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场外资讯

特鲁瓦vs尼奥尔预测-特鲁瓦vs奥尔良

历史上法国和英国之间所有的战争,

特鲁瓦vs尼奥尔预测-特鲁瓦vs奥尔良

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和佛兰德斯站在英国一方;

苏格兰和罗马教皇则支持法国;

英军当时是雇佣兵制,由步兵,弓箭兵和雇佣骑兵组成,统一由国王亲自指挥;

法军主要由封建骑士组成;

百年战争依局势的转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337年 - 1360年)

·第一阶段是双方对佛兰德斯和基恩的争夺战。

在1340年的斯吕斯海战中,英军打败法军,夺取制海权,以防止法军入侵。

在1346年8月所发生的克雷西会战中,英军占领了法国海防要塞加莱港。

1348年黑死病横扫整个欧洲,两国停战十年。

1356年英国攻取了法国的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

因为英军的横征暴敛和法国全国的经济崩溃,使得法国平民发起起义运动。

结果法国被迫于1360年签订不平等和约——《布勒丁尼和约》,将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脉的领土全部割让予英国。

·第二阶段(1360年 - 1400年)

·法王查理五世欲报仇雪恨,夺回英国所占的地区而发生的。

查理五世重组军队以雇佣步兵代替大部份骑兵,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重建舰队,以突袭和游击战术攻击英军,在多场战役中均大败英军,至1380年时已将英军迫退至沿海地带;

英王为免法国的领地全部丢失,结果与法国签署停战协定,只保有五个港口,分别是波尔多、巴约纳、布雷斯特、瑟堡和加莱及和波尔多与巴约纳间的部份连接地区。

·第三阶段(1415年 - 1429年)

·英国乘法国国内的勃艮地派和阿曼雅克派发生内讧,而农民和市民亦发生起义之际重启战端。

在1415年,英军于阿赞库尔战役中大败法军,并随即与勃艮地公爵结盟,攻占法国北部大部份地区。

法王查理六世在无法组织有效抵抗的情况下惟有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几乎等同于承认法国亡国的和约——《特鲁瓦和约》,将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第四阶段(1429年 - 1453年)

·法国人民因为不堪英军的压迫,纷纷组织游击战,这给予法军很大的帮助,达到了牵制英国之效。

在法国圣女贞德的指挥下,法军于1429年5月解除了英国对奥尔良的包围,赢得了重大胜利,从而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形势。

虽然贞德于英军处死,但这反而激起法国的民族义愤,使法军作出大反攻。

在1437年法军光复首都巴黎,于1441年收复香槟,又于1450年解放曼恩和诺曼底,随后又于1453年夺回吉耶讷。最后于1453年10月19日,波尔多的英军投降,法国收复了除加莱外的全部领土,百年战争至此完全结束;

·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由于法国帮助美国,所以英法两国也有交战;

·在第二次世界战争时期,英国曾向法。西。斯。控制下的法国宣战

说说英法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国和法国,以及后来加入的勃艮第,于1337年 - 1453年间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百年战争中,发展出不少新战术和武器。战争胜利使法国完成民族统一,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

第一阶段(1337─1360)

英法主要争夺佛兰德斯和基恩。

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战争开始。

1340年,英军在斯吕斯海战中打败法军,英国控制了英吉利海峡,夺得制海权,防止法军渡海入侵。

1346年8月,英军先于陆上的克雷西会战大胜,英军又取得了陆上的优势。再围攻法国海防要塞加来港,11个月后成功占领。

1347年攻占法国的加来,接着又于本土的内维尔十字之战打败苏格兰入侵,擒获亲法的苏格兰王大卫二世。

1348年,黑死病横扫整个欧洲,两国停战十年。

1356年,英格兰再度进攻,夺取法国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

1356年9 月,普瓦提埃之战,法军大败,法王约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众臣被俘,英借此向法国索取巨额赎金。英国人无限度地征收苛捐杂税和法国内部经济陷于完全破坏的状态,从而导致了法国人民的起义——马赛领导的巴黎起义(1357—1358年)和扎克雷起义(1358年)。法国王室则承受英军横征暴敛、国家经济崩溃、平民起义反抗等内外煎熬,情势非常不利。

