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超对脏话的容忍度-英超最脏
中国足球与世界相比 主要差距在哪里
1 前言2002年6月中国足球队历史性地参加了第17届韩日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圈的比赛, 使国人为之振奋。是否中国足球队打入了世界杯决赛圈,就进入了世界强队的行列呢?当然不是,即使在亚洲,中国足球水平与韩日等亚洲强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通过对国内外大赛一些场次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比较, 查阅相关资料,对一些球队进行调查访问,找出我们的不足,为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提出建议。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中国足球队、2001年国内甲A十支足球队、巴西、德国、韩国、日本等国足球队、2001年全国足球甲A联赛(21场)、2000~2001年度英国足球(15场)、第17届韩日世界杯足球 2.2 研究方法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比较分析方法、调查访问方法、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方法等。
3 研究结果与分析3.1 技术水平方面的比较分析
足球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有很多,技术水平发挥的好坏,只有在与强者的对抗中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实际能力,这里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3.1.1 射门能力的比较
射门技术动作多种多样,可头顶、可脚踢,可用脚内侧踢,又可用脚外侧踢,还可用正脚背踢球等等,在运用这些技术动作射门的能力方面,中国球员显得比较差,特别是在高速运动中或被逼抢中的射门能力。中国队在第17届世界杯赛的三场比赛中,射门次数是19次,未进一球,成功率为零,在32强中排30位(见表1),再看表1
17届世界杯赛射门次数统计(小组赛)
队名 射门次数 进球数 成功率 排名
巴西 42 11 26% 2
德国 42 11 26% 3
中国 19 0 0 30
巴西队和德国队在小组的三场比赛中,他们通过头顶脚踢射门42次,射进11球,成功率为26%(表1),是小组赛中进球最多的球队,德国队被称为防守型球队,但仍有多达11球的进帐,可见其进攻能力绝对可以与任何球队抗衡。
3.1.2 传球能力的比较
从表2中可看出中国队在世界杯赛中传球技术掌握得相对“较好”,在32强排名中列第12位,传球1250次,准确率为70.35%,但是在这一准确率中,后场传球成功率为83.3%(表3),前场传球成功率仅为57.7%,后场一般受对方逼抢相对较少。 表2 17届世界杯赛传球准确率对比(小组赛)
队名 传球次数 准确率 排名
巴西 1371 78.8% 1
中国 1250 70.35% 12 表3 17届世界杯赛中巴前后场传球准确率对比(小组赛)
队名 前场传球准确率 后场传球准确率
巴西 71% 86.7%
中国 57.7% 83.3%
从技术动作分析,中国队的传球动作%为脚弓传球(即脚内侧传球),脚弓传球脚法非常单一,优点在于球路容易控制,动作简单易掌握,因此较易准确到达传球目标。缺点是发力不足,球速缓慢,容易被对手拦截。反观巴西队,各种传球动作运用自如,象比较难掌握的脚背传球技术,其在单场比赛中运用比率高达45%, 脚背(含正脚背、脚背外侧、脚背内侧)传球由于触球面积小,力度和方向都相对难于控制,但它具有速度快、变化多,球路隐蔽等优点,中国球员因掌握不好,运用这一技术较少,只有不到3%的脚背传球,这在世界杯32强中是最少的。此外,长传球技术运用,中国队也非常少,长传球成功率只有13.6%,32强中排位第30名,说明中国队只掌握了较简单的传球技术,难度较大的传球技术远未熟练掌握并且运用于实践。
3.1.3 防守技术比较
中国队号称有亚洲最佳后卫,其实,我们的优秀后卫只是在与那些亚洲二流、三流球队比赛中体现出来的,因为对手的进攻能力太弱,自然就突出中国队后卫的强大,世界杯赛中中国队抢截115次,抢截成功85次,成功率为70%,在32强中名列第31位,但在“十强”赛中,中国队抢截成功率为77%,可见遇到强于自己的对手, 自己的弱点就暴露无疑。相反, 在德国和巴西两个强者对抗中,抢截成功率仍分别达到88%和70%的水平, 德国队作为防守型球队,打入到决赛与进攻型球队巴西队进行抗衡且高达88%的拦截成功率,试想,该队如果没有良好的防守技术作保证,能打入决赛吗?
