一个人口704万(二战期间为400多万),土地面积41284平方千米的中欧小国。但是在二战中,当的军队肆虐着整个欧洲时,它仍然能够免于战火的破坏。每当学习到这段历史时,很多学生就会问道:“瑞士在二战中为什么能保持中立?”有的资料说,面对的威胁,瑞士曾于天内动员了43万大军[1],并迅速进入作战阵地,显现了坚强的防卫作战能力和决心,加之纳粹德国因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因而放弃了入侵瑞士的意图。其实不然,在这场关系着人类命运的大搏斗中,瑞士并未保持真正的中立,而是助纣为虐,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瑞士为什么要屈从?

在历史上,瑞士曾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统治下的一个小国。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为了限制法国,反法同盟通过了关于瑞士永久中立的声明,瑞士被确定为永久中立国。

然而,1933年上台后,瑞士的中立和独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纳粹德国的出版物称,所有以德意志人为始祖的人,即使在“第三帝国”的边界之外,也都是德国人。因此,它们把瑞士人称为“在瑞士的德国人”(瑞士人口中64%属于德意志民族)[2]。而纳粹德国绘制的地图更是公然把它囊括在“大德意志”的疆域之内。与这种的种族主义鼓噪相呼应,在瑞士德语区出现了亲纳粹社团,其中以“国民阵线”以及“瑞士国社党人”两个极右组织势力较强。得到支持的瑞士法西斯势力一时甚嚣尘上,对瑞士当局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威胁着瑞士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此外,德国还威胁要切断向瑞士的煤炭出口。

当二战已经迫在眉睫时,瑞士议会于1939年8月30日通过决议,重申它将恪守中立。而1940年,德国最高统帅部制订了以突袭方式迅速占领瑞士的几种方案,统称为“冷杉行动”。只是在权衡入侵的利弊得失后,最终未将它付诸实施[3]。

1940年6月,法国的半壁江山沦陷,小小瑞士转瞬间落入德、意强邻及其兼并或占领区的四面包围之中。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吞并野心,瑞士当局最终选择了屈从迎合的道路,演出了其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幕。

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有哪些猫腻?

1、在经济上向法西斯国家输血。

德国历来是瑞士的最大贸易伙伴。二战中,瑞士一直都维持了同德国的经贸、金融关系。大战爆发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1.5亿瑞士法郎,德方则允许瑞士商品经由德国转口。意大利亦从同瑞士的经贸关系中获益。瑞士还向德国卖电,让德国工厂保持生产,直至1945年3月德国败局已定时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厂还同向德国供应精密零件。苏黎世的军工厂提供的40毫米口径高,是德国应付盟军空袭的重要防卫武器。[4]

2、二战时瑞士一直让贯穿阿尔卑斯山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15公里长的圣哥大隧道(这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向德国和意大利开放。满载战略物资的火车不断穿过瑞士往来于两国之中[5]。

3、拒绝帮助受迫害的犹太人。

二战爆发前,纳粹一般并不阻挡犹太人移居国外,通常是剥夺其财产后迫使他们迁往别的国家。因此瑞士成了很多德籍犹太人流亡的首选地。但瑞士当局却取对策阻挡他们的涌入,它明确规定,“犹太人不应当视为政治难民”。为此,当局了取先堵后赶的措施:实行预先签证,制止难民入境;如获准入境,则尽早将其逐出;对非法入境的难民,瑞方将其押到边界岗哨交与德方。战争年代,由于无法进入和被逐出瑞士的犹太人是难以计数的。1938年,瑞士出入境部门让德国在德国犹太人的护照上打上一个大大的“J”字印(犹太人的标记)。到正式开战时,瑞士已在边境拦截了10多万犹太人入境。瑞士有时甚至直接把这些人交到臭名昭著的党卫军手上[6]。为此,德国的报纸在战后也曾批评过瑞士的所谓“中立”。德国《周报》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没有同第三帝国正式合作而已。

4、瑞士银行:侵吞犹太人财产,充当纳粹黄金保险箱。

瑞士银行在二战中的表现也有许多“猫腻”。据报道,在二战中,被纳粹迫害致死的德国犹太人在瑞士银行数达5万多户,存有价值为60亿美元的资金,而至今只有600万美元经瑞士ZF交还给了犹太组织或赠与一些国际人道主义组织[7]。一些瑞士银行甚至以纳粹集中营没有发放死亡证的理由拒绝赔偿。所有这些资金都被瑞士银行侵吞了。

瑞士还是纳粹德国进行黄金交易,以换取硬通货瑞士法郎的主要地点。瑞士银行则根本不问黄金的来路,一味从中赚取巨额差价。据称,当时纳粹德国的帝国银行90%的黄金交易就是通过瑞士银行进行的[8]。纳粹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巨额财产,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瑞士银行。在瑞士银行的“帮助”下,得到了宝贵的外汇,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购买维持战争的重要物资。纳粹德国帝国银行副行长索性露骨地说:“瑞士允许自由的外汇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是我们至今仍让它保持独立的一个基本原则。”[9]

上述史实说明,瑞士在二战中的行为违反了永久中立原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瑞士联邦ZF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反思。1995年4月3日瑞士外交部长科蒂首次代表ZF为瑞士在二战中的表现作出道歉。他说:“我们不能、也决不否认瑞士在战时与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野蛮行为有牵连。”“虽然一个被纳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围的小国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难,但这也不应当使我们原谅自己当时严重丧失立场与软弱——我认为尤其不能原谅我们当时对受迫害的犹太人的政策。”当时他还发表了一个经联邦委员会(即瑞士ZF)通过的声明,表示瑞士在二战中有负于纳粹受害者[10]。瑞士政治家勇于正视和承认本国ZF半个多世纪以前所犯的严重错误并就此道歉,这一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

[1] 洪建军:《瑞士从中立走向合作》,《人民日报 . 华南新闻》2002年8月5日第2版

[2] 孟淑贤:《各国概况.中欧》世界知识出版社,19年版,第86页。此数据为1994年数据。

[3] 洪建军:《瑞士从中立走向合作》,《人民日报 . 华南新闻》2002年8月5日第2版

[4] 萧雪:《众说纷纭: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文摘报》1237期第7班转摘1995年5月7日《亚太经济时报》

[5] 萧雪:《众说纷纭: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文摘报》1237期第7班转摘1995年5月7日《亚太经济时报》

[6] 萧雪:《众说纷纭: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文摘报》1237期第7班转摘1995年5月7日《亚太经济时报》

[7] 季泰:《纪念二战胜利瑞士银行尴尬》,《文摘报》1238期第7班转摘1995年5月13日《人民政协报》

[8] 刘琅珂:《保密制度也保了“黑钱”》《环球时报》 (2002年05月27日第11版)

[9] 《血染的黄金——瑞士“纳粹黄金案”始末和瑞士银行保密法》://.hongtatimes.cn/htsb577/index3/index8.htm

[10] 萧雪:《众说纷纭: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文摘报》1237期第7班转摘1995年5月7日《亚太经济时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