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vs秘鲁-世界杯澳大利亚对秘鲁
下列国家中,南回归线横穿中部的是 ( ) A.巴西 B.秘鲁 C.印度尼西亚 D.澳大利
D |
试题分析:被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穿过的国家有: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南非、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巴拉圭和巴西等;结合题意,被南回归线穿过中部的是澳大利亚,故选D. |
世界各国面积在1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二级行政区
1 俄罗斯 萨哈共和国 310(印度328)
2 澳大利亚 西澳大利亚洲 253(苏丹250)
3 俄罗斯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 233(刚果民主共和国234)
4 加拿大 努纳武特地区 209(沙特阿拉伯215)
5 澳大利亚 昆士兰州 173(利比亚176)
6 美国 阿拉斯加州 171
7 中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66(伊朗163)
8 巴西 亚马孙州 157(蒙古156)
9 加拿大 魁北克省 154
10 俄罗斯 秋明州 143
11 澳大利亚 北领地 135(秘鲁128)
12 加拿大 西北地区 134
13 加拿大 安大略省 127(尼日尔126)
14 巴西 帕拉州 124(安哥拉124)
15 中国 西藏自治区 120(南非122)
16 中国 内蒙古自治区 110(埃塞俄比亚110)
tpp生效后中国经济会不会夸掉
中国经济不会垮掉,但会受到影响。
TPP即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目前已包括环太平洋的12个成员国加入,这个“影响全球40%的经济”的自贸协定中,唯独缺了中国经济体,也难免让国内外人士议论纷纷。
TPP各项规定中最受人关注的是“零关税”条款,规定成员国之间在进行贸易时取消所有商品的进口关税。国家发改委张建平近日称,TPP协议的达成对中国的贸易和出口、以及国民收入会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或将带来就业减少和产业流失。尽管有专家称TPP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相当有限,然而,不可忽视的是TPP协议生效后将对中国六大产业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农产品及基础产业
TPP生效后,将会对中国的农产品及基础产业产生一定的冲击,TPP成员国越南、智利、秘鲁等都是农业大国,主要贸易类型包括农业、渔业、林业、矿业等,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艺明近日表示,中国相关的农产品和基础产业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可能会涉及到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同时,生产这些产品的地域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王艺明认为中国的应对农产品及基础产业冲击的措施是,将出口转向内需,提高中国经济体系的冲击能力,并且巩固与东盟、日韩等双边多边的经贸合作。
纺织服装行业
TPP特殊的贸易协定是取消出口到TPP国家的纺织品和服装的关税,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必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TPP协议成员国中越南、秘鲁、墨西哥等纺织大国,取消关税和提升这些国家纺纱产业的竞争力,高顿财经研究院成本研究员Mike认为,出于成本的考虑,原本属于中国的订单将会被转移到TPP成员国,这样一来,TPP成员国将会从中国赢得更多的服装市场份额,成员国的纺织业将会快速发展。
其实,近几年,随着国内纺织服装综合成本的增加,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出口生意本已难做,TPP协议落实后,将会给纺织服装行业带来不小的影响。
汽车行业
TPP生效后,美国和日本这两大汽车制造国将会有更紧密的合作,零关税后,将会对美国和日本的汽车贸易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东南亚市场是日系车的主场,美国有望分得一杯羹。尽管2014年中国汽车贸易已经实现逆差,以内需为主,但对中国车企仍然会有一定的影响,部分车企可能面临将汽车零部件的生产线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而东南亚国家本身在原材料方面占有优势。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目前中国的汽车产业链在全球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作为全球第一大车市,短时间内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不会发生大规模转移。
乳制品行业
TPP成员国中,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是畜牧大国,新西兰主要出口乳制品、肉类、林产品等,澳大利大以出口农牧业、羊毛和羊肉、矿业等为主。TPP协议一旦生效,将会对中国制造的乳制品出口产生一定的冲击。
需注意的是,新西兰作为乳制品出口大国,目前有三分之一的乳制品流向中国市场,中国作为新西兰最大的市场,新西兰不会因为加入TPP就不再遵守之前与中国的贸易协定。
电子产品制造行业
TPP协议落实后,成员国中的马来西亚、越南或许将对中国的电子产品制造行业产生的影响较小,目前这些国家的家电多在中国生产,东南亚的很多国家都没有使用中国品牌的家电产品,但也应该积极的推进中国与东盟、中韩的关税自贸协定,让中国电子产品制造行业受惠。
跨境电商行业
跨境电商贸易已经突破了地域和政策限制,是针对全球消费者的新型贸易模式,作为未来贸易的趋势之一,TPP落地对中国的跨境电商行业不会产生太大的冲击。中国目前跨境电商的交易额远远比不上传统类大宗商品的交易额,但跨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阿里巴巴跨境B2C事业部工作人员称,如果把中国强劲的消费市场摆在TPP成员国面前,他们也许会更加开放的看待中国市场,未来中国也许可以通过跨境电商创造一个新的贸易规则。
