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vs波兰女排-美国vs波兰大小分预测
波兰喜欢什么颜色?
问题一:波兰人喜欢什么颜色? 红、白两色是波兰人民喜爱的传统颜色,也是国旗之颜色。
问题二:与波兰人交往有什么忌讳吗?他们喜欢什么? 在人际交往中,波兰人的举止优雅,语言文明,彬彬有礼,是世人有口皆碑的。 同外人打交道时,波兰人对称呼极其重视。他们的习惯,是要尽可能地采用郑重其事一些的称呼。对于男士,波兰人言必称“潘”。对于妇女,他们则非要称之为“帕那”或“帕妮”不可。 在社交场合问候他人时,波兰人肯定会对对方以“您”相称。他们假如与对方以“你”相称,则多半意味着双方关系十分密切,彼此相交已非一日。 按照波兰人的习惯,自己在交际场合被介绍给他人之后,必须要主动同对方握手为礼,同时还要报上自己的姓名,不然即为失礼。 在波兰,最常用的见面礼节有握手礼和拥抱礼。在波兰民间,吻手礼则十分通行。 一般而言,吻手礼的行礼对象应为已婚妇女,行礼的最佳地点应为室内。在行礼时,男士宜双手捧起女士的手在其指尖或手背上象征性轻吻一下,假如吻出声响或吻到手腕之上,都是不合规范的。(2 )服饰礼仪 波兰人的穿着打扮极有自己的特点。除正式场合要穿西服、套裙之外,波兰人日常着装的最大特点,是崇尚个性,讲究与众不同。(3 )餐饮礼仪波兰人的饮食习惯与其他东欧国家大致相似。 具体而言,波兰人平时以吃面食为主。他们爱吃烤、煮、烩的菜肴,口味较淡。 在饮料方面,他们还爱喝咖啡和红茶。在饮用红茶之时,波兰人大都爱加入一片柠檬,并且不喜欢茶水过浓。 在饮食禁忌方面,波兰人主要不吃酸黄瓜和清蒸的菜肴。 波兰人在人际交往中非常喜欢请客吃饭。在宴请客人时,波兰人有不少的讲究。一是忌讳就餐者是单数。他们认定此乃不吉之兆。 二是在吃整只的鸡、鸭、鹅时,波兰人通常讲究要由在座的最为年轻的女主人亲手操刀将其分割开来,然后逐一分到每位客人的食盘之中。 三是不论饭菜是否合自己的口味,客人都要争取多吃一点,并要对主人的款待表示谢意。 四是口中含着食物讲话,在波兰人看来,是很粗鲁的。(4 )习俗禁忌 波兰人普遍爱花。在所有鲜花之中,他们最喜欢三色堇,并将其定为国花。给波兰人送花时,宜送由一种鲜花所组成的单束花,但不宜送双束花。 波兰人最喜欢的动物是白鹰,被定为国鸟。 波兰的公共设施,还被标以与众不同的标志。比如男用卫生间的标志是倒三角形,女卫生间的标志则是一个圆圈。 与波兰人进行交往应酬时,有三个问题一定要特别注意。 第一,天主教在波兰的影响无处不在。 第二,波兰人的民族自尊心极强。 第三,波兰人很介意待人的礼数。
问题三:波兰人喜欢什么颜色 红、白两色是波兰人民喜爱的传统颜色,也是国旗之颜色。
问题四:波兰人的基本情况 波兰族是波兰的主体民族。另有分布在美国、俄罗斯、德国、奥地利、阿根廷、巴西、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因历史上立陶宛、白俄罗斯曾划归波兰版图,故另有较多波兰人居住在上述两国。属欧罗巴人种中欧类型。95%的人信奉天主教,少数人信东正教。教会对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具有广泛的影响。历史上,波兰族以农业为生,近几十年来,工业得到发展,进入 70 年代后,工农业现代化过程加快。
问题五:我是波兰人,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波兰曾经是欧洲强国,但是不幸的是在近代欧洲历史上,波兰曾经三次被周围强国瓜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被纳粹德国奴役,由于她地处欧洲心脏地带,周围列强环视,又无险可守,属于兵家必争之地,作为波兰民族的确无法逃避这些被大国奴役的命运。
问题六:波兰旅游购物攻略?去波兰旅游买什么好? 波兰国的习俗、生活习惯跟其他欧洲的一些习惯都不太一样,如果是第一次来波兰,肯定要购买一些当地的特产带回去给自己的亲人朋友的。在波兰国最特别的也就是它的手工艺品,而且品种也比较的多,有手工刺绣制品、儿童喜欢的手工布娃娃、手工木雕、琥珀珠宝、手工剪纸等等都是波兰国的特色产品。如果想购买这些产品,建议去波兰Cepelia连锁店,一般在波兰国的大小城市都是可以找到的,它所卖出的艺术品就是当地有名的工艺家所制作的。几乎在每一个市场或者连锁店里面,都可以见到琥珀,它是波兰国特产的其中之一,它的颜色也分为好几种,一般从透明的**到棕红色都是有的,而且都是当地非常正宗的产品,不过琥珀的边沿都是用银子镶嵌的,它的花式也是各式各样的,主要是以小首饰、小摆件等等饰物为主的。波兰国除了琥珀还有一大特产就是伏特加酒,提到这个名字我想没听说过的几乎寥寥无几了,它在全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名声都是响当当的。波兰的纯伏特加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国外的市场,而且它同时销往70多个不同的国家,很多国家都特别喜爱这种酒,像法国、德国、中国、墨西哥、加拿大、意大利等等都是伏特加的爱好者。
问题七:波兰人说什么语? 波兰人说波兰语
波兰语(Polski) 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西支,也是西斯拉夫语支中最多人讲的语种。使用人口约4800万
波兰早期通行拉丁文及捷克文,至十四世纪时才正式产生书面文字,标准语形成于十六世纪, 方言分为五种: *** 兰方言(中心城市为波兹南)、小波兰方言(中心城市为克拉科夫)、西里西亚方言(代表城市为卡托维兹)、马佐夫舍方言(中心城市为华沙)及卡舒布方言(代表城市为格但斯克)
波兰语使用32个拉丁字母,其中有9个元音字母,23个辅音字母,部份字母在拉丁字母上附加符号。语音共有44个音位,包含8个元音及36个辅音。重音固定落在倒数第二音节。词法里格的数目较俄语多一个呼格。动词在文学用字上尚保有过去先行式。句法构成与俄语无太大差异。
问题八:骑马与砍杀火与剑地图上的五种颜色分别代表什么国家,波兰是什么颜色 别胡说,波兰是**,瑞典是蓝色,俄是绿色,克什米亚是粉红,哥克萨是红综色,叛军是红色,匪徒是褐色。
问题九:在与波兰代表相处的日子里,颜静韬应该注意些什么 礼节礼貌 波兰人性格豪爽、待人真诚,他们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都惯施握手礼。在亲朋好友之间相见时,一般都惯施拥抱礼。他们还极为盛行吻手礼。吻手礼一般要在女士先伸手而且手做下垂势时,对方才可将该女士的手轻轻放置手中而吻之。但嘴不可过于接近女士的手。他们喜欢谈论他们的国家、文化以及家庭生活情况。 波兰人格外喜欢鲜花,有用鲜花做馈赠礼物的习俗,每逢节日走亲访友、参加婚礼、葬礼、祝贺生日、扫墓等等,都以鲜花赠送亲友。但送花却很有讲究,如送的不当,就会引起误会。种类上,他们认为菊花是用于葬礼上的花,红玫瑰花是浪漫爱情的信物。颜色上,送给亲近好友的花要颜色鲜艳,如小苍兰、香石竹和月季花等。送给恋人的花最好是红色的,象征着爱情似火。平时人们忌送白花,但是在生日或庄重的命名日却例外。成束的白花通常只用于婚礼。 探望病人忌送香味浓烈和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花。花数上,送花还必须是单数,切忌送双数。花束由一种花组成,被认为是雅致的。通常人们很少送盆花,大都送切花,送花也因年龄而变化,一般来说,送给中年人,以大花为宜,送给青少年,可选用各种颜色的小花。 在波兰,无论是商务会面,还是拜会 *** 官员,必须事先预约。按照波兰当地的商业习惯,各国营事业机构都在下午5时结束办公,在12时至下午1时之间也接受拜会。外贸组织和机构,从星期一至星期五办公,每天上午8时至下午3时, *** 各部门办公时间在上午9时至下午3时,星期六办公时间为上午8时至下午1时。一般每月第一个星期六为假日。在与波兰人预约时应当引起注意。 如果到波兰人家里拜访,可以给女主人带上一束鲜花,在交给女主人之前,要把花的包装纸去掉。但要注意的是,不能送红玫瑰花给女主人。
问题十:波兰客户更喜欢什么样子的针织服装 6.波兰客户沟通方面怎么样?好沟通吗?明年三月份小女子要去波兰参加针织服装的展会。届时会从公司带样衣过去布展。只是初次去波兰参展,对于那边对针织服装的要求不胜了解。希望在这里集思广益,各位同行能够多多指点一二。我主要想了解以下几个方面:1.波兰那边比较喜欢的针织面料有哪些?如果你们做过波兰的客户,请告知几种你们常做面料以供参考,不胜感激!3.服装的尺寸规格和欧码尺寸差别大吗?2.波兰人更喜欢休闲款还是运动款?具体哪些款式翻单比较多?比较受欢迎?4.对颜色有什么特别的喜好吗?5.那边市场形势怎么样?价格呢?7.那边订单的量大吗?问题比较笼统,但是由于我们公司从没有跟波兰客户合作过。所以对那边市场不了解。希望各位大虾们能够指点迷津,小女子不胜感激。
苹果如何育种?