1360年,法国被迫签订极不平等的布勒丁尼和约,[2]?割让出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脉的全部领土。

第二阶段(1369-1380)

1364年,法国王子查理继位,称查理五世(1364 ~ 1380在位 ), 为了夺回失地, 改编军队,整顿税制,紧张备战。查理五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民团,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

1369年起连续发动攻势,欲夺回被侵占的领土。任命贝特朗·杜·盖克兰统领军队,以突袭和游击战术攻击英军,在蒙铁尔战役等多场战役大败英军。

1380年,英军已退守沿海区域。英王担心丢失全部领地。

1396年双方缔结二十年停战协定,仅保留波尔多、巴约纳、布雷斯特、瑟堡、加莱五个海港,和波尔多与巴约纳间的部分地区。

第三阶段(1415—1424)

1415年─1429年之间,法国勃根第、阿曼雅克两派发生内讧,农民市民也起义反抗,英格兰借机重启战端。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即位后法国统治阶级发生内讧之机,领兵进攻法国,[2]?英军于阿金库尔战役大败法军。10月,与勃根第公爵结盟,占领法国北部,法王查理六世无力抵抗。

1420年5月21日英、法在特鲁瓦签订几乎亡国的特鲁瓦条约。英王亨利五世成为法国摄政王,有权承继查理六世死后的法国王位。法国已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1422年,英法的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同年去世,两方新王亨利六世和查理七世为争夺法国王位,再度交火。由于争夺王位斗争(1422—1423年)加剧,法国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的居民的身上。

1428年10月,英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城,形势危急。法国人民组成抗英游击队,袭击敌人。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

第四阶段(1424—1453)

1428年10月,英军和勃艮地派包围了奥尔良,法军严重不利。

1429年4月27日,王太子授予贞德以“战争总指挥”的头衔。她全身甲胄,腰悬宝剑,捧着一面大旗,上面绣着“耶稣马利亚”字样,跨上战马,率领3000—4000人,向奥尔良进发。奥尔良已被英军包围达半年之久。贞德先从英军围城的薄弱环节发动猛烈进攻,英军难以抵挡,四散逃窜。4月29日晚8时,贞德骑着一匹白马,在锦旗的前导下进入了奥尔良,全城军民燃着火炬来欢迎她。贞德率领士气高昂的法军,迅速攻克了圣罗普要塞、奥古斯丁要塞、托里斯要塞。5月8日,被英军包围209天的奥尔良终于解了围。

奥尔良战役的胜利,扭转了法国在整个战争中的危难局面,从此战争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此后,法国人民抗英运动继续高涨,英军节节败退。[1]?

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兰斯加冕,称查理七世。1430年在康边城附近的战斗中,当贞德及其部队被英军所逼、撤退回城时,这些封建主把她关在城外,最后竟以4万法郎将她卖给了英国人。贞德宁死不屈,她说:“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1431年5月29日上午,贞德备受酷刑之后在卢昂城下被活活烧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纳河中。死时,贞德还不满20岁。

贞德之死激起法国的民族义愤。同时由于勃艮第背弃英王,重新与法联合(1435年),促使法军转入大反攻。

1437年,法军光复首都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地区。1450年,法国和布列塔尼联军在福米格尼战役中大败英军,整个曼恩和诺曼底地区迅速落入法国手中。

1450年,法军解放诺曼底,并在巴约勒之战中重创英军。

1453年,夺回吉耶讷。1453年7月17日,法军在卡斯提隆战役中歼灭加斯科尼的英军主力,1453年7月,在卡斯蒂永之战中再次打败英军。10月19日波尔多英军投降,法国收复加莱除外的全部领土。