世界各典型油气国家地缘政治结构分析
一、世界各国地理位置关系
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3.62亿平方千米;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千米,分别占全球总面积的71%和29%。地球上的海洋连成一片,而陆地则相互分离。海陆的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部分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东半球。全球分七大洲,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亚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靠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48个国家和地区,在地理上习惯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东亚指亚洲东部地区,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东南亚指亚洲东南部地区,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国家;南亚指亚洲南部地区,包括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锡金;西亚指亚洲西部地区,包括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中亚指中亚细亚地区,包括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
欧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亚洲的西面。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同亚洲分界,西北隔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对。在地理习惯上分为南欧、西欧、中欧、北欧和东欧五个地区。南欧包括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希腊、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马耳他、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尔;西欧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中欧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顿士登;北欧包括冰岛、法罗群岛(丹)、丹麦、挪威和芬兰;东欧包括俄罗斯西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摩尔多瓦。
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区深入西半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隅以狭长的红海与苏伊士运河紧邻亚洲。在地理上习惯将非洲分为北非、东非、西非、南非和中非五个地区。北非包括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东非包括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和塞舌尔;西非包括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塞拉里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尼日利亚和加纳利群岛;中非包括乍得、中非、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南非包括赞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马达加斯加、科摩罗、毛里求斯、留尼汪、圣赫勒拿等。
大洋洲位于太平洋的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广大海域中。包括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几内亚岛六个区。
北美洲位于西半球北部。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濒北冰洋,南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南美洲相分。包括加拿大和美国和中美洲地区。
南美洲位于西半球的南部,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濒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南美北部包括圭亚那、苏里南、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南美中部包括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等。南美南部包括智力、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家。南美东部包括巴西等国家。
世界各大洲和各国地理分布见图3-3(见书后彩图)。
二、政治立场和信仰的一致性
1.拥有丰富石油和天然气国家的伊斯兰信仰