研究苹果的遗传变异,培育苹果新品种的一门科学技术。世界苹果约有8000多个品种,作为生产上主栽的仅是适合市场要求的少数品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市场对苹果要求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育成适合当代消费要求的苹果新品种,是提高苹果商品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发展简史
早在公元前2~前1世纪,罗马加图(M.P.Cato)即有苹果品种的记载。中国关于苹果品种的记载始于公元3世纪。《广志》称:“柰有白、青、赤三种”。奈即中国的绵苹果。经过长时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到13世纪末叶,西欧苹果品种更为丰富。在英国已经开始有Pearmain和Costard品种名称的记载。18世纪初叶,英国奈特(T.A.Knight,1759~1835)用人工杂交方法培育苹果新品种,奠定了苹果育种的科学基础。其后美国伯班克(Luther Burbank)和苏联米丘林(И.В.Мичурин)均以培育苹果优良品种著称于世。20世纪2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和日本也先后开展了以杂交为主的苹果育种。40年代瑞典格兰荷尔(I.Granhall)等用X射线照射苹果品种接穗,开创了苹果的辐射育种。中国的苹果育种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辽宁省熊岳农业试验场(现为辽宁省果树研究所)和原辽宁省兴城园艺试验场(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在整理引进的苹果品种同时,也开展了苹果的杂交育种研究。至80年代中国已有10多个研究单位从事苹果的育种工作。
育种目标
苹果育种必须在适应生产和消费需要的前提下,以提高产量,改善外观,增进果实品质为主要目标,育成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条件,色香味俱佳的新品种。为了达到高产要求,育种工作者把注意力首先放在组成丰产因素的树体结构和结果习性上,保证新品种结果早,容易形成花芽,具有连年结果的能力。果实外观指果实大小、形状及果皮色泽,要求果实大小适中,形状整齐,色泽美丽,无论红色、**或绿色,都以本色纯正为佳,但以全面浓红的果实更受欢迎。果实品质的要求因爱好不同而异,虽然对于香味、口味、口感各有偏爱,但应以能受到绝大多数消费者喜好为原则;要求果实肉质细脆、汁多、甜酸适口,具有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香味。苹果育种目标还因地区而异,有些地区有育成早熟品种的要求;对贮藏设施还不完善的地区,则要求育成晚熟耐藏的新品种。新品种必须适应产区的气候。在中国、苏联、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寒冷省(州)区,很重视苹果的抗寒育种,以求满足就地供应本地区的果品需要。针对各地的主要病虫害进行的抗病虫育种,可以减少药剂防治投资和避免环境污染,欧美许多国家极为重视,已经投入大量人力进行深入的研究。随着集约化栽培发展的需要,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从事矮化育种,要求育成树冠紧凑、矮小,新梢节间短、分枝少,容易形成短果枝、结果早、产量多而稳定的新品种。
育种途径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引种
许多国家的苹果栽培都是从国外引种成功而发展起来的。19世纪30年代,日本从欧美引进国光(Ralls)、红玉(Jonathan):在很长时期内作为主栽品种,在生产上发挥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波兰从美国引进旭(McIntosh)系统的品种,发展成为外销生产的主要品种。60年代中国从美国引进新红星(Starkrimson),从日本引进富士(Fuji)及其着色系品种,到80年代已成为一些产区的主要品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实生选种
从偶然实生苗的实生选种而获得的苹果新品种。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苹果育种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世界各国所沿用。元帅(Delicious)、金冠(Gol-den Del.)、红玉、旭、澳洲青苹(Granny Smith)等世界著名苹果品种以及其他数以千计的苹果品种都由此而来。1936年美国从金冠自然实生苗中选出红金(Red Gold)。196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从金冠实生苗中选出早金冠。1969年日本群马县园艺试验场也从金冠实生后代中选出赤城。1975年山东章丘县明水公社秀水大队从7年生国光的偶然实生苗中选出秀水,其中有些品种已开始用于生产。
芽变选种
从优良的芽变中选育新品种。苹果品种的自然芽变非常普遍,主要有3种类型:即红色芽变、短枝型芽变和大果型芽变。①红色芽变,以元帅系品种最为常见。经选择的优良芽变有红冠(Richard Del.)、红星(Starking)、舒帅(Shot Well Delicio-us)、亚当元帅(Adams Delicious)、红王子(Red Prince)、皇家红(Red Royal)、顶红(Top Red)、红奥勒冈(Oregon Red)等60多个品种。发生红色芽变的品种还有国光、富士、橘苹(Cox Orange)、君袖(Northern Spy)、瑞光(Rome Beauty)、红玉、大珊瑚(Stayman Winesap)、大锦(Twenty Ounce)等。②短枝型芽变,以元帅系为最多。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从元帅系品种选出新红星(Starkrimson)、斯塔克红矮生(Stark Spur Red Delicious)、阿特伍德红矮生(Atwood Spur)、矮红(Red Spur)、超红(Stark Spur Supreme Red)、艳红(Stark Spur Ultra Red)、银红(Stark Spur Silver Red)、首红(Red Chief)、摩尔矮生(Mor Spur)、阿兹威尔矮生(Azwell Spur)等160多个短枝型品种。70年代中国从元帅系品种中选出新元帅、玫瑰红等品种(系)。短枝型芽变在金冠中亦有较多的发现。50~60年代美国选出的短枝金冠有金矮生(Gold Spur)、矮黄(Yellow Spur)、恩维尔金矮生(Golden Anvil Spur)、斯塔克金矮生(Stark Spur Golden)。70年代中国选出的金冠短枝型品种(系)有山东齐河短枝金冠、天津矮金冠50号等。其它品种也有短枝型芽变,如短枝型富七、矮枝型澳洲青苹、短枝旭〔包括威塞旭(Wijcik McIntosh)、本迪旭(Bendig McIntosh)、加拿大的短枝旭A.B.C.D.系〕等。③大果型芽变,美国发现有金冠大果型芽变杜茨(Dutes)和佩林(Perrine);元帅的大果型芽变大元帅(单果重321.3克,为普通型的184%),红玉大果芽变大红玉(单果重135克,为普通型的144%),旭大果芽变大旭(单果重196.9克,为普通型的210%)和马斯大旭(单果重215.6克,为普通型的198%),花嫁(Weal-thy)的大果芽变史蒂文森大花嫁、卢普大花嫁和库姆布斯大花嫁;君袖的大果芽变卢普大君袖(单果重240克,为普通型的149%);瑞光的芽变卢普大瑞光,黄魁(Yellow Transparent)的芽变大黄魁;赤龙(Bald-win)的芽变大赤龙(单果重198克,为普通型的208%);斯蒂尔红(Steele Red);拉宝(Lobo)的芽变贝次拉宝。加拿大发现有安大略的大果芽变,单果重193克;苏联发现有安托诺夫卡的大果芽变600克安托诺夫卡等。