1458年,法军攻陷加莱,英国失去在欧洲大陆最后一个据点。

结果

法国取得战争的胜利,战争胜利使法国完成民族统一,更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之后英格兰对欧洲大陆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转往海外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帝国。

影响:

战争体制

战争开始时,两国主要以西欧原来的贵族兵源制,由各领主募集军队,有服役时间考量。这对跨海远征的英格兰很不利,于是转而招募更多来自下层人民的雇佣兵,并配合以有名的长弓兵战术。法国则迫于初期战局失利,必须扩张王室统治权力以抵挡外敌。因此在战争结束时,双方都已走上中央集权的道路。[4]?

英格兰在数次战役得胜,严重挑战了西欧贵族骑兵的军事垄断地位。战后,胜利的法国仍保留许多重骑兵传统,但步兵能够打败骑兵的思想已经流传四方,步兵的重要性从此不断提升,骑兵最终则消失了。

战术思想

战争初期,法国在各次大会战都使用重骑兵正面冲击,到了1415 年的阿金库尔战役,已模仿对手让部分骑兵下马徒步战斗,这说明骑兵步兵的战场角色已大幅改变。法国借由平民出身的圣女贞德鼓舞士气取得最后胜利,更突显骑士贵族为主的法军于战争中屡屡失败,标识出贵族骑士阶层的衰退和民族战争特性的兴起。

武器装备

百年战争中,双方的武器装备也经历了改良和演化,14世纪开战时,当时最好的盔甲仍然为锁链甲,这和之前数个世纪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进化和改善,而15世纪战争中后期时,新形态的板甲已经成为了贵族骑士们的普遍装备。在连续不断的围攻战中,双方也重视攻城武器的设计和应用,在后期,法军开始大规模使用火药及火炮作为武器而取得胜利,并在这些新型武器上具有科技领先地位,即由此促使了新形态的战争方式。

5.

百年战争,不论对英国或法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当时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时代,在战争和疫病的双重打击下,英法两国的经济大受创伤,民不聊生。

西方历史学家指出:“百年战争是一场持续百年的游戏。当两国的皇族及贵族为了自己所夺得的利益而庆祝的时候,那些痛失家园及亲人的无辜平民却只能在无声地痛哭。战争打了一百年,人民也哭了一百年。”

一场战争从一种性质转变到另一种性质,即一场战争中对交战双方来说都各有两种性质,这在战争史上并不多见。公元1337—1453年,英法两国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入侵,战争性质从封建王朝混战变化到侵略与反侵略,其结果可谓完全违背了英法王朝统治者的预料。

百年战争从1337—1453年,持续了116年,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国王联姻不仅不能解决长治久安问题,反而容易引起王位继承权争夺和战争。民族女英雄贞德姑娘勇敢地捍卫民族利益,为了民族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唤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人民的胜利,不仅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而且还使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民族感情迅速增强了,国王受到了臣民的忠心支持。由此封建君主政体演变成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王权进一步加强了。战后的英国,在经历了一段内部的政治纷争后,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谁是法兰西民族的女英雄?

贞德(1412—1431),又译冉·达克,是英法百年战争晚期法国的著名女民族英雄。

1412年1月6日,贞德出生在今法国孚日省境内的东雷米村,父母亲笃信天主教,是纯朴的农民,全家靠务农而艰难度日。

贞德的童年正是在英法百年战争的祸乱中度过的,当时的法国国王查理六世不仅无能,而且还是一个间歇性的神经病患者,使各路封建贵族难于听命,于是各自为政,你争我夺,尤以勃艮第公爵和奥尔良公爵为核心的两派封建主,为争夺地盘,不惜挑起内战。英王亨利五世趁法国内乱之际,于1415年8月,率军6万,大举入侵法国。勃艮第派封建贵族即投靠入侵者,处处表示出对英王的“友好”诚意。奥尔良派封建主面对英军的入侵和勃艮第的叛卖,无力抵抗,致使英军长驱直入。10月,在阿金库尔战役中,法军惨败,随后英军占领法国北部广大地区。