如果说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是近代以来伊斯兰运动的自然延伸和新的发展阶段,那么,石油对于现代工业经济的极端重要性以及中东地区大量油源的发现则为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提供了新的舞台和变数。导致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有许多方面。石油经济的繁荣兴盛也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不能简单地把一方产生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另一方,而构成封闭的“因果链”。但是二者之间确也存在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概括地说,就石油经济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相互联系的这一层面来看,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的关系。石油经济的发展与伊斯兰的复兴并存,经济的现代化与宗教的原典化共在,构成地球上一道独特的海湾风景线。这道风景线因石油的战略意义而格外迷人,同时却又因伊斯兰复兴中的激进主义而吉凶难卜。以丰富的石油为基石,高擎“伊斯兰复兴”大旗的大海湾以它特有的方式认识世界和影响世界。石油经济与伊斯兰复兴的相互促进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伊斯兰复兴运动在海湾国家争取独立和收回石油主权的斗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初开始,西方列强逐渐认识到石油的极端重要性,纷纷在全球各地勘探和开石油,并很快在中东尤其是海湾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西方各大公司在的支持和保护下蜂拥而入,肆意掠夺海湾石油。1958年上台的苏丹军大力推广阿拉伯语,开设了许多伊斯兰教育中心,以伊斯兰化作为争取民族团结的途径,限制天主教传教士的活动。在巴基斯坦、埃及等国也纷纷开展了类似的活动。在伊斯兰世界民间复兴运动的推动和配合下,穆斯林产油国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获得了胜利,它们的石油斗争也逐渐由分散走向联合,还实现了与拉美非穆斯林产油国的联合,相继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把争取收回石油主权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13年10月战争爆发,中东产油国团结一致,以石油为武器,通过减产、禁运、国有化等措施,赢得了100多年来伊斯兰对西方的第一个漂亮胜仗,成为伊斯兰复兴运动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后期伊斯兰社会备受欺凌的贫困的历史,夺回了石油宝藏的主权,把西方这一经济命脉控制在手中。
其次,石油经济反过来又促进了伊斯兰复兴运动。石油收入为伊斯兰复兴运动注入了巨大的生命力,使之从穆斯林社会走向全世界;同时石油还因其自身的战略重要性、石油经济的特性等等给伊斯兰复兴运动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为现代社会中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存在提供合法性依据。石油收入增多,经济与社会得到发展,在一些国家出现“西化”现象,招致穆斯林的强烈不满和抗议,也是促使伊斯兰复兴运动发展的因素之一。
2.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包括西欧、中欧、北美、日本、澳洲等)的政治信仰的一致性
西欧、北美、日本、澳洲等国家和地区是发达资本主义地区,他们的政治信仰比较一致,都比较崇尚“民主、自由、”等,因而他们在许多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外交等事务中比较能够行动协调一致。这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油气消费的传统区域。
众所周知,虽然发展中国家的油气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度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油气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但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油气消费量却占世界的近70%,为了其经济发展和国家发展的总体需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取针对油气出口国家的政策和行动中能够协调一致。
三、经济特点与互补性
我们把北美、西欧、中欧、日本、大洋洲等地区和国家划分为西方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比较快,它们的产业结构比较均衡,汽车工业和能源化工工业十分发达,需要大量的油气能源作为其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经济与石油需求量之间是一种正比关系,所以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西方经济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发展中地区。西方工业国家在世界石油消费中的比例已由11年的71.7%下降到1995年的57.7%,但是西方石油消费量的绝对数字却由11年的日消费石油3540万桶增加到1995年的4030万桶。而且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达60%以上。西方经济对石油,特别是中东石油的依赖可见一斑。
战后初期,国际石油卡塔尔(即石油七姊妹)人为压低中东原油价格是使欧洲经济复兴的重要条件之一。西方世界在廉价的石油的推动下,出现资本主义历史上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在13年前,西欧、日本和美国经济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分别达98%、99%和33%,其中有80%以上来自中东。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得西方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经济增长实际上已经停止,据估计,使西方主要工业国家遭受了1.2万亿美元的损失。