杂交育种
是苹果育种的主要方法。以美国、加拿大为例,通过杂交育成并登记的苹果新品种,1950~1951年212个,1960~1966年293个,1967~1972年118个,共723个。其中一些新品种如科特兰德(Cortland)(倭锦×旭)、早生旭(黄金×旭)、马空(Maccoun)(旭×Jersey black)、门罗(Monrol)(红玉×芹川)、艾达红(Idared)(菊形×红玉)和梅露斯(Melrose)(红玉×元帅)已在生产上作为经济栽培品种应用。日本从1928年迄今60年间,通过杂交先后育成的品种有陆奥(金冠×印度)、惠(国光×红玉)、富士(国光×元帅)、王铃(金冠×元帅)、茜(红玉×Worcester Pearmain)、初秋(红玉×金冠)、津轻(金冠×不明)、千秋(东光×富士)、北上(东北2号×红金)、北斗(富士×陆奥)等品种。这些新育成的品种,部分已在日本相继推广,使苹果品种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富士已将原来主栽品种国光、红玉取而代之。中国从1950年至80年代的30多年间通过杂交育成有90多个新品种,其主要育成单位及育成品种如表1。
在苹果杂交育种全过程中,除了必须正确选择亲本外,由于苹果实生苗结果年龄较晚,一般需要5~8年才能开始结果,因而早期鉴定,预先选择和缩短童期至为重要。生长健壮,抗性强,茎干和枝条粗壮,节间短,叶片大而厚,叶色深,芽大且饱满的实生苗,被认为具有栽培性状,能较多地结出大型果实,有较大的结果负载量。与此相反,树形松散开张,主干细弱,枝条稀疏、纤细,叶片极小形,叶面呈病态,结果迟或结果少,被认为栽培性状较差,在苗期就可及时淘汰。苹果的黑星病、赤星病能通过幼叶使植株感病。在幼苗时期接种,根据发病的情况,可将感病实生苗淘汰。如果是在温室或人工气候室中培育实生苗,由于能有效地抑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减少环境对遗传的影响,可以大大提高选择的效率。为了促使实生苗提前结果,最有效的办法是创造适合实生苗生长的气候、土壤和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地让实生苗尽快生长。曾有试验报道利用温室使实生苗不断生长的方法,把湖北海棠的童龄期从3年缩短到9.5个月。也有人把莱因特(Reinette)苹果苗先种在温室3个月,然后移到圃地,48株幼苗中有一株在发芽后的26个月开了花。在常规管理条件下,采用疏枝、轻剪、长放、环剥、高接或在矮砧上嫁接实生苗等措施,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提早结果。
表1多倍体育种
苹果的三倍体品种约占栽培品种总数1/10。20世纪30年代曾报导,在181个栽培品种中,有35个是三倍体。这些三倍体品种多数是自然实生,例如赤龙、大绿、洛岛绿等20多个品种都是自然实生的三倍体,其中大珊瑚已知是醇露(Winesap)的实生变异。少数品种是杂交产生的三倍体。例如陆奥(Mutsu)是金冠(Golden Del.)与印度(Indo)杂交育成;新金冠(Sir Prize)则是由美国经过四代杂交育成的。苹果的四倍体品种多数是自然芽变产生出来的。如金冠、醇露、旭、花嫁等10余个品种都有四倍体类型。四倍体还可以从三倍体品种的实生苗出现。有人报导从赤龙、伏花皮(Gravenstein)等8个三倍体品种5694株实生苗中,出现有148株四倍体,约占2.6%。用二倍体给三倍体授粉,实生苗中也可出现四倍体。在884株实生苗中有8株是四倍体,出现机率为110∶1。瑞典用这种方式培育出第一个四倍体品种阿尔法68(Alfa68)。此外用秋水仙精处理从帕拉冈(Paragon)和大珊瑚品种也得到了6-3-3和3-6-6的六倍体嵌合体。
辐射引变
用X射线、γ射线、快中子照射果树枝、芽,可以增加单基因芽变的比例。美国用X射线照射苹果枝条,获得了科特兰德(Cortland)品种的两个深红芽变;山岛(Sandow)品种的两个芽变,其中一个浅色,称多锈;另一个称金锈(Golden Ruseet)。金锈芽变比母本品种的锈色要少得多。X射线的有效剂量,休眠期枝条为300~500伦琴,生长期的芽为2000~4000伦琴,热中子照射剂量为3.9~15.6×1012/cm2。辽宁省果树研究所从X射线照射中获得一个无锈金冠品系和一个矮国光品系。
生物技术
应用离体培养方法,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获得了苹果花粉植株。从1982~1986年期间,先后得到国光、元帅、赤阳(Rainier)等不同品种的花粉植株。东北农学院(黑龙江省哈尔滨)亦育成了黄太平小苹果的单倍体品种并已经开花结果。
遗传研究
①童期。苹果童期的长短,大多表现连续变异,由微效多基因控制。苹果在亲本相同的后代中,凡生长势强的单系常常表现为童期短。苹果的童期与亲本的营养期表现高度的相关性。金冠品种比旭结果早,以金冠为父本时,后代中约有一半早期结果,说明金冠的早期结果习性是细胞质遗传。②成熟期。苹果成熟期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早熟×早熟的后代大部分早熟;同时产生少部分中熟类型;早熟×中熟的后代绝大部分中熟,少数晚熟,个别早熟;晚熟×晚熟的后代大部分为晚熟,部分中熟。③果实大小。苹果的果实大小系受多基因支配呈数量性状遗传。后代的果实大于大果亲本的百分率低,而小于小果亲本的通常为56%或更多,后代平均值比亲中值小34%。④果皮色泽。苹果果皮色泽的遗传特点是具有花青素的红色对不具花青素的黄和绿色都是显性;条红对非条红为显性。苹果果皮的底色在未成熟时全是绿色,成熟时有些仍保持绿色;有的绿色消退,变成**或白色。彩色的色相主要为条红和晕红。彩色的色调常常受底色的影响而有一定的变化。白底色者常表现为鲜红色;绿底色者常表现为暗红色;黄底色者表现中间色。旭、红玉、倭锦(Ban Davis)、红君袖(Red Spy)、菊形(Wagner)、门罗(Monroe)、马空(Maccoun)、科特兰德(Cortland)、赛冰糖(York Imperial)等品种都具有红对绿或黄的杂合基因。⑤果实风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甜酸的适当配合。Brown(1975年)分析过100多个苹果品种优良类型,其中大多属于中酸/中糖、中酸/高糖、低酸/中糖。说明只要酸不太高,糖不太低,在低酸到中酸、中糖到高糖这个范围内,两者的适当配合就表现佳美的风味。苹果的糖与酸虽然可以说是一对相对性状,然而它们的遗传则是相对独立的。糖的遗传属数量范畴,后代表现为常态分布。其平均值与亲中值相近。酸的遗传比较复杂,主基因与多基因发生重叠作用。首先中酸或高酸对低酸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其次是在中酸与高酸范围内,都还可分为不同程度的酸度,受多基因制约。大多栽培苹果都属酸的杂合型,如金冠、红玉、花嫁、橘苹、早生旭、倭锦、菊形、科特兰德、马空。属于高酸同质结合型品种有:一面红(Boiken)、阿凯罗(Akero)、西格纳(Signa Tillie)、初笑(Duchess of Oldenburg)、蒙哥马利(Mongomery)、爱巴特(La-nes Prince Albort)、卓别奈。⑥抗病性。因病源、抗源(种类及品种)不同,苹果的抗病遗传大体有两种方式:一为显性单基因遗传;另一为多基因的数量遗传,苹果主要病害的抗性遗传如表2。⑦株型。苹果的短枝型,是株型突变中的一个重要类型。短枝型这个名称是根据许多发生改变性状中最核心的一个性状而命名的。实际上它从生长习性、结果习性、生理生化直到形态解剖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所以短枝型突变尽管是由一对co基因所控制,然而这对基因具有很多效应,是果树中基因多向效应(pleiotropy)的一个典型例子。苹果短枝型的遗传有以下两种方式:a.单基因简单遗传;b.多基因连续变异,现已发现元帅、金冠的短枝型芽变和旭的另外几个短枝型芽变的短枝性状,都不是由单显性基因控制的,它们的后代都表现连续性变异。(蒲富慎)
表2苹果砧木育种