1420年,在英国入侵者的威胁下,英法双方签订了《特鲁瓦和约》,和约规定法国王太子查理的王位继承权转归英王亨利五世。为此,法国王后竟迫使疯癫的法王查理将女儿嫁给英王。1422年,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几乎同时去世,亨利五世所生才10个月的婴儿即被立为英法两国的国王,称亨利六世。法王太子查理被正式废黜,退居法国南方。《特鲁瓦和约》实际上把法国割裂为3块,分别由亨利六世、勃艮第公爵、王太子查理各据一方。

1428年10月,英国入侵者在勃艮第派的配合下,向南方扩展,并集中军力围攻通向南方的战略要地奥尔良城。很快将奥尔良城包围。奥尔良是通向南方的门户,也是奥尔良派的重要根据地,是保卫法兰西、抗击入侵者的堡垒。奥尔良军民,为保卫自己的城堡,正在浴血奋战。南方各路封建贵族及广大农民、市民和下级教士,正在自发组织起来声援奥尔良,他们运用游击战等各种方式与英军进行战斗,但派往解救奥尔良的部队却不断失利,损失惨重,形势万分危急。法国广大民众把希望寄托在王太子身上,渴望他能成为法国国王,统率民众,收复失地,赶走侵略者。可是,王太子却疑虑重重,束手无策,毫无信心。在此危急关头,一位农家姑娘挺身而出,她就是贞德。

贞德的家乡曾多次遭受英军蹂躏和勃艮第贵族军的烧杀掳掠,她自幼亲眼目睹敌人欠下的累累血债;也听说过法国人热爱祖国、英勇抗战的动人故事,这些在这位牧羊女的幼小心灵中播下了爱憎分明的。民众的悲伤和祖国的苦难,激起了贞德姑娘保家卫国的决心,她要把拯救祖国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据说贞德在13岁时就在耳边听到上帝的声音,上帝叫她去见王太子,由她担负起抗击英国入侵者、拯救法兰西的光荣使命。每当敌人猖獗、法国危急之时,上帝就在她身边呼喊,而且喊声越来越响,她似乎成了上帝派来拯救法国的使者。其实这是一种强烈的爱国思想在她虔诚的宗教热情中产生的幻觉。贞德下定决心要去说服王太子。

1429年初,贞德还只有17岁,她就到邻近小城去见该城的领主并向领主请求:上帝要她尽快去见王太子,她是上帝派来拯救法兰西的。一时间,人们纷纷流传贞德是“圣女”下凡。远近乡亲无不信以为真,更为她的爱国热情所感动,决定帮助她去完成救国的神圣使命。大家替她购买了盔甲、武器和战马,小城的领主还派人护送她去南方求见王太子。贞德历经种种困难,终于到达王太子所在地什农城。身陷困境的王太子查理接见了这位少女,贞德对太子说,她从上帝那里接受了支持太子的使命:“上帝支持您,您才是法兰西的真正继承人。”并说服太子给她一支军队,去解救被围的奥尔良城。绝望中的太子,一听她是上帝派来的,就欣然同意给她军队。

1429年4月22日,查理任命贞德为军队总指挥,随后组成一支数千人的军队急赴奥尔良城。战士们沿途唱着赞美诗,雄赳赳地向奥尔良进发。一路上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呼和坚决支持,这就更坚定了贞德的爱国之志。