3. 1. 4 控球能力比较
中国队对球的控制能力相对较低。不能控制好球, 就很难有充裕的时间寻找进攻破门的战机。在国内联赛中,一些球员还能适当地控制住球,积极进攻或牵制对方,但在世界杯赛中,对手逼抢能力提高,中国队个人控球行为就很少了,而成功的控球更是凤毛麟角。在我们的控球时间里,更多的是在后场传球。在世界杯赛中,中国队三场比赛控球时间平均为46%,与亚洲兄弟韩国、日本相比,他们控球时间掌握到60%以上,这是中国队所望尘莫及的。在个体控球方面,韩国队与日本队平均比赛的个人控球时间都整整高出中国队一倍。
由于中国球员控球能力不强,从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比赛的停顿时间增加,虽然造成比赛停顿的因素有很多,如运球出界、传球射门出界等等。2001年全国足球甲A联赛,平均每场掷界外球达31.6次,而2000~2001年度英国平均每场掷界外球仅为19.5次,第16届世界杯赛平均每场掷界外球为22.3次(表4),可见中国球员习惯了在国内的慢节奏比赛,一但遇到强手快节奏的进攻和防守便一筹莫展,适应不了。
表4 中外比赛掷界外球次数对比
比赛类别 每场掷界外球次数
2001年甲A联赛(21场) 31.6
01~02年度英超联赛(15场) 19.5
第16届世界赛(16场) 22.3 运动员体能方面的比较
现代足球运动要求运动员在隔2~3天打一场球的情况下,即在90分钟甚至120分钟内,保持旺盛的斗智,体力充沛,跑动快、技术动作不变型,大脑反应不迟钝。因此良好的体能是技战术发挥的重要保证。由于当前我国足球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运动量小、强度低,速度慢,与国外强队比赛时,常常由于对手体能好,速度快,以致于总是被对手牵着打,较为被动。在国内联赛中,由于比赛双方体能都较差,除有球队员,许多无球队员不能做到积极的跑动牵制对方或接应同伴,所以,整个比赛节奏缓慢。要提高比赛水平,必须提高训练强度和运动量,使平时训练更接近于比赛。但现在国内不少俱乐部对体能的训练很不重视,几年前中国足协曾实施过12分钟跑达标,却遭到不少俱乐部的反对。反观韩国队,在亚洲一向以“跑不死”著称,但在今年2~4月间,韩国队球员仍进行了近乎残酷的体能训练,在这一段时间里,球员们忍受着相当大的痛苦,但在其后的系列比赛和世界杯赛中,韩国队终于尝到了甜头。
3.2 运动员进取精神的比较
中国球员普遍缺少进取精神,表现在世界杯赛中和国内联赛中,跑动不积极,比赛中遇到挫折就容易泄气,不能一拼到底,补射意识不强。在世界杯赛中,有几次机会如有球员积极补射也许就有了进球的可能,在国内联赛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他们甚至缺少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拼抢不积极主动,有一些积极的拼抢铲截,尽然是报复性的非技术性动作,而韩国队在比赛中不仅跑动积极,重要的是表现出一种奋勇拼搏,永远争胜的精神,他们积极拼抢,兢兢业业,以打好每一场比赛为自己的使命,有一种奋勇向前的气魄和决心,在世界杯小组赛最后一场对葡萄牙队的比赛中只要打平就能双双晋级,且葡队已有了这种默契,然而韩国人却放弃了这种保守的念头,依然不断进取死命拼杀,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3. 3 教练员的比较
中国足球从少年队到青年队再到成年队,其教练员普遍水平不高,虽然这几年许多成年队(甲A、甲B队)包括国家队都花重金聘请了一些高水平的外籍教练,但由于球员的足球素养和技战术水平不高,所以球队难成大气候。中国各梯队的教练员不少是从运动员退役后执掌教鞭的,由于他们中的多数人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业务水平和素质都较低,虽然一些教练员也取得了某个大学文凭,但有不少是在运动员时到运动技术学院或就近的体育院校业余学习,到了三年或四年也就拿到了一个大学文凭,其实这些人经常要训练或外出参加比赛,根本无法系统学习,更要命的是大多数运动员的文化素质都比较低,他们成为教练员后对各种问题的理解能力、教学训练的钻研能力都极为有限。还有另一种情况,一些体育院校毕业的学生到基层担任教练工作,但由于他们的踢球技术水平不高,在球队中也就树立不起威信,无法把球队带好。