西方经济对海湾石油的依赖是一种非对称依赖,即:一方面,西方经济对石油特别是海湾石油的依赖度大于后者对前者的依赖度,从而使西方的经济显得极为脆弱;另一方面,靠石油出口的国家经济与西方之间相互关系变动的忍耐力强于西方。但是,考察一下西方经济战后50多年来的发展轨迹与世界石油产油地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简而言之,西方经济与世界石油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函数关系。廉价充足的石油供应是西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动力之一,石油危机则是西方经济危机的前奏;但是西方经济持续低谷又反过来会影响世界石油价格,使之走低或不振。
另外,靠石油出口收入的中东等地区的国家有大量的“石油美元”,具有强大的购买力和投资能力,这样西方经济的繁荣又间接地受这些国家很大的影响。特别重要的是绝大部分海湾产油国和其他地区的产油国在商品结构和经济结构上产业结构严重失调,虽然一部分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其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问题,并取了一些政策来发展石油化工之外的产业,但就目前来看,中东地区油气十分丰富的国家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调,使其经济发展过分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同西方工业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这些国家所需的制成品也大都是从西方进口。值得一提的就是这些国家的购买力是十分巨大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国家通过贸易在客观上推动了工业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整个西方经济的发展。
四、油气地缘政治现状
借鉴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学说,我们认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经济和信息研究中心徐小杰(1998)对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及其对世界油气地缘政治格局的划分是有典型意义的(图3-4,见书后彩图)。他认为传统的世界供应中心(中东、北美和前苏联)是相互独立的,而在今后的几十年内,新的现实是中亚、中东和北非将在供应、出口和定价方面相互影响,连成一体,成为一个新的世界油气供应带。同时,随着俄罗斯油气区域的不断开发与对外开放,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到中东的波斯湾,到环里海地区,再到俄罗斯西伯利亚和其远东地区,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地理带,在这里蕴藏着68%的世界石油储量和75%的天然气储量,他称之为世界的“石油心脏地带”(图3-4中黑色区域),是未来几十年内世界油气的主要供应源。而未来油气的需求主要来自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欧洲大陆,这是一个环绕着“石油心脏地带”的两个“内需求月形地带”(图3-4中红色区域)。同时,还要看到北美、南萨哈拉非洲和澳大利西亚(系澳大利亚、新西兰及附近南太平洋诸岛之总称)也将对“石油心脏地带”提出较大的需求,可称之为“外需求地块”。西欧和远离亚、欧、非大陆的美洲、澳洲的油气消费量占世界油气消费量的70%~80%(图3-4中蓝色区域)。按照这种总体划分方法,我们可以再对油气供求的地缘政治关系作如下具体分析。
1.油气供应的地缘政治概况
还是根据徐小杰的地缘政治划分,从目前世界石油天然气的剩余探明储量的分布来看,油气主要分布在地球的“新月带”,即主要分布在北非、中东、濒里海、中亚、西西伯利亚,另外北美(至南美北部)也是世界石油天然气的主要分布区。我们把北非—中东—滨里海地区—中亚—西伯利亚,这一连成一片的地区作为世界油气市场的主要供应地区——“大油气心脏地带”(图3-5中红色地带,见书后彩图,下同)。把北美、南美、英国的北海地区、西非地区作为“外油气供应地带”(图3-5中蓝色地带)。
按地区分布,68%的石油储量集中于中东各国,前苏联、中南美、非洲分别占8%~6%;天然气储量的80%集中于俄罗斯、中东和中亚地区。
由于欧佩克组织条例要求该组织致力于石油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因此,为使石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证,欧佩克实行石油生产配额制。如果石油需求上升,或者某些产油国减少了石油产量,欧佩克将增加其石油产量,以阻止石油价格的飙升。为阻止石油价格下滑,欧佩克也有可能依据市场形势减少石油的产量。而美国等油气消费国则鼓励非欧佩克国家大力生产油气,这样,欧佩克成员国与其他油气生产国就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导致世界油气供应地缘政治的不断变动。
2.油气需求的地缘政治概况
徐小杰把西欧、中欧地区、东亚地区和南亚地区等油气消费量大的地区划分在“内新月形油气需求地带”(图3-6,见书后彩图,红色地带),把日本、英国等亚欧大陆边缘地带的油气消费量比较大的国家划分为“内新月形油气需求地带”(图3-6中蓝色地带),而把北美洲、大洋洲等亚欧非大陆以外的油气需求国家划分为“外新月形油气需求地带”(图3-6中黑色地带)。
为了更好地说明油气需求的地缘政治概况,我们将地球上油气需求大的地区分为传统的油气需求地区和新兴的油气需求地区。传统的油气需求地区主要是指日本、美国、中欧和西欧地区,他们是20世纪油气消费量比较大的地区。从目前的消费量来看,这些地区仍然是世界油气最主要的消费区,但是这些地区的消费增长趋势趋缓。东亚地区的中国、东南亚地区和南亚地区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他们是新兴的油气需求地区。随着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油气消费需求量的增长也就非常快,是潜在的油气需求地区。
随着世界石油消费量的不断增长和石油探明储量增加量的不断减少,石油所能供应世界消费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虽然天然气的储量比较丰富,但由于运输手段和成本的限制,必将会影响到天然气在全球的贸易。这样,新兴的油气消费区域就会与传统的油气消费区域产生矛盾和冲突,引起世界油气需求的地缘政治的变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