4月29日,贞德带领的军队进入奥尔良近郊时,已近黄昏,她立即派人进行周密的侦察,摸清敌情后,当晚趁着雷电闪闪、风雨交加之际发起进攻。贞德高举圣旗、跃马领先,指挥部队冲破敌军的层层包围圈,于晚上8时许进入城内,将武器、和粮食送到奥尔良军民手中,城内军民手持火把夹道欢迎,5000军民从此得救。突围告捷,使奥尔良城内外的法国军民士气大振,斗志昂扬。但此时城外的敌人并未击退,贞德就写信给入侵的英军头目,劝英军迅速撤退,返回自己的国家,并警告英军:“神圣的法兰西领土不容你们侵占,……要是不离开法国,你们走到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

英军头目看完贞德的信后,发出阵阵冷笑,根本不把贞德放在眼里。几天过去了,贞德见英军毫无退兵之意,她义愤填膺,决心给敌人以打击。从5月4日起,贞德指挥部队向控制着全城的几个桥头堡发起冲杀,她骑着战马,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不幸中箭受伤。贞德忍着剧痛拔出箭头,继续战斗。她一边向战士们高喊:“同胞们,前进,向前进!”一边带领大家齐心冲杀。经过几天苦战,大败英军,先后攻克了两个主要桥头堡,侵略者被迫退却。5月8日,奥尔良城周围的残敌被肃清,奥尔良城被解救。奥尔良之役成为法国转败为胜的关键一仗,为法国人民增添了胜利的信心,贞德也因此威望大震,人们称她为“奥尔良之女”。

奥尔良大捷后,贞德继续抗战。1429年6月27日,她率军北上,连克数城,收复大片失地。7月16日,光复兰斯。但此时的法国虽节节胜利,在名义上却仍然受英国人的统治,法国人还没有自己的国王,而国王是民族的代表。为此,贞德认为太子加冕事关重要且时机已经成熟,她就力劝王太子加冕为王,贞德对太子说:“我们的太子,不要再举行这么多、这么长的会议了,跟我来吧,到兰斯去接受您应该戴的王冠吧,不要再犹豫了。”7月17日,按照法国的传统,查理来到兰斯大教堂,在历代君王加冕的地方,举行了隆重的加冕礼,查理继承法国王统,称查理七世。在加冕典礼中,贞德手执旗标,站在国王一旁,显得庄重而威武。

太子加冕成功,使法国人有了新的君王,大大增强了法国军民抗战爱国的凝聚力。赶走英国人,光复法兰西,成为全民族的光荣义务。举国上下到处传颂着贞德的英名,寄给贞德的致敬信和决心书像雪片似的从四面八方飞来,在贞德精神的鼓舞下,从农村到城镇,平民百姓掀起了抗英斗争的新高潮,贞德更是信心百倍地投入新的战斗。

但是,贞德的威望,却引起了贵族和大臣们的妒忌和恐慌,他们害怕自己的地位被动摇,利益被侵夺,于是就想方设法孤立她、暗算她,甚至出卖她和陷害她。

1430年春,兰斯西北面的军事重镇贡比涅告急,贞德率军救援,与英军及勃艮第派贵族军展开激战,初战失利。5月23日傍晚,贞德带领300精兵偷袭敌军,又不幸失败。贞德只得带领余部撤退,他们边战边退,在快回兰斯城内时,蓄谋陷害她的守城贵族却故意拉起吊桥,关闭城门,将贞德拒之城门外,她进退无路而被敌人包围,最终因寡不敌众而被勃艮第叛军所俘。勃艮第派贵族以1万金币的高价把贞德卖给英国入侵者。

英国侵略者视贞德为心腹大患,即将她关进铁笼,百般折磨她达半年之久,企图迫使贞德投降,贞德昂首挺胸,严词拒绝,表示:“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

1430年12月,英军将贞德押到鲁昂,交给由英国授意组成的异端裁判所审讯。贞德再次受到残酷折磨,在无休止的轮番审讯中,她坚贞不屈,始终忠于祖国,不吐背叛法兰西的一个字。但此时的国王却听信大臣而坐视不救。异端裁判所奉主子之命,以“女扮男装”、“妖术惑众”等莫须有罪名将贞德判为“女巫”,处以火刑。