德国各梯队的教练员,一部分是通过体育院校培养出来的,另一部分也是从运动员退役下来后当教练,但该国非常重视教练员的培训工作,规定任何一名运动员(包括著名运动员贝肯鲍尔)成为教练之前,都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培训,经过严格的考试筛选,拿到教练员资格证后才能上岗。由于该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工作,有较好的训练和学习氛围,因此,青少年运动员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为日后踢球和成为教练员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3. 4 运动员选材的比较
许多国家都有不同的选材方式,如英国、德国各俱乐部都有自己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且选派优秀的教练员对青少年进行训练指导,使自己的成年队有充实的后备军。在韩国和日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阶段都有完善的联赛制度,各学校的训练和比赛体系都很规范,为各级专业队、国家队提供了很好的选材路径。现在中国足协也要求各甲A、甲B俱乐部要有自己的二线、三线队伍,但大多数俱乐部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足球俱乐部,只是某些企业为了宣传自己、做广告而临时接管球队,因此,他们中不少俱乐部都是就近找一间业余体校足球班,作为自己的二、三线球队,其实他们对青少年队的培养极不重视,甚至极少过问青少年球队的训练情况。
我们经常会看到我国一些青少年球员往往在一些比赛中表现出较好的技战术能力,但到了成年队后就不见有什么长进,少年队成绩好,到了成年队却成绩上不去。这主要是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其中之一是以各种比赛的成绩作为考察基层教练员的标准,以比赛成绩考察地方体育管理部门官员的政绩。青少年教练员工资、待遇、职称的提升,地方体育管理部门官员的提拔任用,都把它作为重要的筹码,因此,滋生了弄虚作的行为。为了取得所谓优良成绩,各俱乐部二、三线球队或各地方青少年队到处“请枪”(借球员),甚至虚报年龄,以大打小,教练不是以培养球员的能力为目标,而是以比赛为中心,为比赛而训练,从而使青少年球员“早熟”,到了成年队如何有所作为。此外,许多教练都知道欧洲运动员个子大,冲撞能力强,于是我们的教练现在也过分强调对高个队员的选拔,但对他们的技术要求却忽视了。许多俱乐部高个子球员的技术运用能力比较低,据统计,国家队在世界杯小组赛中,平均身高是四个队中最高的,但技术却是最差的。
4 结论与建议4.1 中国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包括射门技术、传球技术、抢截技术、控球技术等等,而巴西等世界强队的各种技术动作都比较全面,基本功扎实,建议要认真抓好青少年运动员基本功的训练,练好基本技术,这样才能为成年专业队提供优秀的运动员。
4.2 中国足球运动员的体能普遍不能适应强度高,快节奏,连续作战的比赛要求,而我们的邻邦韩国队经过刻苦的体能训练,在各种类型的大赛中均未出现体力透支现象,且在场上任何时候都斗志旺盛,建议各俱乐部加强对运动员体能的训练,把这一工作与技战术训练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了提高运动员的体能,中国足协对甲A、甲B专业队伍仍应取强制性的体能达标措施,且要使球队在全年都进行体能训练。
4.3 中国球员的进取精神有待提高,他们缺少勇猛顽强,奋勇拼搏的精神。而韩国、德国等强队在世界杯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靠的是钢铁般的意志,一往无前的精神,建议各级足球教练员要培养运动员吃苦耐劳的精神,加强爱国、爱队的教育。