研究苹果及其近缘属植物的遗传变异,培育和创造苹果砧木新类型的一门科学技术。选育苹果砧木可为苹果生产提供适应当地条件的优良乔化和矮化砧木。
发展简史
苹果嫁接技术的产生,意味着对苹果砧木选择和利用的开始。公元初叶,普林尼(Pliny)曾经记载说:罗马人很早就知道把苹果品种嫁接在砧木的技术。因此,可以认为在古罗马时代,世界就已开始有苹果砧木的选择和利用。在西欧,一般选择苹果栽培品种作乔化砧木;中国则从野生苹果资源中,选择在生产栽培中利用已久的种或类型作乔化砧木。相沿到现在,形成了当今世界丰富的苹果乔化砧木组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有了苹果矮化砧木的选择。选出最早的矮化砧木乐园苹果(Paradise)和道生苹果(Doucin)并投入生产使用。1912年英国哈顿(R.G.Hatton)将欧洲大陆的苹果矮砧整理分类为东茂林1~16号(M1-16),为苹果矮砧的系统育种奠定了物质基础。1920年瑞典阿拉普(Alarp)从混杂的苹果砧木选出与M16树势相当的A2,1922年英国开始了系统的苹果矮砧育种。1929年,泰德曼(H.M.Tydman)与克仑(M.B.Crane)合作,以君袖与东茂林无性系及其它砧木杂交,育成了抗绵蚜的矮砧MM101-115。1929年泰德曼还以东茂林M系砧木与其它砧木杂交育成M26、M27等7个无性系。自此以后,相继开展苹果矮砧育种的有苏联、美国、加拿大、波兰等国。中国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苹果矮砧引种,70年代开始苹果矮砧育种。
育种目标
乔砧仍是一些国家、地区的主要砧木。乔砧要求抗寒、抗病虫、耐盐碱、嫁接树生长势强健。对育成的矮砧,应具有下列特性;①树干光滑无刺,易于嫁接繁殖;②与多数栽培品种亲和良好;③具有所希望的生长势,能适期结果,嫁接树结果适量;④扦插容易生根,固地性好,能从土壤中吸收足够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⑤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抗性。苹果的砧木育种比接穗品种的育种容易。因为现有砧木具备有经济生产的大部分特性,用实生选种和杂交育种可获得符合希望的砧木,而不必考虑其果实品质,并有较可靠的早期选择方法。但是由于只有达到盛果期才能评价其生产潜力,所以比接穗品种育种需要更长的时间。中国的苹果属资源丰富,多达23种,其中如山荆子、丽江山荆子、海棠果、湖北海棠、三叶海棠、变叶海棠、锡金海棠等苹果属植物,还蕴藏有很多的生态类型,经研究后,对选育乔化或矮化砧木将具有很大的潜力(见苹果种质资源)。
育种途径
主要有:①引种。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法国、波兰、日本、中国等许多国家,由于缺乏适合的苹果矮化砧木,引入了英国M及MM系矮砧,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促进了本国苹果矮化栽培的发展。②实生选种。对实生乔砧说来,因国家和地区而不同,通过长期的实生选种实践,选育出适应当地的乔化砧木,使得苹果栽培得以发展起来。例如法国的小苹果,美国的红玉、元帅、旭等栽培品种,日本的圆叶海棠,中国北部的山荆子,中部的海棠果都是实生选择出来,并广泛地被利用来作当地的乔化砧木。对矮砧说来,1964年美国图基(H.B.Tukey)认为:从稠李、梨、榅桲、唐棣、山楂、花楸等苹果异属植物中,叮能选出适宜的矮砧来,但至今很少有成功的经验和应用的价值。相反,许多真正有价值的矮砧都是从苹果属植物中选择出来的。例如芬兰用山荆子自由授粉的种子播种育成γB营养系。美国康乃尔大学从M8自然杂交实生苗中选出13个CG系砧木,其中CG26、CG47和CG80生长势相当于M9。此外,美国密执安州和堪萨斯州也从实生苗中分别选出MAC和K系砧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山东青岛农业科学研究所从楸子中,选出崂山奈子,具有半矮化程度,已开始在生产上应用。③杂交育种。是苹果砧木育种的主要方法。德国和加拿大用山荆子和海棠杂交,分别培育出Dab营养系和Robusta 5矮化砧木。苏联育种家曾以M8×红色军旗杂交育成B9(又叫红色梨园),矮化、抗颈腐病和土壤真菌病,但易于感染病毒。他还用嫁接在M3树上的B9×B13,育成了B118,极抗寒,能忍受-16℃以上的土温:压条生根良好,抗病毒,但易受绵蚜为害,其矮化程度与M26相当。波兰扎格(S.w.Zagaja)从安托诺夫卡×M9的杂交苗中选出较抗寒的P系苹果矮化砧,中国吉林省农业大学用小红果×M2育成了抗寒矮砧63-2-19,山西省农学院和山西果树研究所都育成了一些苹果矮化或半矮化砧木,已开始在生产中应用。苹果中的野生多倍体种,大多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其实生苗和嫁接苗生长整齐一致,没有无性系砧木的繁殖困难和往往不带毒病。利用它们与矮砧杂交进行无融合生殖矮砧育种,可获得实生无性系苹果矮砧,是当前苹果矮砧育种的一个主攻方向。1973年德国施米特(H.Schmidt)从四倍体的三叶海棠获得了杂交株系-4556,实生苗无融合生殖程度达91%,用作橘苹(Cox's Orange Pippin)品种的砧木时,其树冠大小介于M9和M7之间。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山东省青岛农业科学研究所也已开始利用杂交方法,先后开展了无融合生殖的矮砧选育。
鉴定方法
天然或杂交实生苗在苗期一般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性状鉴定,包括生长势、产量、品质、适应性及抗性鉴定等方面。对矮砧还必须用根皮率法、电阻法、电导法或气孔密度测定等方法来鉴定矮化效应,作为预先选择的依据。辽宁省果树研究所研究指出;不同粗度的根与根皮率,不同枝条粗度与电阻值的相关关系,如利用回归直线来表示,便能准确地选出符合需要的矮砧。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发现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9带与苹果砧木的矮化潜力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邵开基等(1987年)研究证明叶片中脱落酸含量愈高,则树体愈矮化。这些都可以作为1~2年生实生苗的矮化预测指标。经选择鉴定的苗木最后必须通过嫁接鉴定,才能被推广应用于生产。其具体作法是将嫁接接穗品种的苗木,首先通过不同砧穗组合的比较试验,其次通过区域试验,经决选命名后才能投放生产使用。
什么时候种植蓝莓最好
蓝莓的种植最好时机是在秋季至第二年春季萌芽之前这段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的苗木便于运输,管理、定植比较简单。
家庭怎样种好蓝莓:
1、避开某个地方的果苗,选择质量好的的品种。一定要分辨好小苗,买到优质苗才是关键,就怕买回来是假苗,或者是质量不好的,种了一年却不开花也不结果,或者只结几个果子的劣质小苗。
2、种蓝莓的话土壤最重要,非常关键,要选择有营养的腐殖土,松软透气的有机土壤。不要选择太板结的土。而且平时浇水的时候不要浇水太勤了,花盆里湿气不要太大。
3、其次就是施肥。建议施肥的时候用有机肥料,比喻鸡粪啊,腐熟的饼肥啊。如果是复合肥的话,一次用个几粒的样子,不要挨着根太近,放在花盆边缘的部位就好了。
4、如果是不耐寒的种类的话,冬天记得在花盆四周铺上些东西或者用稻草盖一下。而且还可以放在向阳的阳台上,小编所在的华中区域,直接放在露天阳台,也是可以顺利过冬的。
急求以中世纪历史战争为背景的小说
《火与剑》的作者亨利克·显克维奇(旧译为显克微支)是波兰最杰出的小说家和语言大师。他的作品以其炽热的爱国激情、广阔壮丽的现实和历史的场景、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显克维奇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来的一位波兰作家。早在二十世纪初,由鲁迅兄弟翻译出版的《域外小说集》就译有显克维奇的四篇小说,并一直受到鲁迅的喜爱和尊重,成为鲁迅早期最喜爱的两位欧洲作家之一。嗣后,由于鲁迅和其他中国作家的倡导和推介,显克维奇的作品便相继被介绍到中国来。