1431年5月30日,贞德被绑在鲁昂广场的火刑柱上被活活烧死。贞德就义前怒斥英国侵略者“一定会受到惩罚”。在高呼“法兰西万岁”声中被大火吞没。贞德死后,其骨灰被抛撒在塞纳河中。贞德为了拯救祖国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仅19岁。

贞德死了,但她的精神不死。她的爱国献身精神照亮了法国,唤醒了法国人民,更加燃旺了法国千万民众救亡图存的熊熊烈焰。他们踏着贞德的脚印,开展了更加广泛的抗英斗争,为收复失地而奋勇杀敌。1436年,即贞德就义后5年,巴黎光复。1453年10月,英军投降,英法双方签订和约,法兰西重新实现了统一,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贞德以其光辉的业绩在法国历史上树立起了第一面爱国主义旗帜,成为法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热爱祖国的楷模。至今,在巴黎、鲁昂、东雷米村等许多地方,都耸立着贞德的雕像,贞德的故乡被命名为少女村。1920年,法国还规定每年5月的第2个星期日为全国贞德节,以纪念贞德的不朽功绩,弘扬贞德的爱国主义精神。

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是指英国和法国,以及后来加入的勃艮地,于1337年 - 1453年间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百年战争中,发展出不少新战术和武器。

战争成因

北欧维京海盗骚扰侵略法国海岸由来已久。卡洛林王朝时期,法兰克统治者查理三世同意这些北欧人在法国海岸诺曼底定居下来,他们后来建立了诺曼底公国。1066年诺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统帅下成功地入侵英格兰,英国从此在150年内宫廷里全是说法语的盎格鲁—诺曼贵族。他们同时统治着英格兰和诺曼底。1216年盎格鲁—诺曼统治者失去了对诺曼底的控制,但直到百年战争开始的时候,他们仍然控制着法国英吉利海峡沿岸的一些地区。