4.4 中国各级球队的教练员,一是运动员退役后转岗做教练,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高,二是一些体育院校的毕业生到基层当教练,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德国教练水平较高是因为有一套严格的教练员培训考核制度。建议各有关部门、单位加强对青少年球员的文化基础理论的学习,制定严格的文化理论达标要求,对各级教练员进行严格的培训、考核筛选。
4.5 中国的成年球队、国家队没有良好的选材基地,青少年球员技战术能力提高极为有限,各级球队总是考虑眼前利益,急功近利。欧洲各大俱乐部都有自己的二、三线球员,他们都选派优秀的教练员进行执教。韩国、日本都建立了一整套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培养足球运动员的管理制度。建议有关部门建立一套完善的各梯队联赛(包括各种赛事)制度,不要把球队成绩作为对青少年球队的教练员进行各种评定的主要标准,对各甲A、甲B足球俱乐部的二、三线球队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建立专业技术达标制度。
</SPAN></p>
为什么足球俱乐部很难盈利
巨额资本介入的“商业理论”:的稀缺和不可替代
随着足球的红火,中国商人对足球的关注度空前提高。11月初,总部设在广州珠江新城的星辉互动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公司注资6000多万欧元控股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球队西班牙人足球俱乐部(RCD Espanyol)。此次并购是中国企业首次控股一支欧洲五大顶级联赛足球俱乐部。
10月底,中超联赛的转播权卖出“5年80亿”的天价合约终尘埃落定。此前,“5年80亿”的主角体奥动力已买下中国之队的全媒体版权。
天价达成后,赞扬声与质疑声交相呼应,天价的背后是否还存在理性逻辑?体奥动力人士直言,80亿元买下中超并不贵,因为无论中国之队还是中超联赛,都是中国足球不可替代的唯一性。目前,中超联赛算得上是中国足球最炙手可热的“商品”。
中超版权卖出5年80亿,这是一个什么水平?横向对比,英超联赛未来3年本土转播权卖出了51.36亿英镑,约合 69亿欧元,平均每个赛季高达23亿欧元。这是目前足球联赛版权费的最高历史纪录,相当于中超联赛的10倍。
作为中国的近邻,日本J联赛今年的版权费大约为5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亿左右,只相当于明年中超联赛的15.6%。除此之外,意甲每年的转播收入是中超的4倍、西甲是中超的4.4倍,德甲和法甲也相当于中超的2倍还多。
盈利疑问与市场现状:中超联赛烧钱而非造血
80亿的下一步是盈利还是亏损?出资方当然充满信心,体奥动力老总直言,希望5年合约之后,80亿元不再是起点,也不会是天花板。
从前,国内媒体的比赛版权分销方式很多,除了简单的出价,也有置换的形式,客观上也造成比赛价值并未充分体现。未来,媒体分销环节难免随着总版权费的倍增而水涨船高。但业界的期待不止于此,业内人士表示,希望“80亿时代”的到来为市场确定秩序,成为一个新的开始。
不过,目前的中超联赛是否能建立与之匹配的市场环境?答案并不乐观,至少在中超各家俱乐部的经营层面,达到盈利几乎很难。即使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发达城市,球迷消费几乎只限于俱乐部衍生品的销售,而且,球迷购买俱乐部衍生品大多都以盗版形式,商品价格低廉且品质很低。
以联赛健康发展的角度考量,俱乐部经营得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市场的容忍度。但在烧钱为主旋律的联赛层面,足球文化依旧薄弱。英超专家告诉记者,在英国,俱乐部特有的社区性和地域性,让英国拥有500万-600万高忠诚度的球迷,他们才是英超联赛成功的秘钥。反之,如果中国足球建立起自己的足球文化,无论联赛或国字号比赛,都能通过球迷的黏度创造广阔的市场潜力,形成俱乐部和球队的自我造血。
有哪些中国球员在英超踢球?