亨利克·显克维奇一八四六年五月五日出生于波兰波德拉什地区的伏拉·奥克热雅村。祖父和父亲都在军队中服过役,是个富于爱国传统的家庭。一八五五年,由于家道中衰,举家迁至华沙,靠变卖家产的一点钱财过活,处境甚为窘迫。显克维奇在中学的最后一年和大学学习期间,便一面学习,一面给人当家庭教师,过的是半工半读、半饥半饱的清贫日子。一八七二年显克维奇开始小说创作,相继发表了他的描写大学生生活的中篇小说《徒劳无益》和表现实证主义观点的小说集《沃尔西尔皮包中的幽默作品》。
显克维奇开始小说创作的年代正是波兰处于大变革大转折的时期,当时的波兰早已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国的三次瓜分而失去了国家的存在,但勇敢的波兰人民却不甘心做亡国奴,曾先后多次掀起民族武装起义。然而在一八六三年一月起义失败后,波兰社会开始分化,波兰上层社会人士对占领者采取妥协顺从的态度,而中小贵族和农民的破产,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一批受实证主义哲学影响的知识分子便掀起了一场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他们反对旧的封建意识,主张实业救国。他们认为波兰的复兴再也不能通过武装起义和暴力革命,只能通过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来实现。于是他们提出普及教育、发展科学、发展工商业的复国纲领,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然而他们的主张却被外国统治者的空前民族迫害和经济掠夺政策所摧毁。显克维奇虽然没有参与这场实证主义的运动,但却受到它的影响,因此,他早期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实证主义纲领的实践者。
一八七六年他作为《波兰报》的记者访问了美国和英、法、意大利等国,使他的思想有了较大的改变。短短五年间,除了写出《旅美书简》和其他通讯报道外,他还创作出一批揭露社会黑暗、描写波兰人民苦难生活和流落国外的侨民的悲惨处境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如《炭笔素描》、《音乐迷杨科》、《一个家庭教师的回忆》、《灯塔看守》、《为了面包》等都是传世的佳作,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和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
随着八十年代的到来,显克维奇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在短短六年中,他便相继发表了卷帙浩瀚的鸿篇巨著三部曲:《火与剑》、《洪流》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这三部小说都是以波兰十七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不仅在显克维奇的创作中,而且在波兰小说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
显克维奇的小说创作从揭露社会黑暗转向历史小说是有其政治社会原因的。当时的波兰并没有因实证主义运动而变得更为美好,反而越来越糟:外国统治者的民族同化政策更加严厉、大批农民流落国外、国内的社会难题有增无减、波兰民族正在绝望中沉沦。这种社会境况使显克维奇的文艺观也发生了变化,他认为作家应负有民族和社会的使命,他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给自己苦难的同胞以信心和希望。显克维奇知道,在现实的社会中是很难找到希望和信心的。但是在波兰的历史上,却“发生过伟大的事件,出现过伟大的人物,有过令人振奋的东西:伟大的性格,伟大的罪过和伟大的牺牲”,只有这样的历史才会给人以力量、希望和鼓舞。特别是十七世纪,波兰经历了三次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事件,但波兰人民为抵抗外族的侵略、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涌现出无数的民族英雄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谱写出许多爱国主义的赞歌。如果小说能去反映这样的历史事件和英雄行为,定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这就是显克维奇创作三部曲和其他历史小说的用意和目的。继三部曲之后,显克维奇还创作了反映波兰抗击十字军骑士团侵略的《十字军骑士》和揭露罗马暴君尼禄残酷统治的波兰最著名的小说《你往何处去》。正是这部小说,使显克维奇获得了一九○五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火与剑》所描写的是一六四八年开始的波兰王军与哥萨克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内容涉及到波兰、立陶宛、乌克兰、克里木汗国和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里有必要对它们的历史渊源作一个简略的回顾。
大约在公元九世纪,在维斯瓦河和第聂伯河之间,居住着古斯拉夫人。由于北欧诺曼人的入侵,这个地区便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基辅罗斯国家,乌克兰全境都处在这个国家的疆域之内。波兰人属西斯拉夫人,于十世纪末建立国家。立陶宛也在十二世纪形成强大的势力,不断向罗斯地区扩张,其疆土除立陶宛本土外,还包括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十三世纪中叶,东部和西部斯拉夫人都遭到蒙古军队的入侵。据史料记载,一二三二年蒙古的拔都曾率领二十万大军长驱直入,攻占了莫斯科公国、基辅罗斯,一直攻到波兰的首都克拉科夫,但在瓦尔斯塔特遭到波、德联军的阻击,损失惨重,蒙古军不得不退回到伏尔加河下流,并以萨莱为都城,建立了横跨欧亚的钦察汗国。十四世纪中叶,立陶宛打败了钦察汗,从蒙古鞑靼人手里解放了包括基辅罗斯在内的整个第聂伯河流域。波兰在这期间,也收复了沃仑、加利奇和利沃夫等城市。一三八五年为了抗击骑士团的侵略,立陶宛与波兰在克列沃签订协议,两国实行联合,立陶宛大公雅盖沃与波兰女王雅德维佳结婚,并加冕为波兰国王,立陶宛并入波兰,这样隶属于立陶宛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莫斯科公国却一直受到钦察汗国的统治,达二百五十年之久,直到一四八○年,伊凡三世时期才结束鞑靼人的统治,其时的钦察汗国也因内部矛盾,分裂成克里木汗国、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诺盖汗国、大帐汗国等汗国。而以克里木汗国势力最强,后来它又与土耳其结成联盟,经常骚扰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特别是与其接壤的乌克兰地区。一五四七年伊凡四世把莫斯科公国改为沙皇俄国,并加冕为沙皇。在吞并了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和诺盖汗国之后伊凡四世便于一五六三年率领俄军进攻立陶宛。面对俄国咄咄逼人的扩张侵略,波兰和立陶宛于一五六九年签订《卢布林条约》,正式合并为一个国家——波兰共和国。波兰共和国便成了一个包括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一小部分俄罗斯的多民族共和国。