在14世纪时,法国人试图把英国人由法国西南部赶走,从而统一法国。英国当然不愿退出,并欲夺回祖先的土地如诺曼底、曼恩、安茹等。当时英法两国因为贸易利益的关系,均对佛兰德斯作出争夺,使它们之间的冲突加深。因为佛兰德斯表面上属于法国,但实际上却独自行政,并经常与英国进行羊毛贸易。而战争的导火线则是英王爱德华三世乘法国卡佩王朝绝嗣之际,欲以近亲的关系继承法国王位,但最后却由腓力六世所获得,因此爱德华三世对法国宣战,以夺取法国王位。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和佛兰德斯站在英国一方,而苏格兰和罗马教皇则支持法国。英军当时是雇佣兵制,由步兵,弓箭兵和雇佣骑兵组成,统一由国王亲自指挥,而法军则主要由封建骑士组成。百年战争依局势的转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战争经过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1337年 - 1360年)是双方对佛兰德斯和基恩的争夺战。首先在1340年的斯吕斯海战中,英军打败法军,夺取制海权,以防止法军入侵。然后在1346年8月所发生的克雷西会战中,英军取得陆地上的优势,并在围攻11个月后成功占领了法国海防要塞加莱港。英国挟著胜利的余威,在内维尔十字战役当中,打败苏格兰的入侵,并且擒获亲法的苏格兰王大卫二世,此役也大大地减少苏格兰对英格兰的威胁。1348年黑死病横扫整个欧洲,两国停战十年,直到1356年英国再度开战,攻取了法国的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随即又在普瓦捷战役利用相同的战术再次击溃法军。而因为英军的横征暴敛和法国全国的经济崩溃,使得法国平民发起起义运动。结果法国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被迫于1360年于布雷蒂尼签订极为不平等的和约——《布勒丁尼和约》,将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脉的领土全部割让予英国。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1360年 - 1400年) 是因为法王查理五世欲报仇雪恨,夺回英国所占的地区而发生的。查理五世重组军队以雇佣步兵代替大部份骑兵,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重建舰队。在内政方面亦作出较大的改革,并整顿了税制,以安抚民心。时机成熟后,他任命B.迪盖克兰这位为军队总司令,以突袭和游击战术攻击英军,在多场战役中均大败英军,至1380年时已将英军迫退至沿海地带。英王为免法国的领地全部丢失,结果与法国签署停战协定,只保有五个港口,分别是波尔多、巴约纳、布雷斯特、瑟堡和加莱及和波尔多与巴约纳间的部份连接地区。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1415年 - 1429年) 是英国乘法国国内的勃艮地派和阿曼雅克派发生内讧,而农民和市民亦发生起义之际重启战端。在1415年,英军于阿赞库尔战役中大败法军,并随即与勃艮地公爵结盟,攻占法国北部大部份地区。法王查理六世在无法组织有效抵抗的情况下惟有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几乎等同于承认法国亡国的和约——《特鲁瓦和约》。将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随即宣布自己为法国的摄政王,并有权于查理六世死后承继法国王位。但是,在1422年,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同于这年死去。结果新法王查理七世和新英王亨利六世为争夺法国王位,再启战端,百年战争进入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1429年 - 1453年) ,法国人民因为不堪英军的压迫,纷纷组织游击战,这给予法军很大的帮助。游击队经常设置埋伏,捉拿英国的征税者,消灭英军的部队,达到了牵制英国之效。虽然于1428年10月,英军与勃艮地派进逼至奥尔良,并包围了此城,使得法军形势大为不利,但此时法国出现了一位千古传颂的救星——圣女贞德,在她的指挥下法军于1429年5月解除了英国对奥尔良的包围,赢得了重大胜利,从而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形势。虽然贞德于不久后便英军所捉拿,并以女巫罪处死,但这反而激起法国的民族义愤,使法军作出大反攻。在1437年法军光复首都巴黎,于1441年收复香槟,又于1450年解放曼恩和诺曼底,随后又于1453年夺回吉耶讷。最后于1453年10月19日,波尔多的英军投降,法国收复了除加莱外的全部领土,百年战争至此完全结束。

影响

百年战争,不论对英国或法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当时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时代,在战争和疫病的双重打击下,英法两国的经济大受创伤,民不聊生。曾有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指出:“百年战争是一场持续百年的游戏。当两国的皇族及贵族为了自己所夺得的利益而庆祝的时候,那些痛失家园及亲人的无辜平民却只能在无声地痛哭。战争打了一百年,人民也哭了一百年。”这种说法可谓一针见血,一语道破了这场战争的残酷。因为这场战争是在法国的土地上进行的,法国变得满目沧痍,很多人民无家可归,但法国最后亦因为这场战争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大业,为其日后在欧洲大陆的扩张打下基础。英国在百年战争后不但一无所获,还丧失了几乎所有在法国的领地,结果迫使其放弃大陆制霸的企图,转而向海上发展,从而走上了海上帝国的道路。

地位

百年战争从中世纪中叶延续到十五世纪,其结束之年也被认为是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之一。在战争过程中,双方武器装备和战术思想都经历了缓慢而深刻的转变,战争的过程也促使交战双方的战争体制调整。

14世纪战争开始时,双方主要取中世纪西欧化的贵族兵源制,由各领主募集部队。而作为远征的英国一方,由于这种传统兵役制限制了领主们对国王的效忠义务时间,在战争中开始取更多的来自下层国民的雇佣兵以及相对应的长弓兵战术,同样对法国来说,持续而大规模的战争逼迫统治阶层集结权力应付外敌,促使王室更重视自身的权力而不是希望分配给下面的领主,因此当战争最终结束后,交战双方均先后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