第一位:董方卓(曼联)
董方卓曾被誉为中国足球新代的希望之星,虽然最后也无奈陨落,但他也是中国球员征战英超的经典案例。2004年1月份,当时只有19岁的董方卓便以350万英镑创中国足球纪录转会费加盟了英超红魔曼联。
第二位:李铁(埃弗顿)
李铁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结束后,凭借在世界杯中优秀的表现被英超球队埃弗顿看中,随后他便离开了祖国来到了英伦大地。在埃弗顿李铁还是打过一段时间的稳定主力的,不过由于他由于骨折的伤病问题两年都没有为埃弗顿出战,他最后还是离开了太妃糖去到了谢菲尔德联。
第三位:李铁(谢菲尔德联)
李铁在离开埃弗顿后加盟了英超升班马谢菲尔德联,不过,在谢菲尔德联李铁的经历是比较不值得去回忆的。在谢菲尔德联,他仅仅只为球队在杯赛中出场过一次,最终球队的主教练选择放弃这位优秀的中国国脚。
第四位:李玮峰(埃弗顿)
当年在02年韩日世界杯结束后,除了李铁还有另外一位中国国脚也加盟了英超的埃弗顿俱乐部,这位中国国家就是外号大头的李玮锋,在亚洲范围内李玮峰是最好的中后卫,不过,在埃弗顿的半年中,他似乎没有找到英伦足球的感觉,他始终没有真正地融入球队之中,最后他也只能选择离开。
第五位:范志毅(水晶宫)
毫无疑问范志毅绝对是中国足球史上最伟大的球员,同时即便把范志毅比作中国足坛最强第一人相信大家也是基本认可的,1998年,范志毅效力英格兰甲级联赛水晶宫队,并成为当年的年度最佳队员,并担当过该队队长。
成为职场黑马让自己升值的最快方法
成为职场黑马让自己升值的最快方法
成为职场黑马让自己升值的最快方法,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很容易碰到这些问题,完成本职工作才有其他进步的可能,职场是复杂的,职场上的人也是形形的,我这就带你了解成为职场黑马让自己升值的最快方法。
成为职场黑马让自己升值的最快方法1
设你现在即将毕业或者刚毕业不久,手里拿着两家公司的offer,A公司月薪1万,是大公司,B公司月薪8千,是创业公司。如果你要在两家公司中做出选择,请问你选哪一个?
大多数人会选择A公司,因为月薪更高,更稳定,更体面,B公司却相反,似乎没有什么理由选择它。
10年前的我在做这道选择题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B公司。如果你是应届毕业生,来问我意见,我也建议你选择创业公司。因为这是职场前三年,让自己升值的最快方法。
成长最快的方法是全栈
在开头那道题目中,很多人只看到当下的薪水,却没有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公司给的offer只是起薪,可是一年、两年、三年之后呢?
大公司分工很细,你只能学到很皮毛的东西,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而在创业公司,你必须是全栈的,才有可能帮助公司在市场上生存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够快速地理解从0到1是怎么来的,甚至有机会参与到从0到1的过程。在大公司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在创业公司却常常发生。
因为要你快速上手,带你的上级或者创办人会毫无保留地教你行业知识,你会成熟得非常非常快。那么你在职场上就很容易累积竞争力,两三年内你就可能变成行业内资深人士,这样的人在市场上是很值钱的。
如果在大公司做两三年,抱歉,你还是不值钱。起薪1万,两三年后涨20%就不错了。选择创业公司的人通常会一直在创业公司,无论运气好或不好,经历过两三个公司之后,薪水可能就翻倍了。因为你知道怎样做成完整产品,或者你知道做一个产品的链条是怎样打造的,即使换个公司,也很容易变成熟练者。
加入高速成长的公司相当于中**
刚毕业的三年,如果你犯错,人家会容忍你。但是如果你毕业三年到五年,别人对你犯错的容忍度会变低。在大公司,如果你犯了几次错误,可能会被调去边缘岗位,就无法历练了。而创业公司对于错误的容忍度比较大,成长性更好。
刚出社会这两三年,让自己升值的最快方法,就是加入一家高速成长的公司,把时间投资在这里。而且你的人生就他妈这一次这样的机会,如果错过这三年,再想要加入高成长率的公司,要么是你中**,要么是你有部分的特质可以跟上当时那个高成长率的公司,否则这个机会是很难再出现的。
所以,如果你要选工作的话,千万不要选刚开始看起来起薪比较高的。你要考虑的是,你可不可以在这个行业里面很快地摸到大部分知识,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回过头再去看开头的选择题,现在你会如何选择呢?请告诉我你的答案吧!