波兰共和国成立后,大批波兰贵族拥向乌克兰,他们在那里圈田划地,建立劳役制的大庄园,迫使当地农民沦为农奴。茹凯夫斯基、波托斯基、扎莫伊斯基等家族便成了乌克兰地区的豪门望族,其占有的土地甚至超过西欧某些封建公国。而原有的乌克兰王公贵族,也仿效波兰豪门,成了拥有大地产的封建领主,与波兰豪门享有同等的政治地位和特权。乌克兰农民不堪豪门贵族的压迫,便纷纷采取逃亡的形式,逃到第聂伯河下游谁也管不到的地方。他们以捕渔、狩猎和垦荒为生,被称为哥萨克。十六世纪末,他们在第聂伯河的著名险滩扎波罗热的托马科夫卡岛上安营扎寨,建立了哥萨克中心营地——谢契。为了防御土耳其和克里木鞑靼人的侵犯,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组织——民团,并民主选举出自己的统领。由于哥萨克骁勇善战,波兰国王巴托雷便把他们登记在册(只限一千人)、委以戍边任务,被称为“在册哥萨克”,波兰政府给予固定的薪饷,并对其上层哥萨克授予贵族称号。随着逃亡农奴的人数的增加,哥萨克队伍不断扩大,哥萨克要求增加在册人员的数目,波兰政府不仅不增加,反而因财政困难克扣他们的薪饷,并不断限制他们的自由,这常常引起哥萨克上层和群众的不满,武装时有发生。这些虽然被政府镇压下去了,但哥萨克势力并没有被削弱,反而越来越壮大、以至于威胁到波兰共和国的安危。一六四八年是波兰历史上不幸的一年。就在这一年的五月,爆发了由赫米尔尼茨基策动和领导的大规模的哥萨克,立即演变成有农奴、城市平民和其他阶层参加的声势浩大的遍布乌克兰全境的战争。
《火与剑》所描写的就是这场由赫米尔尼茨基发动的哥萨克大。小说在广阔的画面上展现了波兰军队和哥萨克鞑靼联军的血与火的较量,并在硝烟弥漫、刀光剑影的残酷战斗中插入了斯克热杜斯基与海伦娜的爱情故事。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部历史小说的基本内容。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又派生出许多支线,每条支线都写得脉络分明、错落有致,而且与主线紧密相联,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
《火与剑》写了两个对立的真实的历史人物:赫米尔尼茨基和维希辽维茨基。显克维奇笔下的赫米尔尼茨基与历史上的赫米尔尼茨基原型较为一致。他原是扎波罗热哥萨克部队的一位文书,因与波兰贵族有私仇,便策动哥萨克叛乱,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实现他割据称王的野心。显克维奇在刻画赫米尔尼茨基这个人物时,并没有将他简单化,而是从多方面去揭示他的性格。他凶狠残暴、如麻,但他天生是个将才,善于审时度势、运筹帷幄,能一呼而百应,一起事便打了几个大胜仗,让许多身经百战的波兰老将军都成了他的败将和俘虏。他报复心很强,对他的仇敌往往斩尽杀绝,不留活口。但他又很讲义气,斯克热杜斯基救过他的命,便对他格外开恩,几次落入他的手中都没有将其杀掉便是这种义气的证明。他专横跋扈,权欲熏心,总想称王称霸。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与外国勾结,让鞑靼军队蹂躏自己的同胞,更可恶的是他与沙皇俄国签订密约,使乌克兰成为沙俄的藩属,导致俄军大量入侵,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波俄战争,并让俄国夺走了第聂伯河东岸的大片土地,也使波兰的元气大伤,而赫米尔尼茨基就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小说作者从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立场,对赫米尔尼茨基的叛卖行径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
与赫米尔尼茨基不同,小说中的雅内梅·维希辽维茨基则是个被作者理想化了的人物,与历史上的原型大相径庭。他原是乌克兰的一个大领主、大军阀,在罗斯地区以残酷而闻名。他对农民的剥削和欺压,胜过在乌克兰的波兰贵族。作为军事长官,他倒是波兰军队中最坚决的主战派,但他不是常胜将军,也不是运筹帷幄的将才,不过兹巴拉日一战使他声威大震,成为十九世纪许多作家所歌颂的对象,称他为“铁公爵”。而显克维奇在小说中更是把他誉为“英豪盖世,韬略雄才”。如同中国著名小说《三国演义》那样,刘备是罗贯中心目中的理想化人物,而《火与剑》中的维希辽维茨基也是显克维奇的理想化人物。在他的笔下,维希辽维茨基成了一个既具政治远见,又深得民心的杰出统帅,他具有民众领袖的胸襟和军事统帅的素质。他对部下仁爱和蔼、关怀备至,对敌人残酷无情、格杀勿论。他既能从大局出发,忍辱负重,又能从小处着想,以身作则。他治军严格,赏罚分明,能与手下官兵同甘共苦。作战时,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成了令波兰人信心倍增、令哥萨克闻风丧胆的军事天才,成了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仿佛国家安危、人民性命都系于他一身。总之,维希辽维茨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的化身,尽管他与真实历史人物有较大出入,但却刻画得栩栩如生,颇受读者的赞赏,但却引起评论界的争论不休。
《火与剑》中另一条主线中的两个对立人物——斯克热杜斯基和包洪,也刻画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他们两人都对绝代佳丽海伦娜爱得非常深沉和专一,但对爱情的态度却不尽相同,前者把祖国看得比爱情更重,结果却获得圆满结局,后者把爱情看得高于祖国,最终落得孤身一人,蜷缩在一个荒芜的小村里。斯克热杜斯基是显克维奇最欣赏的一位骑士,赋予了他许多高尚的品德。他热爱祖国,对雅内梅公爵也忠心耿耿。他聪明机智、武功超群、勇敢善战,而且尽忠尽职、爱憎分明,他对部下温和爱护,对朋友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总之,在他身上集中反映了波兰骑士的种种美德。显克维奇对包洪这个人物也没有丑化,只是把他刻画成瑕瑜互见的人物。据历史记载,包洪在十七世纪就是个著名的哥萨克,“他有着狮子的勇猛,蛇的狡猾,狐狸的奸诈,狂风的轻浮”,“自由、草原和战争是他的生命。”在显克维奇的笔下,他生性粗暴,喜怒无常。他参与了叛乱,却反对赫米尔尼茨基的投靠沙俄,表明他还有点民族气节。他英俊魁梧,作战勇敢,常常不顾性命。有时他非常残暴,有时有一种侠义精神,被哥萨克誉为侠客,在民歌和传说中广受赞扬。他又是个不死的凤凰,多次被人杀得奄奄一息,以为他必死无疑了,可是他又活了过来,依然神气地出现在战场上。他对海伦娜的爱情是执着的、忠诚的,而且尊重她的感情,不以暴力相向,表现了他的骑士风度。
在小说的“四骑士”中,除了斯克热杜斯基外,其他三位:查格沃巴、伏沃迪约夫斯基和波德比平塔也是作者着墨较多的人物。米哈乌·伏沃迪约夫斯基是位身材矮小的骑士,却武艺超群,他的刀术在波兰军队中堪称一绝,连身高力大的包洪都败在他的刀下。他对祖国忠诚不二,对朋友侠肝义胆,而且谦虚和善,从不居功自傲,更不喜炫耀自己。他机敏矫健而又富有童趣,但他也有苦恼:渴望爱情而难以得到。龙金·波德比平塔无论在外形还是性格上都与伏沃迪约夫斯基有所不同。龙金身材高大,臂力过人,而且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也不够机敏,但他敦厚、善良、慷慨,作战勇猛,常常令敌人闻风丧胆。他对祖国赤胆忠心,对朋友友爱坦诚,是位令人崇敬的骑士。