在战争中英国的数次胜利,也被认为严重挑战和打破了贵族骑兵在西欧占军事垄断地位的特点,自此之后,虽然在胜利国法国仍然保留了大量的重骑兵传统,但步兵能够战胜骑兵的意识已经被全面普及,影响和促进了此后于15-16世纪步兵地位的进一步重大转变。在初期的大规模会战中,法国人坚持使用重骑兵正面冲击,而到15世纪的阿金库尔战役中,他们也部分接受了对手的思想开始令骑兵下马徒步战斗,可说明对骑兵和步兵地位在战争中经历的微妙变化。百年战争中,代表着骑士贵族的法国军队在大规模会战中屡屡失败,最后由出身平民的圣女贞德鼓舞起士气才取得最终胜利,也就标识着贵族骑士风范的退却和民族战争意识的兴起。

百年中,双方的武器装备也经历了改良和演化,14世纪开战时,当时最好的盔甲仍然为锁链甲,这和之前数个世纪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进化和改善,而15世纪战争中后期时,新形态的板甲已经成为了贵族骑士们的普遍装备。这种新装备相对前者,事实上最显著的价值即是针对射击和刺杀为主的防御能力改良,因此也可以认为是英国大规模应用的长弓战术所带来的必然后果。 在连续不断的围攻战中,双方也重视攻城武器的设计和应用,在后期,法军开始大规模使用火药及火炮作为武器而取得胜利,并在这些新型武器上具有科技领先地位,即由此促使了新形态的战争方式。

英国为什么和法国是世仇

第一阶段:彼得大帝至拿破伦前后的资本主义展阶段,英俄的甜蜜时期,甚至彼得大帝曾经偷偷访问过英国。 第二阶段:拿破伦至德法战争的由英国主导的欧洲均势阶段,当时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只有两个国家配称的上是霸权帝国,俄国向欧洲,亚洲,美洲的英国势

查理王子的父母叫什么

英法百年战争时期法国女民族英雄,一译冉·达克。生于法国东北部香槟和洛林交界处的栋雷米村。父母务农,笃信天主教。 1415年英军占领了法国北部广大地区,1420年,法国被迫签订《特鲁瓦条约》,依约法国王子查理被剥夺王位继承权,退居南方,英王亨利六世兼领法国王位,罗亚尔河以北的法国领土属于英国,由英国和亲英的勃艮第人控制。法国人民与英军开展游击战争。宗教虔诚和爱国热忱使贞德自幼关心抗英战争的进程。1429年初,贞德求见查理称上帝派她来拯救法国。此时法国形势危急,英军从1428年10月起围攻奥尔良城已达数月之久,派往解救的部队被歼。4月22日,查理任命贞德为军事行动指挥驰救奥尔良城。5月初,贞德击败英军,解奥尔良之围。人民歌颂贞德的战功,称她为“奥尔良的女儿”。奥尔良战役后,贞德率军东进,直取兰斯城。7月,查理在兰斯大教堂举行加冕礼,称查理七世(1422~1461在位)。贞德声誉日高,遭到查理七世周围贵族的妒嫉。贞德迫切要求夺回巴黎,8月,在巴黎城下受创。1430年春,兰斯西北的军事重镇贡比涅告急,贞德前往救援。5月23日傍晚,贞德带领少数队伍偷袭敌军失利,撤退时城门已关闭,贞德被勃艮第军俘虏。勃艮第人以高价把贞德卖给英国人,查理七世坐视不救,英国人把她押到鲁昂,交给异端裁判所审判。贞德在关押期间,经受轮番审讯,坚贞不屈,最后被异端裁判所以“女扮男装”、“妖术惑众”等罪名判为女巫,处以火刑。1431年5月30日,贞德在鲁昂广场英勇就义。1456年,罗马教廷撤销对她的判决。1920年被列为圣女。巴黎高等法院规定每年5月的第2个星期日为全国贞德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