成为职场黑马让自己升值的最快方法2四年一度的世界杯战火再次燃起,都在期待黑马的诞生。
当小组赛的平淡让我们习惯了没有冷门的时候,非洲新军加纳突然枪挑捷克,削断了世界第二捷克的骄傲;而美国逼平老牌劲旅意大利,足以搅乱足球强国的辉煌梦想。足球的第三世界梯队让我们感觉到了黑马的畅快与美妙。加纳成功挺进16强,成为名至实归的黑马。
当我们把视线从绿茵场挪回职场,你也会看到同样奔腾而出的黑马。那些在职场冲锋的明星经理人,他们也曾大起大落,也曾让人大跌眼镜。他们并非出自名门,起初不被人看好,但他们头脑灵活,善于把握机会,擅长借势,运筹帷幄,再加上一点运气,他们便一“黑”当先,纵横职场。
明星经理人加经典球星或教练,透过他们的成长故事,我们一起感悟黑马是怎样炼成的。
下一匹黑马,也许就是你。
黑马类型:王小丫 机遇制造黑马名嘴
文/高飞
代表人物:《开心辞典》《经济半小时》节目主持人王小丫
黑马路径:经济记者→中央台实习记者→实习主持→《开心辞典》主持人
蹿黑指数:★★★
游刃于《经济半小时》和《开心辞典》两档节目之间的'央视名嘴王小丫,因为旺盛的人气而被很多喜爱她的观众誉为央视“黑马”。
把困难当作是一次机会
王小丫来自巴山蜀水的凉山彝族地区,和许多优秀的女孩一样,她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学的是经济专业,毕业后学以致用在四川一家经济类报社当了6年的经济记者。可能很多人会很佩服她离开报社、一个人闯荡京城的勇气,她却说:“其实不是我主动想这样做,而是当时报社经营不景气,基本快要垮了,老总告诉我们要自谋生路。我刚开始很怕丢了工作,心里很烦,精神上也很疲惫。后来索性就把这次遭遇当作一次机会吧,干脆主动出击。”
于是,王小丫重返京城,在北京广播学院进修。由于有经济专业的学历和经济媒体的工作背景,19年,王小丫进入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实习。她说:“当时心里也没有多想,只是想要做一个好的电视记者,惟一的梦想就是做一个证券市场或经济领域的权威记者。”可是,谁能断定,王小丫当时不是冲着《经济半小时》去的?