查格沃巴是位贯串三部曲全过程的人物,也是作者精心刻画的喜剧性人物。他出身贵族,在哥萨克之前,他混迹于各地,是个好酒贪杯的老头。不过他阅历丰富,见多识广,三教九流都有交往。他的性格直到救走海伦娜之后才真正展示出来,他机智过人,鬼点子很多,而且多才多艺,能弹会唱。他对朋友忠诚相待,很讲义气,每当朋友遇到危难时,他竟能不惜赴汤蹈火,百方营救。在他带领海伦娜逃亡到巴尔城的一路上,前有烧杀成性的匪徒,后有包洪的追兵,可谓困难重重,危机四伏,但他凭着过人的机智和化装的技术,总能化险为夷,渡过难关。在对敌作战时,他常常会懦弱得令人发笑,但一旦需要他参战,他又会表现得无比的英勇。每当他被敌人逼迫得无路可退,或者处在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时,他又能急中生智,不仅能使自己绝处逢生,还能克敌制胜。查格沃巴还是个幽默风趣的人,而且能说会道,每当他说话时,总是滔滔不绝,绘声绘色,使听众听得入迷。他又是个爱吹牛的人,处处好表现自己,吹嘘自己,每当他讲述事件时,总爱真真假假,添油加醋,说得天花乱坠。他能把不体面的事情说成是他的英雄业绩,甚至贪别人之功为己功,把别人的功劳算在自己的账上,他俨然成了天下无敌的英雄,处处都有他立下的不朽的功劳。他若是赞美起一个人来,能用夸大的言辞,说得听众对他赞美的人肃然起敬。但当他讽刺人、挖苦人时,他的言辞又是那样的尖酸刻薄,使被挖苦的人难以忍受,不过他倒有一颗金子般的诚挚之心。他嗜酒如命,只要有酒,便会不分地点、场合、生人或朋友,总要喝得酩酊大醉不可。由于他在三部曲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和性格的风趣,查格沃巴便成了波兰家喻户晓的人物。
《火与剑》是一幅色彩绚丽的人物画卷。书中描写了上百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些人物,如上面所论述的,作者是以浓墨重彩去刻画他们的,而其他一些人物也刻画得生动鲜明,有的寥寥数笔,便跃然纸上,体现了显克维奇塑造人物的功力。如斯克热杜斯基的侍童曾江,就刻画得十分细致、逼真、生动。尽管他是个十六岁的少年,但他却显得很有智谋,办事也很认真,显得很是老练。他像查格沃巴一样,爱唠唠叨叨,喜欢卖弄自己。他有些贪财,但从不去抢劫和偷窃别人的东西。他对自己的主人忠心耿耿,甘愿为其赴汤蹈火。他对斯克热杜斯基的依从也超出了一般的主仆关系,反而倒像一对朋友和兄弟。
《火与剑》除了在塑造人物方面取得杰出成就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有其独特而突出的表现。故事情节的曲折起伏,引人入胜;战争场面的丰富多彩,激越惨烈。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令人有身入其境的感受:茂密高大的森林、广袤无垠的草原,以及独特的乌克兰民风民俗的描写,都使小说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火与剑》是以战争为描写题材的,各种大小战争出现了几十次,但都各具特点。有的是规模宏大的两军对垒,有的是小规模的伏击战、遭遇战,有的是单个的搏斗,但都写得异彩纷呈。在所有这些战争的描写中,以兹巴拉日保卫战最为激烈、最为壮观、最为感人。这里有大集团军的攻击,也有小股部队的冲杀;有单个骑士的拼搏,也有多个骑士的混战。这场保卫战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残酷、最壮烈,但也最充分表现了维希辽维茨基及其麾下官兵的英雄气概,特别是龙金·波德比平塔的突围牺牲,写得悲壮激昂,令人潸然泪下和肃然起敬。而斯克热杜斯基的水路突围,更是写得扣人心弦,不仅表现了这位英雄的大智大勇,不怕牺牲的精神,也让读者经历了一场担惊受怕,苦尽甘来的感受。
小说在语言方面也富有特色。显克维奇采用了乌克兰的方言土语和十七世纪的波兰语词,使小说既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又有强烈的时代氛围。作者还非常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查格沃巴的幽默风趣,小个子骑士的口头禅“这没有什么”都使这些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更加生动。整部小说的语言显得非常流畅、优美、朴实、明了而又简洁冼练,使读者读来不忍释卷。
当然,《火与剑》也有其不足之处。显克维奇在深刻揭露赫米尔尼茨基挑起哥萨克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和后果的时候,却没有用阶级观点去分析乌克兰的社会问题,没有把赫米尔尼茨基勾结鞑靼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与参加叛乱的广大农民群众区分开来,对于造成众多农民和下层群众参加叛乱的起因——政治腐败、贵族专横、苛捐杂税繁多等现象也只作了轻描淡写的叙述,缺乏深刻的揭露,有些地方还对群众的过火行动作了自然主义的描写。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局限性。
《火与剑》自从一八八三年开始在华沙的《言论报》和克拉科夫的《时代报》上同时连载以来,便受到波兰读者的热烈欢迎和喜爱,一百多年来经久不衰。已经出版了五十多版,同时被译成数十种外国文字。还多次被搬上舞台和银幕。一九九八年《火与剑》被改编成**,成为最近十年来波兰最受欢迎的一部**。显克维奇已成为在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一位波兰作家。本译本直接从波兰文原著译出。
西点军校是什么样的学校?
西点军校
美国西点军校,素有“美国将军的摇篮”之称。许多美军名将如格兰特、罗伯特·李、艾森豪威尔、巴顿、麦克阿瑟、布莱德利等均是该校的毕业生。这些名人在校期间的许多轶事至今还被西点人所津津乐道……
在距离纽约市约50英里的北部,风景如画的哈德逊河谷西岸,有一大片用灰色花岗岩石头垒砌成的建筑楼群,其间镶嵌着几块大小不一的绿茵草坪和几尊栩栩如生的青铜雕像,时不时会出现一列列身着灰色制服或迷彩服、唱着军歌、迈着整齐步伐的队伍。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美国西点军校。今年正逢西点建校200周年。日前,隶属于美国的纽约外国记者中心组织部分外国记者走访了这座素有“美国将军的摇篮”之称的著名军事院校。
兵家必争的西点
西点军校的正式名称叫“美国军事学院”,由于校址位于纽约北部哈德逊河西岸的橙县西点镇,故又被称作“西点军校”或“西点”。
西点军校所在的西点镇曾是美国独立战争中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据研究西点军校历史的斯蒂温·格罗夫博士介绍,西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主要是哈德逊河在流经西点时程“S”状,且弯度很急,过往的大型船舶经此必须减速,来犯敌船则因减速而易受攻击。更主要的是河西岸的高地具有居高临下的控制作用,如果在此设立军事要塞,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当时的大陆军司令乔治·华盛顿将军认为西点是美国最具战略价值的一块阵地,是“打开美国的一把钥匙”。有鉴于此,华盛顿在1778年邀请波兰人、曾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中扭转战局的萨拉托加战役的英雄萨丢斯·科什乌兹科上校来协助设计西点军事要塞。经过一番勘察,科什乌兹科在此建立了大小14个据点,控制河道和防御水陆两栖进攻。各据点彼此呼应,相互支援,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防御体系。英军若乘船来犯,则无异于自投罗网。即便在今天,其设计思路仍被认为具有现代意识。为了纪念这位波兰人,1828年西点军校还为其塑了像。如今,这位波兰人依然目光炯炯地俯视着那逶迤而去的哈德逊河。而华盛顿本人也曾在1779年把他的司令部搬至西点。实际上,西点要塞自1778年1月20日屯兵以来,是美国一直在使用的军事设施,它也是西点军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严格的入学条件
1802年3月16日,美国第三任总统、当年《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托马斯·杰弗逊签署国会法令,宣告在西点成立“美国军事学院”。西点军校是美国建立最早的军事院校,首任校长由美国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外孙乔纳森·威廉姆斯担任。但是,被尊称为“西点军校之父”的却是自1817年至1833年期间任校长的西尔维纳斯·萨耶尔上校。因为正是他在任期间提高了西点的学术水准,严明了军事纪律,以及强调行为诚实正直。他还倡导了萨耶尔教学法,即由通晓专业知识的教官进行小班授课,学员和教官每天对课程进行讨论,这一方法至今还在西点军校被广泛采用。