荧屏上的王小丫给人以伶牙俐齿的感觉,可以前的她是个性格内向甚至“不会说话”的人,她第一次去访的时候,居然不知道怎么提问,但是她强迫自己改变。此后,经过北京广播学院研修班和《黄金旅游》《商务电视》《金土地》《供求热线》等电视栏目的磨合,才有了今天这个“会说话”的王小丫。
有机会就上,没机会就算制造机会也要上
进了中央台的王小丫并非嫡系,一直都有危机感,做了主持人更感觉竞争激烈,压力倍增,而且很多时候她还很不自信。但是,不自信并没有在她身上导致自卑,相反,正因为不自信,王小丫才会反省自己,会更努力地工作,更踏实地学习和思考。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做起《经济半小时》的主持人,没想到在1998年全国经济节目优秀主持人评比中,当时还是实习主持人的她居然得了个第一名!总结自己由报社记者到电视主持人的转变,王小丫说:“生活中我并不是一个主动性很强的人,很多时候我属于那种被牵着鼻子或推着走的人。对事业和人生,我经常是没有远虑,只有近忧。”
正是因为王小丫总有近忧--危机感的缘故,她总是不停地给自己制造机会。她用行动向周围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有机会就上,没有机会就算制造机会也要上。
当初央视开办《开心辞典》为了收视率,首先找的是黄安,王小丫是他的助理,帮忙抱奖品之类的东西。可是当时王小丫很用功,不但仔细做笔记,还把节目录像带回家反复钻研,一副不替代黄安不罢休的架势。黄安说:“我就知道我快要做不下去了,因为被人家‘偷师’不少。王小丫能够出头,我给她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虽说黄安大哥一向以大嘴出名,这样说只怕又是故伎重演。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一直有所准备的人来说,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
黑马基因:机遇靠自己创造
上大学时,王小丫选择了学经济。但她发现不少朋友对“经济”一词都很畏惧,觉得它深不可测,她自己最初学习时也觉得经济类内容学术性太强,听起来冷冰冰的。但是,为了能让自己与众不同,她硬是把那些深不可测的东西完全在生活中找到对应,把经济变得感性又通俗,所以她能够在《经济半小时》里游刃有余。
在大家眼中很顺的王小丫也经常要面对挫折和压力。但王小丫属于典型理工科出身--遇强越强型。报社还没有垮掉,她就战胜了因困境导致的不自信,调整心态,自己另谋出路。王小丫不喜欢条条框框的限制,只要有机会就上,没有机会制造机会也要上。为了扭转自己非嫡系就不能够在央视挑大梁的状况,她努力学习和“偷师”,终于在《开心辞典》中一炮打响。
经理人启示:
1。把困难当成磨砺自己的良机。时刻保持危机感的王小丫,能在一次次困难挑战中找到机会,机遇往往隐藏在困难中,就看你是否善于把握。
2。看到就充分利用。即使前途一点也不明朗,也要不断地给自己制造出头的机会。也许下一个机遇就在不远处。
机遇黑马 经典球星:
希斯洛普:上帝眷顾,替补老门将尚能激战 (文/乐天)
本届世界杯,注定是哈佛毕业生希斯洛普表演的舞台,因为上帝都站在他这边。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队上场前10分钟,原定首发门将杰克在热身中却鬼使神差地出现小腿受伤,因此才有了这位来自西汉姆联队的老门将的出场。
37岁的高龄让所有人都认为他会被瑞典队锐利的锋线打成筛子。但很快人们就发现自己错了。上帝给予了希斯洛普机会,使得一场原本没有悬念的较量,却因为希斯洛普的6次惊险扑救而变得精彩纷呈。伊布拉西莫维奇、拉尔森、永贝里,瑞典队这3名在欧洲顶级联赛中独当一面的悍将,没想到竟然被这名不见经传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队替补门将“难倒”。
希斯洛普的经历还不止于此,很少有人知道他险些在一年前宣告退役。去年夏天,希斯洛普被朴茨茅斯俱乐部队“随便”处理后,他就准备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要不是当时英超升班马西汉姆联队接收了这位37岁的老将,球迷们或许很难在德国世界杯上欣赏到他的演出。
希斯洛普能够成为本届世界杯的黑马,确实有着很大的机遇成分在内,如果不是正选门将的意外受伤, 希斯洛普很可能就此结束职业生涯,如果不是因为瑞典队的攻击实力过于强大,自己也不会有表现的机会。但不可否认的是, 曾在豪门纽卡斯尔担任主力的希斯洛普,确实有很强的实力,但惟一不同的是这次他把握住了上帝给予的机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