200年来,西点军校已由当年成立时仅有1800英亩的面积,第一期仅有两名学员毕业的小学校,成长为如今占地16000英亩、每年有900多名男女学员毕业的名校和众多美国青年人向往的地方。如今,这所名校的任务是教育、训练和激励学员,使每一位学员成为恪守“职责、荣誉、国家”价值观、“品德高尚”的现役军官;把学员培养成以美国陆军军官作为职业发展和终身为国家服务的优秀军事人才。据此,西点有着自己严格的入学条件和标准。据西点军校招生官员介绍,西点招生对象必须是年龄为17-22岁的未婚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士兵,经政府高官(如副总统或国会议员或陆军部高官)推荐、考试和体检后择优录取。考试范围包括学业能力倾向测验、体育等。西点的学制为四年。课程分为文科、理科、工程、军事科学和体育等,每年暑期(6-8月)进行野外军训。但西点军校副教务长肯·格瑞斯博士补充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学校适时增设和调整了部分专业和课程,其中包括反恐怖主义、网络恐怖主义、冲突解决、信息保障、国际法、法律制度比较、国际安全研究、核工程和化学工程等,同时引进了有关国际法和伊斯兰法律方面的专家和南亚问题专家。
西点军校从1976年开始招收女学员,现在整个学员队的人数为4000名,每年的7月1日约有1200名新学员入学。学员在校的主要制服颜色为灰色,这是早在1816年就确定了的,因此,学员队又有“灰色长队”之称。学员毕业后被授予理科学士和陆军少尉军衔,一般至少需服现役5年。
培养“品德高尚”的将才
自1898年西点军校把“职责、荣誉、国家”正式定为校训以来,西点军校特别重视对学员品德的培养。他们反复强调,西点仅仅培养***才是不够的,必须是“品德高尚”的***才。为此,学员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被灌输西点的基本价值观,即正直诚实和尊敬他人的尊严。《学员荣誉准则》明确规定“学员不得撒谎、欺骗和行窃,也不得容忍他人有上述行为”。西点军校公关部主任詹姆斯·威利中校举例说,学员在撰写论文时,如果不在脚注中对一些被引用的观点和文字加以说明的话,一经查出,轻者要被严厉批评,重者则被勒令退学。至于尊敬他人,西点告诫每位学员,如果自己想得到别人的尊敬,就必须以同样的尊敬和尊严对待别人。
在西点的两天采访中,记者对此深有感受。在西点军校的巴克纳尔训练营,高年级学员正在对低年级学员进行野外训练科目。这是西点的传统,目的是培养学员的领导才能。在障碍训练场上,每当低年级学员因未掌握好动作要领而出现失误时,得到的不是批评、责骂或是不屑一顾的嘲笑,而是激励的掌声和诸如“加油!你一定能行!”的鼓励声。低年级学员在这种气氛下,不仅完成了动作,更主要的是增强了自信心,这也是西点野外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
找不到图书馆的巴顿将军
西点军校号称“美国将军的摇篮”,许多美军名将如格兰特、罗伯特·李、艾森豪威尔、巴顿、麦克阿瑟、布莱德利等均是该校的毕业生。这些名人在校期间的许多轶事至今还被西点人所津津乐道。
美国内战时,约400名南北双方的将领是从西点军校毕业的。其中最有名的是统帅北方军的尤利塞斯·格兰特将军和领军南方部队的罗伯特·李将军。这两位昔日的同窗校友因各为其主而成为战场上的对手。结果,格兰特技高一筹,最终迫使李将军俯首称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名将巴顿将军也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并以作风严厉、作战勇猛、善于捕捉战机、扩大战果,而被誉为“血胆将军”。但巴顿在校的学习成绩却不敢令人恭维,因为他是花了五年时间才从西点毕业,比同期学员多出了一年。一次,一位记者追问其原因,巴顿俏皮地回答说,他学习期间没有找到学校的图书馆。对此,西点人则以自己的幽默来回答和纪念这位1909年的毕业生。1950年,他们在校图书馆对面立了一尊头戴钢盔、身着戎装,手持望远镜的巴顿将军塑像。寓意幽默:不是找不到图书馆吗?现在让你手持望远镜,天天站在图书馆对面,这下总可以找到了吧!
而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据说是在母亲的陪伴下度过四年西点生涯的。当年,麦克阿瑟的母亲把麦克阿瑟送到西点军校后,自己也在学员宿舍对面的西点旅馆里安营扎寨了。她每天早上伴着起床号起来看儿子出早操,晚上直到儿子宿舍的灯光熄灭才休息,整整陪读了四年。而麦克阿瑟则时常在夜深人静之时悄悄地溜到母亲的住处打打牙祭。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麦克阿瑟后来于1919年至1922年出任西点校长,任职期间加大了体育课占全部课程的比例,达15%。
“我不认为中国是威胁”
西点军校设有外语系,共开设了七门外语课,它们分别是阿拉伯语、汉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俄语和西班牙语。其中,汉语课开设于1966年,课程包括基础汉语、中级汉语、汉语军事阅读、中国媒体和中国文明等。在西点军校的巴克纳尔训练营地,记者乘隙采访了一位学过中文的四年级学员辛克莱。辛克莱来自密苏里州,今年24岁,身高1米85左右,身着迷彩作训服,脸上涂着迷彩油膏,显得颇为老练。一交谈才得知,原来他在来西点之前,已经在陆军当了近三年的兵。辛克莱是在部队长官和密苏里州联邦众议员的联名推荐下,经过考试进入西点的。他在西点的专业是地理,但他在二年级时选修了两个学期的汉语,当时同期同学中共有75人选修了汉语课。此外,他还在历史课上的中国军事史中读到了有关《孙子兵法》的一些介绍,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辛克莱说,选修中文就是想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也正是出于这一原因,他平时一直关注有关美中关系的发展,包括布什总统的两次访华。辛克莱说,可能有些美国人认为中国将对美国构成威胁,但这主要是他们对中国缺乏足够了解。就他本人而言,他对中国的发展方向表示乐观,对美中关系持非常乐观的态度,他不认为中国是威胁。辛克莱最后强调说,他的同学中有许多人都持这一观点。
过关斩将的国际学员
从1889年起,西点开始招收外国学员,由美国和国防部负责向有关国家和地区发出邀请。招生录取条件及考试科目和美国几乎相同,只是推荐人变成了被邀请国的政府官员。此外,考生需要加试英语。至今已有306名外国学员从西点毕业,其中包括1950年毕业的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目前,西点已向160个国家和地区发出了邀请。
记者在巴克纳尔训练营采访了一位来自喀麦隆的国际学员。22岁的埃里克·蒙伯格霍布,个头不高,但很结实,加上厚厚的嘴唇,给人以憨厚和吃苦耐劳的印象。他用口音很重的英语介绍了自己的一些情况。埃里克出身于军人世家,父亲在喀麦隆军队里任职。在得悉2000年美国西点军校将在喀麦隆招两名国际学员的消息后,他就向美国驻喀麦隆大使馆索取了有关招生简章,并报了名。由于要加试英语,讲法语的埃里克还专门恶补了一下英语。经过一番竞争,埃里克过关斩将,最终脱颖而出,获得了美国国会25万美元的四年全额奖学金,并于2000年6月走进了西点军校的大门,专修国际关系和选修计算机课程。他现在已经是二年级学员了。埃里克说,初来时,遇到很多问题,如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但最大的问题则是语言交流问题,上课时他必须全神贯注地听讲、记笔记。和别人谈话时,则经常要请别人说得慢一点。经过两年的磨炼,埃里克说他逐渐有所适应了。两年来,埃里克没有回过国,但他说,毕业后一定得回去,因为出来前,他和喀麦隆军队签了服役5年的合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